外力作用与地貌教案
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学案
班级 姓名【课程标准】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梳理体系】【自主研习】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4、地壳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大变质作用图示[知识拓展]①新西兰南、北两岛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海海碰撞)②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在类型上属于陆陆碰撞,但特点上属于类似海陆,形成的海沟是现在的雅鲁藏布江,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练习:美国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底地壳断裂带上,一般认为此处岩浆上涌通道固定。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部分岛屿岩石年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群岛所在地区板块运动方向是A.由西北向东南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中间向两侧D.由两侧向中间2.图示区域降水较少的月份A.北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B.开普敦正值一年中雨季C.长江航运能力达一年最低D.黄河下游泥沙沉积作用弱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主要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
外力作用规律:①风化作用是广泛存在的②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削高填低,在高处以侵蚀为主,低处以堆积为主③外力作用与速度有关速度快的时候侵蚀作用强,速度慢的时候以堆积作用为主④随速度的的下降搬运的物质颗粒由大到小先后沉积。
⑤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微专题】风化作用①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标准】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
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 、c)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探究归纳] 外力作用与地貌1.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与地貌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学以致用]读宁夏平原分布图,完成(1)~(2)题。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到(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挤压下陷D.断裂下陷(2)贺兰山是我国的(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B.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C.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D.中、西部经济地带分界线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的。
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
第(2)题,贺兰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的降水量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1)B (2)A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必考c)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以致用]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执教者指导教师
,
教学重点
风力沉积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教学难点
沙丘的形成过程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我想去桂林》景色秀丽,有极好的视觉冲ft效果, 配合音乐,曲调诙谐有趣,引入本节课学
习。
展示视频,并引导学生
认真观看, 深切感
受地域景观特色。
呈现目标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诵读。
景观欣赏
让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带领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此过程中, 学习并观察景观主要特点,并分析所受的外力作用。
提示引导学生;并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相结合
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 深入探
巩固这节课所学的重
参与学生讨论过程,适
究, 得出结论, 并
点问题。
当地进行指导。
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
学生总结
归纳。
板书设计
基础巩固
抢答的形式来复习外
力作用基础知识。
展示课件
回答问题, 整理学
案
分析考情
呈现近三年的高考考
题情况。
分析考试重点。
明确考试方向。
合作探究
1.《九层妖塔》视频引
播放视频、微课、实验等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并进行展示。
出沙丘地貌,并给出
课件展示,明确学生的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貌
生物风化—根劈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风蚀蘑菇、 作用 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 区 风力沉积 沙丘、黄土高原 流水 流水侵蚀 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黄 作用 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湿润、半湿润地 区
流水沉积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冰川侵蚀作用 峡湾、冰蚀湖泊
欧洲西部、北美、 青藏高原
一粒沙的旅行-侵蚀 搬运和沉积
流水作用(实验观察)
风力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瀑布、峡湾
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
冲积扇
三角洲
在沙漠,冲积扇边 缘往往形成绿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 麓、祁连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 的冲积扇。
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云贵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读等高线图,回答: N Q 840 P
820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是( B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V型谷分布在流水 侵蚀强烈的河流上 游的山区;“宽谷” ︺分布在地势平坦、 流速较慢的河流下 游
四、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与自然灾害
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灾害,与该种外 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紧密相连,现归纳 如下: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盐碱化(华 北平原) 沙丘——沙漠化
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沙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沉积地貌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导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1)峡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床深且窄,一般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2)V”形河谷(上游):①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②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河谷(下游):堆积作用强,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特别提醒】河流“凹凸”岸的判别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于,河道变得→水流速度→搬运能力→洪积扇或冲积扇→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堆积物颗粒由变(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机制:凹岸,凸岸→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或继续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3)河口地区(口或口)的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水流速→泥沙堆积→三角洲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鸟嘴状:;扇形:;鸟趾状:;(4)冲积岛: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特别提醒】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密度的总是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颗粒、密度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考纲要求】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重难点】重点:1、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2、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
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分布地区,并能描述其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复习目标】通过对2013年相关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本部分内容的一般试题呈现方式,总结考查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思路】课前:学生完成学案上基础知识的表格填写和高考链接部分内容。
课中:以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总结为主,教师点拨。
课后:巩固知识,并完成检测反馈。
【复习过程】 知识网络:(订正课前填表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列在后面,加强记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断层 流水地貌 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知识盲点:(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答案,并提醒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试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以便总结) (2013·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对题干中提到的岛屿类型做简单的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搬运作用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高考链接(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该沙丘位于(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C .三角洲D .河漫滩(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强调题干信息的重要性,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提示(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 ——背斜,B ——向斜,C ——背斜,D ——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外力作用与地貌
27 27 of 22
冲积平原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 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 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 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 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 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 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三角洲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 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 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加上海潮顶托作用,形成 三角洲。
形成海蚀洞、海蚀崖、海 海浪侵蚀 蚀柱、海蚀平台等
图示
பைடு நூலகம்冰川侵蚀形成 的角峰
海浪侵蚀形成 的海蚀柱和海 蚀崖
6 6 of 22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堆积地貌
堆积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 积
图示
风力堆积形成 的沙丘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出 山口)、三角洲(河口)、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 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图示
风力侵蚀形成 的风蚀城堡
流水侵蚀形成 的峡谷
流水溶蚀形 成的石林
5 5 of 22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冰斗、角峰、“U”型 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 兰)等
2.河流侵蚀地貌 (1)侵蚀形式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下蚀:加深作用
河流把河床上的岩石冲 走,使河谷加深
溯源侵蚀:加长作用
河源背后的松散岩石被冲走, 河源向后退,河谷的长度增加
侧蚀:加宽作用 河流把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使河谷展宽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1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步步高)
第13讲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考纲呈现]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1.综合思维:结合某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考查特定地貌在特定区域的发展变化。
[思维导图]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影响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空气等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1)风化作用作用因素发生区域作用结果示例图温度、水、空气、生物普遍风化地貌,如球状花岗岩地貌(2)侵蚀作用作用因素发生区域作用结果示例图流水湿润、半湿润区的坡度较大地区水蚀地貌,如沟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冰川高纬或高山地区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海浪海岸地区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3)搬运作用不塑造地貌,但形成重要的地理现象,如沙尘暴(风力搬运)、黄河水混浊(流水搬运)。
(4)堆积作用作用因素发生区域作用结果示例图流水湿润、半湿润区的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地区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干旱、半干旱区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冰川高纬、高山地区及冰川滑过地区冰碛地貌、冰碛湖、峡湾等海浪海岸地区海积地貌,如沙滩、贝壳堤等方法技巧外力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判定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向的判定河流流向判定地貌与气候类型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地貌与自然灾害冲积扇——泥石流“V”型谷——滑坡、泥石流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沙丘——荒漠化地理实践力外力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貌(公开课)
流水的侵蚀地貌
流水溶蚀
流水的化学沉积 地貌
喀斯特地貌
பைடு நூலகம்
流水溶蚀地貌 石钟乳 石柱
石笋
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 外力+表现形式=地貌类型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力堆积地貌
——沙丘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 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说出下列景观的地貌类型:
冰川侵蚀地貌——角峰 冰川侵蚀地貌——冰斗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一般 不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
3.流水搬运的物质通常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 堆积? 地势相对较低平,流速减缓的地方
流水作用——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 ——形成于河流出山口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流水作用——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冲积扇(洪积扇)、冲 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地 质 作 用
内力作用
主导
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外力作用
雕塑家
不断 改变 地表 形态
课 堂 检 测
A 地貌名称 A B C 冲积扇 沙丘 风化岩石
B
C
外力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风化作用
2:我国某中学同 学,利用假期时 间到全国各地进 行考察活动,右 图是他们绘制的 地貌景观素描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 识,完成下列问 题。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
海水作用
海水堆积地貌 ——沙滩 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涯
及时归纳
外力作用 形式
说出对应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讲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27课时 外力作用(搬运、沉积)与地貌教学案(含解析)
第27课时外力作用(搬运、沉积)与地貌(1)①地貌的名称是□01冲积扇,③地貌的名称是□02三角洲,④地貌的名称是□03冲积平原(冲积岛)。
形成的共同原因是□04流水堆积作用。
(2)②地貌的名称是□05沙丘,形成的原因是□06风力堆积作用。
我国□07黄土高原的形成与该地貌最为相似。
(3)若①③④为同一河流不同河段沿岸地貌,那么其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依次为□08①④③。
(4)②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09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考点三十四堆积地貌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
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A.中间粗两端细 B.上端粗下端细C.下端粗上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2)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A.流速增大 B.含沙量减小C.河床增高 D.河道多分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根据沉积界面分布可知,越往下沉积越□01早,越往□02上沉积越晚。
(2)该湖泊位于我国的□03内陆地区。
(3)沉积界线由⑤到①逐渐向□04湖泊中心方向推进,说明泥沙沉积□05增多。
(1)河流沉积总是颗粒□06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07后沉积。
(2)我国内陆地区河流湖泊补给来源主要是□08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径流量□09大,搬运泥沙□10多。
(3)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11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12增大,在河口三角洲地区,河道分汊□13较多。
答案(1)C (2)B (3)D1.沉积作用与地貌【特别提醒】同一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在不同的区域是不同的。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
【考纲要求】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重难点】
重点:1、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2、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
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分布地区,并能描述其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复习目标】
通过对2013年相关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本部分内容的一般试题呈现方式,总结考查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思路】
课前:学生完成学案上基础知识的表格填写和高考链接部分内容。
课中:以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总结为主,教师点拨。
课后:巩固知识,并完成检测反馈。
【复习过程】 知识网络:
(订正课前填表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列在后面,加强记忆)
营造地表形
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断层 流水地貌 风力地貌
冰川地貌等
知识盲点:
(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答案,并提醒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试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以便总结) (2013·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对题干中提到的岛屿类型做简单的回
顾,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
高考链接
(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该沙丘位于(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强调题干信息的重要性,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对选项中的几种河流堆积地貌分布地区、形成过程、地貌形态特点方面进行比较,并总结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
如:河流的上游、中下游、入海口等) 3.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在学生的解题中,注重比较四个选项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题干中的信息以及选项的差异得到答案。
拓展判断风力作用风向的方法以及堆积地貌的分选性规律,并通过下题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读等高线图,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4.(2013·海南文综)错误!未指定书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
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
N
820
840
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断桥公路
河流方向
图7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提醒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及对材料中信息的提取,指导学生的答题方法。
并引导学生读材料,提醒学生注意高考题与生活紧密相联,复习时加强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性)
(结合前面的几个题,学生分小组探讨去年该部分知识点的试题呈现方式、考查重点,并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式)
【课后检测】
(2011·北京文综)右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读图,回答第1题。
1.该景观( )
A .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 .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 .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 .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2013·浙江文综)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题。
随堂总结
2.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2013·上海地理)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
表形态。
完成3--4题
3.在右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B.堆积
C.侵蚀D.风化
4.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
比较合适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2012·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
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