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b337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4.png)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4ceba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b.png)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db69bfd195f312b3169a5d3.png)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e1d9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2.png)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析景情关系(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诗歌中的景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d17360b0912a216147929ad.png)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https://img.taocdn.com/s3/m/067fef442e3f5727a5e96257.png)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清代文艺评论家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这道出了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究竟有哪几种关系哪?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关系两种联系,现就此作简要的说明如下:一、三种关系(一)触景生情,即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因景生,是谓触景生情。
(二)融情于景,即情含景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诗歌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句子当中,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也属这一类。
(三)以景结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二、两种联系(一)情、景正衬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诗歌中情景关系题的解答方法
![诗歌中情景关系题的解答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6ef25433d4b14e84246869.png)
诗歌中情景关系题的解答方法作者:王淼淼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9年第09期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是抒情、明理和言志,而中国古代诗歌因其含蓄蕴藉的特性,大多是借景以抒情、假事以明理、托物以言志,因此,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观历届高考试题,对于景与情关系的直接或者间接考查所占比重较大,本文就谈谈诗歌阅读中景情关系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景与情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将景情关系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景物与情感相一致(一)以乐景写乐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问]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 选取争莺、啄燕、绿杨、白沙等意象,描写出了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之景。
3.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 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 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 通过选取急风、长天、哀猿、清渚、白沙、翔鸟、落叶、不尽的江水等意象,写出了耳之所闻、目之所睹的凄清、悲凉的景象。
3. 借悲凉之景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对于景物与情感一致的诗歌的解题方法:第一步,指出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二步,通过对意象的归纳指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最后,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格式如下:1.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 / 情景交融……手法;2. 通过选取……意象,营造了……意境;3. 表达了……感情。
二、景物与情感不一致(一)以乐景衬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古典诗词中几种常见情景关系的辨析
![古典诗词中几种常见情景关系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20370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f.png)
力。 再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借助典型意象“秋风”萧萧, “雁群”南去,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孟浩 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中第二句即点明情感“客愁新”,三、四 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远眺旷野无人,感受只有一轮孤 月与自己亲近,孤寂之情似乎寻得了慰藉,却也更添寂 寥。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由来是“先有情,后有景”,因为诗人已 有某种特殊的或复杂的情感于心中涌动, 故所见之景 “皆着我之色彩”, 所写景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 读者则可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色彩和意境氛围明确感 知诗人的情感,此为借景抒情。 例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高所见 之景,秋风是“急”的,猿声是“哀”的,小洲是“清”的,沙 是“白”的,无边的“落木萧萧”,不尽的“长江滚滚”,诗人 运用视听感受、动静描写将一系列意象均附上凄凉萧索 之色彩,而这种明显的主观倾向实则源于后两联中“悲 秋”“作客”“多病”“艰难苦恨”“潦倒”等情感体验。 秋天 不一定可悲,但是当年迈多病,寄居异乡,生活困顿潦倒 的诗人登楼远眺之时,心中郁积已久的悲怆凄凉,就像 落叶和江水一般,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眼前之景“皆着 我之色彩”, 景与情紧密交融, 诗意更加深沉而富有张
[关键词]古典诗歌;情景关系;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09-03
古典诗词的抒情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种。 从委婉含蓄的角度而言,诗人多采用间接抒 情的方式传达情感,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这种媒 介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 谢榛有言,“景乃 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媒介就是 景,也可以说是意象,由意象的组合营造意境,在意境氛 围中传达情感,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情景关系,它们所 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 近几年高考中情景关系作为 考点频频出现,而且综合性较强,答案中往往涉及形象、 意境、情感、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审美。 对学生而 言,难点主要源于两方面:情景关系的辨别、答题要点的 全面和规范。 对此,本文将重点辨析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触景生情和以景结情四种常考的情景关系,同时配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https://img.taocdn.com/s3/m/187d5a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c.png)
友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祝福等情感,具 有真挚和温暖的特点。
人生感慨
表达对生命、命运、时光等的感慨和思考, 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义。
景与情的关联性
情景交融
景与情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形成完美的艺术境界。
以景生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触发情感,使 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表达。
以情观景
通过情感的投射来观照景物, 使景物具有情感色彩和象征意 义。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通 过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情感更加含蓄、 深沉,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
表现力。
情景互衬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与景物常常 相互衬托,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 效果。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衬托 情感,使情感更加鲜明、生动。
情移于景
情感转移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使得景物也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情感转移使得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 而是成为情感的载体和象征。
自然景
自然风光、季节变化、山水田园等,具有自然美和生 态美。
人文景
建筑、园林、风俗民情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具有人文气息。
抽象景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的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涵和哲理意义。
情的分类与特点
爱情
表达对异性或同性的爱慕、思念、离别等情 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乡情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眷恋、怀旧等情感,具 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目录
• 引言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概述 • 古典诗歌中景对情的表达 • 古典诗歌中情对景的投射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方式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艺术效果 • 结论
01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中的景与情](https://img.taocdn.com/s3/m/41ca88db5901020206409c06.png)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 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的情与景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 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 种感情的色彩。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 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触景生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 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 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 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谢谢观赏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 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 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 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43e72819e8b8f67d1cb98c.png)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2016.9.19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如何思考诗歌的情景关系?(1)抓景语。
(抓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所组成的画面)(2)抓情语。
有的诗词有明显的表达情感的词语,例如“愁”、“恨”、“怨”、“思归”一类的词语。
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词语,就进行整体分析。
(3)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4)理清情和景的关系,选取最恰当的术语二、情与景关系术语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4、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分类解析1、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借景抒情:是指诗人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如: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ft独归远。
”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这青ft独归的灵澈背影,让人回味,诗人正是借这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寄托和表露出诗人对灵澈不舍。
练习: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
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问: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 分)明确: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1 分)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4 分)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1 分)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运用这种手法达到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e94b62561252d380eb6e0c.png)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445f78b8f67c1cfbd6b83a.png)
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作者:————————————————————————————————日期: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中学语文论文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陈静乐定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
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从景与情外在结构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接下来笔者就试着从两个大的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情、景的外在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触景生情。
其特点是先见景后抒情。
例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情景关系鉴赏题型
![高中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情景关系鉴赏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ea0015eb81c758f5f61f67d3.png)
古诗词情景关系鉴赏题型(一)基本特点这类诗歌在题材上大量选择景物入诗,主要是渲染一种气氛,或烘托一种意境,或传达一种情意。
写景诗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深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密不可分。
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衬等艺术手法。
清人王夫之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物咏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情景关系1先景后情借景抒情“诗人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写景也在写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诗人选取秋天典型的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描写雄浑壮阔之景,后四句抒发深沉悲壮之情。
2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对此景,生发出的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还是对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
创造意境,引发读者想象,含蓄蕴藉。
3融情于景,情景合一“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诗词中的景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创造一种气氛,奠定一种基调。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无一处说别离,却处处含别情。
后两句中借助景物写出了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的情景,所有的牵挂、思念都自然融入了那汤汤而去的长江水。
4、移情别景借景言情景物本无情,但在诗人笔下,却成了可怨可恨可感可知可问可诉的有情之物。
正如欧阳修所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80277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d.png)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而微妙。
诗人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方面,景可以是情的触媒,即“触景生情”。
诗人在观察到某种景物后,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可能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等。
例如,当诗人看到落叶纷飞,可能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产生悲秋之情。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成为了情感的触媒。
另一方面,情也可以是景的载体,即“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
诗人在心中先有某种情感,然后选取相应的景物来承载这份情感。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诗人可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选择描绘荒凉的秋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外,景与情还可以相互交融,形成一种“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难以分割。
这种艺术效果使得古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韵味。
例如,诗人在描绘春天景色时,可能会将自己的喜悦和期待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增强了古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55875d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c.png)
《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1.融合和渗透
(情景交融)
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用王昌龄常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流传千年的话语来描绘边塞环境。
2.映衬(烘托)
以乐写哀。
例如李白《蜀道难》的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中“风”、“落星”皆为暗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