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传导不衰减:指AP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且
是
不衰减性传播(等幅、等速)。
3、连续刺激不融合
19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当膜受到刺激而发生通透性改变时, 带电离子将沿着电化学驱动力的方向发生 跨膜运动,并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20
正常情况下,K+、Na+在细胞内外的 分布有很大的不同,以神经细胞为例:
11
静息电位
12
(3)机制:RP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K+平衡电位
13
4.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①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 ②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钠-钾泵活动的水平。
14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1.概念: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
,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AP)。
速度非常快; ③至少存在关闭、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
其形成与分子内部存在两种门控机制有关。
25
Vm :膜电位; Im :膜电流; m → 激活门 h → 失活门
图2-14 去极化过程中钠通道状态的变化
从失活进
入关闭状
态的过程
称为复活
.
26
通透性变化的实质就是膜上离子通道随 机开放和关闭的总和效应。
细胞内
K+
30倍
Na+ 1
K+ 1
细胞外
Na+
12倍
这种不均衡的离子分布在所有细胞膜两侧 普遍存在,是通过消耗能量来形成和维持的。
21
AP上升支
AP下降支
22
1.锋电位的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 大,由于在静息电位条件下Na+受到很强的 内向驱动力(电化学驱动力) →Na+迅速 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 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 移,出现超射。
8
静息电位和极化是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 静息电位 → 膜内外的电位差 极化 → 膜两侧电荷的分布 → 安静状态的标志
9
2.静息电位的形成
(1)静息状态下质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10
膜外:
(2)静息状态下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状态下质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 ① K+的通透性较高:非门控钾通道 ② Na+有一定通透性; ③ Cl-不存在原发性主动转运→被动分布; ④ Ca2+通透性很低→忽略 ⑤ 有机负离子几乎不通透
2、局部兴奋的总和
局部电位:所有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
3、组织的兴奋性和其周期性变化
30
(三)动作电位的传播
31
(1)在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
32
(2)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上:跳跃式传导
33
LOGO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LIANNA 2010 2.28
LOGO
Page 2
3
• 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安静或活动状态都 存在电的活动,这种电的活动称为生物电。
•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4
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 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 胞膜的两侧,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 电位或膜电位。
27
2.锋电位的下降支:
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膜结构中电压 门控性K+通道开放→在很强的外向驱动力作用下 →K+迅速外流。
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
28
29Baidu Nhomakorabea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1、阈电位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是能触发动作电位的 膜电位的临界值 只有当刺激适当→阈电位→AP
5
数值:骨骼肌约-90;神经约-70;平滑肌约-55;红细胞约为-10mV.
6
特征: ①通常是平稳的直流电位 ②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
并且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 变,这种电位将持续存在。
7
注意:
①极化: 平稳的RP存在时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②超极化: RP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③去极化(除极化): RP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④反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⑤超射: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⑥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RP方向恢复的过程。
23
锋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动力: 顺电-化学梯度; 条件: 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24
注意:
膜对Na+通透性增大,实际上是膜结构中存在的 电压门控性Na+通道开放的结果。
Na+通道的特点: ①是 电压依赖性的; ②开闭是全或无式的,并且开、闭之间的转换
15
16
17
2.组成
spike potential: 具有AP的主要特征,是AP的标志。 after-potential: 低幅而缓慢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18
3.特征
1、“全或无”(all-or-none)特性:指在同一细胞上 AP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现象;
(即AP的幅度和形状是“全或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