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猜想与合情推理
学前儿童数学猜想与推理教案
学前儿童数学猜想与推理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数学猜想与推理的概念;2. 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3.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数学教具:积木、卡片、计数器等;2. 彩色纸、颜色笔、剪刀等美术工具;3. 相关活动材料:如猜谜卡片、数字卡片等;4.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用图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猜想和推理的概念进行初步认识,例如:将数学猜想简单地解释为“猜一下,然后找出规律,看对不对”,将数学推理解释为“用逻辑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Step 2:数学猜想游戏(20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数学猜想游戏,如数字推理、猜谜等。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猜想和推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3:数学猜想的验证(20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数学猜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验证。
例如,让学生猜测“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和一定是奇数”,然后通过分析并列举例子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
Step 4:数学推理活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活动,例如:给学生一些有关图形的问题,让他们观察图形特征,找出规律,并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积木或卡片等教具,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Step 5:数学推理小游戏(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学推理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猜谜卡片,要求学生通过推理与合作来解开疑团。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沟通能力。
Step 6: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数学猜想和推理中的成果。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数学猜想和推理的认识。
Step 7:延伸活动(自由探究)(15分钟)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时间进行数学猜想和推理的活动。
2020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1.1 合情推理讲义 2-2
2.1。
1 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1)概念:由某类事物的□01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错误!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由错误!个别事实概括出错误!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2)特征:归纳推理是由错误!部分到错误!整体、由错误!个别到错误!一般的推理.(3)一般步骤:第一步,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错误!相同性质;第二步,从已知的错误!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2.类比推理(1)概念: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11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错误!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2)特征:类比推理是由错误!特殊到错误!特殊的推理.(3)一般步骤:第一步,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错误!相似性或错误!一致性;第二步,用一类事物的错误!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错误!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3.合情推理(1)含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错误!观察、错误!分析、错误!比较、错误!联想,再进行错误!归纳、错误!类比,然后提出错误!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2)合情推理的过程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或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联系:在前提为真时,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结论都可真或可假.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统计学中,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用样本估计总体,这种估计属于类比推理.( )(2)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定理应用. ()(3)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答案(1)×(2)×(3)√2.做一做(1)已知数列{a n}中,a1=1,a n+1=错误!(n∈N*),则可归纳猜想{a n}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数列5,9,17,33,x,…中的x等于________.(3)等差数列{a n}中有2a n=a n-1+a n+1(n≥2且n∈N*),类比以上结论,在等比数列{b n}中类似的结论是__________.答案(1)a n=错误!(n∈N*) (2)65 (3)b错误!=b n-1·b n+1(n≥2且n∈N*)探究1 数列中的归纳推理例1 已知数列{a n}的首项a1=1,且a n+1=错误!(n=1,2,3,…),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当n=1时,a1=1,当n=2时,a2=错误!=错误!,当n=3时,a3=错误!=错误!,当n=4时,a4=错误!=错误!,…通过观察可得:数列的前四项都等于相应序号的倒数,由此归纳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是a n=错误!。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修总结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修总结通过学习一些名师教授教授的讲课,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很深的触动。
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经常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进而进行推理、作出决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由此可见猜测是发展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论证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应当指出,数学需要论证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
波利亚指出:“论证推理是可靠的、无可置疑的和终决的。
合情推理是冒风险的、有争议的和暂时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首先,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并指出:第一学段“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第二学段“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学段“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其次,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他们不可能通过具有严格标准的逻辑推理来发现和掌握数学原理和概念。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像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迁移等合情推理的方法。
再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要求。
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
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的学习。
首先了解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中,一是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二是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三是新旧知识建立联合意义。
这三方面与逻辑结构中的三类推理恰好建立相应的联系。
1.下位关系演绎推理2.上位关系归纳推理3.并列关系类比推理新旧知识的三种联系与三类推理相呼应,不是一种巧合,是知识结构本身科学的逻辑结构使然。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摘要】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探究欲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猜想。
通过猜想数学思维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数学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猜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猜想,数学思维,培养,独立思考,探究欲望,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灵活运用,重要性,促进作用,策略,方法。
1. 引言1.1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猜想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思考得出的一种假设或推测。
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学生可以在思维上展开探索,挑战自己的思维枷锁,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猜想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自己的想法进行猜想,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提出猜想后,他们会想要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或者探索更多的相关问题,从而引起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猜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猜想,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猜想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 江苏教育 ・ 小学教学/ 观 点 参 考
助理 编辑
王春亚 E - ma i l : w a n g c h u n y a l 2 0 6 0 4 @1 6 3 . c o m
在编 想 中 偿 荠
■傅 晓 华
数 学家 波 利 亚 曾 言 : “ 数 学 既要
舍 惰 稚 理 能
朱晓 文
问题 , 引导学生经历第二次猜想 、 验
证 的探 究 过 程 。这 样 的过 程 充 分 地
体 现 了思考 的 主 动 性 与思 维 的 聚 焦 性。
学 生 已 经 具 备 了“ l平 方 厘 米 ” 的认 知 经 验 ,所 以教 师先 请 学 生 猜
一
猜 “ l平 方 分 米 是 个 怎 样 的 面 积
② 填 一填 : 1平 方 分米 用字 母
表示 为( ) 。
据 已观 察 到 的具 有 某 种 属 性 的部 分
对象 , 提 出归纳性猜想, 接 着 通 过 尽 可 能 多 的对 象进 行 验 证 。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中有 一连 串用逻 辑 链 条 连 缀 起
来 的形 式化定 义 、 定理、 法则 、 公) : 围成 三 角形 的 三 条 边 的 长 度 具 有 怎样 的 关
系? 大 家大 胆 猜 猜 看 。
是 1平 方 分 米 。
师: 是这样吗 ? 请 大 家通 过 自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着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1、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主要源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记忆,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推理能力。
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应对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推理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
这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无法准确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从而影响了推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思考,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教学实践与思考、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再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首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目标,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分析教材内容,提炼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从具体实例中发现规律,逐步形成抽象推理能力。
2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
2.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主要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请举例说一说不完全归纳推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完全归纳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很广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设计教学呢?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小数乘法”,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积的小数位数是各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但在教学中直接教给学生算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比校枯燥,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我尝试以下方法:一、调动学生观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引出问题。
表中每一组算式的第一个式子都是整数乘法的算式,第二、三个式子都是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其余即是小数乘小数的算式。
这一设计实际上是对新旧知识的过度。
通过对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算式的对比,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学习基础。
在对比观察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组中各算式都很相似,并能说出表中每个算式的异同点。
教师即不失时机地点出像“2.8×0.3=”这样在算式中含有小数的乘法算式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乘法”。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了解到将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白学习目的。
二、引导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将每组算式的第一个算式计算出来,(如下表)然后提问:每组的前三个算式我们都会算。
那么下面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乘积会是多少?你想它对于上面这些问题学生自然还不会回答,但他们却能提出各种猜想。
如:有些学生会猜测“小数乘法可能跟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差不多”;有些学生即猜测“小数乘法算式中的乘积大小可能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有关”;甚至有些学生能大胆猜测“乘积的小数位数是各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等。
学生的猜想并不是无中生有,他们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才提出来的。
在提出猜想的同时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推理能力”做出解释:“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有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测。
归纳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小学数学中的规律主要是有图形、数列、算式的规律,乘法和除法的变化规律,排列组合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例子的观察、比较、联想,再提出猜想,这是归纳法的典型应用。
林崇德教授根据推理的范围、步骤、正确性和抽象概括性这四项指标,把小学儿童运算中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分成四级水平:1.算术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
2.简单文字运算中直接归纳推理。
3.算术运算中间接归纳推理。
4.初步代数式的间接归纳推理。
根据以上水平分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小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特征,又表现出个体差异;从对比实验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小学数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归纳推理的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思维水平产生及时的飞跃,甚至可以提前产生质变。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准备一个纸盒,盒子里面有红蓝棋子,让一名学生每摸出一个棋子后,都要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均匀再摸,重复20次。
摸棋子游戏具有随机性,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我看见一个小组的学生连续五次摸出的都是红棋子,于是询问:“你们小组连续五次摸出的都是红棋子,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盒子里面可能都是红棋子。
”还有的学生说:“盒子里面红棋子可能更多一些。
”带着这样的猜想,学生继续操作,等完成20次后,绝大多数小组的记录中都是摸到红棋子的次数多于蓝棋子的次数。
活动结束后,我继续和学生交流感受,再次追问:如果再摸一次,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继续摸一次。
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继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以及事件的随机性。
浅谈“猜想——验证”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猜想——验证”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郭建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30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我们应该将“猜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教猜想,学生学猜想,在“猜想——验证”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愉悦且有成就感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就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谈点个人见解。
一、在“猜想——验证”螺旋式中学习猜想教师呈现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验证的数学学习材料,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数学规律,猜想特殊性质,猜想解题方法,猜想问题结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修正猜想,再验证,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三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猜想—验证”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验证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猜想在数学课堂中绽放火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关键是在教师在开放心态下,通过正确的引导,诱发学生大胆的猜想。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归纳、证明、探索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它明确了数学教学对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对初中学生应具备的推理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从而达成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目标呢,结合多年实践,笔者以为,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合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虽不对立,但决不是“一码事”知识与技能,只要学生“懂了”、“会了”、“熟练了”就可以获得,而学生能力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甚至有迂回和曲折,它需要学生获取启示,“悟”出规律和思考方法,这种“悟”必须在长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达到.所以,作为教者要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创想、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快乐”,激发学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完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归纳、验证”的推理活动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归纳.让推理能力培养自然融合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不能“传授”,更不等于“接受”,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二、把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内容之中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为教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作为教者应充分认识课程内容的价值.首先要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平台,但不是“单一平面”.初中数学课程各个领域都为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这就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拓展了更多的空间,教者应充分意识,抓住机会,从而自觉地在新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渗透推理能力的培养,并落实于教学内容的“点滴”之中.例如在《数与代数》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具体体现为“法则”、“公式”运算律等,所以数学运算中,往往就存在推理,例如:解不等式-x+2>3,由-x>-1,得x <1,这个简单过程,实质就是运用“规则”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隐含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寻求探索这些规律的过程,实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大胆猜想
大胆猜想,合情推理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
在解决问题时的合情推理的特征是不按逻辑序去思考,但实际上是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机地整合进来的一种跳跃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指明: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性或错误性。
应当指出,数学需用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时,往往首先想到是几何教学代数”事实上数学的各个分支都充满了合理推理,其广泛在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概率与统计”“实践和综合应用”之中。
下面是我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点滴做法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一一公式、法则、推理律等。
因而计算中有推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
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法,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以学生有实际经验的向东向西问题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法则记忆和运用,而对产生法则的思维一带而过,又如,对于加乘法各运算律也都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形式提出的,重视这样的推理过程(尽管不充分)既能解释算律的合理性,又能加强对算律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再如:初中教材是用温度经过形象类比和推理引入数轴知识的。
求绝对值∣-6∣=?∣+6∣=?∣-3∣=?∣+3∣=?∣-3/5∣=?∣+3/5∣=?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更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推理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推理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推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推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推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购买一批校服,上衣每件 50 元,裤子每件 30 元,现在要购买 50 套,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计算:一种是先分别算出50 件上衣和 50 条裤子的价钱,再相加,即(50×50)+(30×50);另一种是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再乘以 50,即(50 + 30)×50。
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的来源,也激发了他们的推理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时,可以让学生玩“猜数字”的游戏,教师先给出一组有规律的数字,让学生根据规律猜出下一个数字;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推理故事,让他们感受数学家的智慧和推理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观察和比较是推理的基础,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比较,学生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进行推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现象、图形、数据等,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和分析。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测量结果,引导他们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变化,其内角和都是 180 度。
数学猜想:基于数学事实的合情推理-反事实推理
数学猜想:基于数学事实的合情推理:反事实推理猜想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的思维方法。
虽然猜想是直观判断,但决不是盲目乱猜,它是在一定知识结构中提出,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据,使学生不仅把知识掌握牢固,而且能受到科学发现的方法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难看出,数学猜想不仅是思维能力的范畴,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之一。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倡导学生猜想,但这种猜想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数学规律基础上的合情推理。
一、数学猜想的有效路径数学猜想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的。
数学猜想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学生数学猜想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就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猜想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归纳进行数学猜想“归纳猜想”依据逻辑学观点,是选取个别性知识做前提所推出一般性结论的猜想。
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猜想”的兴趣,并以合情推理进行探索,归纳猜测出数学结论,且可证明结论正确。
数学中很多著名定理皆采取不完全归纳法先发现后证明。
比如,哥德巴赫(德国著名数学家)由3+7=10、3+17=20、13+17=30等算式发现两个奇素数之和等于“偶数”,哥德巴赫进行深入探索,发现:6=3+3;8=3+5;10=3+7=5+5;12=5+7;14=3+11=7+7;16=3+13=5+11。
于是,哥德巴赫得出: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
此即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迄今还是一个猜想,可数学家们在此猜想证明的活动中,发现及发明了很多的数学定理,为“数学发展”及“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依照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归纳猜想”训练。
比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由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入手,从而得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五边形内角和为540°。
2019-2020数学人教A版选修2-2课件:2.1.1合情推理
【解题探究】写出前4项,通过观察,发现相应的规律.
【解析】(1)由已知,可得 a1=3=22-1, a2=2a1+1=2×3+1=7=23-1, a3=2a2+1=2×7+1=15=24-1, a4=2a3+1=2×15+1=31=25-1. 猜想 an=2n+1-1,n∈N*.
(2)由已知,可得a1=a,a2=2-1a1=2-1 a, a3=2-1 a2=32--2aa,a4=2-1 a3=34--23aa. 猜想an=n-n-1-n-n1-a2a(n∈N*). (3)∵2 Sn=an+1,∴2 S1=a1+1,即2 a1=a1+1. ∴a1=1.又2 S2=a2+1,∴2 1+a2=a2+1. ∵对一切的n∈N*,an>0,∴a2=3. 同理可求得a3=5,a4=7.猜想出an=2n-1(n∈N*).
【答案】(1)C (2)f3(x)=1-x4x fn(x)=1-2xn-1x 【解析】(1)利用归纳法:a+b=1,a2+b2=3,a3+b3=3+1 =4,a4+b4=4+3=7,a5+b5=7+4=11,a6+b6=11+7=18, a7+b7=18+11=29,a8+b8=29+18=47,a9+b9=47+29= 76,a10+b10=76+47=123,规律为从第三组开始,其结果为 前两组结果的和.
长,h是该边上的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12 ah,如果把扇形的弧
长l,半径r分别看成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可得到扇形的面积
为
1 2
lr;(2)由1=12,1+3=22,1+3+5=32,可得到1+3+5+…
+(2n-1)=n2.(1)(2)两个推理过程分别属于( )
A.类比推理、归纳推理 B.类比推理、类比推理
a.在正四面体ABCD内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猜想与验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猜想与验证数学猜想是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数学规律和结论进行推测的一种数学方法。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它是科学发现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猜想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猜想中体验数学发现的真实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对圆的性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的策略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问题并进行猜想和验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2.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标出其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进行猜想和验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数学合情推理课件
归纳总结
思考:你能总结一下归纳推理的特点吗? 1、是“由部分——整体, 由特殊——一般; 由具体——抽象”的推理 2、归纳推理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 3、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推理。
归纳总结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胡适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2),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4-2),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5-2), ……
猜想:凸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 (3)等边三角形内任 意一点到三边的 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4)
猜想
正四面体 内任意一 点到四个面的距离 之和等于常数。
24
F 欧拉的反例: 5 2 1 4 294 967 297 641 6 700 417
25
数学中的归纳推理
四色猜想: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
观察:一些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 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 颜色。 ———————————— 猜想:任何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 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 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 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逻辑判断,完成证明.
1 2 1 3 2 3
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 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 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数学中的归纳推理 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 4=2+2, 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 猜想:任一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 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没有得到证明的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中的猜想与合情推理山东省沂水县第四中学(276400)袁红推理与证明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高中数学课程内容。
数学中的推理包括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
以往的数学课程中,忽视合情推理,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给了合情推理以应有的关注。
关于合情推理,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著作《数学与猜想》中指出:“数学的创造过程是与其它知识的创造一样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作出详细地证明之前,你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
你要先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数学家的创造性成果是论证推理(演绎推理),即证明,但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
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
”这说明,猜想与合情推理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
猜想是思维主体从一定的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命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它对于数学解题是有很大的帮助和好处的,是一种合情推理,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然而我们的猜想是通过合情推理而得到的。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性的推理。
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观察是基础,要仔细地看,耐心地读,要在不断地观察中寻找特点,摸索规律;掌握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观察问题的变化与趋势。
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
猜想与合情推理几乎涉及数学的方方面面,也是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都加大了对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能力的考察,具体体现在通过知识之间的类比、归纳、猜想得到相应的结论。
开放、探索、研究型命题思路将是新高考能力考察的命题趋势,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都有可能涉及。
因此,在平常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拓展。
现通过实例看一下:一、由平面到空间例1: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S r r π=,周长()2C r r π=,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则()22r r ππ'=, ①① 式可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
对于半径为R 的球,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①的式子: 。
②②式可用语言叙述为 . 解析:由已知条件提供的信息,由平面中的圆联想到空间中的球,找出球的两个常用的体积、表面积公式()343V R R π=,()24S R R π=. ,类似写出恰好成立。
由32443R R ππ'⎛⎫= ⎪⎝⎭知: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答案: ① 32443R R ππ'⎛⎫= ⎪⎝⎭② 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
启示:1、本题立意主要是主要考查学生的类比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2、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类比能力的培养,在几何中,要注意直线和平面、角和二面角、三角形和三棱锥、平行四边形和棱锥的类比;在代数中,要注意因数分解和因式分解、有限和无限的类比;在数学结构关系中,要注意因果、对称、正逆、功能等的类比。
变式题:由图1所示,有面积关系:PA B PAB S PA PB S PA PB''''⋅=⋅,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P A B C P ABCV V '''--= 。
P ABA'AA'(图1) (图2) 解析:由题意知三棱锥作为三角形的类比对象,如图1、图2中,与PAB 、PA B ''相对应的,是三棱锥P ABC -、P A B C '''-;与P AB''两条边PA '、PB '相对应的,是三棱锥P A B C '''-的三条侧棱PA '、PB '、PC ';与PAB 两条边PA 、PB 相对应的,是三棱锥P ABC -的三条侧棱PA 、PB 、PC 。
由此,我们可以类比图1中面积关系得到图2中的体积关系为PA PC PB PA PB PC'''⋅⋅⋅⋅。
上述猜想的证明:121313PA C P A B C P ABCPACS h V V S h '''''--⋅⋅=⋅⋅1211sin 3211sin 32PA PC CPA h PA PC CPA h ''⨯⋅⋅∠⋅=⨯⋅⋅∠⋅PA PC PB PA PB PC '''⋅⋅=⋅⋅。
方法规律:⑴ 本题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要求类比平面几何中的面积关系,研究三棱锥体积的关系。
立体几何中的某些定理性质可以通过联想、类比平面几何中的有关定理性质得到。
⑵ 正确类比的关键是确定类比对象,如本题中三角形的类比对象是三棱锥,三角形边的类比对象是三棱锥的侧棱,三角形面积的类比对象是三棱锥的体积。
二、由个别到一般例2: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场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一层,就一个球;第2、3、4…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所示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 堆第n 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f n 表示第n 堆的乒乓球总数,则()3f =_________;()f n =________. (答案用n 表示)解析:已知()11f =,观察图形可知()()()24,310,420,f f f ===又知下一堆的个数是上一堆的个数加上其第一层个数,而第一层的个数满足1,3,6,10,…,通项公式为()()12n n g n +=,所以()()541535f f =+=; ()()()12.6n n n f n ++=进而猜想()()()()()()()()()()()()()222121121231121221211126212.6f ng g g n n n n n n n n n n n =+++=++++++⎡⎤=+++++++⎣⎦+++⎡⎤=+⎢⎥⎣⎦++=事实上,答案:10,()()126n n n ++. 启示:1、本题可通过观察——试验——猜测——证明这一完整的思路过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由前三个图形的排列规律寻找这种图形的一般规律,并证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2、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开始计算时要准确,以确保猜想的正确;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一般结论的方法。
变式题: 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里,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等和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n a 是等和数列,且12a =,公和为5,求18a 和21S 。
分析:由等和数列的定义得出通项公式,进而求出18a 和21S . 解法1:由“等和数列”的定义有:1223345a a a a a a +=+=+==,得135212n a a a a -=====,24623n a a a a =====,183a ∴=.()()()211234192021S a a a a a a a =+++++++5102=⨯+52=.解法2:()()()()181817171616151514211()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211a a a =+-523=-=.方法规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新定义的数列的概念,由等差数列类比等和数列,然后从给出的新数列的定义出发,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推理,或凑项裂项、累加,再推广到一般,从而解决问题.三、由关系式到关系式例3: 如图,对于函数()()20f x x x =>上任意两点()2,A a a 、()2,B b b ,线段AB 必在曲线段AB 的上方,设点C 分AB 的比为λ()0λ>,则由图象中点C 在点C '上方可得不等式22211a b a b λλλλ++⎛⎫> ⎪++⎝⎭。
请分析函数()()ln 0g x x x =>的图象,类比上述不等式可以得到的不等式是 。
(图2)解析:首先弄清不等式22211a b a b λλλλ++⎛⎫> ⎪++⎝⎭的来龙去脉。
按题中给出的信息,该不等式是“由图象中点C 在点C '上方”得到的,也就是说该不等式是这一几何特征的代数化。
因为点C 分AB 的比为λ,又点A 、B 坐标分别为()2,a a 、()2,b b ,所以221a b λλ++是C 点的纵坐标,而1a bλλ++是C 点的横坐标,21a b λλ+⎛⎫⎪+⎝⎭就是C '点的纵坐标。
因此由C 点在点C '的上方,即得22211a b a b λλλλ++⎛⎫> ⎪++⎝⎭。
最后,作出函数()()ln 0g x x x =>的图象(如y图2)进行比较分析。
设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ln A a a 、(),ln B b b ,点C 分AB 的比为λ(0a >,0b >,0)λ>,则C 点坐标为ln ln ,11a b a b λλλλ++⎛⎫⎪++⎝⎭,C '点坐标为,ln 11a b a b λλλλ++⎛⎫⎪++⎝⎭。
注意到C 点在C '点的下方,因此可以得到的不等式是ln ln ln 11a b a bλλλλ++<++()0,0,0a b λ>>>。
启示:图1中的曲线向下凹,()C C y y f c '>=,而图2中的曲线向上凸,()C C y y g c '<=。
本题可通过观察图形、类比关系式找出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四、由性质到性质例4: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具有性质:若M 、N 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点P 是椭圆C 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时,记为,PM PN k k ,那么PM k 与PN k 之积是与点P 位置无关的定值。
试对双曲线2222:1x y C a b-=写出具有类似的特征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解析: 类似性质为:若M 、N 为双曲线22221x y a b-=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PM PN k k 时,那么PM k 与PN k 之积是与P 点位置无关的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