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_张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中风病证型的规范化研究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为主,而且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证0在疾病不同阶段是变化的,因此掌握它存在一定难度,故对证型的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正确辨证,才能谈得上正确论治,所以证型的规范化非常必要,这其中包括规律化(即在疾病过程中证型的演变的规律)和客观化(即用化验室指标、影像结果等来描述),借助于流行病学方法将有助于其发展。

在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使其证候分类、证候组合的依据更为科学、客观;并通过开展多中心、多层次的协作,在科学总结群体经验的同时,对中风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病证,采用大样本对病例证候辨证进行规范化、定量化研究,并进一步用前瞻性对照研究以验证之,最终形成客观、可计量、重复性好的辨证分型方案。因此对中风病证型的标准化、科学化、规律化研究对于中风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制定中风病的疗效评价体系

411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合理借鉴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资料,建立系统性分析信息库及系统评价所依托的协作网络组织,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进行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8-06-23

作者简介:张彦(1958-),男,辽宁庄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实验研究。尤其可以分析历代医家病案,因为其中有很多关于机体不适、痛苦症状的描述,并将其作为用药的指征,通过消除症状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412建立生命质量的评价标准与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医以往发展过程中没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只能以最为客观的指标来判断疗效,即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为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指标的应用能够促进医疗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是选择结局指标做为测定,是远期评定,不是应用某些当时指标来评定。可以用于研究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优势,能成为成本效益研究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在临床疗效评定中应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群体因果偏倚分析的方法标准化处理,排除各种偏倚(包括选择性、测量性、混淆性),并用临床流行病学重复、对照、随机三大原则,设计、衡量、评价(DME)三大功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从而制定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标准,并使其符合整个医学的发展需求。

综上,应用流行病学理论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分型及疗效评价,既相互独立,但又不能截然分开,四者相辅相成。我们用流行病学方法得出中风病各独立症状的规律,找出客观全面的病因,充分认识其病机,进而得出符合实际的证型,从而制定相应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才能结合疗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使我们在充分继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促进中医的发展。

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张彦,董宝强,王富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5黄帝内经6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关键词:经脉;气血;疾病;经络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2-0204-03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必然会引起经络系统出现异常变化,集中表现为经脉病变、络脉病症和经筋证候以及相关脏腑证候。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病理状态下的外邪性质、患病脏腑以及机体的反应状态等。因此,十二经气血分布的多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常0量。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各经脉之间以及经脉气血与脏腑之间哪一些方面出现了非正常性改变都会引起相关脏腑间、经脉间以及经脉与脏腑间的连锁反应,故十二经气血盛衰,影响着相关脏腑功能变化,也影响着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生理与病理。

1多气多血之经

多气多血之经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111临床表现

11111手阳明大肠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齿

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腧穴具有清热祛风、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安神定惊的功效。主治头面、咽喉、胃肠、神志、皮肤疾患、发热以及经脉所过之处的痛证与痿痹。

11112足阳明胃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衔、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与胃肠有关的消化方面的疾病以及神志病、头面病、热病、咳喘病、皮肤病、本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疾病。

112病机特点

依据上述两经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经脉循行部位和相联属的脏腑病变。其发病机理不外虚实两端,经脉气血的虚实盛衰是经脉病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如足阳明气血偏盛可见消谷善饥,大便干,口渴,齿龈肿痛,颈肿,喉痹,身以前皆热等。经络气血偏衰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经络的功能减退性疾病。如足阳明经气不足,可见胃痛,胃寒,腹胀,身以前寒栗等症。

阳明经病是外感热症之极期阶段,以自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这与/气有余、便是火0有关。阳明属肠胃,故阳明病实质上是肠胃实热证,属于里热实证。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0。阳明经多气多血而不易虚,故在邪斗争中以实证为多见,因而阳明经系统病变多以阳明腑证以及外感邪气入阳明经而形成的经脉循行所过之实证为主。阳明经多气多血,但相对条件下气多于血,因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中阳经是由阳气最多的手足阳明流至阳气最衰的足少阳,这种经脉内阴阳含量的相对差,即是经脉气血流注的原动力之一。因此阳明经病变因其多气多血,气又多于血的特点,临床上多注重行气活血。当机体处于气虚状态时也应在多气多血之经选穴(如足三里)补气,概因在少气之经施补,针感较弱,常难激发经气之故。2多血少气之经

多血少气之经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共四条。

211临床表现

21111手太阳小肠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腘、肘臂外后廉痛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腧穴具有清热安神,聪耳明目,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热病、神志病、头面耳目病、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21112足太阳膀胱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项、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21113手厥阴心包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腧穴均有宽胸理气,清心宁神的功效,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如心烦,心悸、心痛,胸闷,癫狂以及肘臂挛急,掌心热等。

21114足厥阴肝经5灵枢#经脉6:/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0。

现代临床应用:本经经穴主要治疗头目、胸胁、妇科、前阴、胃肠、肝胆疾患;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病症。212病机特点

依据上述四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多血少气之经病变主要以物质基础/血0方面的偏盛和功能/气0方面的偏衰为主。故临床针灸多/出血0和/恶气0,但太阳经与厥阴经所联属脏腑不同,循经所过各异,现分别阐释。

(1)太阳经病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为基本特征。太阳经多血少气,少气则卫外不固,即/营强卫弱0,又因太阳经多血,表邪不解结合血多之特征,气病及血,血病亦及气,最后形成气滞则血瘀,血瘀则碍气,故太阳经病变多以上述病证及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疼痛表现为主,如颈项强痛、肩痛、背腰臀及下肢疼痛为主,治疗上多注重活血益气,如多在背俞穴、委中等穴放血治疗相关疾病。

(2)厥阴经为三阴之终尽,厥阴病为六经发展的最后阶段。邪正交争的最后阶段,邪盛正去则亡,正复邪去则生。厥阴经多血与肝主藏血,生血以调节血量密切相关。在病理状态下,厥阴经所属脏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当厥阴经血不足时,疏泄气机失司易于气滞,出现厥阴经络病变中的胸满、少腹痛、疝气、头项痛、心痛、心悸等表现。同时由于肝经主证中/女子一生数伤于血0多阴血不足的特点,肝经生理状态下的多血之状又给阴血不足以补充,完美结合。

临床上对于本经病变多注重疏肝理气,通经活络之法则。

3多气少血之经

多气少血之经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肾、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共6条。311临床表现

31111手太阴肺经5灵枢#经脉6曰:/是动则病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