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课程作业-宋晓婷10级

合集下载

经典:二语习得Pienemann’s-Multidimensional-Model

经典:二语习得Pienemann’s-Multidimensional-Model
12
Variational sequence: There wa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mong learners within the five-stage developmental IL sequences. Individual learners follow different paths in SLA. Thus, there is variation dimension in addition to developmental dimension implied in the title of “multidimensional” model.
Pienemann’s Multidimensional
Model
1
• This model has been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o SLA .
•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language learning is through both innat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9
Stage 4 (Stage X+3): Inversion (INV)
• Where are you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 (Wh-question inversion)
• I don’t know. (internal negative marking)
• I washed the shirt myself. (reflexive pronoun achability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eaching can only be effective if learners have successfully passed through the preceding stages on the development route. When a learner shows signs of having reached a developmental stages, teaching can then speed up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二语习得——精选推荐

二语习得——精选推荐

1.Input versus intakeInput is everything around us we may perceive with our senses.Input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learning , but not all input leads to intake , which is necessary for teaching .Intake is what we pay attention to and notice.Intake may refer to information that strengthens existing knowledge, or it may fill a gap in knowledge that was noticed by the learner before.In language learning, input refers to language which a learner hears or receives and from which he or she can learn.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 a distinction is sometimes made between input and intake. Intake is input which is actually helpful for the learner. Some of the language (ie input) which a learner hears may be too rapid or difficult for the learner to understand,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used in learning (i.e cannot serve as intake) 2. What is Interlanguage(1)Il refers to the language that the L2 learner produced .(2)The language produced by the learner is a system in its own right.(3)The language is a dynamic system, evolving over time.(4)IL studies moved one step beyond EA, by focusing on the learner language system, rather than only on its errors.3.Fossilization: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stop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far short of native-like competence. The term is also used for specific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remain incorrect for lengthy periods of time in spite of plentiful input.4. What is UG ?The language faculty built into the human mind consisting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UG is the system of principles, conditions and rules that are elements or properties of all human languages.5. Acquisition v.s learningThe term “acquisition”is used to refer to picking up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exposure, whereas the term “learning “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conscious study of a second language.6.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Linguistic Performance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internalize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at a native speaker of that language possesses.Linguistic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actual utterance produced by the native speaker7. Implicit versus Explicit LearningImplicit learning i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bout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by a process that takes place naturally, simply and without conscious operations.Explicit learning is a more conscious operation where a learner makes and tests hypotheses in a search for strcture.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Intentional behaviour and thoughts that learners make use of during learning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them understand, learn or remember new inform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classified into: 1.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2. cognitive strategies3. 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9.What are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SLA research?Cognitive factors;(1)Intelligence(2)Language aptitude(3)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ffective factors :(1)Language attitudes (2)Motivation10. Contrastive Analysis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way of comparing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potential errors.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predict areas that would be either easy or difficult for learners .11. Error analysisError analysis is a type of bilingual comparison, a comparison between learners’interlanguage and a target language, while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12. Positive evidence and negative evidencePositive evidence: input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ly about what is grammatical in the language.Negative evidence: input that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of what is ungrammatical in a language.Positive evidence comes from the speech learners hear and thus is composed of a limited set of well-formed utterance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 .Negative evidence is composed of information to a learner that his or her utterance is deviant with regard to the norm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1. The Monitor Model by KrashenThe Monitor Model is an overall theory of SLA, which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Here are the five central hypotheses underlying the Monitor Model.1.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 The Monitor Hypothesis3.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4. The Input Hypothesis5.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2. What it is that needs to be learnt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What arebranches of modern linguistic? )Phonetics and Phonology:(1)It entails knowing what possible sounds are and what are not for its native speakers .(2)It also involves knowing what happens to words in fast speech as opposed to more carefully articulated speech.Syntax:The study of how words combine to form sentences and the rules which govern the formation of sentences. The rule is frequently known as its grammar.Morphology:The study of morp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orms , and the waythey combine in word formation .In short , morphology is the study of word formation.Semantics:(1)The study of meaning(2)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way in which meaning in language is studiedPragma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in context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and that of Mentalist ?Behaviorist learning model claims that children acquired the L1 by trying to imitate utterances produced by people around them and by receiving negative or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their attempts to do s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refore, was considered to be environmentally determined.A mentalist model claims: 1.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2. Language exists as an independent faculty in the human mind.3. LAD4. Input data4.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error analysis from contrastive analysisContrastive analysis stresses the interfering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laims that most errors come from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Corder ,1967). However, such a narrow view of interference ignores the intralingual eff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among other factors. Error analysis is the method to deal with intralingual factors in learners’language (Corder , 1981).it is a methodology of describ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language systems .Error analysis is a type of bilingual comparison, a comparison between learners’interlanguage and a target language, while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languages.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5.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ory in UGDual aim : 1. Characterize the Native Speaker’s knowledge of language, or linguistic competence.2. Explain how the acquisition of such competence is possible.The universal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dependency, which states that language is organiz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ments in a sentence.Parameters are principles that differ in the way they work or function from language to language.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certain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vary across languages.6. Two groups cognitive theory concerning language learning1. Processing Approaches (1)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2)Processability theory2.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7. Anderson’s ACTThis is another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at has been applied to SLA Also emphasizes the automatization process.Conceptualizing three types of memory: 1. Working memory2. Declarative long term memory3. Procedural long-term memory8. McLaughlin’s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complex cognitive skill that must progress from controlled processing to automatic processing.9.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Behaviorism was establish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st John B. Watson in 1913 and developed by B.F. Skinner who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behaviorism.Behaviorism postulated that all human behaviors could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way in which simple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s were built up.Two key notions of behaviorismHabits :habits are regular connection of stimulus and response.Errors : old habits inhabit learning new habits.Interference : This is concerned with the way in which previous learning gets in the way of learning new habits.10. Shumann’s Pidginization or Acculturation Model (语言文化适应模式)Pidginization(洋泾浜语化)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ly reduced form of a target language. This is usually a temporary stage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AUGE may have a limited system of auxilary verbs, simplified question and negative forms, and reduced rules for TENSE, NUMBER, and other grammatical categories.11. The History of SLA Research1960s : Behavioristic View of Learning(1)Habit formation(2)Contrastive Analysis (3)Behaviorism under Attack1970s-1980s :Mentalism (1)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auge (2)Krashen and His Monitor Model(3)Shumann’s Pidginization or Acculturation Model Beyond 1990s: (1)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2)Different Roles Found in Language Acquisition12.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nd linguistic competence?Linguis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internalize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at a native speaker of that language possesses.Linguistic performance refers to the actual utterance produced by the native speaker13. What is fossilization ? Can we avoid it in ou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stop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might be far short of native-like competence. The term is also used for specific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remain incorrect for lengthy periods of time in spite of plentiful input.14. Suppose you ar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as L2. What data would you collect and how would you collect it ?The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learner language aims to describe the learner language in its own righ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e evidence to test the behaviorist and mentalist accounts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L2 acquisition, early learner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ilent period, extensive use of formulas and structural and semantic simplification.Then we researched L2 acquisition in terms of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different features and also the sequence of stages through the study of a single feature. Considering the L2 acquisition is similar to L1 acquisition to some degree, the discussion of L2 =L1 hypothesis is introduced and briefly discussed.1. to examine whether learners’ errors change over time.2. to examine samples and data of learner language collected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identify when specific linguistic features emerge.3. obligatory occasion analysis4. native-like analysis5. frequency analysis6. to infer 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from data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by using s number of statistical procedures .7.implicational scaling15. Why do some learners have a silent period while others do not ?Troike suggests that the reason may lie in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ers’social and cognitive orientation: outer-directed and inner-directed.The former “approach language as an interpersonal task, with a predominant focus on the message they wish to convey”.The latter “approach language learning as an intrapersonal task, with a predominant focus on the language code”。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

第二语言习得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是指()A 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语言B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立语言C 教师为帮助学习者而使用的简化语言D 一种国际通用的辅助语言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A 学习动机B 性格特点C 社会环境D 认知风格3、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假说”的提出者是()A 克拉申B 乔姆斯基C 皮亚杰D 布鲁纳4、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石化”现象,指的是()A 语言能力停止发展B 语言错误固定化C 学习兴趣丧失D 学习方法不当5、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A 语法翻译法B 直接法C 听说法D 交际法6、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以下哪种因素会影响语言输入的吸收()A 自信心B 焦虑程度C 学习态度D 以上都是7、对于儿童和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儿童学习速度更快B 成人学习效果更好C 儿童在语音方面更有优势D 成人在语法方面更有优势8、以下哪项不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的作用()A 检验语言知识B 提高语言流利度C 促进语言输入的理解D 减少语言错误9、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所产生的错误属于()A 语际错误B 语内错误C 诱导错误D 随机错误10、以下哪种语言环境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A 课堂教学环境B 自然语言环境C 双语环境D 单一语言环境11、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监控假说”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主要受到()的监控。

A 潜意识B 有意识C 情感因素D 语言规则12、以下哪项不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A 认知策略B 元认知策略C 情感策略D 语法策略13、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适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有助于语言学习B 只是了解文化知识C 包括价值观的适应D 能提高交际能力14、以下哪种测试方法更能准确测量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A 标准化测试B 口语测试C 书面测试D 听力测试15、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A 儿童时期B 青少年时期C 成年时期D 没有固定年龄16、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A 教学方法B 教材质量C 学习者年龄D 语言环境17、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理解输入”的特点不包括()A 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B 有趣且相关C 语法复杂D 大量重复18、以下哪种反馈方式对第二语言习得最有效()A 积极反馈B 消极反馈C 直接纠错D 引导自纠19、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的回避现象,主要是为了()A 避免错误B 节省时间C 简化表达D 显示个性20、以下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的比较,错误的是()A 学习动机不同B 学习环境相似C 认知能力有差异D 语言输入质量不同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请简述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

对外汉语《二语习得》题库及答案

对外汉语《二语习得》题库及答案

对外汉语《二语习得》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习得与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单选题:最早发现习得与学习存在区别的是语言学家()选项:A:乔姆斯基B:斯蒂芬?克拉申C:洪堡特D:斯韦恩答案: 【斯蒂芬?克拉申】3、多选题: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B: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C: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D: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叠的。

答案: 【可以用两个三角形表示;;这两个三角形是倒置的;;这两个三角形是部分交叠的;】成人完全可以做到和儿童一样习得外语。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5、判断题:儿童习得外语的能力总体上高于成人。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6、判断题:传统语言课堂收到的质疑越来越多,我们应该遵循习得规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7、判断题:最早获得的语言一定是最熟悉的。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最早接触的是汉语,成长过程中主要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他的母语是汉语;B: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C: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D:他的母语是英语。

答案: 【他的母语是汉语;;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他的第二语言是英语;】9、多选题:一个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儿童,他成长过程中只接触和说英语,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A:他的母语是英语;B: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C:他没有外语;D:他的外语是英语。

答案: 【他的母语是英语;;他的第一语言是英语;;他没有外语;】10、判断题: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母语更多的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1、判断题:语言学多是理论研究,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是实验研究。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多选题:关于大脑和语言习得,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分别是()。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201100495姓名: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

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

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

(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

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

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

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

戴曼纯介绍了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

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

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一书作了评介(王立非、李瑛,2002)。

答案二语习得

答案二语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主张学习者需要接收到什么样的语言输入?A. 完全理解的输入B. 可理解的输入C. 无理解的输入D. 超过理解的输入答案:B2.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什么?A. 模仿B. 强化C. 内化D. 社会互动答案:B3. 在语言习得中,“临界期”假说主张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A. 任何年龄B. 儿童时期C. 青少年时期D. 成年时期答案:B4.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以下哪项不是该假说的内容?A. 语法结构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B. 词汇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C. 发音的习得顺序是固定的D. 语言习得的速度是个体差异决定的答案:D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以下哪个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A. 认知发展B. 社会互动C. 语言输入D. 语言输出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言习得的“监控假说”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克拉申2. 语言习得中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收到________的输入。

答案:可理解的3. 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假说”认为,语言技能的发展遵循一定的________。

答案:顺序4.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语言习得主要依赖于________。

答案:强化5. 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________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互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答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为了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到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可理解输入,这样的输入被称为“i+1”输入。

2. 描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答案: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强化机制实现的。

当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受到奖励(强化),这会增强他们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倾向。

西华大学《第二语言习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西华大学《第二语言习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2023至202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考试时间:分钟课程代码:试卷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一、(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A.行为主义理论B.自然法C.交际语言教学法D.监控模型2.Krashen的“i+1”理论中的“i”代表什么?A.输入B.输出C.个体差异D.理想语言水平3.根据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哪项是促进第二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A.正式教学B.社会互动C.私人演讲D.语言输出4.在Dulay和Burt的错误分析中,哪个阶段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尚未稳定?A.无错误阶段B.快速假设测试阶段C.形成假设阶段D.自我修正阶段5.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多语言习得中的代码混淆现象?A.词汇借用B.语法结构迁移C.语音干扰D.文化同化6.根据Auerbach的二语习得理论,什么是学习者内部处理机制的表现?A.语言迁移B.目标语言泛化C.交际策略D.反馈利用7.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以下哪个方法更侧重于形式而非内容?A.过程写作法B.产品写作法C.任务型写作法D.合作学习写作法8.“沉默期”这一概念通常与以下哪位语言学家的研究相关?A.Noam ChomskyB.Stephen KrashenC.Lev VygotskyD.Hans H.Wells9.根据Skinner的行为主义理论,哪种教学方法被认为可以加强语言习惯的形成?A.模仿练习B.角色扮演C.自由会话D.阅读理解10.在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自下而上的处理指的是:A.从整体语境到具体细节的理解过程B.从具体细节到整体语境的理解过程C.通过背景知识来解读听到的信息D.依赖先前经验来预测信息11.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主张使用哪种类型的任务?A.真实交际任务B.语法翻译任务C.形式填空任务D.词汇记忆任务12.根据文化认同理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影响:A.语言学习动机B.语言输入的数量C.语言输出的质量D.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标识“√”,错误的标识“X”,每小题1分,共10分)1.()根据普遍语法理论,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都是相同的。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二语习得ppt课件

二语习得ppt课件
王蕾 王雪莹 阎羽萍
33
•互动假设
• 作为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的扩展,Michael Long (1981)提出“互动假设”。
• 他认为,单向的语言输入对理解和认识语言输入 的本质及其对SLA发展的影响来说远远不够,需 要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 。
• 在进行意义沟通时,母语者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 输入在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和功能上作出了调整 。前者的调整使语言输入符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后者的调整通过询问、重复、确认、解释等方 式使语言输入更容易理解。
34
• Michael Long(1983:126)发现
• 语言形式的调整对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可理解 输入远远不够,母语者在互动时,对“话语结构 ”(interactional structure of conversation) 的调整最多,对提供可理解输入更为重要。
• Michael Long 刻意区分两个概念:“语言输入 调整”(modified input)与“互动调整”( modified interaction)。
• 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 是关于目的语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缺少“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 结果: 知道“怎样说”,不知道那些规则“不能 说”。
41
对“儿向语言”的研究
• 有学者发现:儿童的父母或保姆为儿童提供的都是符合规 则的话语,几乎很少纠正儿童的语法错误,为儿童提供不 合规则的反面证据。
39
二、互动研究的心理语言学视角
• 学习者们试图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 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学者们关注最多的是语言“反馈 ”(feedback)在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互动过程 过外在的输入习得的 。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语习得复习资料⼆语习得复习资料第⼀章(填空+名词解释)第⼀节第⼆语⾔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的语⾔,因⽽也称作“本族语”。

⼀般说来,母语通常是⼉童出⽣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语⾔”。

⽬的语:也称“⽬标语”,⼀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

第⼀语⾔:指⼉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

第⼆语⾔强调的是语⾔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习得环境⽆关。

“习得”是⼀种下意识、⾮正式的类似⼉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这⼀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语⾔进⾏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式看作彼此独⽴的学习过程。

⽆接⼝观点、有接⼝的观点“第⼆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的语国家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具,当然也是学习者⽤来交际的⼯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具。

“⾃然的第⼆语⾔习得”是指以交际的⽅式获得第⼆语⾔,⽽且语⾔习得通常是在⾃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的。

“有指导的第⼆语⾔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式获得第⼆语⾔,语⾔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的。

“语⾔能⼒”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先提出了“语⾔能⼒”的概念。

其含义是,⼈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规则的能⼒。

这⾥所说的语⾔能⼒是指⼈们掌握语⾔知识的能⼒。

“语⾔表达”——在实际⽣活中运⽤语⾔进⾏社会交往的能⼒。

美国社会语⾔学家海姆斯第⼀次提出交际能⼒的概念,它包括四个⽅⾯的内容:语法性、可⾏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语⾔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语⾔习得研究作为⼀门独⽴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一、引言1. 介绍二语习得的概念和重要性2. 解释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区别3. 强调二语习得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二、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介绍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语言习得的过程2. 认知理论:讲解认知发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3. 社会语言学理论:探讨社会互动和文化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三、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1.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智力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2. 社会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对二语习得的作用3. 语言因素:语言距离、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等对二语习得的贡献四、二语习得的过程与阶段1. 早期阶段:语音感知、词汇积累和简单表达2. 中期阶段:语法规则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3. 后期阶段:语言能力的巩固和高级语言技能的发展五、二语教学策略与应用1. 交际法:介绍交际法的原则和教学实践2. 任务型教学:讲解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3. 语言技术教学:探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六、二语习得中的常见问题与挑战1. 错误分析:解释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常见错误类型及原因2. 习得与学习差异:探讨习得与学习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3. 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分析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1. 文化差异与交际策略: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策略2. 文化认同与二语习得:探讨文化认同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3. 跨文化交际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跨文化交际活动,提升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八、二语测试与评估1. 测试类型与方法:介绍常用二语测试类型(如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及评估方法2. 测试焦虑与应对策略:分析测试焦虑对学习者表现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3. 测试评价与反馈:讲解如何对学习者的二语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习者进步九、二语习得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介绍案例研究、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2. 定量研究:讲解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定量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3. 混合方法研究:探讨如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提高二语习得研究的全面性十、二语习得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驱动的二语习得:展望、大数据等技术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前景2. 多模态语言教学:探讨多模态语言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3. 终身学习与二语习得:强调终身学习理念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章节内容可以作为您教学的参考,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明确学习目 标,以及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兴趣的持续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保持 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语言遗忘与干扰
遗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常使用的语言知识可能会被遗忘。定期复习和巩固是必要的。
语言间的干扰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语言习得困难。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有助于 减少这种干扰。
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理解 。
二语言习得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学习语言,培养合作精神 和团队能力。
PART 04
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保持
探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 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 ,以及如何根据学习风格 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认知因素
研究认知能力、记忆、注 意力等因素对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这 些认知能力。
二语言习得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适应
研究学习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 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
适应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认知
在线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 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利用VR/AR技术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 境,提高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动机
研究个体在学习二语言时 的动机差异,以及如何激 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_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_漏屋_精简速览版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_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_漏屋_精简速览版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一、理论篇克氏理论:“二语习得”概要12岁以下的儿童到了国外环境.无论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没有一点口音。

其实掌握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习得(acquisition)”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 > 形成条件反射 > 建立语言区 > 实现语言思维。

成人是“学得(learning)”外语.过程是:记忆 > 记忆区 > 知识。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而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 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习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异: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交际技巧: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肢体语言等 文化适应:尊重并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主学习策略
添加标题
定义与特点:自主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者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 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社会文化理论
定义: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核心概念:中介、最近发展区、支架等
理论观点: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 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实现的
实践应用: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交互理论
定义:交互理论 是一种二语言习 得理论,强调学 习者通过与目标 语言的母语者进 行交流互动来提 高语言能力。
添加标题
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策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强调学习者的 主体性和自主性。
添加标题
实施步骤: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步骤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等, 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添加标题
优势与局限性:自主学习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其局限性在于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理解细 节
略读: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特 定信息
查读:查找特定信息,理解文 章结构
写作技巧与方法
确定主题和目标受众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制定写作计划和提纲
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 手法
反复修改和完善文稿

二语习得作业

二语习得作业

三、L2 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3.3 双重能力范式(dual competence paradigm)
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 采用这种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响了学
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掌 握能力; •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统差 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 两个研究模式:言语计划模式、言语监控模式
能力连续统范式
3.2.1 拉波夫学派模式
语体(speech styles) ----语言风格连续体(Torane) 变项规则(variable rules)
最早把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应用于SLA语料分 析的是亚当斯和科瓦克 (Adamson& Kovac, 1981):
二、L2 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2.1.2 情境变异(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He plays basketball.(situation A)
(formal, careful style)
He play_ basketball. (situation B)
(informal, vernacular)
分析了一位33岁西班牙籍蓝领男性工人使用“NO +VERB”和“DON'T VERB”的变项规则;
分析结果表明,在描述特定的因素是如何影响中介语的发展时,利 用变项规则分析法来分析材料是有效的。
能力连续统范式
3.2.2 动态研究模式
内容--(1)语言变化即变异的某个来源 (2)环境权重 (3)代码转换 (4)语法内部变异和自由变异
2.1.3 心理语言环境变异

指学习者言语产出计划的时间,即学习者有多少

二语习得课程作业-宋晓婷10级

二语习得课程作业-宋晓婷10级

分 数:_______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2010学年第2学期 期 末 论 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年 10月 9 日二语习得 10级 汉语国际教育 10211835 宋晓婷 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 班留学生为例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班留学生为例一.问题的缘起去年,笔者作为实习老师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初级1A班的听力课程。

在近一年的教学中,笔者对留学生汉语习得方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刚开始的拼音阶段,学生水平差异不是很显著,越往后,到了对话和短文理解阶段,学生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这样的现象激发了笔者进行研究的兴趣,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查阅了相关二语习得的资料后,笔者想从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原因。

笔者主要考察的方面是学习者的动机与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根据在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关于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经发展起来。

当时正值二语习得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

二语习得理论开始不仅仅只是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而是把心理学、神经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进来,从多个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习得的顺序和习得的心理机制等等,使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如今,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确定下来,并且,根据Ellis的观点,语言学家们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也有了清楚的划分:研究领域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数:_______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2010学年第2学期 期 末 论 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年 10月 9 日二语习得 10级 汉语国际教育 10211835 宋晓婷 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 班留学生为例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关系之研究——以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班留学生为例一.问题的缘起去年,笔者作为实习老师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初级1A班的听力课程。

在近一年的教学中,笔者对留学生汉语习得方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刚开始的拼音阶段,学生水平差异不是很显著,越往后,到了对话和短文理解阶段,学生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这样的现象激发了笔者进行研究的兴趣,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查阅了相关二语习得的资料后,笔者想从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原因。

笔者主要考察的方面是学习者的动机与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根据在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关于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经发展起来。

当时正值二语习得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

二语习得理论开始不仅仅只是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而是把心理学、神经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进来,从多个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习得的顺序和习得的心理机制等等,使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如今,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已经确定下来,并且,根据Ellis的观点,语言学家们对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也有了清楚的划分:研究领域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偏误分析、习得顺序与发展过程研究、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向人们提供了有关语言习得究竟是如何进行和如何表现的主要信息。

研究领域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社会环境、语言输人与互动的研究。

研究领域三,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

母语迁移、认知过程、交际策略、语言普遍性的研究。

此领域的研究关注语言习得何以发生以及学习者如何在交际中运用他们的语言资源。

研究领域四,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学习者策略的研究。

四个研究领域中,前三个领域关注的是语言习得过程,而领域四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

领域一重在描述,而后三个领域则重在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研究领域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学习者的语言偏误(领域一),可以反映出内部处理机制的运作(领域三),也可能受到习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领域二),或受到学习者所倾向的学习风格的影响(领域四)。

就国内而言,二语习得研究方面,早期在学习者语言特征即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研究方面较多,对习得顺序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对领域四,学习者自身因素的研究也有一些,但是,现有的对于学习者的研究中大多倾向于研究学习策略和情感因素,如江新(2000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使用学习策略量表(SILL)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性别、母语、学习时间、汉语水平等因素与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关系。

江新、赵果(2001,2002)《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并对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进行分析。

吴勇毅(2002)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性质和方法上的评述。

徐子亮(1999)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认知心理分析。

徐子亮(2000)在《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中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跟踪调查,深入分析一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语音和词汇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及其认知风格与个体元认知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关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也有研究,例如,施家炜(2002 )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中运用调查实验的方法考查了成人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七项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了性别、年龄、母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主观语言水平和客观语言水平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

最终绘制出了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模型图: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母语背景性别年龄客观语言水平语言水平本研究涉及到的七项一般个体差异因素其他个体因素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到学习动机与语言学能、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1),那么学习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呢?笔者预设学习动机会通过影响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研究背景:学习动机与二语习得学习动机,简而言之,就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所具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外语的目的。

根据以往的研究,动机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小看。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Jakobovits就指出,影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2)。

在一个研究中,Oxoful&Nyikos发现动机的强弱是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动机强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动机稍弱的学生(Oxofrd&Nyikos,1989)"(3)。

外语学习的动机大概可以归纳为:(1)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工具性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交际的条件,学习外语只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

(2)结果动机( resultative motivation)。

结果动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由于受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所产生的成就感的驱使。

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3)融入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而学其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第二语言习得者融入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

融入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对正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否取得成功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具有融入动机的学生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主动。

(4)内在激励(intrinsic motivation) ,也叫直接满足。

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

(SeconLanguage 这种归纳方法跟Ellis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0年)Acquisition 2000)中将学习动机分为四类:实用动机、同化动机、成效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基本一致的。

四.研究方法4.1被试本次试验所选的被试是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进修班初级1A班的17名外国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大都在之前接触过一点汉语,水平只比零起点高一点。

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越南。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分类人数平均数欧美 1国家亚洲14 无其他 218-29岁12年龄(18-40)30-40岁 51个月以内8学习汉语时间多于1个月94.2 试验工具在本次研究中调查问卷和采访相结合的方法。

4.3 试验方法和过程笔者根据要测试的目的设计了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被试的国家,学习汉语的时间,为什么学习汉语和学习中使用到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动机的测试的设计,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Ellis的四种学习动机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项外在压力动机,设计构思如下:实用动机(工具性动机):学习汉语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对我的人生发展有益。

成效动机(结果性动机):学习汉语是为了肯定自己学习能力,为了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

同化动机(融入性动机):喜欢中国文化,对汉语很感兴趣,以后想在中国生活,所以必须学习汉语。

内在动机(内在激励):喜欢学习,也喜欢学习外语。

外在压力动机:不是自己愿意,只是外界的要求。

4.3.1发放调查问卷笔者在课后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初级1A班的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地填写,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发邮件询问。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问卷17份。

4.3.2对学习者进行参访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参访了解在不同动机的支配下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积极性如何。

采访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项:(1)是否很主动的预习和复习所学知识?(2)每天花多长时间学习汉语?(3)是否几乎每次都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4)课上能否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参与课堂活动?(5)是否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练习或运用学到的词语或句子。

例如:找语伴,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6)是否会总结一段时间学过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是否会经常向老师提问?(7)是否很少有迟到或旷课的时候?4.3.3对任课老师进行采访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学习动机支配下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笔者对教授初级班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访谈。

采访的内容跟前面的采访内容基本一致。

(1)是否很主动的预习和复习所学知识?(2)是否几乎每次都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课上能否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参与课堂活动?(4)是否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练习或运用学到的词语或句子。

例如:找语伴,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5)是否会经常向老师提问?(6)是否很少有迟到或旷课的时候?4.3.4 对平时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在参访任课老师的同时笔者得到了初级1A班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包括平时的测试练习、期中与期末成绩三项。

4.4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调查与采访,笔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了下面的表格: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动机支配之下,学习者对待学习汉语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有不一样的表现。

这个正是验证了笔者在实验开始时的预设:动机可以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对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初级1A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和采访后,笔者发现工具性动机支配下,学习效果很明现,笔者推测这可能跟当下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有很大的关系,也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当下,就业难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刺手的问题,再加上物价攀升,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年轻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不错的工作,他们不惜花时间给自己增加就业砝码。

因此,工具性动机的支配力很强大,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学习成效也很使人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