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等对应。
2.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 “开”
(打)开 (1) 灯、收音机、电视……turn on
打 开 (2) 书
(打)开 (3) 门、窗户、柜子…… 张 (开)(4) 嘴
open
睁 (开)(5) 眼
(1) (2)
(3) (4) (5)
3.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 不同。
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的知识不足,把所学的不充
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 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度泛化”。如:字母 ü在与j、q、x相拼或自
成音节前加 y时,省去上面的两点。从这个角度说, 字母u代表了两个元音音位。 ɑ、e分别四个和三
个音位变体, e还பைடு நூலகம்表两个不同的音位 [e]和[?]。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 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 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 ?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上世纪60年代,对比分析缺乏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而偏误分析则是第一个关 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因此学 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SLA研究恰当的起点。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中之一?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战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理过程 ?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ppt课件[1]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ppt课件[1]
25
•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 •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 *他正在看看电视呢。 •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26
•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 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 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 成的。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偏误的种类
• 语际偏误: • ——受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扰产生的偏误
语内偏误:
——无论学习者操何种语言,均会产生类似的偏误
8
1. 收集资料
•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 (1)语料收集的范围: • 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 (2)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 • 口语、书面语、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
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诱导(面谈、作文;实验)、横向与纵向;
9
2. 鉴别偏误
• 局限之二,偏误分析是横向研究和静态 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 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 局限之三,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 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出的偏误, 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
40
关于偏误分析得失的评价
• Ellis在评价偏误分析时指出,实际上学者们对 • 偏误分析的批评也有不当之处。
• 语音 韵
• 汉语
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词汇 语法

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五)偏误评估
• 评估涉及三个方面: •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 *托他妈的福,我一切顺利地通过了八级。 • *我渴望过游手好闲的生活和丈夫的工资高。 • *他的个子很短。(印尼;初级下)
•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 大致说来,在语法上,非母语者比母语者更严格 。如下列语法错误母语者一般不会去纠正:
• 1.表层特征分类。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 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 2.表层策略分类。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 式对其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 类推、错序。
• 3、Corder(1971)根据偏误出现的系统性把偏误分为以下 三种:
(1)系统前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没有掌握 多少目的语规则时形成的、看不出系统性的偏误。学习者有 许多要表达的内容,但苦于对目的语的规则学习掌握太少, 根本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清楚。偏误特点是:表意不清、偏误 点多、任意性强(不知不改): ﹡你最近你难吗?嗯,不好吗?(你最近身体不好吗?) ﹡书,桌子,我看。(书放在桌子上,我要看。)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 (二)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即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 (三)两种观点 •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
”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 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 原因。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 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1.母语干扰。 • *你想打球或者听音乐? • *今天晚上我在宿舍看电视还是听音乐。 • *这个电影我再看了一遍。 • *他不懂得那个学校。 • *我结婚她。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全)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6
• 这个假设中最重要的概念是—— – “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也即 二语习得中的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interference),表现: – 二语学习者将某些母语特征迁移到二语表达过程中。如: • 母语“口音”(accent)。 •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有用小句作主语的现象: – *A man choose a wife is a man’s business.(小句作主语) »*In my country man and woman chooses husband or wife is very simple.(有主题,没有主语) »*Choose a good husband or wife, this is very important problem for every body.(主题、主语并行) »* …choosing a husband and a wife is one of the essentials of life.(主题和主语融合——小句作主语)
09对外汉语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0
二、基本内容
• 1、基本假设
30
–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并将母
语的文化带入二语
– (2)二语与母语结构要相似——正迁移, 二语与母语结构差异大——负迁移 – ( 3 )差异 = 困难,即差异同困难的关系成正比, 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反之亦然; • 2、分析方法——见“三、对比分析的方法”
• 3、强势说与弱势说
– (1)对比的两种目的——
• ①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
引起困难的地方。 • ②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 (2)由于目的的不同,就有了强势说和弱势说: • ①强势说,认为学习者的难点是可以预测的 • ②弱势说,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是可以解释的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1.9.对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假设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 一个原因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 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 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不够的 时候,会利用第一语言的知识来了 解第二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
迁移类偏误的统计(Ellis1985)
研究 母语干扰错 误百分比 Grauberg19 36% 71 George197 33% 2 Flick1980 31% 学习者类型 高级水平的德国成人 不同国家的成人大学 毕业生 不同水平的西班牙成 人 意大利成人、大学生
Lott1983
50%

对比分析中预测的难点相同,但实际教 学中难度不同,或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 可能相反。 汉语四声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难度等级相同,即3级,但四声中阳平、 上声较难习得,而阴平、去声容易习得
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 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目的:
(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 困难的地方; (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 释
CA-强势说 (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难点。
第二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假设及其理论误区、偏误分析 第二节 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设 及其理论构念 第三节 习得顺序研究与创造性建构假 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 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理论发展阶段; 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 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 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 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 (11)而且,周围的人也对我特别好,很亲切 又热情。 • (12)所以明天我去找爸妈,一边见到你们一 边帮助你们。
• 2语义匹配上的偏误 • 2.1语义重复 • (13)这样才会觉得虽然生活很忙,可是又快 乐又幸福。 • (14)得到了真正的自然之声,人们就觉得又 舒服又舒畅。 • (15)这大山又高又大,而且庙里没有喝水。
表位移意义的“ 表位移意义的“把”字句的习得研 究
•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sentences based on the given vocabularies and the pictures below. You may write in character or pinyin. Vocabularies in the parentheses are provided for your convenience. 1. 1.李太太想去金源商店,可是她不会开车。李先生刚刚做 什么了?(送) 2 .要下雨了。李先生李太太怕衣服和花淋湿了。李太太 要做什么?李先生呢?(搬,拿,回来,下来) 3 .安娜去了长城,照了很多照片。她正在做什么呢? (信封)
• 2.2词语不匹配 • (16)在现代社会上,有很多又重要又着急的 问题。 • (17)他的文章既高雅又清洁,象清水一样地 流入读者的心里。
• 2.1.3国内外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 • 2.1.4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思考与练习
• • • • 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 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范围主要有哪些? 偏误的种类有哪些? 偏误分析的有何不足之处?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2.1对比分析 2.1对比分析
• 2.1.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母语负迁移 •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 主义语言学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对比分析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选择语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 语料标注:对语料进行必要的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清洗: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整理和清洗
清洗异常值和缺失值,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 除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确 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聚合,以 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
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对比对 象,收集数据,数据清洗和 预处理,对比分析过程,得 出结论。
结果解释:对对比分析的结 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明确差 异和优劣,提出改进和优化 建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确 定研究范围和主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旨在识别 和比较不同语言或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相似之处
竞品分析:对比分析 竞争对手的产品、服 务、营销策略等,制 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通 过对比分析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过程,了解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偏误分析的应用场景和实例
语言教学:识别和纠正学生的 语言错误,提高语言水平
机器翻译:改进翻译算法,提 高翻译准确度
语音识别:识别语音中的错误, 提高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
识别偏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文 本中的语言使用不当之处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三节 偏误分析假设及其历史局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三. 关于“偏误分析”的评价 关于“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 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 恰当的起点。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证明学习者偏误并不是完全是由于 母语干扰造成的。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学习者怎样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 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 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 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 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对比分析开始衰落。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

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

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1957):“W e c a n p r e d i c t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p a t t e r n s t h a t w i l l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o s e t h a t w i l l n o t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b y c o m p a r i n g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t o b e l e a r n e d 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e n t.”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比分析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的,“把二者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从而使外语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

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偏误。

(二)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静态的、自足的系统,强调对语言的结构,强调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因此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会产生正迁移,两者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

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2.基本观点(1)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2)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3)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2.对比分析两种观点强势说强调预测,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

弱势说强调解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1.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2.语言难度等级列表E l l i s(1985)对等级的描述:等级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等级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

等级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4: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

等级5:第二语言的语言项在第一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6: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

四、对对比分析的评价(一)理论误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

2.结构主义语言学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否具有可比性。

3.对比分析的“虚假命题”:命题一: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问题:“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

结论一:“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

(二)实证的不充分实证研究事实证明,母语负迁移并非造成学习者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

对比分析预测的难点往往并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项目,预测的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预测到的错误却发生了。

并不是差别越大的语言,学习偏误越多,反而是两种相似的语言,更容易出现偏误。

另外还发现学生的母语不同,但在学习同一种外语时往往会有类似的错误。

由此得出困难和错误与对比分析预测不一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英语的关系从句:T h e m a n y o u w e r e t a l k i n g t o i s t h e p e r s o n w h o m I t a l k e d t o l a s t w e e k.对对比分析的评价S e l i n k e r(1992)认为: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学者们发展了对比分析假设,形成了更为客观、全面的看法。

五、汉外对比分析实例1.吕叔湘(1977)《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只有通过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才能发现汉语的特点。

”2.王还(1986)《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语法概念和思维概念的区别;相同语法术语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内容;同类词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功能。

3.赵世开、沈家煊(1984)《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

从英汉、汉英对译的材料中统计出1364个带“了”的句子,发现跟英语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互译的“了”分别为715句和313句,占总数的75%。

4.赵立江(1996)《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我很早就打算了来中国。

我是上星期回来了。

明天我们吃饭以后再谈吧。

这个周末我想做完作业再去你家。

发现学习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基本将“了”跟英语的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等同起来。

5.陆俭明(2003)《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你不喜欢鱼吗?不,喜欢。

/是,不喜欢。

D o n’t y o u l i k e t h i s f i s h?Y e s,I l i k e.N o,I d o n’t l i k e.6.张世涛(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词语对比》从义项对应与否、及物不及物、兼类、双音节趋势、动词与动补组合等五个方面进行汉英对比。

7.周小兵(2002)汉越对比。

三千零三十:b a n g h i n k h o n g t r a m b a m u o i。

三分之二:h a i p h a n b a。

十岁多:h o n m u o i t u o i。

十多岁:h o n m u o i t u o i。

前三个月:b a t h a n g d a u。

三个月前:b a t h a n g t r u o c。

半天:n u a n g a y。

三天半:b a n g a y r u o i。

半个月:n u a n a n g。

三个半月:b a t h a n r u o i。

大家好化妆室说老虎老虎到天高马肥凉快下星期六、上星期一这位老师比那位老师很好我不想他今天会来了第二节偏误分析一、产生背景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对比分析假设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C o r d e r的《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l e a r n e r s’e r r o r s》是开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

区分了“失误”和“偏误”。

直到70年代c o r d e r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偏误分析才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

偏误与错误的区分他认为偏误有如下作用:1.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2.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3.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三、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四、偏误分析的程序和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偏误的鉴别;3.偏误的描写;4.偏误的解释;5.偏误的评价。

(一)关于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年龄/学习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二)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问题之一:“偏误”和“失误”的鉴别。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问题之三:是否得体。

(三)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语言偏误的归类方法:1.表层特征分类。

2.表层策略分类: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 o r e d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①系统前偏误(p r e s y s t e m a t i c e r r o r s)②系统偏误(s y s t e m a t i c-e r r o r s)③系统后偏误(p o s t-s y s t e m a t i c e r r o r s)(四)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

但是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这是对对比分析的完善)R i c h a r d s1974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偏误来源把偏误分成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造成;发展偏误:因语言知识有限建立的错误假设。

学者们后来归纳为两种:语际偏误(i n t e r l i n g u a l e r r o r s)语内偏误(i n t r a l i n g u a l e r r o r s)(五)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1)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