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16.2六国论(基础版)(解析版)——统编版(2019)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6六国论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6六国论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途径,道路,名词)②六国互.丧(交互,彼此,副词)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取胜,形容词)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⑧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⑧⑨⑩C.①③④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⑧⑨⑩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4.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虽又槁暴.,不复挺者C.功亦足以暴.于天下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5.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④至于孤危⑥胜负..⑧较秦之所..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 B.①⑤⑦C.②③⑤ D.③⑥7.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8.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分层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分层练习)解析版

16.2六国论分层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B.蜀山兀.光秃C.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D.始速.祸焉快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才招致了祸患。

速:招致。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

杜牧和李商隐同名,并称“小李杜”。

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B.“气候”,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C.“甚惜”,很珍惜。

古今义相同。

D.“其实”,古义: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苟以天下之大。

【新教材】16.2《六国论》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新教材】16.2《六国论》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介词,用 邑:邑镇 城:城池 其实:那实际上 亡:丢失,丧失 所欲:所想要的(东西) 固:本来,原本
【分析论述】
1. 秦因“赂”所得 —— 与战胜而得 1. 诸侯“赂”所失 —— 与战败而亡
论证分论点一:故曰:弊在赂秦
第二段第2层: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 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 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 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 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 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 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 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 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 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 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第四段论证过程】 1.假设论述: 如果六国合力抗秦: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有惋惜之意) 2.发表感慨 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3.总结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

第16.2课《六国论》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

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不仅如此,①,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

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学习活动课文朗读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⑥戒之在得(贪得)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学案含答案)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6.2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文章、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虛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岀,于是统治者橫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內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字词:【通假字】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毋”,不要)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归去来兮辞》)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过秦论》)2.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许)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马说》)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言得.之(合适,得当)诚不得.已(能)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应当)(《鸿门宴》)4.相当与秦相.较(互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陈涉世家》)5.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地势.坤(态势)(《周易》)6.兵非兵.不利(兵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兵.者,国之大事也(战争)(《孙子》)7.暴暴.霜露(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凶恶,残暴)8.事以地事.秦(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9.犹犹.抱薪救火(好像)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尚,仍,还)10.始始.有远略(开始,起初)始.速祸焉(方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往昔,从前)并力西向.(朝着,面对)12.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走的败兵)(《过秦论》)【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第16课 (二)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第16课 (二)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jì) 不得下咽.(yān)奉之弥.繁(mí)B.弊在赂.秦(lù) 弃之如草芥.(jiè)率.赂秦耶(lǜ)C.暴.霜露(bào) 革灭殆.尽之际(dài)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先祖父(jué)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ù)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5.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④不能独完.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6.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B .不赂者以赂者丧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7.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B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 .路曼曼其.修远兮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率.赂秦也 率:全部。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①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灭亡B.后秦击赵者再两次C.暴秦之欲无厌满足D.思厥先祖父其,他们的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举以予人洎牧以谗诛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不拘于时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新教材】《六国论》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共26张PPT)

【新教材】《六国论》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共26张PPT)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谢谢大家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yì),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 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mí)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论点鲜明,论据有 力,语言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作有《嘉祐 集》。
历 史 背景
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 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 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 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 的现象,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朝开国到苏洵去世,宋 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 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六国论
然则 (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 ( 满 足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 ( 决 定 , 确 定 ) 矣。至于颠覆 ( 灭 亡 ) ,理固 宜然 ( 按 道 理 本 来 就 应 该 这 样 ) 。古人云:“以地事 ( 侍 奉 )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得之(这句话说对了)。

(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ppt24张

(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ppt24张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云:“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 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教学过程
题目解说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是古代 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 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感 谢 聆 听 以战(比第第再以第先两 先第以战“历理告朕比第第先个本反 了两段*第作而*人理个第了“段第第再以燕六三六 六齐国选较三三以才一以个以三齐国史清诚常较一三以分文抗解个以一者在教解分三解以三一以才、国性国国、 七 自 《 段 段 不 “段 齐 分秦 段 、 七 的 作 北 保 《 部 段 秦 论 以 。六 分 齐 段 引 此 统 并 论 部 六 齐 段 部 不 “赵论战”战论论合燕雄《六是是赂中为论 “是燕雄年者宋此六分是“点借国论、中用前编掌点分国、是分赂之败攻”攻败是一苏苏、,贞国如如而,例点 如、,轮的统三国(如—古灭点赵,古的版握—(灭赵如(而亡而取取而倒,洵 洵赵何观论何何抗作,弥 何赵何又论治镜论第何—讽亡弥、作人1本—第亡、何第抗,必亡””亡0所所装使教教三以政》论论秦者指补 论三以增证者,》1论“今的补燕者的文“5的燕论1秦固0修”不不”,,,。得得。省得6学学国演要《证证的在出了 证国演加思勿以《证的原了灭在话关原灭证的然年赂赂2下62土土略本设设变》过燕开它论 变了路重防过手因论亡开为于因亡燕有“““““““段段段,者者盖不不不盖不不册地地句文计计为唐秦、门述 为一,蹈己秦法、述的门证六、的、自“)))宋以以失 赂 赂 与 赂 失 赂 赂与 与,兼第秦吴论赵见中秦千学复过论,作中事见,国作事赵身,,,曾赂赂强者者赢者强者者受是受有八一兢》为山的 一二习辙。》运者的实山形灭者实为策提总提应者者援以以而以援以以赂赂很“单论一编的例地漏 一百作。的用借漏为地象亡借为例略出结出允丧丧,赂赂不赂,赂赂所所高元六著异,提洞 余者异对古洞例提地的古例,失本历本每枝枝不者者助者不者””者得得的,,国)同把出, 年围同比讽,,出说观讽,把误文史文年独独能丧丧五丧能丧丧土土史用用灭如。它中使 ,绕。、喻使具中明点喻具它的论教论给秀秀独这这国这独这这地地学一一亡何们心中 北中类的中体心了、的体们原点训点西,,完一一”一完一一进进价,问问的以的论心 宋心比目心论论赂严目论的因:,:夏且且”分分分”分分行行值而所而一一根史点论 策论推的论证点秦密的证,““六点六银看看论论用论论论用对对和灭以灭答答本为后点 论点理及点了后的的及了但国明国万苏苏点点兵点点点兵比比文亡“亡的的五 原镜,更 大展的本更,危论本是““破写破两洵 洵的的之的的不不的之,,学的的方方国因,又加 师开论文加又害证文根灭作灭、是是??效??赂赂?效再再价情情式式既”关提完 苏论证的完提,及的本的目的绢如如。”者者”以以值况况提提与与丧键出备 洵证方现备出有借现的原的原万何何以以诸诸。论论出出““,用用在了周 注的法实周了力古实因因。因匹抽抽赂赂侯侯证证,,齐武武于哪密 目方、意密哪地讽意素在在、丝丝者者赂赂引引““亦不而不而发两。 这法比义。两论今义则于于钱剥剥丧丧秦秦人人不赂不赂不现个个。喻。个证的。在赂赂2茧茧””所所思思这这万免者终者终错分历论分了写于秦秦、、亡亡考考一一贯以””以”综论史证论法外“。。层层相。相赂与与。。分分。赂赂复点课的点。部层层对对秦““论论者战者战杂?题方?大剖剖比比而点点丧败丧败的有了法有环析析,,力。。”而”而历什,,什境的的的说的说亏亡亡史么于充么的。。观明观明,””事作是分作恶点它进点进它破实用有论用化。们行。行们灭之?《证?。的对对的之间六了灭比比灭道的国六亡,,亡也内论国说说““”非非这在》破明明兵兵一联 出 亡““不不赂赂分系。的利利秦秦论,原,,””点造造理因战战。成成出,不不的的导劝善善严严致谏””,重重,王北而后后而朝宋是果果是兴统因;;因替治为为的者它它中吸们们心取处处线历于于索史““,教秦秦才训革革能,灭灭达以殆殆到六尽尽借国之之鉴为际际史借””,,实鉴陷陷、,于于古对““智智为辽力力今、孤孤用西危危之夏””目的的的的侵境境。犯地地奋,,起所所

《作业推荐》16.2六国论(培优版)(解析版)——统编版(2019)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16.2六国论(培优版)(解析版)——统编版(2019)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六国论(培优版)一、单选题1、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 “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

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

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其势弱于秦”即“其势于秦弱”,意思是“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所”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意思是“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C项,“泊牧以谗诛”中“诛”表被动,该句意思是“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D项,“……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6.2《六国论》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16.2《六国论》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小结:由此可见,苏洵认为封地谋臣、礼事奇才、并力西向,即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重视人才,以六国联合兵力对抗秦国。

(二)找出质疑点古人的文章真的就很严密吗?你能找出“文章论证漏洞”吗?1、“弊在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由此可以反推,苏洵认为图存之道是重用谋臣、礼贤下士、联合抗秦,这几个措施的关系是并列的,并没有提到“赂秦”是主要原因。

显然文章前后出现了逻辑矛盾,论点的说服力也就降低了。

(2)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才导致六国贿赂秦国,六国破灭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打仗不行。

秦早就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荆轲刺秦只是秦灭燕的导火线,而并非“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而且荆轲刺秦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兵不利战不善之下的无奈之举。

2、六国割地和战败的事实六国割地事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六国战败事实:前293 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前289 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前285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

前278 秦拔郢,烧夷陵。

前276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前248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前247 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前244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文章中“其实百倍”的说法乃是文人故作惊奇之语,与事实不符。

3、秦赵交战的史实:所谓“用武之不终”,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用人之不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推荐》——六国论(基础版)一、单选题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繁(mí)洎牧以谗诛(jì)B. 弊在赂秦(lù)率赂秦耶(lǜ)弃之如草芥(jiè)C. 暴霜露(bào)小则获邑(yì)革灭殆尽之际(dài)D. 胜负之数(shǔ)岁不我与(yǔ)思厥先祖父(ju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率应读shuài;C项,暴应读pù;D项,数应读s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C. 胜负之数.数:命运D.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暴秦之欲无厌”的意思是“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所以“厌”,同“餍”,意思是“满足”。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盖:因为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C.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 泊.牧以谗诛泊:等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暴秦之欲无厌B. 当与秦相较C.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 暴霜露,斩荆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其实就是写出本字并解释。

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知识储备判断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进行解释。

所以考生对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够识记,并理解其意思,平时也要多记诵。

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项,“厌”通“餍”,满足;B项,“当”通“倘”,如果、倘若;D项,“暴”通“曝”,冒着。

故选C。

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原因B.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彻底C. 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B项,完:保全。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 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项,弊病/弱点、毛病;B项,爱惜/吝惜;C项,有人/或许;D项,均意为“所以”。

故选D。

7、下列加点的“莫”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B.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D.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莫,通“暮”,其他三项,代词,没有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 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 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 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C. 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 思厥先祖父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D项,先祖父:去世的祖辈父辈们。

故选D。

10、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 ①赂秦而力亏②而秦兵又至矣D. 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连词,因为/动词,凭借;B项,动词,治理/介词,被;C项,连词,因而/连词,可是;D项,皆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 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 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 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答案】D【解析】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D项,“不带任何感情”错误,文中有“悲夫!”。

故选D。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答案】(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第(1)句,兵:武器;善:好;弊:弊病;道:原因。

第(2)句,为……所:被;劫:胁迫;日月:名词做状语,天天;趋:走向;为:治理。

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