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研究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学校体育——亲历与感悟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博一一一一 詈一师 ~ 一 一一~一分一午 年学生育划部 一一一一~一 ~一 一 ~中学一作~ } 职院 校脊
。
改革开放 中的 中国学校体 育
亲历 与感悟 2 世纪 8一 O年代 O O9
中国学校 体 育 的改 革 与发展
1 8 年 ,作者到 日本留学的 第五天 ,在广 岛宫 岛 ( 4 9 左一 )
( 时叫体卫司 ) 体育教育处参加 当 的 了工作 。 司里 当 时 人 才 济 济 , 个 处 各 室 的 人 都 很 多 。 当时 整 个 体 卫 艺 司 也 没 有 一 台 电脑 ,大 家 都 是 用 圆 珠 笔 不 停 地 撰 写 着 文 件 。记 得 体 育 处 的 同 志 们 当时 写 的 文 件 有: 大 学 生 体 育 合 格 标 准 中学 生 体 育 合 格 、《 标准 小学生体育 合格 标准 《 、 、 关 于 中 考 体 育 试 点 工 作 的 意 见 》 大 、《 学 生 体 育 场 地 器 材 目录 》 普 通 高 、 校体育教学指导 纲要》 中专 学校 、 体育教学指导纲 要》等 ,大家 写完 后 ,还 要 把 这 些 文 件 亲 自 糊进 信 封 并 寄 往 各 地 的 教 委 和 学 校 。那 时 的 体 卫 司 管 理 中小 学 体 育 课 程 教 学 的 事 情 不 多 ,几 乎 不 管 体 育 课 程 的 设 计 , 几 乎 不 管 体 育 教 材 编 写 , 不 也 也 太 管 教 学 管 理 , 因 为 课 程 的 宏 观 层 面 有 国家教 委基 础教 育司 统管 着 , 而 微 观 层 面 则 由 人 民 教 育 出版 社 分 管 着 ,加上基础 教育是地方教 育行 政 部 门 的 职 责 。 当时 的 体 卫 司 对 中 师学 校、中专学校 的体育也管得不 多 , 尔管 ~ 管 也 是 零 零 散 散 的 , 偶 没 有 专 门的 同 志 负 责 。 因 为 中 师 有 师 范司 、 中专 有 职 教 司 在 管 理 着 。 些 这 状 况 都 是 由 于 体 卫 司 成 立 的 时 间 不 长 ,管 理 全 方 位 的 学 校 体 育 工 作 刚 刚 开 始 的 原 因 。 当时 体 卫 司 主 要 的 工 作 大 多集 中 在 学 校 体 育 的 宏 观 政 策 、 定 和 标 准 的制 定 方 面 , 些 工 规 这 作又和国家体委 、 卫生部 、 共青团 中 2 .体 卫 艺 司 央等 部委有联系 。 因此 , 时 常 感 到 我 自己 面 前 的 工 作 不 是 很 明 确 , 也 不 1 9 年 的 夏 天 , 回 到 了 祖 国 , 是 很 稳 定 。那 几 年 ,好 像 似 在 打 零 91 我 余 ) 几 个 月 后 到 原 国 家 教 委 体 卫 艺 司 工 :我 参 加 过 大 学 《 暇 体 育 )的 编 派 鼻 祖 们 写 的 用 油 印 机 印 出来 的 文 章 ,可 谓 是 嫡 传 了 。 我 然 后接 触 了 “ 运动文化论 ”的有关理论 , 下保 丹 夫 、 村 敏 雄 、 原 泰 明 等 学 者 的那 中 出 些 富有 创意 的理 论使 我受益 匪 浅 , 再 以 后又 接 触 到 “ 体 教 育 ” 理 论 身 的 和 实 践 , 习 了 佐 佐 木 、 保 健 等 人 学 久 的理 论 ,后 来 又 接 触 到 影 山健 先 生 的 比较 异 类 的 “ RO S T P ”理 论 ,我 才 慢 慢地 对 日本 和 中 国 的 学 校 体 育 和体 育课 程有 了成 熟一 点的 认识 。 在 日本 留 学 与 任 教 近 八 年 ,其 间 经 常 回 国 ,与 国 内的 专 家 学 者 一 直 有 交流 ,也为 《 学校体 育》(9 2 1 9 年改 名 为 中 国 学 校 体 育 》 )杂 志 也 写 了 些 文 章 , 记 得 第 一 篇 是 日本 学 还 校 体 育 拾 零 , 如 其 名 , 零 捡 漏 文 拾 而 已 ;后 来 在 国 内 有 点 影 响 的 介 绍 性 文 章 是 小 集 团 学 习 》 ,由 于 是 教 学 方 法 论 层面 的 东 西 , 似 有 点 科 技 含 量 ,但 现 观 之 纯 粹 是 食 洋 不 化 ; 而 对 “ 乐 体 育 ” 较 多 介 绍 使 自己 快 的 很 长 时 间 被 误 判 为 中国 快 乐 体 育 的 提 倡 者 和 鼻祖 ,也 为 以 后 自 己 的 研 究和学 术境 遇埋 下 了诸 多的伏 笔 。 记 得 , 当时 的 国人 对 境 外 学 校 体 育 的 经 验 ,哪 怕 是 只 言 片 语 都 十 分 热 衷 , 真 熟 记 , 是 当时 全 中 国改 革 认 那 之切 、 放之迫的生动 写照和缩影 , 开 是 中 国 学 校 体 育 界 积 极 学 习外 国 经 验的心 态和精神的体现 。
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与规律的模式研究
阶段的特征 和经验 教训 。谷世权 (9 4 论 证 了清华 大 19 )
国学 校体 育的 改革研究 提供理 论依据 。本研究 可以为 我 国学校 体育 改革 的研 究确 立一 个参 照 系 。 在这 个参
照 系 的帮助下 ,我 们可 以 明确学 校体 育改 革 的弱项 , 把学 校 体 育 发展 的历史 经 验 与规 律 和学 校 体育 改 革 结合 起来 , 增强 学校体 育改革 的针对 性和 可操作性 。
2 研 究 现 状 综 述
事业 能够健康 的发展 。 关键 词 学 校体育 百年发 展 经 验与规律
有关研 究状 况 表 明 , 现阶段 我 国学 校体 育发 展 历
史 的研 究 尚不 完善 。“ 国近 现代 学校 体育 百年 回顾 中 与展 望 ” 文 报 告会 (0 3 的 论 文对 学 校 体 育 目标 、 论 20 ) 思 想 的发 展 变化 以及课 程 等体 育 教 学 问 题进 行 了研 究 , 且反 映 出该 问题 的 实证 研究 较为 薄 弱 。李 林 等 并
以及其 实施 情况 。刘 志敏等 ( 0 2 阐述 了 14 — 9 9 20 ) 8 0 1 1
遵循 “ 从史 出” 论 的逻辑 轨迹 。我们 认 为只 有全 面 、 细
致地 了解 我 国学校体 育发 展 的全 过程 , 可 以提 出关 才 于我 国学 校体 育 发展 的具 有 客观 性 和普 遍 性 的科 学 结论 。我们 发 现 , 目前关 于 我 国学校 体育 发展 历史 经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2018年(第8卷)第15期体育大视野DOI:10.16655/ki.2095-2813.2018.15.255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①刘华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广元 611844)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为现代人才提出更新的要求,现代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需具备健康的身心,为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时期就开始重视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政策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优化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试图掌握其发展特点,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 发展特点 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255-02①作者简介:刘华波(1980,1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篮球训练、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学校体育。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极为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不过,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无法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预期效果。
当下,我国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过去式的体育政策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育、文化、社会等原因,和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的相互作用下,无法正常地发挥学校体育政策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上的作用。
故研究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对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在1949年至1957年,为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党与政府开始出台各种相关政策。
在那个年代,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提升青少年的体质,从而增强祖国储备人才的体魄,党与政府根据当时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逐步出台了各种学校体育政策,包括《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关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指示》《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等,与体育相关的政策文件高达三十多个。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汇报人:2024-01-10•引言•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阶段目录•高等体育教育的影响与贡献•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与展望•结论01引言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寓教于乐,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即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华北协和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随之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又创办了“华西大学堂”“协和华西大学堂”“华西协和大学堂”,后改名为金陵大学堂、协和大学堂、华西大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批大学。
20世纪初叶: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遭到守旧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西洋文明是“奇技淫巧”,极力反对开办大学,在他们压力下办学者只好在书院中设学堂,坚持了30多年。
1922年:中国颁布了新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这就为创办大学创造了条件。
随之中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统计从1922年到1937年抗战前,中国就创办了100多所大学。
背景介绍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为当今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目的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教育理念,为当今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此外,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推动体育教育史的研究。
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02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0102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体育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体育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运动方式,包括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教会学校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如基督教青年会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在这段时间, 出现 了以“ 体质教育” 思想为主 , 技体育”“ “ 竞 、技能教
育” “ 、快乐体育” “ 、全面发展” 多种思想并存的态势。 等 42 -课程 目标 - 全 面锻炼学生身体 , 增强学生体质 ; 授体育知识 、 与技能 ; 传 技术 向 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及意志品质道德作风的培养 ;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 后备人才 。 43 程 内容 -课 17 9 8年 ,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 了《 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 ( 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 年级每学 年都安排有体育基 试行 》 本知识 内容 , 体育 基础 知识” , 除“ 外 还增加 有“ 卫生保健知识” 并指 出 , 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 不集中于某一 项。 这套教材内容试图“ 打破 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 , 较 强的竞技意识。 5改革开放 的高速发展时期的体 育课程 ( 8 —1 9 . 1 6 8) 9 9 51 . 指导思想 : “ 终身体育” 快乐体 育” 和“ 思想 学校 体育 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 养学生对体育 的兴趣 、 培 爱好 , 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 、 技能 , 养成锻炼身体 的习惯 。快乐体育思想是 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 和谐发展需要 出发 ,把运动作 为学生将来 的生活 内容 , 让学生体验从 事、 理解 、 掌握 和创造运动 的乐趣 , 从而激发学生参 加运动的 自觉主动性 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 52课 程 目标 . 19 年颁 布的《 2 9 九年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 中体育教学纲要》 沿用 了体育教 学“ 一个 目的 , 三项 基本任 务” 的提法 , 体育教学 的 目的是“ 通 过体育教 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 育 , 增强体质 , 进德 、 、 、 促 智 体 美全 面发 展” 强调小学阶段要 “ , 为提 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初 中阶 , 段强调要培养“ 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 53 程 内容 .课 这一时期 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 , 其中 ,9 2 19 年颁布的第 个 义务教育 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 育全 日制小学初 中体育 教学大纲》 最具代表性 。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 , 强调 以基本动作 为主 , 小学 三至六年级 , 身体锻炼部分 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 目排列 , 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 田径具体 内容都经过再创 造 , 体操从 内容到 形式 , 以身 体锻炼为 目标 , 都 编选 比较 简单 的动作 , 并且把身 体素质 练 习单独作 为一类 。 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 比重 , 拓宽选用教材的范 围, 强调发展学生 的身体素质。 基本教材 中, 加大 了理论教材 的比重。 把 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 民族传统体育 ,编选 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 内容。与 18 9 7年的大纲相比 , 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 的比重增加了 , 而选用部 分有所降低 。 6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体育课程( 9 9 2 1 . 1 9 — 0 0) 61 .指导思想 :健康第 一” “ 指导思想 19 99年 6月颁布的 《 中国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的决定》 明确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 “ 是中华 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 ,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 使学生掌握基 本的运 动技能 , 坚持锻炼身体 的 养成 良好 习惯 ” 。 62课 程 目标 . 从 “ 强体质” 增进健康 ” 体育课程 目标实现 了由单一的生物 增 到“ , 体育观到生物~心理一 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 ,也 就意味着体育课 程将在“ 健康第一 ” 育思想的指导下 , 教 通过 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 康水平的提高 , 培养学 生良好 的心理 品质 , 使学 生具有 良好 的人际交往 能力和合作精神 , 培养健康 的�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三次重大改革历程的比较研究
[ 1] 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电子科技大 J ].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 (02). [2 」 高新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J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1, (02): [3」 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 自 组织〔]. 国家教育 J 行政学院学报, , (05 ). 2005 [4 」 李晓波。 以股份制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中国 J 高教研究, , (08) . 2003 [5」 张应强等.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J].高等 教育研究, , (06) . 2002 [6 ]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J ].北京大学教育 评论, ,51. 2005 [7 」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 中国高等教育, J].
书的 局面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它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学校体育的实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严重脱离。 其间又由于“ 十 年动乱” 的影响, 使学校体育处于停滞状态, 国家教委已认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1979年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召开了著 名的“ 扬州会议” 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恢复, 并且在恢复、 调 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在总结十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1992 年8月5 日 颁发《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而且《 , 高等 学校管理职责暂行规定》 学校工作条例》 和《 两个文件的颁发 为旧《 纲要》 的出台也提供了理论依据。旧《 纲要》 的颁发在世
的原因之一是先前的研究大而化之 , 研究得比较笼统, 多数为 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关 照不够, 如院系改革等问题。 3.全面性研究。原有的研究较为零碎, 都是从某个方面进 行探讨的, 对现代大学制度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 如这方 面的硕士、 博士论文以及出版的专著较少。 4.案例研究。 从资料检索看目前只有两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一、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体现了国家教育理念的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学校体育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及国家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文本的深入研究,梳理政策演进的历史脉络,分析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以期为当前及未来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历史借鉴与理论支持。
回顾新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变化,学校体育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与完善。
从最初的体育普及与增强体质为主,到后来的强调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再到近年来注重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与普及,学校体育政策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对学校体育政策文本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历史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同时,又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是政策制定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同时,学校体育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只有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才能够确保学校体育政策的落地生根与有效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政策文本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政策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政策制定与实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我们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学校体育政策,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1. 研究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阐述政策演进的重要性和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变化和深入发展,学校体育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创新。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轨 际, 要 学 体 教 把 养 生 健 心 健 道 健 之 更 求 校 育 育 培 人的 理 康、 理 康、 德
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 标之中。 课 程体系、 管理体系、 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纵观世界
在新的世纪里,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
体育教育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而这种能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的 体育教师, 首先, 他们在思想上必须要适应 21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才培养的需求, 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 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认真贯彻素质教育,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 学校体育在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造就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社会致意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职业道德上必须敬业 、 乐
性等心理素质, 体育课程在教育体系的地位提高了, 人们开始认识到 体育是个体生命健康基本需要的途径, 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 发展 生产力的基础, 是保证欢度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因此面向21 世纪的 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 心理、 道德、 人口、 生物、 哲学、 健康 等课程。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学校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 即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 乡土化, 就是发展个性, 坚持体育课程内容、 方法、 教学组织等多样化、 个性化、 灵活化。 其要点是发展个人特点, 闪 光点, 潜在意识, 即 扩大人的自 选择机会。 由 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把课 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 引人教学计划, 注意发挥校园
学校体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成部分, 体育课程就必须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 而在承担这一部分 教育功能的同时, 体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新的指导思想观念, 调整自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也在这股浪潮中不断发展与演进。
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场地设施,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学校体育开始受到重视。
此时,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课程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田径、体操和球类运动为主。
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匮乏,很多学校只有简陋的操场和少数几件体育器材。
但即便如此,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依然高涨,体育课成为他们释放活力、放松身心的重要时刻。
进入 9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有了新的变化。
教育理念逐渐从单纯的体质锻炼向全面发展转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项目,还增加了武术、游泳等特色课程。
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
同时,学校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教师走进校园,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
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依然简陋,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21 世纪初,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体育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选择开设各种体育课程。
同时,体育评价体系也逐渐多元化,不再仅仅以体育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体育水平,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运动技能掌握、体育品德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学校修建了现代化的塑胶操场、体育馆,配备了丰富多样的体育器材。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探究
张 卫军
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探究
( 军兵 种 指 挥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海 广 1 40
摘 要 :增强体质” “ “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和“ 是我国在进入第三个社会转型期后体育课程 改革的代表 性 口号 , 通过对三次课 程改革的背景、 过程 、 内容和存在的 问题进行探讨 , 旨在探 寻改革 开放之后体育课程改革的规律 , 为以后 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 据。 关键词 : 开放 ; 改革 大学体育 ; 改革 为 了适应 2 世纪对 人才 培养 的要 求 , l 我 素质测试作为学生 的学业成绩 ,评价方法采用 工作会议的召开 , 明确提 出“ 校体育要贯彻健 学 国正 在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而课 终结性评价 。 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 0 2 。2 0 年教 育部颁布新 的 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和关 1 95 . 1 8 年至 19 年的体 育课程 发展 2 99 《 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 把 键 环节。 日益加快 的体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 , 在 2 世纪 7 年代末到 8 年代初 , 0 O 0 虽然整个 “ 健康第一 ” 作为大学体育课程 的指导思想 。课 回顾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 程的发展变 教育事业 以改革为核心 , 全方位进行了调整 , 实 程 目标分为总 目 和具体 目标 ,具体 目 标 标分为 化, 并对这段时间大学体育 课程 发展特点进行 现了从无序 到有序 、 健康稳步的发展 , 但由于受 基本 目标和发展 目 。课程 目 标 标按照 目 内容 标 深入 剖析 , 总结经验 , 找出问题 , 为新一 轮课程 到计划经 济体 制和相 应思想 观念 的影 响和 制 分类 , 了心理 和社会适应 目标 。 增加 体育课程 内 改革提 出建议 ,正是当前 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研 约 , 大学教育在 内的教育改革仍较拘谨 。O 容则提出了“ 包括 8 健身性 和文化性相结合 、 选择性和 究所面临的课题和关注焦点 。因此 , 17 年 年代后期到 2 世纪末 , 对 98 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 渐 实效性相结合 、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 民族 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体育课程 的发展进行 走 向了规范化 、科学化和民族 化的轨道。1 8 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 95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 、 国 深入 、 系统的研究 , 以寻找解决我 国大学体育课 年 国家教委讨论修订大纲的指导 思想 和选编教 家体育 总局制定 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 程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 材 的方法 , 修改后的体育课 程分为普通课 、 选项 案 ) 》的内容和要求 ” ,一般包 括理论知识类 内 l改 革开放 以来 我 国体育课 程发展 的过 课 、 选修课 和保 健课 四种类型 。19 年 8 国 容、 92 月 技能类 内容、 拓展类 内容 、 情感类内容。 课程 程 家教委颁布 了 一个 《 国普通高等学 校体育 评 价方 面,为发展而评”的发展性评价成为评 第 全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后 , 国社会主义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 的性 价改革 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 , 我 , 充分认识到“ 评 建设事业进入 了拨乱反正 、 改革发展的时期 , 大 质 、 任务 、 设置 , 教材 的选编 、 以及 课程 的评估和 价是手段而不是 目的 , 价的最终 目的是激励 评 学体育课程也逐步走上 了科学化 、 制度化、 规范 管理都提出 了明确的意见。 和 发展 ” 。 化的轨道。我 国在该 阶段的体育课程发展过程 2 世纪 8 年代 中后期开始 ,体育教育 的 0 0 2改革开放后体育课 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 一是 1 7 年至 1 8 , 98 95年 二 目的开始有了改 变。这一时期我 国大学体育指 改革开放之后 , 国体育课程改革 取得了 我 是 1 8 年 至 19 年 , 95 9 9 三是 19 年 至今 。 99 导思想把育人作 为宗 旨 , 用整体的教育思想对 长足的进步 , 但是 随着政治 、 经济 、 科技 的改 革 1 98 . 17 年, 确立 了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 中的 和发展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总结起 来 容 恰当地位 , 清了体育教学 的根本 目的是育人 。 具 体 内容 如 下 : 认 “ 化大革命 ” 文 时期 , 通高校的正 常教学 18 普 95年国家修订后的大纲把高校体育 课分为 : 体育课程 目标缺乏层次 性 、 递进性 。大学 秩序遭 到了毁灭性 的破坏 , 教育质量严重下 降。 普通课 、选项课 、体育选修课 和保健体 育课 , 与 中学体育课程 目标应该 有层 次性 、阶段性的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1 9 92年颁布 的《 纲要 》 中把体 育课 的类型 分为 差别 , 但从我国所颁 布的体 育教学 大纲看 , 校 学 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 对外 开放并汲取世界各 基础课 、 选项课 、 选修课和保健课。另外《 纲要》 体育课程 目标从中学到大学基本 是雷同的。这 国教育发展的经验 ,推动我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还 要求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 “ 坚持社会 主义的 样就使我 国学校体育课程 目标缺 乏层次性 , 削 进人 了一个新 的时期 。17 年颁 布的《 98 高等学 教 育 目标 ; 从实 际出发 ; 注重实效 ; 具有科 学性 弱 了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 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 体现教材的 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 理论 大纲虽有 一定课程 目标 和教学 目的的要求 , 校普通 体育课教学大纲》 中强调“ 锻炼 身体 , 增 和系统性 ; 但 强体质 ” 是学校体育 的首要任 务。17 年颁布 和实践相结合 ; 99 符合 《 大学生体育合格 标准 》 的 教学要求使用了诸 如 “ 高” “ 活应用 ” “ 提 、灵 、 培 的《 高等学校体 育工作暂行规定 ( 试行草案 )中 要求 ” 》 。在教学模式上 , 相继出现了以发展运动 养学生的……” 等等笼 统模糊 的术语 , 不利于实 指出大学工作 的基本任务是 :指导学生锻炼身 能力 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 标教 学、 “ 目 情景 际教学过程中把握 和评价 时的运 用。 体, 增强体质 ,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 、 小群体教学法等等 ,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 课程结构较单一 , 缺乏适应 性 。现在各 高 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相综合 。 评价方 校几乎上都采 用 “ 基础课+ 选项课 ” “ 、 基础课+ 和运动技能 ,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 养成经 的主导作用 , 常锻炼的习惯 , 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 向学生 法改变 了单一的对运动项 目 成绩进 行评分 的方 选修课” 等类 型, 实际仍然存在选修课 程形式 但 进行 共产主义思想 、 品德教育 , 树立 良好的体育 法 ,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 调将理论 和实践相 化 ,以单 一结构为 主的传统大学体育课程 的现 强 道德风 尚。 要贯彻 普及 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 要 结合 , 技术和能力相结合, 习成绩 和学 习态度 象 ,过于注重保 障基本教学任务 的完成 而突出 学 面向全体学生 。” 相结合。 必修课 , 而忽视选修课 的作用 。 理论课在整个 大 17 年的《 98 大纲》 将体育教学 目的表述 为 : 1 99 . 19 年至今 的体育课程发展 3 学体育教程 中所 占比重不足 ,在地位上从属 于 “ 增强学生体质 。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精力充沛 19 年 6 , 99 月 国家教育 部颁布 了《 中共 中 实践课 , 浅显, 内容 形式单一 , 综合程度不高 , 在 的进行学 习和工作 ,承担建设 和保卫 祖国的工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组织 上和实践课存在 明显分离 。 作 。 把“ ” 锻炼身体 , 增强学生体质” 放在首位 , 评 的决定》决 定指出 : , “ 健康体 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 课程教学 内容缺乏整合和创新 。 虽然根据 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 最根本 的是 看学生 的 和人 民服务的基本前 提、 学校教育要贯彻 ‘ 健康 教学大纲的安排 , 内容不断丰富 , 教学 出现多样 体质是否有增强” 。在教材编写提 出“ 教材 的思 第一 ’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 化和生活化 的发展趋势 ,但是 中学大学体育课 想性 ; 教材应能有效地增 强学生体质 ; 教材 的科 根据改革的需求 , 0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 程的内容重 复过多 , 2 2 0 并且成简单排列 , 针对性不 学性 ; 从实际出发 , 因地制宜 ; 教材要体 现 民族 了 《 国普通 高等学 校体 育课 程教 学指 导纲 强 。 全 ��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前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等方面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从提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使高校体育教育进入新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高校体育现状分析改革传统体育教育实行的是单纯传授体育技能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大学生是否通过体育课真正感受体育、参与体育、形成体育习惯、将体育活动纳入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等问题完全忽视。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1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在2002年连续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两个文件,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文件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是值得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一)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不够深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先后经历了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观念;以活跃体育气氛和增强学生练习兴趣为主的快乐体育教育观念;以运动习惯养成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等变革。
然而,这一系列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都突出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体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无论在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师,几乎都是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大都是技术型、训练型的,一专而不多能,知识不够全面,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工作随意性较大,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科学知识学习重视不够,缺乏与体育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中国八次体育课改的梳理及对比研究
2 Ph sc lEd c to pat n ,H e n Un v riy,Kafn 7 0 1, ia ) . y ia u a inDe rme t na ie st ie g 4 5 0 Chn
Ab ta t I h s p p r h i h u rc l m sr f r o hy ia d c t n c n e t n h r c e i t s a e s se t— sr c : n t i a e ,t e eg tc r iu u e o m fp sc l u a i o t n s a d c a a t rs i r y t ma i e o c c l e iwe n a d n . Ch n s u r u u s a d r s we e c mp r d a d a a y e . Th o g h a n s ft e a l r v e d a d c r ig y i e e c r i l m t n a d r o c ae n n lz d r u h t e e r e to h p s r cie o E e c ig e p re c n e s n o b u a tp a tc fP t a h n x e in e a d l s o s t e a s mma y a d r f c i n d s u s s t e f t r e eo me t r n e l t , ic s e h u u e d v l p n e o te d o c o l h sc le u a in i i a i r e O b te r mo e t e c r i u u r f r o h sc le u a in i r n fs h o y ia d c t Ch n 。n o d r t e t rp o t h u rc l m e o m fp y ia d c t p o n o n s h o h sc le u a in o u o n r ,a d p o t e t ra d f s e e e o m e t c o l y ia d c to fo r c u t y n r mo e b te n a t rd v l p n . p Ke r s eg tPE c r iu u e o m ;c r i g;Ch n s n o e g E u rc l m e o l o y wo d : i h u rc lm r f r a dn i e e a d f r i n P c r i u u r f r i mp rs n xc a io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与初步发展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当时,一批海外留学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体育知识与理念,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后,一些学校开始开设体操、游泳、篮球等体育课程,但规模较小、内容单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措施。
特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体育委员会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的普及。
新中国提出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推动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推进。
在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着重培养体质、健康、协调性和团队精神。
学生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与重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剧烈动荡。
体育教育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中断。
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了体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体育教育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被认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推行了体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加入了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强调“健身与娱乐,健身与竞技的结合”。
五、创新与改进:今日体育课程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体育课程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得到了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和体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因此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决定了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性质和情况。
本文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出发,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倡导体育锻炼。
在1950年代的体育发展阶段,“毛泽东体育政策”和“双一体育政策”开始逐步落实,学校体育实行“三位一体”,即体育教育、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三位一体。
这使得青年学生逐渐开始接受体育教育,同时传统体育运动也逐渐普及,从而树立了学校体育基本功能的基础。
其次,1978年至1990年,学校体育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民健身”、“体育为民”的口号盛行。
体育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系统体育”的概念逐渐普及,以前的传统体育运动逐渐受到更加广泛的人们的青睐,而新科技体育运动也开始在学校进行。
学校体育从普及转向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在本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体育教科书也改编发布。
最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把体育作为教育受重视的组成部分。
政府在提倡“健康中国”的同时,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体育项目从传统的民主体育、田径、体操等发展到多学科、多应用性,如游泳、羽毛球、高尔夫等,重视到青少年户外活动、艺术体育等特殊性体育项目,力求多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历经起伏,经历了从重视到普及、从普及到改革、从改革到多元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向着更加健康、和谐、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今天的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课,更是培养学生身体、智力、心理健康的一种新的平台,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笔者希望通过回顾与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近六十年的改革发展,可以探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总结成绩与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扬州会议;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体育教育改革;学生体质 1.目的:比较各个阶段提出的体育教育思想,反思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2.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田野实证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3.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当近代教育制度刚在中国确立时,学校体育便随之应运而生,尽管不同历史阶段赋于了它们不同的内容、形式及指导思想,但鉴于学校体育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按照自己利益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
例如,20世纪初期出现的尚武精神、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和发育主义等,就一直影啊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在改造旧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才从饱经风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
回顾60年的艰辛历程,学校体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 3.1.1明确方向建立机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为了改变旧中国学校体育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同志于1950年和1951年,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
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4年,中央体委及高等教育部等六单位发出《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1957年颁布的党的教育方针又明确规定:“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以上文件和方针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在为学校体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同时,通过借鉴前苏联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终于创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所起的作用。
在此期间,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体育指导处,高教部成立了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了群体司,共青团中央设立了军体部,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领导。
3.1.2加强措施、完善制度为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落实,最初以学习前苏联教学经验和推行《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体育,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放羊式”或所谓“单元一贯制”的教学方式,并使以《劳卫制》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及运动训练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据1955年对121所高等学校的统计材料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68。
9%。
但是由于对体育认识上的欠缺,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尚未真正树立;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体育经费与设施匾缺,以及我们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学校不仅未能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教学都没有走上正规。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教育部及国家体委等四单位,于1956年2月再次发出《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措施,把体育运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并要求各校对体育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在明确开展体育运动具体方针与步骤的基础上,制定体育工作计划,建立起必要的体育工作制度。
此后,为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教育部颁布了教学计划,规定全国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必修2学时的体育课。
在此期间,高教部又先后颁发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出版了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统一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要求,开始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学文件,使教学秩序得以稳定,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开展。
特别是在1965年,由于国家体委颁发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和项目标准》草案,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使高校体育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和活跃运动竞赛等方面都有新的起色,并在大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运动健将和全国冠军。
从总体上看,这段时期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学校体育在曲折中仍在向前
发展。
3.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遭到空前的洗劫。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成就和经验全盘被否定,方向被扭曲,教学秩序被打乱,师资队伍被拆散,场地器材被摧毁,学生体质大幅度下降。
高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破坏损失之惨重,几乎濒临彻底瓦解的境地。
3.3拨乱反正阶段(1976-1980) 1977年10月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经拨乱反正,学校体育才重新恢复。
1978年国家重新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育部等三单位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党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恢复《两课、两操、两活动》及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因势利导,于1979年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及颁布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