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各章复习参考

(以教材章节顺序为准)2014、6

第一章绪论第三章社会心理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

1、伦理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坚持伦理性原则,就要遵守自愿参加原则、接近真实生活原则、有利研究设计原则、事后解说原则、自由终止原则、充足补救原则。

2、现象描述性研究:对一定社会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精确描述

3、因果关系研究: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为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或假说。

4、随机分配:每一位被试被安排到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5、参与观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观察者介入进行直接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6、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7、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第六、七章社会认知

一、名词

1.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3.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4.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5.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6.偏见: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态度。7.投射作用: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

8.印象管理(印象控制):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9.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10.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对自己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

二、理论、学说和假设

1、关于印象形成的若干种解释

(1)加法模式

一个人的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的消极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2)平均模式

人的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

(4)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冷酷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或附加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酷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2、陆钦斯关于“首因效应”实验

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一段将吉姆描绘成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另一段文字则将吉姆描绘成呆板,害羞,内向的人。将两段文字材料,以不同方式呈现给被试,考察他们对吉姆的印象。

结果发现,只看外向特征的被试,绝大多数认为吉姆是友好,外向的人。只看内向特征的被试,绝大多数认为吉姆是沉默,内向的人。当两段材料合在一起呈现时,多数被试对吉姆的印象,只根据先出现的第一段材料形成,无论哪段材料放在前面都是如此,第二段材料产生的影响很小。

3、认知的“内隐人格理论”(凯利)

每个人对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理解,人们的各种品质相互联系,只要认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而这种“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经验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念。因此,当人们以业余心理学家自居,以内隐人格理论为根据去推测人们的品质时,常会出现错误。

4、韦纳的归因理论

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二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当行为原因是稳定的,意味着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而如果是不稳定的,行为预测前景不明。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5、罗特的归因控制点观点

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会有不同倾向的归因,亦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位置有不同的理解。内控者的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面对失败、困难时能作更艰苦的努力。外控者的控制点在个人这外,是外部控制的,倾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的负责,面对失败、困难时,往往寻求救援,或碰运气,或放弃。

6、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构架。

通过考虑以下因素:1区别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

2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

3一致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的反应

我们对事件进行不同归因。

三、问题

1、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分析。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将人们的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

(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确定其社会角色,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预测其行为。在无法确定他人社会角色,或他人社会角色共同时,则通过将人们归入一定群体,然后从其所属的群体背景来推知人们的特征。

(3)心里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依据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来对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定向。

2、如何理解印象控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

(1)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以维持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增强别人对其的好感和接纳性,满足自身的社会赞许需要和控制交往结果需要,同时使交往顺畅进行。

(2)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讨好与自我提升:恭维或抬举他人,适当地自我表现,给予好处。自我提升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来使别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策略。我们必须在讨好和自我提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恰当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3、归因过程的偏差主要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