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融入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语文关键词:语文生活课程标准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崔峦老师说:“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力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教学中,教师要引渡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把从生活中“提纯”“浓缩”了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融汇,将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其乐无穷。因此,我们应立足于生活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回归生活。

1、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使学习是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学习新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十分重要。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的联系,瞄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连接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竟然就是语文的学习内容,感受到学习语文是那么有趣和实用。

如:朱自清的《春》,以学生畅谈“春”导入,谈及春天,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连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由此走进文章,学生更能感受到文章的美,真的看到了“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适当适时地插入图片、视频,更能让学生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文章中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学生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学生生发出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他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他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2、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能使知识“活”起来,使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只要教师认真指导,注意积累有吸引力的素材,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大不相同。如上《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指导课,先引导学生看录像,采用“定格”或“不定格”形式,配上朱自清的《春》的朗诵,再听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最后看自制的春景图(幻灯片)。这样学生对春天的景色一目了然,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春天的景色,学生定睛细看,有的充满绿意,有的娇艳欲滴,有的雍容华贵……学生在老师具体引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描述,一边想象,思维十分活跃。在作文中学生描写春言之有序,并且将春景定格。

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3、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

语文来自于生命的自觉,需要用生命去融汇,用生命去追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阅读与写作是人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生的必需,而不应该仅仅从应试的层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并关照自身;让阅读和写作注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语文教学注重生命底色,不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生命中,还应植根于教师的生命中。教学

要体现教师的人生目标、教学理想和治学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教师只有把语文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实践告诉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语文教学,是枯瘦的、苍白无力的教学,这种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命无关而形存韵失。

二、让生活融入语文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要注意从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习渠道入手,善于发掘和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1、家庭生活富有“语文味”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应与家长积极沟通、配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如:整理家庭照片,进行设计,编辑成配有文字的相册,这既重温了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增进情感,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锻炼。

又如:鼓励学生做家长的小助手,有的家里是做生意的,就为自家店铺设计广告语,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增加生活积累和感受;有的学生家长是公务员、教师、科技工作者,则可以

让他帮爸爸妈妈查找资料,甚至是尝试写公文、报告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2、校园生活充满“语文味”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我们注意营造浓厚的语文环境。校园内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宣传栏、黑板报精心编写。校园广播精选优秀作品播报。文学社聚集文学爱好者,形成辐射。班级里张贴优秀习作,每日读报、好词好句推荐、课前三分钟演讲。定期在学校或年级中,开展讲故事、朗诵、演讲、课本剧表演、书法、作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他们耳濡目染,慢慢熏陶,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3、社会实践更有“语文味”

学生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这是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语文学习的机会也更多。只要有心,语文学习资源触手可得。

如:在“漫游语文世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公益广告、新词汇、错别字、精彩店名,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积极性极高。

又如: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必需

品,与其让其成为聊天、游戏的工具,不如让其成为学习及相互交流的工具。在过节时,引导学生自编短信发给父母师长、亲朋好友。鼓励学生建博客,发博文,抒发感受,发表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