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提出对策的几种常用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提出对策的几种常用方法

申论提出对策的几种常用方法

(三)经济手段1.制定法律、法规、政策2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调

控3.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4.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

对经济纠纷5.强化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6、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7.加

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8.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9.按规定

对有关方面实施经济处罚,经济赔偿10.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11.提高产品质量,

搞好售后服务12.治理经济环境,政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3.建立节约型社会14.实

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标制15.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16.引入和

建立全新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17.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18.贯彻可持续发展

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的关系19.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

四)管理手段

记住四个核心词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要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2.加强人流、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3.明

确职责、权力,切实加强有关工作的管理4.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5.开发人力资

源,提高劳动者素质6.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属性管理,节约管理成本。7.加强协调

沟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8.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管理规章9.强律、法规、政策

教育公平问题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

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

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88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是2.2:1,1997年这一差距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

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ii]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

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

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县未达到85%

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

西藏。1994年,A、B、E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

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

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

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

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显。由于初中教育的急剧发展,

初中教育投资增长滞后的矛盾突出。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1997年10月,该比例为29.92%,农村人口约占70%。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在校生占全体总数的比例为小学在校生占70.5%,初中在校生占57.17%。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约一半强,但在高中阶段在校生仅占一成四。城乡之间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1998年比1995年扩大了2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仍然较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辍学率偏高。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农村辍学率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应当指出,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全国目前现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二片地区”、“三片地区”比例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以上,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高达28.3%。由于七八十年代解决校舍问题时经费不足、建筑质量差,80年代末兴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区劣质房的比例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为危房,新危房出现率每年约为2%-3%。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据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调查,全国有2/3省、自治区、直辖市拖欠教师工资。大量代课教师的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们观察公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据李强的研究,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占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占有4.06%,高收入阶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阶层的12.7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0.4577,已经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超过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另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结果,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将全部调查户五等份分组,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按1999年8月份户人均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达到0.354。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农村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任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令农民难以承受的教育负担,是由不规范的乱集资、乱收费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被忽视的。

由于大学、中专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行收费,校园中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贫困生阶层。据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几年每年1千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095,这意味学费增加10%时,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贫困阶层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农村的是绝对贫困阶层;城市则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阶层降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