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动机和归因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这些心理学变量在学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影响。

动机定向关注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导向,成就归因涉及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解释方式,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影响学业成就的心理动力结构。

文章首先对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理论阐述,接着分析它们如何单独或共同作用于学业成就,最后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实际教育应用,以期为优化教育实践和提高学生学业表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动机定向理论概述动机定向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个体在学习和成就活动中的目标设定、努力投入以及应对策略的选择。

动机定向通常被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强调的是技能提高和理解深化,关注的是个体能力的发展而成绩目标定向则更侧重于与他人比较和评价,关注的是个体能力的证明和展现。

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倾向于设定与自我提升和技能发展相关的目标,他们享受学习过程,对挑战性问题有更高的兴趣,并愿意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

这种定向通常与学习策略和认知投入的增加、更高水平的自我调节和更好的学业成绩相关联。

相反,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更关注于他人的评价、社会地位和比较结果。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害怕失败和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学习焦虑和回避挑战。

这种定向与学习策略的减少、较低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差的学业成就相关。

动机定向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理解学生的动机定向有助于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干预,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3. 成就归因理论概述成就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探讨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第16讲)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 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 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 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 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 等各个方面。


韦纳: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 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 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 重要的影响。 Eg:
韦纳的简明动机归因模式图
从研究对象来看,归因研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研究影响归因的因素即所谓的“归因的前 因” ; 另一类则研究归因所导致的后果即“归因的后 果”

归因的前因指:影响归因的因素,即导致人 们将某个事件归因于某种特定原因的因素, 有时也称做归因的前提条件,如情境的特 点、个人的经验;

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 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 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五、归因的动机作用

韦纳(B.Weiner)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 重要的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从而动机提高;



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 因。 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 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 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 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 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 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 否胜任;
在稳定维度上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 侥幸心理。 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 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情绪动机与归因》课件

《情绪动机与归因》课件

生理测量法
通过测量被试的生理指 标,如心率、血压等, 分析其情绪状态和归因

情绪归因的应用场景
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运用情绪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地 理解来访者的情绪问题,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
市场调研
在市场调研中,运用情绪归因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 者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和归因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定 位和市场推广。
理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领导力中的情绪动机
领导力中的情绪动机是指领导者通过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来激励和引导团队成员。
领导者需要善于察觉和利用团队成员的情感状态,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 来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领导者还需要学会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和负面情绪,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调解来 保持团队的高效运转。
心理咨询中的情绪动机
《情绪动机与归因》ppt课件
目录
• 情绪动机概述 • 情绪动机的理论基础 • 情绪动机的实际应用 • 情绪归因的原理与技术 • 情绪归因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情绪动机概述
情绪动机的定义
情绪动机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 于自身情感需求和外部刺激的相互作 用,产生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个体采 取相应的行为或行动。
情绪表达与感知的不一致性
个体在表达和感知情绪时可能存在差异,这增加了准确归因的难 度。
文化背景对情绪归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对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同,这可能 导致跨文化间的归因偏差。
情绪的动态变化
情绪是动态变化的,同一情境下不同时间点的情绪反应可能不同, 这增加了对连续行为进行准确归因的挑战。
情绪动机强调情感在行为产生中的重 要地位,认为情感是行为的主要推动 力之一。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合理归因与学习动机之研究

合理归因与学习动机之研究

合理归因与学习动机之研究作者:赵晖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6期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Williams和Burden(1997:46-137)[1]在以往各种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社会建构性质的认知主义动机模式: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唤醒和激发,它导致有意义的决定,并促使人们向着一定的目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或体力的付出。

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决定。

也就是说,动机从根本上说是行动的选择或决定——决定是否做某事、决定付出多少努力和时间等。

而决定的做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sense of agency),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确定合适目标的能力、因果观(locus of causality)以及控制观(locus of control)。

确定目标是作决定的重要环节。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往往缺乏强度,动机持续不长久。

因果观是指个体对导致自己行为的内因或外因的认识。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产生于内因,那么个体就会在行为过程中享有自主感和责任感,因而会在行为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相反,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产生于外因,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成了他人的工具(pawn),从而会大大减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控制观则是指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是行为的控制者。

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程度大小会影响着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

如果学习者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个人控制的,他们就会对成功充满信心和动力。

相反,他们就会缺乏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动力。

Weiner(1972:26)[2]对动机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归因理论。

归因论有3个基本假设(成晓光2005:66)[3],第一个假设是,寻求对事件的解释是人们行为最根本的动机因素。

第二个假设是,关于归因分析的本质。

维纳认为,导致行为的根源及其复杂,而归因就是这个根源。

第三个假设是,未来的行为部分是由感知到的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所决定的。

由此可知,学习者个体的成败归因,是个人内在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归因向度会使学习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对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影响作用。

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本文概述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近年来,归因理论在多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综述这些新进展,探讨归因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归因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领域的新发展和应用。

文章总结了归因理论的新进展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启示,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归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归因,即个体对事件结果内部原因的认知过程,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反应、动机以及未来的行为选择。

归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等)或外部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区分性、一致性和可控性。

区分性是指个体是否能将特定事件的结果与其他可能的结果区分开来;一致性则关注个体是否认为相似的事件或行为会导致相似的结果;可控性则涉及个体是否认为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或努力来改变的。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归因理论的基本框架。

归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对事件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如果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机;相反,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影响其未来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

个体对外部因素的归因也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例如,如果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他们可能会感到幸运而非自豪,而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他们可能会寻求外部帮助而非自我反思。

近年来,归因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归因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回顾归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从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海德的结构性归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以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等,并对各流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归因理论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归因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和挑战,以期为归因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归因理论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归因理论,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归因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框架。

归因,简而言之,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内部解释过程。

这种解释不仅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而且深刻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期望以及未来的行为决策。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内部-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归因以及可控-不可控归因。

内部归因指的是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或能力,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而外部归因则是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如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事件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如能力或任务难度;而不稳定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暂时的,如努力或运气。

可控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原因是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的,如努力程度;而不可控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无法改变的,如能力或运气。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动机研究的途径与方法郭德俊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为了探讨它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考察和分析。

下面对动机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别作以说明。

一、动机研究的主要途径(一)生物学途径动机心理学家企图了解动机的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生物学的探讨是这些研究的基本方面。

有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的动机与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如有机体的性行为,与有机体性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性的周期性活动表现在动物中更为明显;饥、渴等活动的动机也必须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

人们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例如,发现曲棍球队员睾丸激素水平与侵犯行为的强度呈正相关。

(二)学习途径动物的动机和人类的部分动机是在原始的、生理的动机的基础上衍生的,或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习得的,因此,从学习的途径来探讨动机也是重要的。

动机是怎样习得的,这是探讨的首要问题。

例如,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由于受到奖励还是由于受到惩罚?奖赏或惩罚究竟有多大作用?同时,人们还探讨动机对学习活动有多大的影响。

例如,两名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

一位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另一位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显然这是截然不同的学习动机,一个是来自内部的动机,另一个是由于外部压力所致,结果前者的学习成绩比后者要好得多。

另外,人们还探讨了动机对信息表达的影响。

例如,几名学生在智力水平、基础知识上几乎处于同等水平。

但是,考试结果有时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会因为怯场的恐慌、紧张情绪而影响了临场发挥,有的学生因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事情而分心,或有的学生对于这次考试漫不经心等多种原因,影响了信息的表达从而使成绩下降。

(三)认知途径动机和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知是动机的基础,特别是人类的动机活动的方向,目标都是认知活动的产物,只有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提出确定的、合理的目标。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

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

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虽然他最初的考试成绩与前述那种学生一样,但他缺少自信,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继而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通过对以上这种现象的研究,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

韦纳将这四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

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

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工作时它们很少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说来,内归因者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外归因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弱些。

一、实验介绍实验一:1(实验目的研究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的关系。

2(实验过程选取63名五、六年级的美国男孩为被试。

他们首先要完成一个自我报告的量表。

这个量表包括34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一个成功或不成功的结果,每个结果有两个选项,分为内部归因项和外部归因项。

内部或外部归因的选项又可分为归因于能力或归因于努力。

请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小朋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请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小朋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请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小朋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动机来推断行为的原因。

对于这个案例来说,小朋友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和以下两方面有关:
1. 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的内在因素,比如个人素质、意志力等。

小朋友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个人的能力、意志力、思维能力等不足,导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比如,小孩子可能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不支等因素而出现问题。

2. 外部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比如环境、社会文化等。

小朋友也可能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问题。

比如,如果小朋友所处的环境中存在诱惑或者干扰因素,比如游戏、玩具、其他孩子等,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专注于某项任务。

总的来说,小朋友出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

针对小朋友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提高自律能力等,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例如,培养小朋友的兴趣爱好,定期进行身体训练,以及建立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社交环境等。

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归因理论
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归因主要取决于控制点,即行为结果是由个体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原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02
VS
人们对于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和判断,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稳定的归因一般是指内在的、难以改变的因素,如个人的能力、性格等;不稳定的归因一般是指外在的、容易改变的因素,如环境、机遇等。
选拔与培训
在员工选拔和培训中,管理者可以运用动机归因理论,评估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预测其未来的表现和发展潜力,为组织选拨优秀人才提供参考。
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增强自我认知
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正确归因,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资源,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积极改变
咨询师可以运用动机归因理论,协助来访者发掘潜在的积极动机和目标,激发其自我改变的动力,促进积极心理和行为的形成。
动机归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对结果的归因,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将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和工作安全需求的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而激励因素则是指那些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工作挑战性、晋升机会、成就感等。
动机归因理论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控制性归因
人们对于事情的原因的解释和判断,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可控的归因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结果的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不可控的归因是指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结果的因素,如机遇、外部环境等。
稳定性归因
动机归因的维度
动机归因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归因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那么他就会感到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如果个人将失败归因于机遇等不可控因素,那么他就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从而放弃追求成功。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论文]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论文]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摘要】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博德纳·维纳(bema—weinerl974)提出的。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解释有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个人内在的可控因素;难度和运气属于环境外在较难控制的因素。

本文从成败归因概念和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成败归因风格对学习动机影响及积极归因风格培养原则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成败归因学习动机归因训练一、引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迫切需要科学的成败归因理论指导,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败归因的涵义和影响因素1.成败归因的内涵成败归因是指人们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为自己的成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并将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分为两种维度:内外因维度和稳定性维度。

1979年又提出另一维度——控制。

他认为努力、注意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运气三因素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不稳定不稳定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2.影响因素(1)自我意识。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不同,其成败归因倾向也不同。

研究表明,小学生多倾向外部归因,如将成功较多归因于教师教的好,而较少察觉自身能力作用;对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任务太难。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增长,归因倾向呈现从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趋势。

(2)人格特征。

罗特提出内控和外控两种人格倾向。

外控者知觉到某种强化跟随自己的某些行为之后,但又不是全凭自己行为而定,就会视为运气或命运的结果。

内控制会将随后的强化看成全凭自己行为或特质而定。

(3)抱负水平。

研究表明,高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将学习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并不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反而促进其更加努力争取成功;低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差。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范式。

它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并以下述形式被定义:人们对潜在事件的
结果,由于其未能符合其期望而改变其行为的行为。

在更广义的层面上,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倾向于通过某种解释原因来诠释自身的行为和结果,从而影响自身对某一事件、现象或者人群的看法。

因此,归因理论也与学习动机有密切联系。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一般认为只有达到自身期望的结果时,才能持久性地增强学习动机;相反,表现不佳时会有抑制学习动机的可能。

例如,获得高成绩时,人们不仅会自豪地认为其努力是本身表现原因,而且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再创新的热情来实现新的突破。

但若成绩不理想,人们会说起有外界影响因素,从而忽视自身创新动机。

归因理论在学习动机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许多学者采用研究性方法,结合归因理论和学习动机,对人群进行实验研究,采取行为主义或者情绪认知的研究手段,剖析人们的归因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机制,探讨外部刺激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解析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从而改善教学绩效,提高教学水平。

至此,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在加深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由此可以看出,归因理论对于研究学习行为和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报告1. 引言心理归因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对事件产生归因的方式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将事件的原因归于自身的内在因素,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的因素。

心理归因方式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的心理反应,并观察其归因方式的差异。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设计,自变量为成功或失败的任务结果,因变量为被试的心理归因方式。

共招募了8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均为正常人群。

实验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被试者基本情况调查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对被试者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基本信息,以了解被试者的背景情况。

2.2 实验任务被试者根据指导完成两个任务,一个为成功任务,一个为失败任务。

成功任务要求被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难题,而失败任务则人为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导致被试者无法成功完成。

2.3 归因方式测量完成任务后,被试者需要填写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包括对任务结果的归因方式的评估。

被试者需要在问卷中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对任务结果归因的程度,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3. 结果分析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对被试者的心理归因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成功任务中,有70%的被试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属于内部归因;而在失败任务中,有60%的被试者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属于外部归因。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成功任务中的内部归因比例显著高于外部归因,而失败任务中的外部归因比例显著高于内部归因。

4. 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个体在面对成功时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自身能力,而在面对失败时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与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相一致,也与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相关。

这种心理归因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因此在心理治疗和教育等领域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情绪动机与归因》课件

《情绪动机与归因》课件

具体案例分析
本节将介绍几个案例,通过 归因分析来深入理解情绪动 机和归因的关系。
总结:情绪动机和归因的关系
1
情绪和动机的关系
情绪和动机是相水平影响情绪状 态。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和
动机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情绪动机和归因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
情绪动机和归因理论的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研究的可拓展性和应用前景
4
解自己和他人行动背后的动机和原
情绪动机和归因理论的研究还有很
因。
大的空间和潜力,在未来的研究和
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归因理论的基础概念
1
归因理论定义
归因理论指个体在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时所采用的认知过程。
2
内部/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体内在原因,而外部归因则是将行为原因归于 环境和外界原因。
3
稳定/不稳定归因
稳定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于一些固定的或永久性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 将行为原因归于一些暂时性因素。
情绪动机的作用
情绪动机对行为具有指 导性作用,能够使个体 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行 动力。
情绪和动机的关系
情绪和动机的联系
情绪和动机是相互依存的, 情绪能够影响个体的动机和 行为。
情绪对动机的影响
负向情绪会降低个体的动机 和积极性,正向情绪有助于 提高个体的动机和积极性。
动机对情绪的影响
个体的动机水平会影响其情 绪和精神状态,高动机水平 的个体往往更有自信和满足 感。
《情绪动机与归因》PPT 课件
本课件探讨了情绪动机和归因理论的基础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 过本课件,您将了解情绪动机和归因对个体动力和情绪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7
4
第4页/共68页
?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 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 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 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
者。
2020/4/17
9
第9页/共68页
2、实验方法
? 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 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 第二步:把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在两个单独的房间里。 把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另 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在喂养时间以外,幼猴可以自 由地与两只母猴接触。除此之外,为了研究幼子寻求 母亲庇护现象,实验者刻意地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 悉情景。
2020/4/17
8
第8页/共68页
1、实验背景
?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 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 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 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
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
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
? 第三步:为了探讨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
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六个
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便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
时间,然后再在旷场环境中团聚。
2020/4/17
10
第10页/共68页
3、实验结果
? 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 ? 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
2020/4/17
11
第11 页 /共68 页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1、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3、人类抑郁与控制缺失的关系研究
2020/4/17
12
第12页/共68页Βιβλιοθήκη 1、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
? 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其实验思路是: 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 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 也就是“学会”了恐惧。被试是 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实验 开 始时,他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 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他配对 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最后使得他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泛化性、持 久性及跨情境的稳定性。
2020/4/17
13
第13页/共68页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 习得性失助: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抑 郁。
? 1、实验程序
? 首先,24 只狗被分为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另 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然后,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 狗套,以约束其行动。它们受到电击的时间和强度完全 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可逃脱组”的狗有能力终止电击, 而“不可逃脱组”却不能。“无束缚的控制组” 在实 验的这一阶段不接受任何电击。
2020/4/17
14
第14页/共68页
? 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箱子中,并学习 形成灯光 --逃跑的条件反射,其中无条件刺激 是电击。研究者对学习程度测量的指标是:① 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 ②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 百分率。
2020/4/17
15
第15页/共68页
快跑向木制母猴,向木制母猴寻求安慰和保护。
? 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 时,它们冲向母猴,紧紧抓住它,与它玩耍,并且不 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的其他物 品。实验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 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它产生的依恋情感是独立 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
?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 绪反应。
2020/4/17
6
第6页/共68页
3、实验结果
? 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 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 作用。
2020/4/17
7
第7页/共68页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 ——哈罗的实验
1、实验背景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 他们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 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2020/4/17
5
第5页/共68页
2、实验过程
? 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 同。
?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 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情绪
? 一、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 二、情绪的认知研究 ? 三、情绪的测量 ? 四、情绪的研究方法
2020/4/17
1
第1页/共68页
一、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2020/4/17
2
第2页/共68页
(一)情绪的产生 ——沙赫特的实验
图10-1 逃脱的平均时间 2020/4/17(采自Seligman 和Maier,1967)
图10-2 失败狗的百分比
(采自Seligman 和Maier,1967)
16
第16页/共68页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 由于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能 否主动终止电击,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对环境事 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两组狗在行为表现上的明 显差异。不可逃脱组由于对环境事件毫无控制力习得 了无助感。
1、实验背景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2020/4/17
3
第3页/共68页
1、实验背景
?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 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 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 原因。
?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 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巴德则验证了 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 2.实验结果
? 图10-1 表示三组狗逃脱的平均时间。不可逃脱组与 其他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可逃脱组与控制组之间 的差异不显著。
? 图10-2 表示在10 次试验中至少9 次不能跳过隔板并 避免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可逃脱组与不 可逃脱组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