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与暴雨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
12.1 雷暴和强风暴结构模式
在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强风暴或强雷暴模式与一 般雷暴模式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有一支倾斜 的上升气流,倾斜方向或沿盛行风方向,或逆盛行风方向, 使降水质点主要在上升气流的外面下降,而不致因降水拖带 作用使上升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可以达到很强的强度(20~ 30ms-1);(2)这种风暴能自己组织起来,使上升气流和 下沉气流长时期共存,而不像一般雷暴那样互相干扰。从而 可维持稳态结构,生命期达几小时,比一般雷暴生命史长得 多;(3)风暴得移动方向与平均风有明显得差异或偏离, 一般移向平均风的右侧。所以这种风暴也叫右移风暴。但是 也有一些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4) 可以造成很激烈的天气,如冰雹、暴雨、大风、龙卷等。
图12.2 (a)强风暴雷达回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b)龙卷雷暴近地 面气流平面分布图。粗线包围区是雷达回波。冷锋的符号代表流入暖空 气与流出冷空气的边界,并且画出了锢囚性阵风锋。细点阴影区代表上 升气流的低层位置。FFD与RFD(见文中说明)由粗点阴影区表示。T是 龙卷位置,相对于风暴的气流也给在图上(Lemon与Doswell,1979)
图12.1 超级单体的结构模式。细箭头:一个雹块的轨迹
在雷达观测上强风暴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在风暴的后方有钩 状回波,其前部有回波墙,回波墙之前为无回波窟窿或弱回 波区。在最前面是向前伸展的悬垂体(云砧),其中最主要 的特征是钩状回波和无回波窟窿。图12.2a是强风暴雷达回 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钩状回波中有强的上升气流,这是 龙卷常常形成的地区。目前主要就是根据强风暴中这种钩状 回波的特征来确定龙卷发生的位置和时间。钩状回波区的下 方常常是一个中尺度低压区,它有强的辐合。根据雷达观测, 这种钩状回波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作为一个悬垂物出现 于风暴后方,以后不断增长,相对于风暴呈气旋式旋转,最 后形成一钩状回波,整个过程约30分钟。图12.2b是产生龙 卷的强雷暴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可以看到在这种超级单体中 下沉流出是很重要的。前侧的下沉气流(FFD)由向下游的 平流与凝结物蒸发造成,它作为一种强低层旋转从动力上使 局地气压降低,吸引上方的空气下降,并产生风暴尺度的锋 面。这种锋面在中气旋中心处相交。龙卷一般产生在后侧下 沉气流(RFD)前方的上升气流中。随着RFD向前推进,冷 空气注入“锋面”锢囚点的上升气流中,以此使气旋减弱。
高等天气学讲座 对流系统
单元四:对流和降水天气系统
第十讲 对流系统
对流系统的分类
一、对流单体
➢ 一般单体 ➢ 多单体 ➢ 超级单体
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 飑线 ➢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三、地形引起的对流系统
1、一般单体对流(single-cell convection体的移动
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强超级单体风暴都具有右移(且反时针 旋转,即气旋性旋转)的上升气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 还普遍认为这是科里奥利力影响的结果。但是通过数值试验, 人们现在已明确行星涡度对超级单体风暴上升气流的旋转作 用很小。
右移的风暴盛行是由于在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形成的大尺度 场中,顺时针方向转的速矢端迹盛行,顺转扰动了对流上升 气流内部及附近的气压场,加强了右移风暴,抑制了左移风 暴。
新生和发展阶段的单体有活跃的上升气 流,在衰减阶段以下沉运动为主。
风暴内的上升气流起源于风暴前边界层 中,以后斜升到中高层。
各个单体以平均风的速度移动,整个多 单体雷暴的移动是各个单体的移动和传 播相叠加的结果。
多单体对流演变模型
左图:1999年5月20日在德克萨斯观测到的多单体对流系统 右图:对流系统以东约100km处风廓线仪观测的速矢端迹图 0-6km速度差为16ms-1。单体移动、单体传播、整个系统运动分别用紫 色、黄色、绿色矢量标出。可见,单体朝着西南方向传播,与朝东的 低层切变不一致。观测到的对流单体的传播似乎是环境场不均匀性的 结果,比如,对流单体与干线的相互作用,或者CIN的变化。
(大气科学,2008)
超级单体的分裂
超级单体风暴分裂示意图(直 线型速矢端迹情况)
(a) 在涡旋对左右两侧产生向上的 垂直气压梯度力(蓝色实心箭头), 使得在风暴形成的30-60分钟内上升 运动分裂成两部分; (b) 降水和下沉气流(涡线朝下倾 斜)加强上升运动分裂,原本以上 升气流为中心的正负涡度对变成了 两组气旋-反气旋涡旋对,形成右 移风暴和左移风暴。“右”和“左” 指的是相对于深层切变矢量。 透明的蓝色箭头表示相对风暴的轨 迹。(b)中虚线的透明蓝色箭头表 示风暴分裂以后的相对风暴轨迹。
高天11讲 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和暴雨
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第一是来 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围的雨季一般开始 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 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 的频率年际变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 关。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中 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高压和120ºE 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1962。1965,1968,1969 和1970年,如果100hPa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 般出现干旱。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特征
物理特征 尺度 A——小于-32℃的红外温度的云区面积必须大于106km2 B——小于-52℃温度的内部冷云区的面积≥5×104km2
开始时
尺度定义A和B首先满足
生命期
最大范 围 外形 结束时
满足尺度定义A和B的时期≥6小时
连续的冷云区(红外温度≤-32℃)达到最大尺度 椭圆形,在最大范围时刻偏心率≤0.7 尺度定义A和B不再满足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是有组织完好的,中— 尺度(200-2000Km)的对流系统,它的外形近于 呈椭圆形,边缘平滑。MCSs在中国经常出现。如 在华南前汛期和梅雨期间。下图是MCSs的全球分 布(引自Richad Johson 的图,WMO季风会文集)
MCC locations based on 1980s satellite data for JJ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DJF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values are shaded. From Laing and Fritsch (1997).
中尺度气象学课后习题
1、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哪些类型?答: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孤立对流系统:包括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龙卷风及小飑线带状对流系统: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2、什么叫孤立对流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答:所谓孤立对流系统是指以个别单体雷暴、小的雷暴单体群以及某些简单的飑线等形式存在的范围相对较小的对流系统。
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以及超级单体风暴。
3、什么是普通雷暴?普通雷暴的生命史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以一般常见的闪电、雷鸣、阵风、阵雨为基本天气特征的雷暴称为普通雷暴而伴以强风、大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的雷暴则称为强雷暴普通雷暴的生命史包括:塔状积云、成熟、消散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的垂直环流、温度和物态等几个方面在塔状积云阶段,云内为一致的上升运动,云内温度高于云外,基本在0℃以上,物态主要为水滴。
到成熟阶段:上升气流变得更强盛,上升气流最强盛处的云顶出现上冲峰突,同时,降水开始发生,并由于降水质点对空气产生拖曳作用,在对流单体下部产生下沉气流。
雨滴蒸发使空气冷却,下沉气流受负浮力作用而被加速。
当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形成冷丘和水平外流,其前沿形成阵风锋。
云体中上层的温度达到0℃以下,云中物态有水滴、过冷水、雪花、冰晶以及霰和雹等固态降水物。
到消散阶段:云内下沉气流逐渐占有优势,最后下沉气流完全替代了上升气流,云内温度低于环境,最后云体逐渐消散。
4、什么是多单体风暴?其内部结构有何特点?多单体风暴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单体组成的,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
在多单体风暴中有一对明显有组织的上升和下沉气流,这和普通的雷暴群不同。
5、什么是超级单体风暴?其雷达回波有什么特征?这些雷达回波分别与什么结构特征相对应?超级单体风暴是指直径达20~40KM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
【资料】高天11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和暴雨汇编
通过一条理想化飑线的剖面图
大气科学,2008
中国的个例
(由俞小鼎提供)
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在3~9月,在美国中部经常出现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系统的生 命史比一般的中尺度系统长,面积比一般中尺度系统大得多。现在这种系统 叫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过去,这种系统一直未被揭示出来。下表 给出中纬度MCC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增强的红外云图上看到的一些物理 特征概括出来的。由它们的尺度和生命期可见,这种系统只限于是一些尺度 较大、持续的对流系统,在高空有大范围卷云砧区。并且系统的环流有可能 被一些天气尺度的高空观测网所观测到。大部分MCC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 TBB≤-52℃,这一条件保证,系统应是很活跃的,并且降水出现在相当大 的地区。外形的判据是任意规定的,主要是把线状系统排除在MCC外。MCC系 统的尺度与个别雷暴相比则是非常大的。例如成熟气团雷暴表明,≤-32℃ 的平均冷云区的面积为700km2,更大一些的对单体风暴平均冷云区面积约为 1400km2,而MCC的冷云顶区面积100000km2,或者更大,即比个别雷暴面积大 两个量级。
高天11讲-中尺度对流系统 (MCC与MCS)和暴雨
1、飑线
飑线是一种传播性线状的激烈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150~300km,时 间尺度在4~10h。飑线是强天气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它可以产生强 风,雷暴,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面气压场上飑线一般由两个 强地面气压系统,中高压和尾流低压构成。藤田早年把飑线的生命期分 为5个阶段,他指出,在初期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的中高压,在发展 阶段中高压在强度和尺度上都有增强。到成熟阶段,阵雨达到最大强度, 在中高压之后并形成尾流低压。在减弱阶段,降水与中高压皆减弱,但 是尾流低压达到最大强度。最后在残余阶段,尾流低压填塞消失。约三 十年之后,利用美国STORM-中部计划得到的较稠密的资料,基本肯定 了藤田发现的飑线内的中高压和尾流低压结构(下图),并进一步揭示 了飑线内的前沿对流线/尾部层状云结构。飑线模式由前沿对流线,过 渡区(回波最小值区)与大范围的层状降水区组成。
第十一讲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和环流条件课件
高压区域常常伴随着下沉气流,不利 于水汽凝结和降水过程的发生,但能 够影响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和强度。
垂直环流形式
01
对流
02
上升运动
03
下沉运动
04
中小尺度系统与大尺度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关系
相互作用
第十一讲中小尺度系 统发生发展的天气和 环流条件课件
目 录
• 中小尺度系统的定义与特性 • 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条件 • 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环流条件 • 中小尺度系统与大尺度系统的关系 • 中小尺度系统预报的挑战与展望
contents
01
中小尺度系统的定义与特性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特性与影响
特性
影响
中小尺度系统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 要影响,特别是在降水、雷暴、龙卷 风等强对流天气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
02
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条件
温湿条件
温度
湿度
风场条件
水平风速 垂直风切变
水汽条件
水汽来源
水汽是中小尺度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汽的来源、含量、分布和传 输对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尺度环流的变化也会受到中小尺度 系统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中小尺 度天气现象可以改变大尺度环流的状 态。
05
中小尺度系统预报的挑战与展望
预报的挑战
时间尺度问题
空间尺度问题
物理机制复杂
资料同化难度大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改进数值预报模式
通过改进数值预报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提高对中小尺度系统 的预报能力。
2 中尺度系统
§7.2 中尺度系统
• 天气尺度系统中包含了中尺度系统。中 尺度天气系统是对流系统的背景或母 体。我们以下给出一些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雨团
美国中部地区MCC个例图示
MCC特点
• • 在对流层下半部(尤其是700百帕附近)有从四周进入系统的相对入流。 在对流层中层,相对气流很弱,因为系统几乎是随对流层中层气流移动 的。在对流层上层,相对气流向系统周围辐散,下风方的辐散比上风方 更强。 最强的中尺度对流元通常出现在系统的右后象限,有时呈线状,排列方 向平行于系统移向。 大面积的轻微降水和阵雨通常出现在强对流区的左边平均中尺度上升区 内。 MCC出现在低空偏南气流最大值前的强暖平流区及明显的辐合区中。 系统在浅边界中是一个冷核,贯穿于对流层中层大部分的则是暖核。然 后在对流层上层又是冷核。 在热力结构上,边界层中产生一个中尺度高压,其上有中尺度低压,到 对流层上层,又有中尺度高压盖在系统之上。中低压起了增强进入系统 的入流的作用。在高层,中高压加强了系统北部边缘的高压梯度,并加 强了反气旋弯曲的外流急流。
• • • • •
成熟MCC 及其附近的 流场环境示 意图细箭头 线为流线, 黑箭头为上 升运动,空 心箭头为下 沉运动
中尺度雨带有如下基本特征
• 中尺度雨带常几条并存,并相互平行,其间距大致 相同,约为 100km 。每条雨带的宽度约 10~50km 。 有时中尺度雨带只有一条。 • 一条中尺度雨带由更小的对流单体组成,它们分别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 中尺度雨带的移动方向,明显偏向平均风方向的右 侧,移动速度可大于平均层的风速。 • 中尺度雨带多出现在大气层结为位势不稳定的地 区。 • 中尺度雨带通过测站时,地面气象要素会发生明显 变化,如气压骤升,气温下降,湿度上升及风向风 速突然变化等。台风和热带气旋中存在中尺度雨 带。
5-2014-12-中尺度-MCS
Dave Lewison
Herb Stein
Eric Nguyen
超级单体风暴
Bounded Weak Echo Region (BWER)
overshooting top
attenuation
BWER
Hook Echo / Appendage
Hook echo is another tornado indicator
损失程度 轻 – 树枝折断; 烟囱损坏
74-112 mph(33-50米/秒) 中等 – 小树折断. 移动车辆 推出路面 113-157 mph(50.5-70.1 米 /秒 ) 可观 – 大树拔起, 房顶掀起.
F3
F4
158-206 mph (70.6-90.6 米 /秒 )
207-260 mph (92.5116.2米/秒)
Rotating Clouds as Tornado Signal
The first sign that a supercell may form a tornado is the sight of rotating clouds at the base of the storm, which may lower and form a wall cloud, shown in this picture.
Hook
Hook
La Plata Tornado, April 2002
BWER
June 2, 1998 Was producing a F1 tornado near Berryville, VA Hail core BWER
龙卷风暴
Position tornado occurred
Tornado occurs after most of the storm has passed you
第十一讲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和环流条件课件
中小尺度系统可以分为锋面、雷 暴、飑线、龙卷、冰雹等不同类 型。
特性与影响
特性
中小尺度系统的生命史短、发展迅速、移动速度快、空间尺度小,但能量密度 大。
影响
中小尺度系统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如雷暴、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 都与中小尺度系统有关。它们可以引发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现 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和发展的方向。
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概述:介绍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 制、表现形式及其对城市气象的影响。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特征:描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的类型、结构、运动特征等基本属性。
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 和消亡过程的影响,如对降水、雷电、大风等天 气现象的影响。
加强对中小尺度系统形成和演变的物 理机制研究,提高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
数据同化技术的改进
改进数据同化技术,提高观测数据的 处理和融合能力,为中小尺度预报提 供更准确的数据基础。
多模式集成方法的探索
发展有效的多模式集成方法,综合利 用不同模式的优势,提高中小尺度预 报的准确性。
05
实际案例分析
某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提出减轻城市热岛效 应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的措施和方法,如城 市绿化、通风 tower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会影响系统的生命史和移动路径。
03
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典型天 气和环流条件分析
台风与飓风
台风与飓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通常 在温暖的海面上生成,并伴随着强风 和大雨。
台风与飓等。
台风与飓风的生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天 气和环流条件的影响,如海温、风切 变、对流层顶的垂直风切变等。
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与暴雨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特征
尺度
物理特征
A——小于-32℃的红外温度的云区面积必须大于106km2 B——小于-52℃温度的内部冷云区的面积≥5×104km2
开始时
生命期
最大范 围 外形
结束时
尺度定义A和B首先满足 满足尺度定义A和B的时期≥6小时 连续的冷云区(红外温度≤-32℃)达到最大尺度
椭圆形,在最大范围时刻偏心率≤0.7 尺度定义A和B不再满足
最后,暴雨的年际变率密切与北半球,尤其是东亚中高纬大 气环流的异常有关。位于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茨克海 霍里海的阻塞高压和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的长波槽是决定暴 雨是否有利的关键环流系统。例如在1972年夏季,全球出现 许多异常的天气过程。这是由于一异常的长波槽维持在亚洲 的东岸地区(130º~140ºE)而代替了正常年份的平均高压 脊。结果冷空气爆发的路径比常年更偏东,同时副热带高压 也比常年更弱。这种天气形势造成了过去30年中春季和夏季 最严重的干旱,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冷暖空气交绥的机会大 大减少。
二、暴雨的形成与中尺度扰动的作用
我国位于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在夏季风爆发和盛行的时期, 是我国暴雨的季节。最著名的降雨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在我 国几乎每年都受到突发性洪水或持续性洪水的灾害,在有些 年份灾害相当严重,如1963年海河大范围的洪水和1975年淮 河灾害性洪水,以及近年来,1991,1998,1999和2003年年 江淮地区梅雨季的持续大暴雨。1981年7月中旬和2004年9月 3~7日四川大暴雨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因而暴雨的研究和 预报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第一是来 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围的雨季一般开始 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 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 的频率年际变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 关。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中 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高压和120ºE 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1962。1965,1968,1969 和1970年,如果100hPa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 般出现干旱。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一、引言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为6小时内)降雨量大于50mm的降水过程。
暴雨不仅经常造成城市内涝、农田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还对交通、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暴雨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方法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尺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也涉及了暴雨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尺度气象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暴雨的相关问题。
二、暴雨的形成机制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
下面以中尺度气旋为例,介绍了暴雨的形成机制。
中尺度气旋是指直径在100km左右的一类大气扰动系统。
在中尺度气旋的环流系统中,大气的水汽输送和凝结释放能量的过程决定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暴雨通常发生在气旋系统的前沿和辐散区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形起着关键作用。
在气旋前沿的山地区域,地形的抬升作用会使大气冷却下沉,导致水汽凝结释放,形成暴雨。
而在气旋辐散区域,由于地形的降水阻挡作用,会导致降水增强,形成局地的暴雨。
其次,大气层内的湿度、温度和垂直运动也会对暴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当气旋系统通过一个湿度较高的区域时,水汽的输送增加,容易形成暴雨。
同时,如果大气垂直运动较强,会使得不稳定度增加,水汽凝结释放的能量更大,暴雨的强度也会增强。
最后,特殊的大气动力学结构也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气旋环流系统中,具有强对流能力的切变线(也称为锋区)是暴雨的形成区域。
当水汽在锋区上升并凝结时,释放的能量使得锋区附近的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从而形成暴雨。
综上所述,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需要多种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
中尺度气象学通过研究气旋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揭示了暴雨形成的一些规律。
三、暴雨的预测方法准确地预报暴雨对于防止灾害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中尺度气象学为暴雨的预测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理论基础。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一些暴雨预测方法。
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课件PPT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1、分析低层水汽850hPa露点大于12℃区域分析显著湿区 中尺度系统:2-2000km、如雷暴群、飑线等
•dh24
大尺度(气旋、反气旋等)和小尺度(雷暴、龙卷等)的概念是从常规天气图和单站观测的经验得来
ΔP宜宾-贵阳=10.
弓状回波: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水平分布为弓形,与冰雹、下击暴流、雷雨大风密切相关。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700hPa分析
➢ 风场:低空急流、 切变线(辐合线)、 显著流线
➢ 温度场:暖脊(温度脊)、冷槽(温度槽)、 24(12)h 变温、T700-T500大值区
➢ 湿度场:湿舌、干舌、干线(露点锋)
700hPa风场 •最大风速带(急流) •显著流线 •辐合区(切变)
类型:辐合线锋生+冷锋型
• 湘中暴雨中尺度试验 目前,低层辐合线位于山东半岛南面、安徽中部、湖北东部、湖南北部至贵州北部一带。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 华南前汛期暴雨试验 干区:表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很干燥。
1、分析低层水汽850hPa露点大于12℃区域分析显著湿区
分析850hPa的假相当位温(θse850),夏季特征线≥76℃
观 确定中尺度天气发生的潜势 Θse850=64-68
国内中尺度分析现状---国家气象中心 急流南撤,高湿不稳定区进入华南,贵州东南部处于辐合区中
分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20℃层高度:7Km特征线 分析SI指数(特征线≤0℃)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0℃层高度:4200m 以2013年3月23日南方强对流天气为例
中尺度天气学课后习题答案
中尺度气象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 什么是“中尺度”?Ligda,Emanuel,Orlanski和Pielke等怎样定义“中尺度”?目前,“中尺度”一般被描述性地定义为时间尺度和水平空间尺度比常规探空网的时空密度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期及空气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
Ligda(1951)最早提出“中尺度(mesoscale)”这一概念。
他根据对降水系统进行雷达探测所积累的经验指出,有些降水系统,太大以致不能由单站观测全,但又太小以致即使在区域天气图上也不能显现,他建议把具有这种尺度的系统称为“中尺度系统”。
Emanuel把具有状态比L/D=Uz/f和时间尺度T=f-1的运动定义为“中尺度”运动(L水平尺度,D垂直尺度亦即不稳定层厚度,Uz纬向风垂直切变尺度,f科氏参数)。
Orlanski(1975)根据观测和理论的总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个比较细致的尺度划分方案,即:天气系统可粗分为大、中、小尺度三类,其中大尺度系统可再分为α、β两类,中尺度和小尺度系统则可分别分为α、β、γ三类,相邻两类的空间尺度相差1个数量级。
按照这种划分,中尺度成了一个范围很宽的尺度,即2~2000km。
小至某些通常称为小尺度的系统如雷暴单体等,大至某些通常称为大尺度的系统如锋、台风或飓风等都可以包括在中尺度的范围内。
但其核心则为20~200km的系统,即β中尺度系统。
β中尺度系统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性,而α和γ中尺度系统则分别兼有大尺度和小尺度的特性。
Pielke(1984)提出,典型的中尺度也可以定义为符合以下判据的一种特殊尺度:①其水平尺度足够大,以至于可以适用静力平衡关系;②其水平尺度足够小,以致地转偏向力项相对于平流项和气压梯度力项时小项。
2. α、β、γ中尺度系统在性质和对强天气形成的作用方面有什么不同?按Orlanski的划分标准,中尺度系统的水平尺度在2×100~2×103km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十分钟至几天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压的中心位于前沿对流线后几十公里,这意味着这个位置是积云下 沉气流区,是冷中高压的源区。另外,在许多飑线的分析中,还可以发 现一个飑前槽和飑前低压存在。这是由对流在飑前激起的对流层中上层 下沉增温造成。尾流低压中心位于层状云区尾部边缘强雷达反射率梯度 区。它是由对流线后部下沉运动造成的。由降水蒸发部分驱动的中尺度 下沉气流可引起绝热增温,它超过了低压的蒸发冷却,以此产生地面气 压下压。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飑线由对称结构非对称结构的演变 (下图).由(b)可见,虽然飑线仍包含有飑线低压,中高压等尾流低压, 但尾流低压和中高压更连同层状云区向北移动。这种北移表明,层状云 区在尾流低压的形成中起这关键作用,对中高压与对流线也起了重要作 用。Haertel与Johnson对飑线中高压与尾流低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第一是来 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围的雨季一般开始 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 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 的频率年际变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 关。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中 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高压和120ºE 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1962。1965,1968,1969 和1970年,如果100hPa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 般出现干旱。
(取自杨国祥等)
通过一条理想化飑线的剖面图
大气科学,2008
中国的个例
(由俞小鼎提供)
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在3~9月,在美国中部经常出现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系统的生 命史比一般的中尺度系统长,面积比一般中尺度系统大得多。现在这种系统 叫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过去,这种系统一直未被揭示出来。下表 给出中纬度MCC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增强的红外云图上看到的一些物理 特征概括出来的。由它们的尺度和生命期可见,这种系统只限于是一些尺度 较大、持续的对流系统,在高空有大范围卷云砧区。并且系统的环流有可能 被一些天气尺度的高空观测网所观测到。大部分MCC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 TBB≤-52℃,这一条件保证,系统应是很活跃的,并且降水出现在相当大 的地区。外形的判据是任意规定的,主要是把线状系统排除在MCC外。MCC系 统的尺度与个别雷暴相比则是非常大的。例如成熟气团雷暴表明,≤-32℃ 的平均冷云区的面积为700km2,更大一些的对单体风暴平均冷云区面积约为 1400km2,而MCC的冷云顶区面积100000km2,或者更大,即比个别雷暴面积大 两个量级。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特征
尺度
物理特征
A——小于-32℃的红外温度的云区面积必须大于106km2 B——小于-52℃温度的内部冷云区的面积≥5×104km2
开始时
生命期
最大范 围 外形
结束时
尺度定义A和B首先满足 满足尺度定义A和B的时期≥6小时 连续的冷云区(红外温度≤-32℃)达到最大尺度
椭圆形,在最大范围时刻偏心率≤0.7 尺度定义A和B不再满足
二、暴雨的形成与中尺度扰动的作用
我国位于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在夏季风爆发和盛行的时期, 是我国暴雨的季节。最著名的降雨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在我 国几乎每年都受到突发性洪水或持续性洪水的灾害,在有些 年份灾害相当严重,如1963年海河大范围的洪水和1975年淮 河灾害性洪水,以及近年来,1991,1998,1999和2003年年 江淮地区梅雨季的持续大暴雨。1981年7月中旬和2004年9月 3~7日四川大暴雨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因而暴雨的研究和 预报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是有组织完好的,中—
尺度(200-2000Km)的对流系统,它的外形近于 呈椭圆形,边缘平滑。MCSs在中国经常出现。如 在华南前汛期和梅雨期间。下图是MCSs的全球分 布(引自Richad Johson 的图,WMO季风会文集)
MCC locations based on 1980s satellite data for JJ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DJF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values are shaded. From Laing and Fritsch (1997).
成熟飑线系统的概略图(Johnson与Hamilton,1985)。粗实线是地面气压线, 向量代表地面风,阴影区是强降雨区。
对称(左)与不对称的飑线系统。阴影区代表雷达反射率区。深色代表反 射率增加区,地面气压等值线为3hpa间隔,向量是地面风。
(Loehrer与Johnson,1995)
湖南桃源县记录到的 (1974年4月12日)一 条强飑线过境时的温、 压、湿气象要素变化
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
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 与暴雨
一线状的激烈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150~300km,时 间尺度在4~10h。飑线是强天气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它可以产生强 风,雷暴,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面气压场上飑线一般由两个 强地面气压系统,中高压和尾流低压构成。藤田早年把飑线的生命期分 为5个阶段,他指出,在初期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的中高压,在发展 阶段中高压在强度和尺度上都有增强。到成熟阶段,阵雨达到最大强度, 在中高压之后并形成尾流低压。在减弱阶段,降水与中高压皆减弱,但 是尾流低压达到最大强度。最后在残余阶段,尾流低压填塞消失。约三 十年之后,利用美国STORM-中部计划得到的较稠密的资料,基本肯定 了藤田发现的飑线内的中高压和尾流低压结构(下图),并进一步揭示 了飑线内的前沿对流线/尾部层状云结构。飑线模式由前沿对流线,过 渡区(回波最小值区)与大范围的层状降水区组成。
是中国MCSs形成过程的例子
(引自石定朴等,王斌编Asian Monsoon,2005)
3、地形和加热不均匀引起的对流系统
• 地形引起的对流系统主要由山脉波、背风波和山 谷风等引起,它们主要产生在这些地形强迫产生 的上升运动处。
• 加热不均匀引起的对流系统主要由海陆风、湖风 锋、河风锋、早晨雾区、雪区边缘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