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高尔基的笔名意义:巨大的痛苦
2、高尔基的自传性三部曲:1.《童年》 2.《在人间》 3.《我的大学》
3、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里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4、海明威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5、作家劳伦斯的作品《虹》在整体的框架上套用了《圣经》模式。
6、外国文学作品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7、“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出自作家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荒原》。
二、名词解释:
1、音乐小说:小说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
《约翰.克利朵夫》小说各卷有如交响乐的几个乐章,有序曲、发展、高潮、结尾,即少年、反抗、悲歌和复兴,气势浑然一体。
2、硬汉形象: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硬汉形象,这些硬汉通常是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精力充沛,面对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中从不丧失人的尊严和勇气,为了荣誉而奋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优雅风度。
他们身上都有着海明威自己的影子,寄寓着作者的同情和理想。
3、现代文学主题: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文学)一般是指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具体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现象和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
当时,文学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些传统作家已将一只脚迈进了现代主义的大门,另外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家却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学的影响。
二十世纪初至这一世纪二十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全盛时期。
与前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明显增多。
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特征是: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2、由于人的异化而形成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
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4、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
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
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5、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曼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善于透过事物表象来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心理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它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其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家是美国的尤金.奥尼尔,代表作品《毛猿》。
6、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
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于表现人内心真实,特别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方法,语言、文体、标点等方面均有很大创新。
英国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是其杰出代表,法国的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英国女作家伍尔夫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墙上的斑点》。
三、简答题:
(一)、《虹》的艺术特色:1、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的复合式叙述。
作者在小说中以极大的热情把笔墨倾注于人物的心态情绪或感情流程,以至在相当多的地方外部世界仿佛成了背景式的陪衬,从而强化了小说在心理开掘上的力度。
有限的外部现实方面的描写保证了小说情节的必要的、传统式的连贯性和“能见度”,同时丰富的内在心理世界的描写使小说更具有了后来的现代小说的特征。
2、在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作者叙述中注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的意象呈现。
劳伦斯既想挣脱传统的束缚,又总是在传统的制约下展开内心独白、意识流动等现代式的描写。
3、在传统式常规叙述中包含了非小说的成分。
劳伦斯常常在叙述情节、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切入许多诗歌意象和论文式分析,从而使常规式叙述出现了质的变异。
(二)、《荒原》的艺术特色:《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奇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
长诗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
长诗时间无前后,空间无界限,各类人物混杂其中,共同表现主题。
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入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
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壁残垣,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
2、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
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
诗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上还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伸而来的、以性欲为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
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
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
3、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
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
如“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老鼠拖着粘湿的肚皮”、“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意象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使读者震惊的是那句:“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被战争、死亡、残酷扭曲了的意象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然而这一切又非常真切。
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和外国话。
诗中既有像“这年头人得小心啊”这样的大白话,又有仿制莎士比亚等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奥英语。
(三)、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海明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主要体现在:1、“迷惘”的主题。
贯穿了他所有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此外,即使是不屈的桑提亚哥,作者也表现了他必然以失败告终的命运。
2、“硬汉”形象。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硬汉形象,这些硬汉通常是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等,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精力充沛,面对痛苦和死亡无所畏惧,在同
充满敌意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中从不丧失人的尊严和勇气,为了荣誉而奋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优雅风度。
他们身上都有着海明威自己的影子,寄寓着作者的同情和理想。
3、“冰山”风格。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总是试图以冰山的原则来从事写作”,他重视思想对于形象的意义,从不过分描写,尽量给读者留下阅读空间,他总是尽力删去没有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一切事情。
他是一个手拿板斧的文学巨匠,“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海明威的这种清新、简约、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文体风格曾“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海明威喜欢用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或日常用语,他厌恶“大字眼”,摒弃空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韵味和潜台词。
(四)、如何理解《荒原》的晦涩难懂《荒原》的晦涩难懂是可以理解的:1、这是时代决定的。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
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2、《荒原》难懂的原因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艾略特是柏格森的崇拜者,曾听过柏格森的课。
柏格森认为,理智是不可靠的,只有直觉的方式才是绝对的、内在的,才能把握生命的本源。
因此,对于文学作品并不总是可以依据理智来理解。
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对艾略特影响极大。
桑塔亚那认为,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并不是一个东西,它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概念的中介认识客体的过程。
由于中介的歪曲,人的认识不仅有可能产生错误,而且根本不可能获得客体的真相,因此,世界根本就是不可认识的,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的文学自然也就不可理解了。
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一种象征。
他说:“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
意义不过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诗却以更为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者。
”在艾略特看来,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一个骗局,而当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自然是以某种无意识的方式理解了诗;反之,当人们自以为把握了诗的意义时,也就是误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时候。
五、什么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 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先驱代表画家: 荷兰人凡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挪威人蒙克爱德华爱德华蒙克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 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
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个重要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六、《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是海勒的力作,也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品。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在这个荒诞世界里,到处是一片混乱与疯狂的景象,人欲横流,价值颠倒,道德沦丧,疯人受勋,坏人当道,正义与理性受到无情的嘲弄,人们生活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正义战争”的障眼法下进行的。
在小说所展示的战争、性、军事混乱、黑市生意、人人相残等疯狂场景的背后,实质上也即许多西方人眼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个机械化、制度化、黑白颠倒了的异化世界。
而面临这样的荒诞世界,作者通过小说中众多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在荒诞环境中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
《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尤索林是一个降了级的上尉投弹手,一心一意想逃脱这邪恶与荒诞的所在,每当他完成飞行任务,庆幸自己可以复员回国之际,却惊恐地发现规定的飞行次数又增加了。
在这朝不保夕、无休无止的作战飞行中,他和其他战士一样变得疯疯傻傻,自暴自弃。
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对此深感不安。
不断发生的飞机坠毁和被击落的事件令他心惊胆战,每次轮到他外出轰炸,他总是急急忙忙地乱投一气便逃回基地。
只要一想到掩盖在“正义战争”背后的丑恶黑暗的现实,他就如坐针毡,惊恐万状。
战友斯诺登的惨死更给了他最直接的血的教训,他开始意识到人的存在是神圣而庄严的,人在这个世界中必须保持个人生存的权利。
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嘲笑与辱骂,选择了逃亡之路,在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之后,最后逃到了理想中的和平圣地瑞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描写的世界是荒诞和混乱的,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地真实。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是这般地痴愚可笑,但又使人觉得个个栩栩如生。
它的总体内涵耐人寻味。
作者描绘这令人痛苦和迷惘的荒诞世界,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恶梦般的社会现实。
小说撕下了“正义、真理、自由、博爱、荣誉、爱国”等口号的欺骗性面纱,揭露了战争荒谬的实质。
在官僚军事集团的统治下,根本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之分,战争成了一些“体面人物”升官发财的手段。
这些人利用战争制造混乱,满足自我在社会上和金钱上的欲望,为求飞黄腾达,置他人生命于不顾。
这支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卡思卡特上校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
他公开声称:“我对损失人和飞机根本无所谓。
”为了想当将军,他千方百计地欺世盗名,甚至要随军牧师通过宗教途径为自己涂脂抹粉,把他的照片登在《周末邮报》上以制造舆论。
他认为,若要“取得最有效的成就”,就非得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可,为此他不断地提高自己部下的飞行次数,从四十次一直提高到七、八十次,而为了突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才能,他甚至想到可以提高到一百、三百次。
书中的佩克姆也“是一个恶劣的家伙”,“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
他发现别人都荒谬可笑,唯独他是例外”。
为了哗众取宠,表达“爱国”之心,
他发出命令,要求所有地中海战区军营中的帐篷统统并排搭起,帐篷的门要朝国内华盛顿纪念碑方向,而且还要有气派。
而德里德尔将军根本不买他的帐,他认为这种做法完全是胡扯蛋,二人为此打了一场官司。
他们作为前线指挥官却常常为一些区区小事互相纠缠不清,在精神上骚扰对手,甚至在电话中互相捣鬼,“冥思苦想”地玩弄种种无聊的游戏,其堕落之甚可见一斑。
谢司科普夫少尉原是一个预备军官训练队的毕业生,战争爆发使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军官制服”。
他是一个野心勃勃、一本正经的军官,总是铁板着脸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一心渴望自己的部下能在检阅中赢得第一名,为他脸上贴金,为此他煞费苦心,不厌其烦地操练士兵,还异想天开地设想请一位在金属商店里工作的朋友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用几根三寸长的钢丝把钉子和手腕连接起来,以此来控制士兵手臂摆动的幅度。
就是这样一个近于白痴的野心家后来却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从少尉晋升到中尉最后还爬上了将军、司令的宝座。
另一位中队指挥官梅杰·梅杰少校的军衔是因为一台电脑出了故障而莫名其妙地获得的。
他升任中队长后,既不愿干事也不愿负责,甚至根本不愿意与人接触,他最后躲进了丛林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隐士”。
而与他性格相反的情报官布莱克中尉因为嫉妒他的官职,竟然在背后宣布他是共产党人。
布莱克在中队大搞“忠诚宣誓活动”,使中队的士兵受尽威胁、侮辱和折磨,而他却因此“欣喜若狂”。
《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揭示了在官僚军事集团统治下,无辜的人们处于被异己力量所支配、吞噬,传统道德准则被视为异端,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甚至出现了生死错位的可悲场景。
军规作为官僚统治集团的金科玉律,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作者在小说的扉页上明确地告知,它只是一个圈套而已。
但它却又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圈套。
这项抽象的不成文的军规,可以看作是官僚专制意志的一种体现,是套在一切弱者身上的枷锁。
从现实世界看,它或许是荒谬的,不真实的。
但它确确实实是一种象征着统治世界的疯狂力量。
要说清它的具体内容当然是白费劲,但它处处存在,处处施展威力。
在军队中,根据军规,任何人都得无条件地执行上司的命令。
没有人敢对卡思卡特上校无限制提高飞行次数提出抗争就是慑于这军规的“威力”;尤索林想以健康原因回国,而军医丹尼卡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可以停飞回国,但同时又规定,任何想停飞回国的人必须自己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人都不可能是疯子,因此他不可能回国。
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一副无法挣脱的枷锁,一个圈套。
所有底层的人们在它的制约下就如小虫撞上了蜘蛛网,无可奈何又无法脱身,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而且这项军规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皮亚诺扎岛。
当尤索林在罗马看到那些妓女被美军赶出寓所而感到大惑不解时,他问那个奄奄一息的老太婆:“那他们凭什么这么做呢?”“第二十二条军规”,她回答。
尤索林惊呆了,“他感到自己整个身体都哆嗦起来”,那个老太婆又毫不含糊地告诉他:“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为所欲为,我们不能阻拦他们。
”这恐怕是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好的注释了。
而且,一旦你陷入这条军规的陷阱时,一切想投诉、想反驳,想抗争的行为都是徒劳的,甚至连生死都无法说清。
尤索林帐篷里的小战士还未到队部报到已死于空战。
尽管人们都知道他早已不在人世,但自上至下谁也不承认他的死亡。
相反,军医丹尼卡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麦克沃斯的飞机上,当麦克沃斯自杀毁机后,丹尼卡的名字也被从队部的花名册中勾去。
虽然他活生生地生活在军营中,但“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却像虫卵一样迅速繁殖,而且无可争辩地相互证实”。
他回去求助,辩解自己的困境但却无济于事。
于是,他最后“就像一个到处出现的幽灵”,连自己也确信已经死了。
在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荒诞世界里,人们都似乎变成了没有人性的东西,作战队伍暮气沉沉,士气低落。
士兵中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想开小差,更多的则是醉生梦死,浑浑噩噩,找妓女胡混,互相敌视,驾了飞机作超低空飞行以吓唬同事,冒险解闷。
有的拿了45毫米口径的子弹打田鼠,看到血肉飞溅的小尸体而感到十分满足。
总之,在官僚军事专制统治下,皮亚诺扎岛几乎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疯人院,多数人在此丧失了人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于是,在这样一个颠颠倒倒的荒诞世界里,人们应该作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