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的自由_看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3-06
作者简介:李云辉(1968-),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教学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
(《杂诗·忆我少壮时》)和“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少年时接受儒家思想,胸怀大志,热情进取,希望建功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但41岁以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毅然选择辞官,与官场彻底决裂,走上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归隐后第二年,他家宅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都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坚定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
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以自己的农耕生活和农村的风景为内容,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真切地写出躬耕生活之甘苦,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人生选择,给后代的读书人一些启示: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园405年,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某日,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穿好衣冠盛装迎接,性格正直耿介、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的陶渊明,平素就厌倦尔虞我诈官场生活,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一曲《归去来兮辞》痛快淋漓,从此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魏晋诗坛浮华陋习,开一代清新田园诗风。那是何等的随心所欲、率真旷达!
陶渊明率性率情,力求人性不受异化、扭曲,不使“心为形役”
(《归去来兮辞》),不向
强权屈服,不向世俗低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眼里物质功利是卑微渺小的,人格的尊严才是
回归心灵的自由
--看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感
李云辉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重庆涪陵408000)
摘
要:陶渊明既有达观的胸襟,又有仁爱的情怀,人格刚正不阿,性情真率质朴,为后世文人
提供了一个最后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且给后世留下多方面的启迪,他执着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进步知识分子的榜样!
关键词:陶渊明
人生选择
性情
启迪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411(2013)02-0071-03
71--
无比珍贵的!可是如今呀,睁大眼睛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不讲道德、不顾廉耻,唯官是从、唯利是图!又有多少人为了芝麻绿豆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丧尽天良!
读读陶渊明,才知道面对现实世界的污浊,我们可以泾渭分明,保持自身的高洁、心灵的自由。只要我们抛开一切世俗,不争名求利,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幸福原来可以这么容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吧!
二、精神乐园净土永存
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桃花源记》。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捕鱼人因迷路无意中“忽逢”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美丽壮观!然后又发现一个隐蔽的小山洞,渔人由此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片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这里的人们长期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是一个让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社会风气醇厚质朴、人际关系友好和睦、人们生活安乐富足,这里的生活就像天堂神仙的生活一样快乐逍遥。作者借武陵捕鱼人之际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没有纷争的世外桃源。这幅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曲致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情形,充分传达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地方,但却可以成为读书人心中永远的梦想,永远的向往,追寻那干净高傲的世外桃源,同时在繁华嘈杂、功利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方净土,保持心灵的平和宁静,幸福安乐。
三、灵魂的最终归宿
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清醒的人生选择,是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社会现实的抗争!《归去来兮辞》犹如他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归隐山野的陶渊明描绘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般快活。在他眼中,故园万物都倍为亲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而狗吠、鸡鸣也充满了诗意。这一切与令人窒息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语言自然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写下许多表现平静的田园风光,悠闲的日常生活,恬静的劳作心情的田园诗。这些诗歌,有的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有的写田园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有的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如《和郭主簿》《归园田居》;有的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如《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事真、淳真亲切,有感而发,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语言质朴无华,表达不事雕饰。元好问曾评价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
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但陶渊明即使归隐山林,也能积极地在现实社会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佳境,在耕读中体味并享受自己的乐趣。“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诗人内心是平和淡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