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4.三种生产理论的地位、作用 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 在的前提和基础,“世界系统”或“环境一社会系统” 的稳定运行依靠三种生产环节之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
畅通来保证
41
2)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环节在输入一输出上的不平衡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4
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1992年6月3日到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 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与会 中心议题: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 个纲领性文件
15
2002,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002年8月26日到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 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 议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全面审 查和评价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 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的工作形成面向行 动的战略与措施,积极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1
1972,《增长的极限》
——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罗马俱乐部, 1968年成立、非政府间的国际协会;工 作目标是关注、探讨、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 社会、经济、环境等; 1972年,以D.L.米都斯(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提 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2
1972,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38
农业文明时代: 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 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三个亚阶段: • 早期阶段:物质生产作用未在世界系统的运 行中凸现出来; • 中期阶段:物质生产作为人口生产的一个附 属部分; • 晚期阶段:物质生产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系 统从人口生产子系统中脱离出来. 39
工业文明时代: 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 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生产、 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 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世界系统。
由于过分砍伐森林,造成土壤侵蚀, 生物消失 5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 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 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但是,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一味地滥用赖以支撑经 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
36
(3)环境生产
①含义:指环境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 然资源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7
3.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原始文明时代: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 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 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
第二章
环境管理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Ⅰ)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Ⅱ)
管理科学理论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Ⅲ)
行为科学理论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2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Ⅰ)
——可持续发展理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三种生产的关系 呈环状结构。任何 一种“生产”不畅 都会危害世界系统 的持续运行;反过 来可以说,人和环 境这个大系统中物 质流动的畅通程度 取决于三种生产之 间的和谐程度。
34
2.基本参量:
(1)物质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 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质生产”从环境中索取 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 物被物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它取决于资源与 生活资料的具体属性及对应加工链节的技术水 准。
两层含义:
― 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 发展要有限度,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
局限性:
– 仅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定义,未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 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仅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 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 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如何度量的问题 –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没有提出“人的全 面自由发展”这个终极目标
27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哲学思想的转变:
与自然对立斗争 一味向自然索取 只顾自己的利益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珍惜自然、爱护环境
关心人类命运,关心人类利益
只考虑眼前利益
关心子孙后代,关心持续发展
28
2.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资源消耗型 损害环境型 技术落后型 管理粗放型
有意识地去改变人类社会一系列固有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生活 习惯。
42
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16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可持续发展——词的来源
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 指的是如何合理地收获全部资源中的一部分,使得资源不受 破坏,而逐渐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经济 学家由此提出了可持续产量的概念。
17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从生态学范畴中引伸而 来,当它应用于更加广泛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时,便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过某 些混乱,并按照不同的理解被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
其它…
重要的指标有:
土地的组 成和特性 商品和服 务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 供水的质 量和数量
25
气候
大气组成 能量流和 营养流
土壤资产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内涵
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提保障
生态可持续发展 基础
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本目的
源自文库26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 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20
c.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保护 人们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了一系列的 环境保护工作 d.发展=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低 收人国家急需经济增长来促进改善生活质量,但这不 是全部目的,也不可能无限地继续下去。发展只有在 使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才能承认是真正的 发展。
32
七、三种生产理论
认识的基础: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 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 质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 把物质的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物质生产、人口 生产和环境生产. 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 方法.
33
1.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35
(2)人口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 口在某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②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人口数量:环境人口承载力 人口素质: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 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态度和 能力 • 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比
21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受限制的
a.发展通常受到三个因素制约:
其中生态因素的限制是 最基本的。发展必须以保护 自然为基础,它必须保护世 界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 多样性。
22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受限制的
b.发展必须保持在地球环境承载力极限之内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 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最大 限度。地球的承载力决不是无限的,因为最基本是一点 是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技术先进型 科学管理型
29
五、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0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
• 生态学方向
• 经济学方向
• 社会学方向 • 系统学方向
3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999-200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主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年主题:中国可持续能力的资产负债分析 年主题: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 年主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国10 年 年主题: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 年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年主题: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年主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年主题:水:治理与创新 年主题:政策回顾与展望
23
(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的内涵
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 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 所提高。
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 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
24
可持续性的内涵:
反映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的。
19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 a.发展=经济增长 传统的狭义的发展仅指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 产值和利润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增加,即强调量的增长。 b.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也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在这种发展 观的支配下,人们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 长的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继续造成严重的环境 问题。
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
9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0
1962,《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她唤醒了全世界的公众关心环境污染问题,她在这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 何人都伟大。 ——这是对卡逊(Rachel Carson)和她的《寂静的春天》的最好评价
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具有可持续性
包括了两个概念:
发展

可持续性
18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发展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
发展的定义: 真正的发展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概念,不仅表现在 经济增长,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 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提高。简言之, 既要“经济繁荣”,也要“社会进步”。
3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来源

类 发 展 历 史
人依赖环境 无污染 环境缓慢退化 人类十分强大、对 自然环境有极大破 坏作用,应十分注 4 意与自然环境协调
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 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 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 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 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 坏的苦果。
人类对生态系统资源的消 费速率越来越快。
在过去的120多年里,资源
消费速率增加了约800倍。
6
同时,对环境的肆意污染,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 恶化,社会实际福利水平下降。
工厂的烟囱黄烟滚滚,大量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气, 严重地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
7
资源问题及公害事件
8
至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 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基本观 念。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 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 境,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 摩召开,113个国家与会 中心议题: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 项共同原则
13
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
——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3年成立, 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tland)任主席 宗旨: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 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 任务:制定长期的环境对策;以及研究使国际社会更 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 未来》(Our Common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