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佛学

2013级中医内科专业20130079 杨小静

摘要:中医学是在多学科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药物学与习俗、中外医学交流、中医养生思想以及佛教戒律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佛学文化佛教

佛学诞生于印度,汉哀帝时经西域传入中土,魏晋以后,佛学广为流传,被中国固有的文化吸收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佛学东渐必然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学传入中土,首先给中医界带来了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源于印度医学。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印度医学已成规模,公元前一千年,是印度古代医学的全盛时期,医学典籍为《梨俱吠陀》、《阿阇婆吠陀》、《阿输吠陀》。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佛学加以接受、沿袭、运用,并注入佛教教义。内科的《逻阇迦集》、外科的《妙闻集》。儿科的《迦叶波集》,就是佛教全盛时期的医学代表作[1]。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逐渐被运用。隋唐时期最甚,隋唐史志经籍中载有《龙树菩萨药方》4卷、《龙树菩萨和香法》2卷、《龙树菩萨养性方》1卷、《婆罗门诸仙药方》20卷、《婆罗门药方》5卷、《西域婆罗仙人法》3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23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4卷、《乾陀利治鬼方》10卷、《新录乾陀利治鬼方》4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3卷、《耆婆八十四门》1卷、《龙树咒法》1卷、《龙树眼论》1卷。[2]以上诸书大抵无存,仅见其目。而佛学中现存最多的医籍收录在《大藏经》中。《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理的经书约四百部,蕴藏著丰富的医药学知识,汇集了生理解剖、药物、临证治疗、摄生保健、心理咒禁等多方面内容,博异丰盈,独具特色。

1 佛学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影响

僧医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四大学说。印度医学原来提倡三原质说,认为人体由“气”(位于脚与脐之间),“胆”(位于脐与心之间),“谈”(位于心与头

之间)等三种原质学说。后来印度医学三原质学说受到古希腊四体液学说的影响形成“四大学说”。认为世界一切物质皆由四种元素:地﹑水﹑火﹑风组成。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地大以坚为性,能载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成性,能使物成长。《佛医经》云:“人体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地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佛医学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元素,同时又是伤害人体的四种致病因素,每一种致病因素又会导致一类疾病的产生。这种佛医基本理论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医家接受并反映出来。唐.孙思邈是中印医学汇通的大师,他在《千金要方》卷一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促;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声音。火去则身冷,风去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

佛教在我国最兴盛是在隋唐时期,这时的医家受佛医影响最大,但由于当时中医理论体系已经成熟完备,印度的四大学说虽然属于唯物主义思想,但远不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更具说服力,辩证性,以至在宋代就很少见到。

2 佛学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佛家更是独具特色。《大藏经》中制定了治疗法则“八术总摄诸医方”:“一疗被刺针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年;八养生。”《佛说医喻经》对医者水平作了明确划分:“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以为四?一者识其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出。”[3]《天竺经眼论》中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有史可考的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最早记载,由印度僧人传授予谢道人[4],《外台秘要》[5]称“用金蓖决,一针之后豁然开云而见白日”由于这种手术疗效显著,被医家广泛采用,融入我国眼科学。《目经大成》中的金针拔障术八法:“审机、点睛、射复、探俪、扰海、卷帘、圆镜、完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龙树菩萨方》的七十二眼方也直接影响了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有的至今仍被运用。除了常见的治法外,佛家尚有香

囊、灌肠、鼻腔给药、药浴、服水、咒禁等独特疗法,丰富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华大藏经》[6]云:“病人一者热病,二者风病,三者冷病。是三种病、三药能治。有热病者,酥能治之;有风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僧人坐禅必须善于“调适身、心、息三事”,否则会出现偏差,产生疾病。《千金翼方.养性》中的正禅方有助于坐禅入定,此方用春桑茸、夏桑子、秋桑叶三味,等分捣筛,以水一斗,煮小豆一升,令大熟,以桑末一升和煮微沸,加盐、豉服之,日三服。据云“三日外身轻目明无眠睡;十日觉远智通初地禅;服二十日到二禅定;百日得三禅定;累一年得四禅定,万相皆见,坏欲界、观境界如视掌中,得见佛性”[7]。

《千金要方》还记载了“天竺国按摩法”,并称“此是婆罗门法”。据云老年人日行三遍,“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使眼明,轻健不复疲乏”。虽未免夸张,但保健强身的功效是确实的。更为奇特的是《千金翼方》所载的“服水”方法。孙氏称赞水的作用,云“可用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服水法亦属佛门养生之术。其在服水之前,要求“先发广大心,仍救三涂大苦,普渡法界众生,然后安心服之”[8],其方法大致在天晴日未出时,烧香礼佛。仍向东方,候日出,贮水三杯,每杯一升。先正立,扣齿、鸣天鼓三通,然后细细咽水,用意念分左、右、中央咽下,周而复始,饮尽一杯,徐行二十步;更饮一杯,又行四十步;再饮一杯,脊复行八十步乃止。凡十岁至八十岁人,皆可依法服水,并食枣、栗。禁食陈米、臭豉、生冷、酢滑、椒姜等物,且不能在阴云、雾露、风雨之日进行。其获益迟速,根据各人根性的敏锐与否而定。《佛说医喻经》云:“云何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云何名为知病所起,随起用药。谓知其病或从风起,或从痒起,或从痰起,或从阴起,或从骨节起,或从积实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处,随用药治,令得安乐。云何名为已生诸病,治令病出,谓知其病应从眼出,或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或烟薰、水灌鼻而出,或从鼻窍引气而出;或吐泻出;或于偏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知如是等病等出处。善用药治,令得安乐。”这里就讲到汤药、烟薰、灌鼻、汗、吐、下等疗法。

3 佛学对中医药物学和中国习俗的影响

由于佛家戒律中以“不杀生”为五戒之首戒,所以佛经中用以治疗的药物少有“血肉有情之物”,大多是草类、木类、矿物类。龙脑、木香、豆蔻、乳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