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12259aaaeaad1f347933f30.png)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9b1ff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0.png)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度、商业制度和农业制度三大类。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变化,但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封建制度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基本上由封建地主垄断,国家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来实现税收。
农民在封建制度下,属于封建领主地位下的附庸,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归封建领主所有,农民只能通过交纳租税或劳役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但在保障封建领主的权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2. 地方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地方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权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土地分配、农田水利建设和税收征收等方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权也发挥了管理和调控市场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商业制度1. 城市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商业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的建设和繁荣。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紧密连接,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2. 商品经济商业制度的出现使得商品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导,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制造业。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来完成,商人通过买卖赚取利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农业制度1.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
这包括水利建设、农具革新、种植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农田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中存在着土地的公有和私有。
封建制度下,大部分土地属于封建地主所有,但也有少部分土地由农民自己拥有。
此外,政府还通过土地分配、土地流转等制度来管理土地资源。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5a2d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2.png)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由于古代中国的人口主要
集中在农村地区,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
产业,它不仅是维持人民生存的基础,也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
农业经济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绝大部分比重,农民和土地成为社会经济中
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农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农
民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他们种植作物、养殖家畜等,为整
个社会提供食品和其他农产品。
农民也是土地的主人,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己耕种,也可以租赁给其他农民。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
生产和销售,他们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来维持生计。
第三,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自耕自足和小农经济。
自耕自
足是指农民自己种植和生产食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将剩余的
农产品进行交换和销售。
小农经济是指小农户独立经营土地并依靠农业收
入维持生活的经济模式。
农民在自家田地上进行种植、养殖等活动,他们
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很少有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单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具有农业为主导、农民阶层的地位、农业生产方式为自耕自足和小农经济、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以及财政支配
农民资源的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面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00564b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d.png)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采用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贵族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劳动人民所占有的土地相对较少。
这种土地制度使得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种植,并且土地的使用权是不稳定的,使得农民很难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2. 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较少。
这种经济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难以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
3. 农业技术水平: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种植方式和种植品种相对单一,产量较低。
这种技术限制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
4. 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农民处于最底层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低下,政治权利有限。
这使得农民难以积累财富,投资农业生产。
5. 自然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农民面临着气候变化、水利条件不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农业技术水平、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928f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0.png)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有何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1d9b6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7.png)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有何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方面。
1. 食物供给与人口增长: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劳动提供了粮食供给。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的产量提高,食物供给增加。
这促使人口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农产品交易与市场发展:农业发展催生了农产品的交易和市场的形成。
农民通过将农产品出售获得收入,而商人则从中获取利润。
这促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为经济带来了活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需要农田、灌溉系统、道路和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为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4. 人力资源利用: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人力资源。
农民在农闲期可以从事手工业、手工艺和其他农业相关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多样化。
5. 税收与财政收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部门,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
这些税收被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维护军队和支持政府运作,为经济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它提供了食物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利用,同时为政府提供了税收收入。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bf2312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3.png)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人们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为生。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2. 自给自足: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的农产品才能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 重视水利: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资源,例如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灌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4. 经济区域分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工。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是小麦和谷物的主要产区,这种区域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交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 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起点,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农作物,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铁器、种田套、犁等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3. 农业经济的繁荣: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农业经济的衰退:随着宋朝以后,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人口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张,土地的争夺激烈,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07abc4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8.png)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中国古代经济学现象中国古代经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关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学的思想和实践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和货币经济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经济学现象。
一、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力。
农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古代农民大多数生产自给自足,仅剩余部分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农民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并为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产资料。
另一个农业经济的重要现象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唐宋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使得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商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活动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商业活动主要是通过集市和商人之间的交易来实现的。
集市是商业交易的重要场所,各地的集市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和买卖双方。
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网络。
另一个商业经济的重要现象是商业资本的积累。
商业资本的积累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古代中国商人通过商业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利润,他们将利润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积累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货币经济货币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货币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货币的使用。
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主要有铜钱、银子和黄金等。
货币的使用使得交换变得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商业发展。
另一个货币经济的重要现象是货币发行和管理。
在古代中国,货币发行和管理是由政府来负责的。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9ce68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719bc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9.png)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广泛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方面。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些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农业政策古代中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发展。
首先,他们采取了农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和蔬菜。
其次,他们实施了减税和免税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增加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统治者还颁布了农业技术和灌溉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土地的利用率。
二、商业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商业政策。
他们设置了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为商人提供了交流和贸易的场所。
此外,他们颁布了商业法规,以确保商人的财产和权益得到保护。
还规定商业税收和关税政策,既融资国家开支,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三、税收政策税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统治者通过税收来融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税收政策包括苛捐杂税、农业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
这些税收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税收加重了农民和商人的负担,导致了社会不安和经济萧条。
另一方面,税收又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促进了政府的运作和社会的发展。
四、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贸易政策主要集中在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贸易两个方面。
在海外贸易方面,统治者通过设立港口和贸易站点,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同时,他们还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外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
在丝绸之路贸易方面,统治者积极倡导和支持丝绸之路的发展,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多个领域。
这些政策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然而,也有一些政策对农民和商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bafc7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0.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人们只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交换活动很少。
这个阶段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三、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入了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阶段。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则无地可种。
农民被迫成为地主的佃农,给地主交纳租税。
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压制,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四、水利灌溉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利灌溉的发展。
水利灌溉的出现,使得农田的灌溉得以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田的改良和土地的开垦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如耕种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产品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六、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主。
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差异所致。
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七、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经济依赖农业经济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经济则需要城市经济提供的工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八、农业税收与财政收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征收农民的租税作为财政收入。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dc861d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d.png)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是国家的命脉。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的流通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一、土地利用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
在古代社会中,土地被认为是天子的“膳夫”、“万民之父”,因此土地的流转和管理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古代中国的土地主要分为皇家土地、宗庙土地、寺庙土地和私人土地。
皇家土地由天子所有,主要用于养廉及供应京畿和都城的物资;宗庙土地归宗庙所有,用于祭祀祖先;寺庙土地则归寺庙所有,主要用于寺庙的运作和维护;私人土地是个人或家族所有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方式也相对简单,主要分为耕地和荒地。
耕地是指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田、水田和园地等。
荒地则指那些不能被利用的土地,例如山岭、沼泽和沙漠等。
二、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非常注重劳动力的运用和生产工具的利用。
农民使用简易的农具进行耕种,主要工具有犁、锄、耙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运用畜力、水力和人力等不同的劳动力。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耕种、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
耕种是指犁地、耙地等动作,以松土改良土壤的质地;播种则是把种子撒在土地上,促使植物生根发芽;施肥则是为作物提供营养,增加产量;收割则是将成熟的农作物收获下来,准备食用或者存储。
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也注重节水灌溉和农田管理。
在缺水的地区,农民会通过修建水渠、水车等设施,保证灌溉的需求;同时,还会进行农田管理,包括造田、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
三、农产品的流通古代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通过市场、港口和水运等方式进行。
在城市和地方集市中,会有定期举办的农产品市场,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和交换。
在港口城市,农产品的海上运输也非常发达。
古代中国的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等,是农产品交流的重要枢纽,通过海运把农产品运往各地。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bdf3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6.png)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5)从发展区域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二、关于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1)演进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原始农业时代,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由所有公社成员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又称“井田制”。
土地为周王所有,诸侯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向周王纳贡。
③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战国以来形成三种主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影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9cff68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e.png)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漫长历史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通过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的引入和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手工业和手工艺:- 古代中国发展了丰富的手工业和手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绸、纺织品、铁器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
3. 商业和贸易:-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4. 货币和金融:- 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铜钱和纸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
- 商业银行和票据交易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 政府管理和政策:-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对商业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6. 社会结构和阶层:- 经济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层次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7. 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对古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农业歉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多方面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和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和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282f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2.png)
中国古代的历史经济和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历史经济和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商贸繁荣的宋代,中国古代历史经济注定是一个多元而丰富的话题。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商业贸易、货币货币、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农业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和主导产业。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从早期的农耕文明到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中国人民依靠农业获得食物和生存所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人口的增长,也为后来的商业活动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中国古代历史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独立的商业贸易体系,贸易活动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秦汉帝国的统一,中国的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张,并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三、货币流通中国古代的货币流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铜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各个朝代的货币标准。
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例如,隋唐时期的铁钱增加了流通的方便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例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改善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对商业和贸易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推动促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国际交流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在国内实现的,也与国际交流息息相关。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随着外来商品和文化的引入,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产品和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增强了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特点资料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特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34d6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b.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特点资料首先,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是地主经济和农民经济并存。
地主经济是指地主阶级占有和经营大量土地,依靠剥削农民来获取收益的经济形态。
而农民经济则是指农民自耕自有一定土地,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形态。
这种二者并存的结构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农民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不高。
地主经济和农民经济的并存也导致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其次,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小农经济是指农民利用手工劳动进行农田耕作的经济模式,土地的使用和经营主要依靠农民个体的劳动力。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劳动生产和个体消费相结合,农民个体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劳动来获利。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还有一些特点。
首先,以农为主,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要形式。
农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等。
其次,以稳定经营为基础。
农民注重农田的长期经营,一般通过长期耕作、轮作和休耕来维护土地的肥力。
此外,农业生产还需根据地理条件和季节变化进行合理安排。
古代中国农民地位相对较低,承受着重税和徭役的压迫。
农民的地位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他们被视为社会底层。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生产农产品,供给上层阶级,而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特点主要表现为地主经济和农民经济并存、小农经济为主体、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及农民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经济结构在中国持续了许多个世纪,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cab2c75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c.png)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一、中国古代商业旳发展
6.明清: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白银普遍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 ③农产品商品化 ④区域性大商帮出现(徽商、晋商、闽商、 宁绍商)
第3讲:中国古代旳商业和城市
二、古代城市旳演变
阶段
格局
•唐 朝 此 前
市坊有严格旳空 间和时间上旳限 制(唐朝整齐划 一旳市坊制)
C.缺乏竞争,弊端多;强制劳动,生产主动性不高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二、手工业经营方式
3.专业旳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发展:春秋战国 ——明中叶后来占主导地
由家庭副业和位小作坊发展而来,规模不
②特点:
断扩大 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
孕育出雇佣关系
③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旳发展和生产关系旳进步
第2讲:中国古代旳手工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公有制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①内容: 公田、私田 ②性质: 以国有为名旳贵族土地全部制 ③崩溃: 春秋时期
生产力旳进步(铁犁牛耕)
原因: 各国税制改革
战争频繁,劳动力降低
④体现: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化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四、古代旳土地制度
3.封建社会:
(1)国有土地全部制: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2.水利设施:
①大禹治水旳传说 : 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③西汉: 漕渠、白渠 坎儿井(边疆地域) ④东汉: 王景治理黄河
第1讲:中国古代旳农业
二、古代农业旳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及技术
3《.汜农胜学之知书识》::西汉·汜胜之。中国最早旳农学著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5ecc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4.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和商业都是为农业服务的。
2.遥农依赖:古代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人力、畜力和自然力,农民主要依赖天时、地利和人和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通过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和销售来维持生计,因此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3.高度集约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土地的利用非常集约,通过发展复种和种植优势作物来提高农田产量。
秦汉时期开始实行井田制,土地以农田单元进行划分并集体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输血式税收:古代农业经济有严格的税收制度,农民要向国家支付一定数量的粮食、货币或劳役等形式的税收。
这种税收制度使农业生产成了为国家输血的形式,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经济实力。
5.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用具仍然依赖于人力和畜力,缺乏科学技术的应用。
与西方的农业相比,中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较晚。
6.性质为层级农业: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一般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地主向农民收租,农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质来换取地主所提供的土地和生活所需。
这种农业生产关系形成了一个层级制度,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
7.农业社会对商业服务的需求: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商业有很大的需求。
商业作为辅助农业的服务业,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提供了便利。
通过商业活动,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通过集约化生产、严格的税收制度和商业服务来支撑社会的经济运行。
然而,同时也存在农民贫困、科技滞后、阶级矛盾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54898b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f.png)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
以下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纲要:
1. 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和畜牧,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动物为主。
2. 古代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农民种植粮食作为主要生产活动,并逐渐发展出灌溉农业、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
3. 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土地被分配给地主和农民,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利益。
农民则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 农业改良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良与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种植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这些改良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化,农民的土地被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6. 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
得到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7. 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农民收入增加相协调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经济史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变,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f2b8b9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d.png)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经济模式中,农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
这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的种植,如稻谷、小麦、粟米等。
农民们依靠农耕,通过耕种、施肥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的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农民们靠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并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民的生活往往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不畏艰苦,努力工作,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古代中国的农民也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他们通过世代相传的农业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农民们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参与者,他们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农民们需要按照政府规定的税收要求,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赋税。
这些税收被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军事行动。
除了税收,农民还需要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
这种农业税收和地租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分化的一种体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农民们种植粮食,农产品的丰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也为城市提供了商业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通过农产品的贸易,农民们可以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比如纺织业、陶瓷业等,这些行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以农村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推动了封建社会经济体系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改革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叙永一中章浩[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教学过程]三、教材分析1、本节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2、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本课分5目。
第一目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一、第三目为学生选学内容)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导入新课:师:(展示十二生肖图片)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十二生肖,那么你们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与农民、农业有关?生:牛、马、羊、鸡、狗、猪师:(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
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而且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史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清代,人口数量激增,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又起着什么作用?此外,我们在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建立在哪一经济基础之上?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来一一解决。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首先请同学解释两个历史名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指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包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那么,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一、“神农”的传说1、“神农”传说的意义(1)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
据说,神农氏创制丁原始农具耒,教导民众耕作。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1)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1、“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在茫茫原始森林中,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馑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穷。
2、春秋战国牛耕技术的采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据《战国策》高载,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3、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逐渐普遍(1)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有所改进。
(2)东汉时,因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已经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所取代。
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东汉时期,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也逐渐得到推广。
农耕生产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唐代出现曲辕犁。
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石器耕锄)→“铁犁牛耕”2、生产工具的演变⑴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⑵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⑷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因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古代传统农业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在某些历史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沉重的赋役与力役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 泰半之赋: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
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
2 沉重的力役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
四、贫者无立锥之地1、你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更吗?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封建社会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过哪些办法?成效如何?4、土地兼并会导致哪些问题?答: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2、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② 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2、土地兼并的影响土地兼并使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土地兼并问题难以解决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
4、古代“平均”思想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这样的口号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这种“平均”理念既有雄厚的社会基础,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请你说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2、古代为什么重视兴修水利?3、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水是农业命脉。
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不是很理想,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
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要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
1、大禹治水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为专心治理水患,大禹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
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
2、关于治水的历史文献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黄的文献汗牛充栋。
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
这些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