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统计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的总称,是一种社会调研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统计学: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经济)的总体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1.统计设计(准备阶段)设计方案、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等2.统计调查(调查阶段)收集和占有统计资料3.统计整理(整理阶段)分布数列、次数分布等加工资料(承上启下)4.统计分析(分析阶段)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等5.统计的表现与运用(工作总结)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分组法4.归纳推理法5.统计模型社会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2、总体性: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3、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

4、变异性: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表现存在差异5、不确定性: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或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不确定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1.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组或分类。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可以确定类别的优劣或顺序3.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计数与统计实践活动。

二、统计的发展1、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有实无名”的统计学】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政治算术》——统计学诞生的标志;文中针对英、法、荷兰的国情,利用数字、重量、尺度的方法,并配以朴素的图表(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三国国力的比较,但没有使用“统计学”一词。

2、德国的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18世纪)【“有名无实”的统计学】代表人物:康令、阿亨瓦尔康令在大学开设“国势学”课程,以文字技术和比较为主,反映各国的国情国力;阿亨瓦尔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思想,并于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代替“国势学”,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但缺乏数字和内容。

3、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代表人物:凯特勒(比利时)(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代表作:《社会物理学》——他将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一、统计的三个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成果)和统计学(理论)。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有限的比如人口数、企业数,反之比如大海里的鱼资源数。

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注: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随着统计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1、统计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如性别、籍贯、工种等;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年龄、身高、收入等。

统计学名词解释整理

统计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统计—总括地计算;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统计学概括地说统计就是用数字作为语言表述事实。

它有三层含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2统计资料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或科学技术内容的统计数字和相联系的文字分析报告。

3统计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宜的科学方法搜集、处理统计资料的一系列调查研究过程。

3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为什么?)。

P8三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问题1.统计的作用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治国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P42.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综合性)具体性3.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4、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对统计范围、统计指标、分类目录、资料搜集整理方法、分析要求及有关组织工作等方面所作出的整体规划。

5、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活动的目的所确定的统计指标,把研究对象中各总体单位的某些必须了解的特征记录下来。

6、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将调查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编制统计表等科学加工处理的过程,以便清晰地反映研究总体的综合特征。

7、统计分析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根据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节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1、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简言之总体是同质个体所组成的整体。

完整版)统计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统计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统计学名词解释统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在统计学上,随机变量指的是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的变量。

总体,又称母全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次数指的是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频率,又称相对次数,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概率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

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

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

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简单次数分布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它是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

而分组次数分布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包括求全距、定组距和组数、列出分组组距、登记次数和计算次数。

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而累加次数分布表则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

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双列次数分布表用同一个表表示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的次数分布。

而不等距次数分布表则适用于像工资级别和年龄分组这样的不等距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归组效应是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缺点之一,因为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

第一章 统计学绪论

第一章 统计学绪论
统计学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统计系
郑珍远
2007年7月

第一章统计学绪论
※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 第三章 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 第四章 统计指数

第五章 时间序列分析
※ 第六章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
第七章 统计假设检验
第八章 列联分析 ※ 第九章 方差分析 ※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1.1 统计无时不有
封建社会我国的统计已略具规模。 如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就曾指出:“不明于计数而欲 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举事必成,不知计 数不可”。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也指出:“欲强国,不知 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 秦汉有地方田亩和户口资料的记载;唐宋有计口授田和 田亩鱼鳞册土地调查制度;明清则有经常的人口登记和保甲 制度等等。 但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宗教 思想的阻挠、思维方式的局限和计算技术的笨拙,统计只在 有限的范围内应用,统计发展极其缓慢。
1.1.1 统计无时不有
统计的广泛发展开始于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欧洲 资本主义发展,商业、航运、海关、外贸、交通、工业、 农业等都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为了适应社会生产 发展的需要,统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国家管理领域扩 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工业、农业、商业、 外贸、银行、保险、交通、邮电、海关、文教卫生等专业 统计,积累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和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统计 工作的广泛发展,不仅提出了创立统计科学的要求,而且也 为统计科学的创立准备了社会条件。
1.1.1 1.1.2 1.1.3 1.1.4
统计无时不有 统计无处不在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1.1 统计无时不有

统计学-第一章-绪论

统计学-第一章-绪论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数量性 .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数量方面,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数量方面,包 括数量的多少, 括数量的多少,数量之间的关系
2.总体性 .
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研究的目的是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研究的目的是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总体
3.具体性 .
(二)统计调查 (收集数据)
1、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 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 组织地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组织地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2、统计调查的意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是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收集统计 资料, 资料,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 提。
(三)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含义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 统计调查收集的反映总体单位的资料 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 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 化,实现反映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实现反映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2、统计整理的意义 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 统 计学
工作与工作 成果关系 实践与理 论关系
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及发展 1.统计实践活动萌芽于原始社会 2.统计实践活动产生于奴隶社会 统计实践活动形成于封建社会。 3.统计实践活动形成于封建社会。 4.统计实践活动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7世纪中叶 18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1.统计学的萌芽期(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2.统计学的近代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 统计学的近代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 世纪末 世纪末 统计学的现代期(20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3.统计学的现代期(20世纪以后) 4. 中国统计学的发展

第一章统计学绪论

第一章统计学绪论

第二节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一、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二)统计分组法 (三)综合指标法
二、统计工作的过程
1、统计设计(初步定性认识)感性认识 2、统计调查(初步定量认识) 3、统计整理(深入定量认识) 4、统计分析(深入定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三、变异、变量和变量值
四、统计总体的主要特点
1、同质性 2、大量性 3、差异性(变异性)
第四节 我国统计工作的任务和组织形式
例1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认识目的:
1.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情况
2.研究某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情况
例2 可变标志与不变标志
统计总体: 全国全民所有制大型机械工业企业
复习思考题
C、数理统计学派
二、统计学的学科体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统计方法和统计方法论的学科, 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它实际上是作为统计科学体系而 存在的。统计学原理是这个科学体系的基础,而各种应用 统计学则是这个科学体系的各个分支。
统计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计质 又计量) 人口、教育、金融等 — 自然技术统计学(计量 不计质) 天文、地质、生物、医 学等 —
2.试说明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 3.我国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试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5.解释并举例说明下列概念: 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变异、变量 。
1.从统计工作的产生和发展说明统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
6.试说明标志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统计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ppt(全)

统计学ppt(全)
概率论—数理统计
概率沦研究起源于17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拉普拉斯和比利时的凯特勒 古典统计时期的概率论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最开始的概率论是从对赌博的研究开始。它与统计学(主要是指政治算术)没有太多的联系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概率论的进一步发展为数理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主流从描述性统计学向推断统计学发展 本世纪50年代以后,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统计指标体系
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统计指标系统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几种常用的统计软件 (Software)
典型的统计软件 SAS SPSS MINITAB STATISTICA Excel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第二节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统计学的要素和指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2. 理解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一.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 二. 统计学的性质和作用
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 (一些例子)
正常条件下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为107:100 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频率各为1/2;投掷一枚骰子出现1~6点的频率各为1/6 农作物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统计学
经济学
管理学
医学
工程学
社会学

应用统计的领域
actuarial work (精算) agriculture (农业) animal science (动物学) anthropology (人类学) archaeology (考古学) auditing (审计学) crystallography (晶体学) demography (人口统计学) dentistry (牙医学) ecology (生态学) econometrics (经济计量学) education (教育学) election forecasting and projection (选举预测和策划) engineering (工程)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finance (金融)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渔业研究) gambling (赌博) genetics (遗传学) geography (地理学) geology (地质学) historical research (历史研究) human genetics (人类遗传学)

统计学知识总结

统计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1、统计的涵义(1)、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对现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2)、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实践活动取得的说明对象某种数量特征的数据①原始资料:直接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用来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资料②次级资料:由原始资料加工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特征的数据资料(3)、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

2、统计学的研究特点:①数量性:统计研究过程是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②总体性: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③具体性:统计所研究对象的数量是具体的量④社会性:统计研究的数量是是社会现象的数量3、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①统计设计:指标体系设计、统计分组等(定性认识)②统计调查:收集原始资料(定量认识的开始)③统计整理:分类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定量认识)④统计分析:研究分析,揭示现象规律(定性认识)4、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大量观察法:对要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个体进行观察的方法。

可使现象中非本质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数理根据:大数规律,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其一般意义是:观察过程中每次取得的结果可能不同(因为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重复观察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接近某个确定的数值。

②统计分组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现象的总体特征,将调查收到的大量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性质或类型的组别。

使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组间的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适用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③综合指标法:用统计指标概括和分析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

总体的前提条件:总体的同质性。

④统计模型法:是将客观现象的统计资料配合适当的数学表达式,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揭示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统计学》(曾五一)目录[4页]

《统计学》(曾五一)目录[4页]

目录第一章绪论 (1)Ⅰ.学习目的 (1)Ⅱ.课程内容要点 (1)第一节什么是统计 (1)第二节统计学的种类及其性质 (2)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4)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5)Ⅳ. 习题详解 (6)第二章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 (7)Ⅰ.学习目的 (7)Ⅱ.课程内容要点 (7)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7)第二节数据的整理 (10)第三节数据的显示 (11)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2)Ⅳ.习题详解 (13)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描述 (16)Ⅰ.学习目的 (16)Ⅱ.课程内容要点 (16)第一节统计变量集中趋势的测定 (16)第二节统计变量离散程度的测定 (18)第三节变量分布偏度与峰度的描述 (19)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9)Ⅳ.习题详解 (20)第四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22)Ⅰ.学习目的 (22)Ⅱ.课程内容 (22)第一节对比分析 (22)第二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23)第三节综合指数 (23)第四节平均指数 (24)第五节指数因素分析 (25)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7)Ⅳ.习题详解 (28)第五章概率基础 (32)Ⅰ.学习目的 (32)Ⅱ.课程内容要点 (32)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 (32)第二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6)第三节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42)第四节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5)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47)Ⅴ.习题详解 (47)第六章参数估计 (54)Ⅰ.学习目的 (54)Ⅱ.课程内容 (54)第一节抽样分布 (54)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56)第三节简单随机抽样的参数估计 (58)第四节复杂随机抽样的参数估计 (61)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64)Ⅳ.习题详解 (66)第七章假设检验 (75)Ⅰ.学习目的 (75)Ⅱ.课程内容要点 (75)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75)第二节总体参数假设检验 (76)第三节非参数检验 (82)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86)Ⅳ.习题详解 (87)第八章方差分析 (100)Ⅰ.学习目的 (100)Ⅱ.课程内容要点 (100)第一节方差分析方法引导 (100)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 (102)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 (104)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09)Ⅳ.习题详解 (110)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116)Ⅰ. 学习目的和要求 (116)Ⅱ. 课程内容要点 (116)第一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116)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17)第三节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22)第四节非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25)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26)Ⅳ. 习题详解 (127)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132)Ⅰ.学习目的 (132)Ⅱ.课程内容要点 (132)第一节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132)第二节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 (133)第三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135)第四节季节变动和循环波动测定 (137)第五节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138)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39)Ⅳ.习题详解 (140)第十一章统计决策 (145)Ⅰ. 学习目的 (145)Ⅱ. 课程内容要点 (145)第一节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 (145)第二节完全不确定型决策 (146)第三节一般风险型决策 (148)第四节贝叶斯决策 (149)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49)Ⅳ. 习题详解 (150)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154)Ⅰ.学习目的 (154)Ⅱ.课程内容要点 (154)第一节综合评价概述 (154)第二节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155)第三节评价结果的综合 (157)Ⅲ.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60)Ⅳ.习题详解 (161)。

统计学课程1绪论

统计学课程1绪论

引言
STAT
良好的统计训练可以使人有较强的分寸感
统计训练使人的豁达有较为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对人 的分寸感的培养。
统计注意研究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注意研究事物 的数量规律。统计是用数据说话的,不能是空穴来风, 得出的认识通常有方法依据和信息支持,八九不离十, 比起单纯的理论说教,能给人以更实在的感受,分寸感 强。
[例] 2004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 516.9万个。
注:和纯数学的区别
纯数学:1+1=2; 统计学:1人+1人=2人
绪论 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STAT
(四)社会性(阶级性)
[例] 统计客体
资料
统计主体
A制药厂 产值 B税务局
C乡镇 亩产量 D统计局
结论:统计是一种工具,社会各阶层均可使用,不可避 免地代表自己的利益。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 性,必须摒弃自己的阶级性。
例:对200名顾客的调查显示,他们对某种产品的满意程度 如图
不喜欢
喜欢但不会购买
喜欢并会购买
0%
10%
20%
30%
40%
50%
60%
绪论 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STAT
(二)推断统计
本章难点:
统计学常用的三对基本概念
STAT
绪论 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STAT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在夏禹时代(公元前2250多年),就篡编有禹贡九州 篇,依山川土质,人口物产,贡赋多寡。 古埃及在公元前3050年,为建造金字塔而征集建筑费用, 乃对全国人口与财产进行普查,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统 计数字。 瑞典的国民统计
统计学的种类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完整)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完整)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简答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答: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

统计学与统计数据存在密切关系,统计学阐述的统计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以致于统计学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

2.简要说明统计数据的来源。

答:统计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的数据:源于直接组织的调查、观察和科学实验,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主要通过统计调查方式来获得,如普查和抽样调查。

间接的数据:从报纸、图书杂志、统计年鉴、网络等渠道获得.3。

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答:统计调查误差可分为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从理论上看,这类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所产生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控制的.4。

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概念?(P5)答:描述统计是用图形、表格和概括性的数字对数据进行描述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预测或其他推断的统计方法。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描述1描述次数分配表的编制过程。

答:分二个步骤:(1)按照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数据按分组标志进行分组。

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时,可将其每个具体的表现作为一个组,或者几个表现合并成一个组,这取决于分组的粗细。

按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可分为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单项式分组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组距式分组将变量的取值范围(区间)作为一个组.统计分组应遵循“不重不漏”原则(2)将数据分配到各个组,统计各组的次数,编制次数分配表.2. 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答:数据分布特征一般可从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度几方面来测度。

常用的指标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3。

怎样理解均值在统计中的地位?答:均值是对所有数据平均后计算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数据信息提取得最充分,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客观事物必然性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在统计推断中显示出优良特性,由此均值在统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是其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2: 某地1986年120名8岁男孩身高均数为 =123.02cm ,标准差为=4.79cm,试估计该地 8岁男孩身高在130cm以上者占该地8岁男孩总 数的百分比?
征就称为变量。被观察单位的该项特征值为变量值。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变量的类型
数值变量
◆ 数值变量: ◆分类变量:
通过确定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的性 通过测定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
B.
C. D.
E.
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 等的机会被抽取 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 本更能代表总体 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为确保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 越大越好 选择符合研究者意愿的样本
练习:
5、对某地200名16岁中学生口腔 检查,发现龋齿的人数54人, 该资料属于( B )
如:某药治疗200个病人,其治愈率为80% 。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频率与概率
Certain
1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 不可能事件
P = 1
0 < P < 1 0.5
P = 0
Impossible
0
统计分析中的很多结论都是带有概率性的。 习惯 上将 P≤0.05或P ≤ 0.01 ,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 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视为 很可能不发生。
第2步
收集资料
第3步
整理资料
第4步
分析资料
练习
练习:
1.统计学中所说的有代表性的样 本指的是( ) E
随意抽取的总体中任意个体 有意识地选择总体中有典型个体 依照研究者要求选取总体中有意义的个体 最方便获取的部分个体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个体
A. B. C. D. E.
练习:
2.下列变量的观测结果属于等级 资料的是( D )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同质与变异
例:研究某地2005年活产婴儿的出生体重。
同质性: 研究对象具有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变异:同一总体内的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例如:研究某新药治疗胃溃疡的效果?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总体与样本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如:欲研究2009年厦门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 • 根据总体中观察单位数是否已知,分为: 有限总体: 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和有限个观察单位。
白细胞计数 住院天数 门诊就诊人数 患者病情分级 各临床科室的患者数
A. B. C. D.
E.
练习: 3.抽样的目的是(
A. B.
B

C.
D. E.
研究样本统计量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研究典型案例 研究总体统计量 研究特殊个体特征
练习:
4.关于随机抽样,下列哪一项说法 是正确的( A )
A.
样本:是指总体中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的某项变量 值的集合,必须对总体具有代表性。
如:欲调查某地2005年活产婴儿的出生体重 欲研究某药治疗胃溃疡的效果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误差
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包括: 系统误差
随机测量误差
抽样误差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误差 系统误差: 指数据搜集和测量过程中 由于仪器不准确、标准不规范 等原因,造成观察结果呈倾向 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种误差称 为系统误差。
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 总体 个体
练习:
1.在研究工作中 随机测量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系统 误差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统计方法能 处理的是 误差。 抽样
2.统计工作的四个步骤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 分析资料 。 是: 设计 ,
练习:
某年级甲班、乙班各有50人。从 两个班各抽取10人测量身高,并求其 平均身高,如果甲班的平均身高高于 乙班,能否推论甲班所有同学的平均
质或类别得到的数据,例如,职业、性别等 征的大小得到的数据。有 度量衡单位。
分类变量 包括:无序分类变量:多分类变量(血型) 连续型变量:如,血压、身高、体重等。
离散型变量:如,一月中的手术病人数,
有序分类变量:疗效(好、中、差) 一年里的新生儿数等。
二分类变量(性别)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变量的类型
计数资料
以12kPa(90mmHg)为界分为正常与
异常两组,统计每组例数。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变量的类型
资料类型
数值变量 无序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 有序分类变量 等级资料 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统计资料类型:
资料类型
计量资料
变量类型 示例
数值变量 人体身高 170cm 168cm 171cm 无序分类 性别 变量 男 女 有序分类 治疗效果 变量 痊愈 好转 无效
• 例1.1
北京大学一个课题组欲研究人们经常食用的 一种食品是否含有雌激素,是否对小鼠有 雌激素作用。
统计学设计: 1.需要多少大鼠?2.如何分组? 3.如何设立对照?4.是否使用盲法? 5.选用何种指标表示雌激素作用?
6.选用何种统计方法?
一、学习卫生统计学的意义
• 例1.2 :
★ 德国(1960年代初),药物酞胺哌啶酮(又称反应停)
无限总体:没有确定的时间、空间限制,观察单位数为无限。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总体与样本
为了保证样本的可靠性和代 表性,需要采用随机的抽样方 法(在总体中每个个体具有相 同的机会被抽到)。
总体
抽取部分观察单位 样本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μ?
统计推断
X
例1.2: 某地1986年120名8岁男孩身高均数为 =123.02cm ,标准差为=4.79cm,试估计该地 8岁男孩身高在130cm以上者占该地8岁男孩总 数的百分比?
三、统计工作的步骤
第 1步


制定计划,对整个过程进行安排。是整个工作 的关键。如何进行设计?举例。背景-目的-方 法-内容-经费预算 根据计划取得可靠、完整的资料。收集资料的 方法有三种:统计报表、日常性工作、专题调 查。注重资料的真实性。 原始资料的整理、清理、核实、查对,使其条 理化、系统化便于计算和分析。可借助于计算 机(常用软件:EPI、SPSS、SAS)。 统计学的关键所在。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分析计算有关的指标和数据,揭示事物 内部的规律。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 等级资料 经变量转换也可以作为计量资料
A. B.
C.
D.
练习:
6、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 的是( B )
A.脉搏 B. 血型 C.肺活量 D.红细胞计数 E.血压
练习: 7、某人记录了50名病人体重的测定结果:小于
50Kg的13人,介于50Kg和70 Kg间的20人, 大于70 Kg的17人 ,此种资料属于( C )
变量转化:变量只能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连续型 有序 分类 二分类
离散型变量常常通过适当的变换或连续性校
正后借用连续型变量或有序变量的方法来分析。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变量的类型
例:一组2040岁成年人的血压(舒张压) <8 低血压 正常血压
等 级 资 料
8
计量资料
12
15 17
轻度高血压
中度高血压 重度高血压
特点:可避免,不可估计其大小。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误差 随机测量误差:
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由于非人为的偶然因素, 对于同一样本多次测定结果不完全一样,结果有时偏大有 时偏小,没有倾向小。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误差 抽样误差:
总体
抽取部分观察单位 样本
卫生统计学
王秀琴
工作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如何判断药物的疗效?(假设检验) 体育彩票能否中奖?(概率论) 子女为什么象父母,其强度有多大? (相关与回归)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卫生统计学的意义
概念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表述的科学。
数理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
卫生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医学 领域中的应用,是关于医学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分 析、解释和表述的一门科学。
统计指标
平均数, 标准差
统计分析方法
t,Z,F,直线相 关与回归
计数资料
率,比, 构成比
卡方检验,Z 检验
例1.2: 某地1986年120名8岁男孩身高均数为 =123.02cm ,标准差为=4.79cm,试估计该地 8岁男孩身高在130cm以上者占该地8岁男孩总 数的百分比?
等级资料
构成比
秩和检验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观察单位与变量 变量的类型
同质与变异 总体与样本 误差 概率与频率
二、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观察单位与变量
例:欲观察某地2000年7岁正常儿童的身高。 观察单位:某地2000年每个7岁正常儿童
被观察或测量对象的最基本单位,也称个体,可以是一
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采样点等。 变量:身高 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该项特
疗慢性咽炎疗效有无差别,将病情相似的80名患
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两种药物治疗。
药物 疗效 合计
有效
兰芩口服液 银黄口服液 合计 41 24 65
无效
4 11 15 45 35 80
问题:这两种药物的疗效是否相同?
一、学习卫生统计学的意义
例1.5 某研究者欲评价新药按摩乐口服液治疗高 甘油三脂血症的疗效,将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 189 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按摩乐口服液和山楂精降 脂片治疗,数据见表10-4,问两种药物治疗高甘油 三脂血症的疗效有无不同?
A.计量资料 B.计数资料 C.等级资料 D.无序分类的计数资料 E. 名义变量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