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隋朝:隋文帝正式确立□01三省六部制。

3.唐朝:□02完备三省六部制

(1)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责□03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04审核;尚书省负责□05执行。

(2)特点:①三省□06分工明确,又彼此□07牵制;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08宰相之职。宰相会议设立后,三省出现□09一体化的趋势。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教材P39学思之窗

金版点拨: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拓展】“范进中举”中举人的级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4)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赐“进士及第”,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其他进士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

【知识拓展】唐朝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

(1)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武则天开女试属特例)。(2)“娼、优(古代从事“艺术表演”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

下面是隋朝中央机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

被分割,其他部门依然存在。

(3)完备:唐太宗时,成立中书门下,设立宰相会议,扩充宰相数量,尚书省下设□10六部,每部下设四司,九卿变为九寺、五监。

(4)评价:①宰相会议的设立,提高了□

11工作效率;②加强了君主专制;③减少决策失误;④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三、赋税制度(汉到唐) 1.汉代:⎩⎨⎧ 田租:较轻。

人头税(算赋和口赋):较重。

更赋(代役税):较重。

2.魏晋:□

01租调制(魏孝文帝改革) (1)国家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授给农民耕种是为均田制。

(2)受田农民承担⎩⎨⎧ ①租:纳粟。

②调:纳布或帛。

③役:成年男子承担力役。

3.唐初:□

02租庸调制

(1)征收对象:赋税征收对象年龄范围缩小。 (2)内容:除租调外,可纳布(或绢)代役;如果朝廷加役可减免租调。

(3)意义:①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03生产时间;③基本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4.安史之乱后:□04两税法

(1)原因:在籍户口大量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

(3)内容:①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主、客户均编入居住的当地户籍;③每户按□05人丁和□06资产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杂税、杂役;④分夏秋两季纳税。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土地私有制下实行的税收制度,包括田租、赋役(人头税)、徭役(劳役)、兵役等税种。国家收取赋税,包括实物地租,如粟、稻、麦、蔬菜、布帛等,也有货币地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逐渐占主流。

【思考探究2】教材P40思考点

金版点拨: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演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这说明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依附关系的减弱。②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手续简化。

【思考探究3】读教材P40史料阅读,概括两税法的背景

金版点拨:(1)土地兼并,流民增多。(2)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账的能力。(3)军费急需。(4)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增加赋税名目,赋税制度混乱。(5)官民想方设法逃税。

【思考探究4】教材P41问题探究

金版点拨: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有利有弊。

利:①顺应了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走出财政困境。②较为公平,有助于改变赋役不均现象,利于增加政府控制人口。③成为调节国家、地主、农民三者关系的主要手段。

弊:①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变化,以贫富为差的原则越来越不能体现。②随着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加重。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主题一

ZHUTI

一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二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四(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教你读史]史料一中以省略号为分界点,前面讲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后面讲其影响。史料二中讲其选拔方式。史料三讲其对象之广。史料四讲其停止的时间。

[问题探究]上述史料分别反映出科举制有何特点。

金版参考:由史料一可知,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学说和考试成绩,一旦考取影响很大;由史料二可看出其以考试为选拔方式;由史料三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由史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科举制被废除,此制从隋开始,在中国存在了1千多年,影响深远。

[史论总结] 1.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