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辽宁卷6页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高考作文分析(新课标卷、辽宁卷)-24页精选文档
• 二等立意: • 1、只谈勇气,只谈经验技术,没把二者有
机结合起来,事例与观点不相符。
• 2、只谈关注、专注、抛却价值,舍与得,( 年轻切割师角度)没有联系材料。
• 3、自信、坚持、机遇、挑战(商人角度) 没有联系材料。
• 4、平常心态。
一等立意、二等立意都符合题意,区分层次主要 是从结构、语言、表达等三个方面
• 1、老切割师的话。经验技术勇气等于成功 。三者以勇气为核心,可正面说理,也可 反面列举弊端(但要体现三者的作用及必 然联系)。
• 2、年轻切割师。放下包袱,排除杂念,排 除顾虑,调好心态,关注成功地每一小步 ,做好每一个细节,大胆下手,不患得患 失。
• 3、商人角度。面对挑战、机遇,坚持不懈 、勇于尝试。
•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
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 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 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 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 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 人承认与尊重吗”。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 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 ,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 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 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 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 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 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 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 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 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
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及范文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作文作文材料:一位年轻人,闷闷不乐。
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者。
老者问他怎么了,年轻人答: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老人转身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
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
年轻人疑问:难道沙子只有变珍珠之后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吗?学生感觉:“感觉挺好写的。
”7日中午11点半,考点内传出一声长长的铃声,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宣布结束。
陆陆续续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一脸轻松。
记者在沈阳、大连、鞍山、盘锦等许多考点,听到考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作文挺好答!”这道作文题,难度怎样?怎么写才能拿到高分呢?当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语文教师。
从珍珠、沙子角度写均可语文教师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材料作文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看懂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也可以说,今年作文写跑题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这篇作文,想拿高分却不太容易。
“建议考生可以拿三条来评判自己是否能拿到高分。
”第一是文字是否工整;二是,语言是不是有文采;第三,就是看对材料的分析是否到位,是否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语文教师分析,今年这篇作文,选择做沙子或选择做珍珠这两个角度都可以。
假设学生选择做珍珠:可以表达自己要求进步,努力做优秀的自己,这样可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此类材料很多,只要是著名人物均可。
比如: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等等。
如果考生选择做沙子:相对更好写一些,可以从做沙子也一样伟大的角度写。
比如沙子对社会也是有贡献的,就像高楼大厦,它也是由千千万万的沙子构成的。
再比如每一颗小草都是春色的一部分。
在我们生活中,有郭明义、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执着地做着不平凡的事,一样值得我们去尊重。
因此,今年的作文题不易跑题,而且有内容可以写。
辽宁连续六年用材料作文经过总结,语文老师表示,从2008年起,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均是材料作文。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字版)
2013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文字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辽宁卷)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辽宁卷)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辽宁卷)一、原题回放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海滩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为什么我每天辛辛苦苦工作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
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
老人说:一个人,只有成为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可是,难道只有成为珍珠,一粒沙子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吗?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思路导引】立意大致围绕平凡与杰出的关系就不算跑题。
材料中有两个关键句:一是一个人,只有成为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可是,难道只有成为珍珠,一粒沙子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吗?材料的最大亮点其实正在这最后一句话上——这个强有力的反问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煞的价值。
首先,沙子自有沙子的价值,哪段路,哪栋楼,哪条河床……少的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更何况,哪粒珍珠当初不都曾是沙子?沙子而又成为珍珠,需要蚌病成珠,需要极好的机遇,亦需要太多的孕育和磨砺;能成为珍珠当然美好,然而能成为珍珠的沙粒毕竟少数。
太多的沙子没有成为珍珠的幸运,但难道它们就毫无价值么?沙如此,人亦然啊。
人,当然要胸怀大志,追逐梦想——成名成家,出类拔萃,闪光耀眼,令人尊重、羡慕、敬佩;但如果没有机会,能成为铺路之料,建楼之物,也不错。
无论做什么,人人生而平等。
只有职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要过分追逐、羡慕、敬仰名人,他们也曾是普通人。
好材料有:1.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
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
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2. 泥土——鲁藜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1]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天赋的才能,还应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替代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过度赞扬。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辽宁卷)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辽宁卷)作者:林逾静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4年第01期发现被遗忘的“沙”一考生一位年轻人因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而向一位老者求助,老者启发他“成为珍珠那样优秀的人”,年轻人却陷入深思:难道只有珍珠,才值得人们尊重和认可吗?没错,沙子中的珍珠的确光彩夺目。
然而,即使是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同样会泛出金子般的光芒。
难道没有人发现那被遗忘的沙,也同样散发着微光?珍珠与沙子如此,人,亦如此。
其实,在生活中被遗忘的“沙”随处可见: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地位高、权位重的人身边出谋划策的“军师”,那些投入蓝天怀抱的航天员身后默默挥汗的、不知名的协助者,那些光鲜的明星背后被鲜花、赞扬所遗忘了的幕后工作者……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珍珠的夺目,闪光灯下的鲜花和掌声,而忽略了那些被遗忘的“沙”、被遗忘了的不眠夜、被遗忘了的汗水。
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忽视了沙,只钟情于珍珠呢?根本原因:名利使然。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被那些名、权、利迷乱了双眼,在羡慕和向往的同时,不断地对其加以肯定和承认,无意中忽略了平凡的人,并不自觉地对其产生了轻视、否定的态度。
人人皆如此,也就形成了珍珠不断被肯定,而沙渐渐被遗忘的现象。
间接原因:虚荣心作祟和从众心理泛滥。
虚荣心作祟——有一种人,他们渴望进入“珍珠”的世界,希望占到一寸的光亮,从而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
他们一味地阿谀奉承,而不屑欣赏“沙”的微光,这就造成了“珍珠”和“沙”之间矛盾的加剧。
从众心理泛滥——同其他人不同,有一种人发现了沙粒的微光,并也曾为之一振,然而他们没有勇气脱离众人,表达出自己的尊重和承认。
于是,他们只好违心地夸赞珍珠的美丽,而忽略了沙子的微光。
长此以往,沙的光芒渐渐被遗忘……“沙”的被遗忘,不论是名利使然,还是虚荣心、从众心理所致,总之,现在社会上重优忽劣的弃“沙”现象已形成恶性循环。
珍珠般夺目的人过分自负,看不到自己的弊端,只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停滞不前;沙般被遗忘的人,在不断地不被尊重和承认中,自信心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微光,放弃了去寻找属于让自己发光的舞台,而甘于做一粒被遗忘了的沙,最终失去自己的光芒,成为在某个尘封的角落里被遗忘的沙粒中的一分子。
2013年辽宁卷高考作文 材料作文:沙子与珍珠评析
2013年辽宁卷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沙子与珍珠评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分析】近四年,辽宁卷作文题一直在讲故事,2010年讲述了托尼人生中的三次选择的故事,2011年讲述了哲学家让学生闻苹果的故事,2012年讲述了女钢琴家隐于音乐背后的故事,今年继续讲故事。
故事的场景放到了海边,出场人物是年轻人和老者,故事的起因是年轻人因得不到承认与尊重而闷闷不乐,故事的经过是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故事的结局是年轻人的深思与疑问。
故事依然精彩,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依然丰富而深刻。
增分理由:感情细腻娓娓道来应该说,这些年辽宁作文题的呈现形式是稳定的,都是小故事大哲理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透过故事看本质。
其核心精神也是一贯的,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
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
今年的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
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试题和答案(辽宁卷)
201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Word版含答案.doc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辽宁卷6页
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辽宁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解析本材料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联想到它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平凡者,“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一、“沙子”和“珍珠”这一互相对应的事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及人生价值,可有如下立意:1. 就生存的本领而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妙,人妙我绝,人绝我新”。
总之,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才能脱颖而出,超越平凡。
2.人参在深山中也会被挖掘,珍珠在沙土中也依然会闪光。
不要在平凡中郁闷,要郁闷的是你还平凡。
想要脱颖而出、超越平凡,你就要有真才实学。
3.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价值的实现有时还真不在于是做一粒沙还是做一颗珍珠。
我倒觉得能做一粒沙子也不错,当然我们得做一粒快乐的沙子,做一粒饱满的沙子,做一粒承认自我、肯定自我的沙子。
二、年轻人和老者这一组人物的对应关系,考生审题时也不能忽略,他们的言行分别代表了传统和现代正在发生变化的人生价值观念。
年轻人的疑问,则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生价值多元化的思考。
1.老者的角度立意:①拒绝沙子人生,拒绝平凡,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②努力让自己发光,珍珠从来不会被弃若敝履;③打造自己,磨砺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珍珠的。
2.年轻人质疑角度立意:①遵循自然,随遇而安,平凡人生;②沙砾也有春天。
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重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明“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vip专享]2013辽宁省高考作文范文
2013辽宁省高考作文一位年轻人,闷闷不乐。
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者。
老者问他怎么了,年轻人答: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老人转身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
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
年轻人疑问:难道沙子只有变珍珠之后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吗?若能无悔,便是晴天一粒沙子若想成为一颗珍珠,需要投身到汪洋大海中寻找蚌的存在,进入她的壳中,忍受经年累月的珍珠质包裹。
若想重见天日,需在机缘巧合之下,借采珠人之手离开母贝的保护,方能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世上珍珠何其多,即便有幸落在近在眼前的沙滩之上为人所知,也要面临一个选择:是永远停留在沙砾之中,做孤独但引人注目的那颗珍珠;还是进入珍珠的群体之中,接受严酷地甄选和淘汰,尝试去做珍珠中更美的那个。
相比之下,普通的沙子的烦恼要小得多。
沙子是平凡的,却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它的身边总是有着无数的同伴陪伴着它,一起组成金黄色的美丽沙滩,或是一起成就高大的建筑与宽广的道路。
一粒沙子不能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但它却可以渗透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支撑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平凡的特质限制了沙子的吸引力,但是也免去了种种艰难的选择以及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人生总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
沙子向往珍珠的美丽光泽,珍珠又何尝不羡慕沙子简单的快乐。
珍珠的价值众人皆知,但再美的珍珠亦有发黄被废弃之日;沙子总是以一个集体的面貌出现,但再微小的沙粒也可以始终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每一个人都有成为珍珠的潜力,但是是否真的要走上珍珠的道路,端看各人的运气和选择。
毕竟,无论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还是在个人幸福的天平上,珍珠和沙子并没有高下之分。
只是当选择已经确定,便不要再左顾右盼,患得患失。
若是愿做一粒沙子,便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工作,相信付出必有收获,不为不受瞩目而抱怨连天;若是向往成为一颗珍珠,便勇敢接受世界给予的打磨与包裹,即便中途孤独寂寞,也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全国大纲卷共5页文档
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全国大纲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
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
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
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
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
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
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
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析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贴近现实生活。
命题者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希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考生作文时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材料内涵照应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传递社会正能量等热门话题,延续了近些年来“关注生活,感悟人生”这一“永恒”的主题,也遵循了古人一贯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标准。
捡到手机的年轻人本想见利忘义,不料却受到尚先生爱心善举的感染,主动放弃2000元酬金,对此,考生可围绕爱心的传递、正能量的威力、善举的力量、友善的力量、善有善报、真诚和善良的积极意义等角度立意,具体分析如下:一、就整则材料立意1.年轻人被尚先生的爱心善举所感动,不计报酬地归还了尚先生的手机,可立意为爱心的传递、正能量的威力等。
2.年轻人得知尚先生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最终希望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与友善,可以从善举的力量、友善的力量等角度立意。
3.尚先生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年轻人,可以从影响的角度立意。
二、就尚先生的角度立意尚先生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这是一种善行,而年轻人很受感动,分文不取地归还手机,尚先生的善行得到了回报,可以从善有善报的角度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辽宁卷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题解析
本材料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联想到它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平凡者,“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一、“沙子”和“珍珠”这一互相对应的事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及人生价值,可有如下立意:
1. 就生存的本领而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妙,人妙我绝,人绝我新”。
总之,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才能脱颖而出,超越平凡。
2.人参在深山中也会被挖掘,珍珠在沙土中也依然会闪光。
不要在平凡中郁闷,要郁闷的是你还平凡。
想要脱颖而出、超越平凡,你就要有真才实学。
3.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价值的实现有时还真不在于是做一粒沙还是做一颗珍珠。
我倒觉得能做一粒沙子也不错,当然我们
得做一粒快乐的沙子,做一粒饱满的沙子,做一粒承认自我、肯定自我的沙子。
二、年轻人和老者这一组人物的对应关系,考生审题时也不能忽略,他们的言行分别代表了传统和现代正在发生变化的人生价值观念。
年轻人的疑问,则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生价值多元化的思考。
1.老者的角度立意:①拒绝沙子人生,拒绝平凡,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②努力让自己发光,珍珠从来不会被弃若敝履;③打造自己,磨砺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珍珠的。
2.年轻人质疑角度立意:①遵循自然,随遇而安,平凡人生;②沙砾也有春天。
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重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明“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审题难度不大,我们要想有创新,强调“沙子”的立意比强调“珍珠”的立意好一些;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比单一强调的作文得分高一些;在语言上,层次上,议论文的论据使用上有特色也是提高分数的亮点。
例文1
褪去平凡,享受成功
□辽宁一考生
如今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知有多少人在渴望着有一个机会来叩响自己的家门,让自己一步登天。
但不经磨砺的沙子又如何能与闪光的珍
珠相比呢?在同一片海滩上,又有谁会拾起那一粒平凡的沙子,而对珍珠视而不见呢?褪去平凡,才能收获闪耀的人生。
不付出努力,又如何蜕变呢?也许有许多人会说:“我付出了汗水,却换不来一丝一毫成功的喜悦。
”那一定是你的付出不够,如果你肯像马云般坚持不懈,或许你早就成为人中豪杰了。
马云并不聪明,但贵在他有一颗勤奋及永不放弃的心。
他曾经历了三次高考,前两次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差得令人侧目,直至第三次,他幸运地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
毕业后,他开始自主创业,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从平凡的人中脱颖而出,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只要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那么就可以坚信自己一定会赢得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不经磨砺的人生,怎会活得精彩?沙子若没经历蚌壳的打磨,那么便不会成为熠熠发光的珍珠。
不要以为被打磨过人生的人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清华的“馒头神”张立勇,从小家境贫寒,高二刚开学一个月便辍学去打工了。
最终成就他的是清华大学的食堂。
为了学习英语,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自学七八个小时,拥有这样的信念,他怎么会不成功呢?自此,他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平凡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经过时间和苦痛磨练的人,才会更珍惜自己的一切,让普通的生活变得不再普通。
给自己一个不平凡的目标,就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
“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
为你是一棵树!”俞敏洪的这番话说出了不甘于平凡的人的心声。
的确是这样,拥有一份奋斗不息的信念,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么就会成为沙滩上那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不是命运格外眷顾你,而是上帝也感动而垂青于你追梦的坚贞不渝。
我要成为那一粒珍珠,我要改变“泯然众人矣”的这种局面。
拼尽生命的光华去奋斗、去寻找、去追求、去实现那即将腾飞的梦想。
生命价值的实现,就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凸显自己的价值!
何必郁郁寡欢,不如脚踏实地继续努力,非凡也许就在明天!
评点
开篇从引述材料中提出中心论点“褪去平凡,才能收获闪耀的人生”符合题意。
材料新颖,马云、张立勇和俞敏洪的材料运用恰当,较有说服力。
纵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文章结构上还欠严谨,行文思路较杂乱,段落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缺少过渡和照应。
语言显得拖沓冗长,有些语句意思表达不够明了。
如果在结构和语言方面能克服这些不足,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6分+发展11分=总分46分
例文2
平凡的光辉
□辽宁一考生
一位老人将一粒沙扔在海边,问年轻人能否找到它,年轻人说不能。
老人又说:“我有一颗珠子。
”然后将珠子扔在沙滩上,“你能找到它
吗?”年轻人点点头。
但是年轻人很疑惑:“难道沙子只有变成珍珠才会被人承认与尊重吗?”
其实,不是只有珍珠才可以被人承认与尊重,沙子也可以。
沙子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光辉,平凡者的光辉。
珍珠也是河蚌体中由一粒沙孕育而来的。
平凡的人好像精准仪器中的一个小齿轮,即使很微小,但不可或缺。
由一个普普通通的跑龙套演员到现在的电视剧女王,陈乔恩付出了无数的努力。
刚出道的王力宏为了获得一个表演的机会,在寒风中等待了两个小时,谁能想到陈奕迅曾在电台擦过磁头?
在201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出现的女钢琴家,她是以一个叫朱晓玖的钢琴家为原型的。
天生手小没有让这个倔强的女孩放弃自己的梦想。
她平凡朴素,却演绎着不平凡的音乐。
好像一粒沙,即使平凡,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辉,也可以被人承认与尊重。
沙子固然平凡,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珍珠固然珍贵,却不是人们的必需品。
所以,我们不必难过于自己的普通,开心些,释放属于自己的光辉――平凡者的光辉。
平凡不是悲剧,而是激情的悬疑剧。
你永远也不知道平凡中,下一手牌是什么,你的光辉在期待着你的平凡。
生活不需要时刻激情,平凡如沙,亦能闪耀着光辉,正如诗人兰波所说:“生活不一定在别处。
”
平凡不一定平常,平凡亦可以闪耀着光辉,任何光辉都是从平凡中造就的,在平凡中默默孕育的。
在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这样的人被称为勇士,他们在这个世界闪耀着光辉。
与其做一个被人否定与唾弃的人,不如做一个被人承认与尊重的人。
评点
本文的题目“平凡的光辉”符合本次作文的题意,考生在行文中还注意多次点题,但全文在阐述过程中,内容单薄,在运用论据时,缺少分析阐发,加上全文字数不够,只能列入三类卷。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5分+表达14分+发展6分=总分35分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