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6.理解作者对于“路”的认识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 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 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 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 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 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 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 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 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 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 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 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 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 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瑟缩( sè) 黛( ) d惘à然i ( ) wǎng
祭祀( sì ) 寒噤( ) jì廿n( ) niàn
解释词语
阴晦: 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 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迅乡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 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 中篇
短篇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 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 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 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 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 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 “第二日”,“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日” 等。
小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手?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鲁迅(1881-1936),我国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 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 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 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 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 之情。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秕谷( bǐ) 鹁鸪( b)ó颧g骨ū ( 潺潺(shé) 阴晦( ) 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 )zì猹su(ī 弶( huā) n 脚踝( jiàn) g
) q折u本án( huì
) 獾c(há ) huái
髀( bì) 愕然( ) 嗤è笑( ) chī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 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 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一)回故乡 (二)在故乡 (三)离故乡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
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 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 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 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整体感知课文: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 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 “第二日”;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又Fra Baidu bibliotek了九日”
整体感知课文: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
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 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 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
主要作品集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 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1.认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我”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及 其形象意义 4.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 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 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 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 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 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 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 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