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中考题汇编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doc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doc

用现代汉语写岀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 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 — (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 所欲有其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患: _______________ )(辟: ________________ )%1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_________________ ) ■%1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_________________ ) ■%1 此之谓失其木心。

(木心: _________________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如使人Z 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 . 此之谓/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屋舍俨然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劳.其筋骨()(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非徒.愈病()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1分)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练习题

孟子两章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孟子二章中考题

孟子二章中考题

《孟子》二章中考阅读真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 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凭借)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3、翻译下面句子。

(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8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14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 _______ 学号 _______ 成绩 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题。

(共10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18. (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2)经常(1分)(共2 分)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0. (1)内有法家拂士( 2 )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 分)10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 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孟子两章中考题

孟子两章中考题

孟子两章中考题内江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A、委而去之(到… … 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7 、3 分A 8 、4 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3 分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3 分,“域”“固”各1分,句意1分)沈阳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孟子》二章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编《孟子》二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孟子》二章【安徽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⑴百里奚举.于市举:⑵必先苦其.心志其:⑶曾.益其所不能曾: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⑸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15.⑴被选拔,被任用;⑵他,他的;⑶通“增”,增加;⑷了解,明白;⑸在国外(或在外面,指国外)(共5分。

每小题1分)16.⑴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⑵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17.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共2分,意思对即可)【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0-13题。

(1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⑶创业与守成孰.难孰:⑷征与吾共安.天下安:1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B、之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于D、而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贵阳实验区2004中考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②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相关链接材料)四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五北京市海淀区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们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六沈阳市(课改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附加:默写《蒹葭》一答案: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二、答案:8A 9D 10C三、参考答案:1.①所以②这种人 (每个1分)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每点1分)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四、参考答案:1、C 2、B 3、B 4、C 5、D五、【参考答案】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六【参考答案】10. 《孟子•告子下》或《孟子》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12.D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意译亦可)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