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医疗管理核心制度有哪些

医疗管理核心制度有哪些

医疗管理核心制度有哪些医疗管理是指通过规范、协调和优化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其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是医疗管理的基础制度,是按照医疗机构规模、功能、服务对象等特征将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确定相应管理要求的制度。

通过分类管理,使各类医疗机构在不同的管理要求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对医疗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和高质量。

包括对医疗设施的规范管理、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医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

3.医疗卫生资源管理制度:医疗卫生资源管理是指对医疗人员、设备、药品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包括医疗人员的编制和分配、医疗设备的采购和维护、药品的采购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4.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管理是指对医疗费用的核定、支付和监管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包括医疗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医疗费用的结算和报销、医疗保险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5.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管理是指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错误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

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

6.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医疗信息化管理是指将医疗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管理中,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管理制度。

包括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方面的制度。

以上仅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制度的基本概述,实际中还有许多其他细分领域的管理制度,例如人才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医疗教育管理制度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因此,建立和完善医疗管理核心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调整,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

医院管理核心制度医院管理核心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医院运营和管理,保证医院的安全、高效运营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其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下面是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一,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其质量管理制度是其管理核心。

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完善各项质量标准、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评价体系等。

同时,还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运营的基础,医院应建立一整套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包括招聘制度、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人员考核和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

医院还应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培训机会,激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三,院内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单位,需要面对各种安全风险和隐患。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院内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医疗设备安全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

同时,医院还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四,患者权益保障制度。

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应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院应建立患者权益保障制度,包括患者知情同意制度、隐私保护制度、疾病诊疗纠纷处理制度等。

医院还应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争取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第五,信息化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医院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推进电子病历的使用等。

医院还应对医务人员进行信息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参保、缴费管理机制,树立全民参保的意识。

2. 提高参保者的就医和用药权益,实施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改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3. 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参保者的就医费用合理性和公平性。

4. 建立国家药品政策,规范药品流通和使用,实行药品费用报销,促进药品使用市场化和质量合理化。

5. 建立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实行医疗服务费收取和报销标准。

6. 实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健康教育,拓宽公众健康服务领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7. 推行综合性医疗服务,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建立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

8. 建立健全医疗护理体系,改革医疗护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能力。

9.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实施临床指南,推动医院的质量改进。

10. 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管理体系,推广电子病历,建立全国统一的病案管理系统。

11. 建立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网络,实施全民健康保险,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12. 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机制。

13. 改革和完善医疗机构结构,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

14. 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医改,建立医学教育体系和医德教育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5. 推动医疗机构自律,加强医疗机构监督,建立正规化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16. 加强和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保险体系,保障参保者的医疗风险。

17. 建立医疗资源供给管理机制,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健康服务调整机制。

18. 加强医疗政策的实施监督,严格执行医疗制度,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权益。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加强医疗工作管理而制定的十八个重要制度。

这些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该制度涵盖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控等方面,旨在保障全民健康。

2.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机构建设、管理的重要制度,旨在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3.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重要制度,方便群众获得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药品。

4.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旨在提高医疗卫生人才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管理。

5.医疗服务价格制度6.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为保障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权益而制定的制度,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7.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制度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管理制度是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的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对外界发布信息,组织专家开展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保障人民用器械安全而制定的制度,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监管。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制度。

10.医学伦理和医学道德规范医学伦理和医学道德规范是为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伦理和道德建设而制定的制度。

11.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是为保障医院内病人的安全而制定的制度,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

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为促进医患良性互动而制定的制度,方便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协商。

13.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是为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而制定的重要制度。

14.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是为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制度。

16.职业病预防控制制度职业病预防控制制度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而制定的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利。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保障。

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费用控制。

下面将介绍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 医生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医生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3. 医保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质量。

5.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闹”事件发生。

6. 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7. 急救医疗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

8. 妇幼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妇幼老人群体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9. 健康医疗服务宣传制度:加强健康医疗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10. 医疗诊断技术装备保障制度:加强对医疗诊断技术装备的投入和保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1. 医疗机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12. 预防医学服务制度:加强对疾病预防的宣传和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

1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素质。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15. 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调查处理机制,保障患者权益,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16.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7.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和发展,提高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的地位。

18.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篇1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完善、持续改进质量管理过程。

2.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职责明确,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3.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4.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5.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6.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7.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逐级上报。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将质量与安全的评价结果纳入对医院、科室、员工的绩效评价评估。

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应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安全管理的职责、权限和责任。

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有哪十八项

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有哪十八项

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有哪十八项在医疗行业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核心制度。

以下是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的十八项内容:1. 质量方针和目标:医疗机构应明确质量方针和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以确保提供卓越的医疗质量。

2. 组织架构: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确保质量管理的高效运作。

3. 资源管理:医疗机构应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和信息系统,以支持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4. 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事故报告和风险管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绩效评估:医疗机构应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评估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改进提供依据。

6. 医疗过程管理:医疗机构应规范医疗过程,确保医疗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7. 医疗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医疗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患者风险。

8. 医疗安全事件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改进医疗事故,减少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9. 医患沟通管理:医疗机构应注重医患沟通,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升患者满意度。

10. 质量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培训和教育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11. 护理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管理,确保护理服务符合标准和要求。

12. 医疗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环节。

13. 患者信息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保障患者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14. 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价:医疗机构应进行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15. 医疗纠纷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调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16. 医疗诊疗标准: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实施医疗诊疗标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诊疗质量。

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1.参保制度:参保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的基石,它规定了哪些人可以享受医疗保障,以及具体享受的范围和内容。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往往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和参保人员的缴费来分担医疗费用,使得人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2.医保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是医疗核心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规定了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比例。

一般来说,医疗费用可以按病人自费、医疗保险支付、政府负责支付等方式进行支付。

而具体的支付比例则可以根据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政府财力状况等来决定。

3.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医疗服务提供方式是指医疗核心制度中提供医疗服务的具体方式和机制。

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或者引入民营医院等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来满足人民的不同需求。

4.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医疗核心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规范,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价和监督,并建立医疗事故的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科技创新和药品监管:医疗核心制度还需要建立科技创新和药品监管体系,以推动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药品监管则需要制定药品审批、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办法,以保障药品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6.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医疗核心制度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引导人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具体实施医疗核心制度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但以上所提到的内容大体上都是一个完整医疗核心制度所应该具备的主要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建立的核心机制和制度安排,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十六项内容:1.医疗体系建设。

包括构建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资源配置等。

2.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药品全流程监管制度、推广仿制药等,确保药品供应安全和合理用药。

4.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保障患者安全。

5.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

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机制、推动医用耗材价格透明等,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6.医疗技术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

培养医疗人才、加强技术攻关等,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7.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8.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医患矛盾调解机制、完善医疗责任追究等,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9.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就医需求。

10.医疗管理体制。

推进医院、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等,优化服务管理模式。

11.医学伦理和法律建设。

加强医疗伦理和法律教育,建立完善医疗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

12.医疗事故监管和预防。

加强医疗事故统计和监管,推动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

13.医患沟通和信任建设。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

14.医疗资源配置和流动。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流动和共享。

15.医疗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

加强医疗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6.医疗科研和创新机制建设。

鼓励医疗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医疗科技进步。

这些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覆盖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层医疗服务到医疗保障、从医疗质量安全到医患关系,都有相关制度和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医疗体系的核心,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管理和服务中,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质量不高和医疗安全问题而设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它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立医院改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的重要方面。

公立医院改革旨在解决公立医院缺乏竞争机制、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强化绩效考评等。

二、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各项医疗服务进行定价并提供给患者的制度。

为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医疗服务的优质和平价,医疗服务价格制度需要合理设定价格标准,并建立价格监管和评估机制。

三、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保障公众医疗保健需求的关键制度之一。

医保制度包括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通过补充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四、医疗诊疗规范制度医疗诊疗规范制度是指对医疗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医疗诊疗规范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诊疗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医疗错误和纠纷的发生。

五、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医疗质量评估制度是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质量评估的制度。

通过对医疗质量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医疗纠纷解决制度是针对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发生的纠纷而设立的制度。

医疗纠纷解决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七、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制度。

通过医疗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八、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需要的药物而建立的制度。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短缺和漫价现象,提高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九、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医疗技术评价制度是对医疗技术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与落实

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与落实
(2)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通过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控意识,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
二十、医疗核心制度与医疗服务创新
(1)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为医疗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2)结合医疗核心制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落实措施
1.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医疗核心制度的认识。
2.建立健全监督与考核机制,确保医疗核心制度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
3.强化责任追究,对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专项活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5.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
四、临床病理讨论制度
(1)临床病理讨论旨在提高临床与病理的相互理解和协作,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2)对于临床诊断困难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应由主治医师组织临床病理讨论。
(3)讨论会应邀请病理科医师参加,共同分析病例特点、病理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以指导后续治疗。
五、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
(3)鼓励医护人员在遵循医疗核心制度的前提下,开展临床研究和创新实践,推动医疗服务的持续发展。
二十一、医疗核心制度与医疗质量控制
(1)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应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2)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评价。
(3)通过质量控制活动,不断优化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讨论会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主持,相关医护人员参加。

何为医疗核心制度

何为医疗核心制度

何为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的、关键的管理规则和操作程序。

以下是医疗核心制度的主要内容:1. 患者安全制度:- 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 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包括预防医疗错误和伤害。

- 建立患者安全事件报告和分析机制。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制定医疗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

- 定期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和改进。

- 确保医疗行为符合专业标准和伦理要求。

3. 医疗伦理制度:-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 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

- 维护医疗公正性,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4.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识别和评估医疗服务中的风险。

- 制定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

- 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

5.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 定期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

6.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 明确医疗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 实施医疗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认证。

- 建立医疗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7. 医疗设备和物资管理制度:- 确保医疗设备和物资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校验。

- 建立医疗物资的采购、存储和使用规范。

8. 医疗流程管理制度:- 制定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 实施流程监控和持续改进。

- 确保医疗服务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9. 医疗监督和评价制度:- 建立医疗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 定期进行医疗服务的监督和评价。

-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医疗服务的改进。

10. 医疗法律和法规遵守制度:- 确保医疗服务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

- 对医疗法律和法规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

- 建立法律和法规遵守的监督机制。

医疗核心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详细内容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应运而生。

这些制度旨在解决医药费用过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明确医疗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医疗保障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参加医疗保险,居民可以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康复护理等费用的报销。

2. 大病保险制度对于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实行大病保险制度,政府对其医疗费用进行补助,降低患者的负担。

3. 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必需的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保障患者用药需求。

二、医疗服务制度1.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康管理网络,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优先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患者上大医院的需求。

2. 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通过门诊费用首付制度,降低医疗费用的预付比例,减轻患者负担。

3.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监管制度1. 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建立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医疗事故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报告、处理医疗事故,保障患者权益。

四、医疗人员管理制度1. 医疗人员绩效薪酬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薪酬激励,提高医疗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素质。

2. 医疗人员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建立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与发展制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德。

五、药品供应与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药品供应管理制度建立药品供应管理网络,提高规范药品供应的质量与效率。

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六、医疗信息化建设及隐私保护制度1.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医疗信息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患者医疗信息隐私的保护,防止患者医疗信息被滥用。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医疗领域中的18项核心制度,并逐一解析其具体内容。

1. 以居民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制度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应置于医疗服务的核心位置。

医疗服务应关注居民的健康需求,确保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要单位,承担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

3. 住院医疗服务制度住院医疗服务是指患者因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住院医疗服务应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

4. 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是指患者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机构之间的费用支付关系。

医疗费用支付应公平合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5.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保障居民获得必需的药品。

药品供应保障应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充足,同时控制药品价格合理。

6. 药品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是指对药品的配药、使用和监督管理。

合理用药和规范用药是药品使用管理的核心要求。

7.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是指对患有特定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和救助。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应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救治。

8. 基础医疗保险制度基础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对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其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基础医疗保险应覆盖全体居民,保证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9.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指居民与全科医生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医生患者关系。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连续性和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指对医患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解决。

医疗纠纷调解应公正、公平、高效,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保障参保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权益。

医疗保险制度应确保参保人在医疗方面的经济保障。

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的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的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查对制度的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对医疗领域进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础性制度。

以下是医疗核心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之一,旨在为全体居民提供医疗费用的基本保障。

根据不同地区和职工类型的差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等。

二、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而设立的特殊医疗保障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设立的救助基金、兜底医疗保险等,旨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突发重大疾病所导致的高额医疗费用。

三、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对药品市场进行监管和经济补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合理价格的药品。

该制度主要包括药品价格审查、药品临床使用与审批、药店和药企的药品经营许可与监管等。

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是通过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干预,维持和调控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水平。

该制度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价格的政府指导价、医保支付标准的制定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监测等。

五、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评审、诊疗指南、医疗事故应急处理等制度,促进医疗机构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六、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是设立和规范医疗机构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医院管理制度、医生执业管理制度、护士执业管理制度等。

七、信息化建设与健康档案制度:信息化建设与健康档案制度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和管理个人健康档案,推动信息共享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该制度的重要目标是推广电子病历、建立健康档案和推动互联网医疗等。

八、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医疗纠纷解决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机制,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医疗安全。

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行业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行业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行业十八项核心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行业的管理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行业核心制度。

下面将介绍医疗行业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一、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场所,医院管理制度包括了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卫生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针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医院要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建立职称评定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继续学习和进修,提高专业水平。

另外,医院也要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作,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环境。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指标,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了医疗质量评估、医疗事故处理、医疗标准制定等内容。

通过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三、医疗诊疗制度医疗诊疗制度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了患者就诊流程、医生诊疗流程、药物处方和检查治疗等方面。

在患者就诊流程方面,医院要建立预约挂号制度,合理安排医生的门诊时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在医生诊疗流程方面,医院要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此外,医院还要建立药物处方和检查治疗的规范,加强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检查治疗的标准化管理。

四、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是患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医疗费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包括了医保结算、费用报销和财务管理等方面。

对于医保结算,医院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医保标准来结算费用,确保患者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对于费用报销,医院要建立规范的报销流程,加强对费用报销的审核和监督。

同时,医院还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和门诊收入的合理分配。

五、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预防和控制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层级和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2.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等因素,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基本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3.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过度收费和价格虚高。

4.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全民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和医疗风险的分担。

5.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配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6.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事故预防,保障患者的安全。

7.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8. 医疗技术评价和应用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评估和应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 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推行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11. 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制度:建立统一的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机制,确保药品的质量、价格和供应稳定。

12. 基层医疗服务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范围。

13.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保障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14. 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15.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16.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17. 医疗投资和融资制度:建立医疗投资和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

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机构十八项核心制度内容
1.患者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安全权等权益;
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监测、评价、提升机制,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3.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强制执行;
4.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管理机制,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5.医疗事故报告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并将事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6.诊疗流程规范制度:规范医生的诊疗流程,严格控制诊疗误差;
7.医疗纠纷解决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化解医疗纠纷;
8.实名制管理制度:建立患者实名制管理机制,保护患者个人信息隐私;
9.医疗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确保医院财务稳健;
10.罚款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及罚款标准;
11.系统管理制度:规定医院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等制度;
12.建档管理制度:规定患者建档和管理的规范;
13.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合法、安全;
14.人事管理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
15.安全保卫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内部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16.医学伦理规范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及生命伦理规范;
17.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信息的录入、存储、使用、传递等管理;
18.紧急医疗救援制度:建立院内急救体系和预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内容医疗核心制度聊城市中心医院目录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术前讨论制度5.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6.死亡病例讨论制度7.危重病人抢救制度8.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和审批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和管理制度11.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2.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3.会诊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壹)第壹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且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于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且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关联科室会诊或方案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和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于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关联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壹)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关联人员参加。

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且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于入院8小时内查见患者,主治医师应于48小时内查见患者且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于72小时内查见患者且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方案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方案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且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壹般患者;检查化验方案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壹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和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且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壹)分级护理是指患者于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且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壹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且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且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壹的患者,能够确定为特级护理: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2.重症监护患者;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且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且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壹的患者,能够确定为壹级护理: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壹的患者,能够确定为二级护理: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壹的患者,能够确定为三级护理: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5.提供护理关联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5.提供护理关联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4.提供护理关联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壹)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且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和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

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四)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关联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五、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壹)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且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方案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六、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壹)病人死亡后,必须于死亡后壹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

(二)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死亡病例必需于6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

须尸检的病例,待病理方案后进行,但不迟于2周。

(三)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

(四)死亡病例讨论程序:1.讨论前经治医师必须完成死亡记录。

2.讨论时经治医师汇报病情摘要、治疗经过、死亡原因。

3.讨论内容应包括:(1)诊断;(2)治疗;(3)死亡原因;(4)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六)死亡讨论记录:1.各科建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于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人员于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

2.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

3.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审阅签字后,附于病历上。

七、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壹)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且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政(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和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且签字。

(四)于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于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壹遍。

于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且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八、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和审批制度(壹)手术分级根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1.壹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2.二级手术是指有壹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壹般、有壹定技术难度的手术;3.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4.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

微创(腔内)手术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

(二)手术医师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依据本科室医疗人员其受聘卫生技术资格、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技术能力、专业特长等,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

1.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下,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之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之上者。

2.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之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

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之上者。

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