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众多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已有初步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广,技术更为先进,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发明和创新为例,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成就、发明家及其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图片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历史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3.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人教版的一节优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发明成果的联系可能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的历史资料、科技资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呈现其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五章,关于“近代工业化进程与技术变革”这一主题,共有七节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章的重要一课,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内容,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工业化、科技变革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课程之一。
教材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包括课文、图片、解释说明、作业等。
课文简明易懂,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理解不深或是不清楚的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中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解释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时间段和历史背景;(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2)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逻辑;(3)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探究知识;(2)提高学生对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理解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思维。
三、教学策略1.阅读策略: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关键词或难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提前了解并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
2.课堂讲授与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师主导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并进行相关解释,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流程Step 1 Leading In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多幅描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了解图片中的关键内容和标志;(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多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有哪些重大影响?”搜集学生答案,进行互动交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世界殖民扩张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发明创新更多,对学生来说,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发明创新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场景。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相关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那么,电力是怎样被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情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应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政治上,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科技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对电的应用,教师应通过图示明确电力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这种新能源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同时结合物理知识,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工作原理明确汽油和柴油等原料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兴起。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师应运用视频、图示、图片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讲解汽车、飞机等的发明创造,联系现实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对我们今天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用幻灯片出示一则故事:爱迪生从穷苦的工人到大发明家,其一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直很节俭。
未成名前,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在街上看到他一副寒酸的样子,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旧得已经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让别人看到也好一些啊。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后来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这样的穿戴,谁相信你是一个大发明家啊!”“用得着吗?这儿人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教师过渡:爱迪生一生有哪些重大发明?为什么“人人都已经认识”他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睹他的风采吧。
【讲授新课】一、电的应用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并提问:(1)此图是哪一科技成果?是由谁发明的?(2)这一发明成果出现于哪一时期?它的广泛应用有何重大意义?(3)在这一成果发明后,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革?(4)这一机器的应用使哪一能源得到了大量的开采?有哪些负面影响?(5)这一发明引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回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学习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
【教学难点】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一)电的应用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发明和技术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主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发明和技术,使学生深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观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而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然后逐一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如电力、内燃机、新交通工具、新通讯手段等。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
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
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
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标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壮观场景。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涉及众多领域,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成就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参,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重要成就?”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如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就背后的科技突破和发明家。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工业革命的概念、影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本节课中的一些科技名词和概念可能较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图片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创新,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同时介绍这些发明和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发明和创新,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掌握重要人物和事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发明和创新,重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对比教学: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部分内容都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重大成就。
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材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结合史料,分析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祖国、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出示武汉美丽的夜景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新课讲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背景:材料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斯徳《世界近代史》➢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和扩展;➢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材料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课堂展示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布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馆并解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导入新课展示:上海世博会会徽、中国馆设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述: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人合臂相拥,好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的广义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而中国馆展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欧美国家再一次兴起科技革新的浪潮,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今天我们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为内容来策划一次博览会。
●探究新知活动一:确立博览会的主题、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设置的展馆。
1.请同学们阅读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找到答案和依据。
2.讨论得出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学习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
【教学难点】
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
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电的应用
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
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3.教师提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回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
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教师总结: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电能一经问世就投入在生产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
4.教师提问:在电力应用方面,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展示图片)
学生1回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学生2回答: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学生3回答:在电器发明方面,美国爱迪生在1879年制成耐用碳丝灯泡,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被誉为“发明大王”。
教师补充: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
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5.教师总结: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雷公”“电母”―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发电站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电气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教师引导: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让我们一起了解“内燃机”。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总结出内燃机及交通工具的发明过程。
学生1回答: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学生2回答: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本茨也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
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学生3回答: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此后不久,中国人冯如制造出了更先进的飞机,并获得国际比赛大奖。
冯如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2.教师提问:内燃机的发明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
场变革。
(2)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总结: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教师提问: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请回答19世纪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领域出现的科学家及其贡献或发明。
学生1回答: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学生2回答: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生3回答: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学生4回答: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教师引导:19世纪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变革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1)是以电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电力、石油、煤炭构成三大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科学同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新的能源、机器、交通工具、生产部门大量出现;(3)新科技超出一国范围,几乎是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美、德领先;(4)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如德国、日本)。
3.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补充:(1)对世界的影响:①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促进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一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特点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
它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突破性成果为依托,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生动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这次工业革命发挥了更巨大、更深刻的社会改造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