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条中指出,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有这些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在平常上课时,我们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讲解新知识之后,真正留给学生思考、消化、吸收的空间却不一定充足,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如果缺乏对教材的阅读与思考,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性,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出现课堂提问会了,但是隔一段时间就全忘掉了,甚至有的知识点讲了很多次,可在遇到同类题时还是不会做的情况。
不久前,学生在完成《落花生》这一课的阅读练习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文中的父亲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体现了花生的什么特点,抒发了对花生怎样的情感?乍一看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在新授课上这些知识点都学过,当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已经懂了。
可是此时一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有同学的回答完全不符合题意,有同学是错别字明显。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明明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际运用时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呢?现在细想一下,当时在学习新知识时,部分学生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所学的知识,思考、理解不深入,知识的遗忘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见,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思考。
只有对知识进行深刻思考,才能牢记这些知识点,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思考,是破解学不能致用的关键一环。
在新授课上,我们要舍得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温习巩固中内化、吸收知识。
只有让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他们才不会吃夹生饭,从而规避学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回头补知识漏洞,结果是旧知没有学透,新知也没有灵活掌握的困局。
给教师的建议11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
【以前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却从未深究其原因。
】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理解与知识不能等同,理解并不等于牢固,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举一个例子来说。
在几何课上,学生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
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学生们马上就理解了。
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
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材料。
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
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了。
原来,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
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
【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复习。
把所学知识再巩固一遍,才能更加熟悉知识。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
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
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
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体会
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重要使命,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读书心得,希望能给教师们一些启示和建议。
第一条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喜欢看实体书,有的人喜欢听有声书,还有人喜欢看电子书。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第二条建议: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还能让你更好地吸收书中知识。
比如,建立定期阅读的习惯,每天读一定时间的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第三条建议:选择好书选择好书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书能够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
第四条建议:记录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悟和想法,及时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笔记能够帮助你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够帮助你回顾和总结。
第五条建议:分享读书心得把读书心得分享给他人,不仅能够帮助到别人,也能够加深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同时,和他人交流,也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第六条建议:培养读书兴趣读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就能够更好地坚持下去。
比如,在读书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生动有趣的书籍,能够让你更容易进入状态。
第七条建议:注重基础知识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扎实的学习基础,也是更高层次知识的必要前提。
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第八条建议:拓展知识面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读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同领域的书籍,让自己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九条建议:尝试不同的读书方式除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读书方式。
比如,听有声书,玩读书游戏等等。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读《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优秀5篇读完一本书的心情总是感慨万千的,这就非常有必需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育我们思索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究竟应当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下关于读《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便利大家学习。
读《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篇1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老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剧烈;我们的孩子却还处在无知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一付无所谓的样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怎样依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依据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将来的前面呢?始终以来我都在思索这个问题,结合近来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专著《给老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作好老师的信念,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我们要做一名专业学问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这就是说,老师要读书。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指书籍。
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同学之间的小冲突,哪里有时间读书呢?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情愿挤,总还是有的。
”睡前非常钟或二非常钟并不影响睡眠的效果。
该怎样进行呢?把有感受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状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预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同学的永久是新奇的养分,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知我的。
其次,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宽容”是作为老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由于犯错所以更应当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老师的宽容,由于宽容比惩处更有力气。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2条感受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2条感受家庭作业是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当天在学校所学知识,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完成的作业。
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好证明,同时也直接反映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及学生的家庭环境。
老师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如果老师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那么检查一轮就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假如是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那么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检查作业的,怎能有时间进行新课呢?进城执教五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着一条有效检查家庭作业的途径,经过我的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检查作业的方法,那就是:“双管齐下”检查法。
“家长自查”法“家庭作业顾名思义是以家庭为主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主战场是“家”,家长是他们的主要监督者。
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是否能养成,很大一部分在于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
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够给孩子创建一个舒适的完成作业的环境、合理地安排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并及时地检查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让他们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肯定会认真、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
我主要采用让家长签字的方式让家长参与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比如: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最好离开,到规定的时间才准时进来检查,这样有助于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集中注意力习惯的培养。
二管:“重点突破”法“家长检查法虽然效果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根据组长检查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惯犯”很多,他们一般是比较抗压的学生,对组长的检查采取“三不理”态度让背书时不理,让掏作业时不理,问家长号码时不理。
的方式,逐个突破。
这样的家长,找他商量对策也是徒劳,我只能采取“盯”的方式,每天必查他的作业,若写不完,就让他搬着凳子趴在我面前写,直到写完为止,对这样的孩子一定不能松懈,要时刻警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
下面是《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由聘才网提供, 欢迎参考学习:心得一人活到老学到老, 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 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今年暑假, 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 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 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
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 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 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 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 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 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 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 全书仍有一百条, 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 有生动的实际事例, 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 做教师的都知道, 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 上课, 改作业, 课外辅导, 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 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阅读心得感悟(3篇)
2024年《给教师的建议》阅读心得感悟作为一名学生,我曾经是教师的学生,现在也是一名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正因为如此,我深知教师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与教师们分享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心得感悟。
首先,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热爱之心。
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使命的,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敬业精神才能驱使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热爱之心才能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并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的关怀和呵护。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知识面的拓宽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
第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生需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教师可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二节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二节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有感阳谷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李恒柱1、问题的提出: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学生不思考也不听。
2、解决的办法:教师给所有的学生都出题,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做出来,教师通过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教师可以简便的方式取得全体学生关于知识情况的信息;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避免了在检查作业时部分学生学习部分学生不学的情况;三是教师可以直接指导成绩较差的同学,使其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救,为获取新知识打下更好的基础。
实际上对于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大量存在,我们现在在上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叫前置补偿,或者叫课前提问,名称不同,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如何,另一个是对以前尝过的、这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看学生是否还记得。
大部分情况是当教师提出问题是学生心理想的往往不是这个问题如何回答,而是老师千万别叫着我,叫着我算我倒霉,叫不到我算万事大吉,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回答问题上。
真正能检查到的,也就是那几个被告叫着的学生,多说是一部分成绩好,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
好多教师也因为没有好办法而一味地责怪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做罢。
但也有部分教师用到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这个方法首先比较好,但我感觉他真正好在教师给学生出的题目比较好。
通过做这些题目,学生不仅复习了昨天所学过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所出的题绝对不是把昨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地复述一遍那么简单。
比如教师让学生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
这道题首先学生要把昨天学的圆面积公式要记住,并理解圆面积公式为何是这样的,能根据已有知识把圆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说明学生不仅记住了公式,而且理解了圆面积是怎么回事。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节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节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有感阳谷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李恒柱1、问题的提出:学生昨天学的很多,但今天上课时忘记了。
2、原因: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3、解决的办法:还必须进行思考。
即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后,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还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即学习后要及时复习。
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完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新材料,看能否把教师讲的主要内容(即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
)回忆出,如不能及时再现出来,则自己复习教材,把遗忘的材料及时补充进来。
这种方法对学习最“差”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
但我想,根据遗忘的规律,对教师刚刚读完的材料及时进行回顾、复习,使掌握的知识及时巩固并及时发现遗忘的内容并进行补救,这固然是个好办法,但仅靠这一办法仍不能有效解决第二天或者下节课学生把知识遗忘的问题,因为根据遗忘规律,人们对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对新知识的巩固,时间间隔由短变长,经过多次的复习,新知识才能牢固地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
所以我认为除了作者采取的当堂复习训练外,课下或放学后还要做一些家庭作业,或象作者先前所说的在放学的路中让学生再回忆一遍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晚上睡觉时再想一遍,第二天早晨再想一遍。
经过多次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在头脑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在今后的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来为学习新知识服务。
即便对新知识的学习没有直接帮助,也可与同类知识进行对比,比如我们学习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具体知识可能对学习另一个国家没有直接帮助,但我们学习了另一个国家后,可以与前一个国家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原因,这样可以复习前面所学知识而巩固新学习的知识。
而对于象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知识,学好了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工具,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经常的运用而加以巩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真是受益非浅。
因为它给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我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我想趁此机会谈一点自己拜读完这本书后的随感,以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再加上他个人智慧的结晶。
全书通俗易懂,贴近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解决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身受老师们的喜爱,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该书是以建议形式出现,共计100条。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每一条建议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面对的情形,所以每次阅读起来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对待同一问题上所存在的不足,并会以书中的建议来要求自己做改变。
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所在吧!在100条建议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以及如何去教育后进生。
说实话,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中,一直困扰我的就是如何去教育那些在老师眼里所谓的“差生。
”曾有无数次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也曾有无数次想对这些学生说放弃,但最终不管是那种决定,总没有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
而在拜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渐渐明白了自己该尝试着想哪个方向努力。
书中指出儿童发展上的偏差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首先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其次是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第三是早期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
面对这种种形成的原因,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相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势必会一无所获!书中又以非常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这一道理。
后来回想自己以往对待那些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结果自然就适得其反。
11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已经有一段时...
官道口中学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一期简报炎炎夏日,能手捧书卷,固守心灵的宁静,饮一碗心灵鸡汤,这是何等惬意的事,请阅读51位教师阅读苏老第十一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附:每位教师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就是学生对所感知胡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事实上我们在上新课时,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已忘得一穷二白,这关键还是在上课时学生没有深入地思考课堂中的问题或概念性的内容。
或者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完全重复老师的讲解过程,但是学生还是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个环节时就去翻书,此前学生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遍。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重要。
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所以,课堂中就应毫不犹豫地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这样学生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就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也就越少。
(六年级语文王娟玲)闲暇无事,不由捧起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经典著作,看到第十一条,浮想联翩,本期教学成绩已揭晓,名次靠前的大部分是副科,而主科成绩惨不忍睹,不由掩卷沉思:平时教学,副科教师大部分印发有导学案,课堂主要是自学—识记—练习—过关-落实;而主科教师虽有自学练习,但当学生启而不发,自学太慢时,教师就失去等待的耐心,往往越俎代庖,滔滔不绝地讲答案,讲方法......从而造成大量的讲解时间挤掉过关落实环节。
于是,主副科教师在课堂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参与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堂清日清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自然最后的教学成绩也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读后感《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读后感篇一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12条“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我真是感慨万千。
以前,我总觉得检查家庭课业嘛,不就是看看学生做没做完,答案对不对呗。
但苏霍姆林斯基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闷棍,告诉我,“兄弟,你可太天真了。
”他说检查家庭课业得成为一种有效的脑力劳动,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就拿我以前的经历来说吧。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检查作业那叫一个简单粗暴。
每次上课,就喊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答对了,好,坐下;答错了,就皱着眉头,好像我们犯了天大的错似的。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检查作业啊,就像是一场赌博,运气好就躲过一劫,运气不好就被批得狗血淋头。
这能算是有效的脑力劳动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检查作业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
这就好比做菜,不能只看最后端上桌的菜好不好吃,还得看看厨师在厨房里是怎么一步步把食材变成美味的。
比如说数学作业,不能只看答案是对是错,得看看学生是怎么想的,是用了什么方法才得到这个答案的。
也许有的学生答案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思考过程很独特,说不定还能给其他同学启发呢。
这就像在一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可能藏着珍贵的宝藏一样。
我就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教室里,老师拿着一个同学的作业本,没有直接看答案,而是先问这个同学:“你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呀?”同学挠挠头,说:“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和我们之前学过的那个有点像,但是又不太一样,我就试着用那个方法改了改。
”老师眼睛一亮,说:“嘿,你这个想法很有趣啊,虽然最后答案不对,但是你这种思考方式值得表扬。
”这时候,同学们都竖起耳朵听着,他们不是在看一个同学出丑,而是在学习一种思考的方法。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检查作业方式嘛。
但是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这种检查方式固然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不会太费时间了呢?毕竟一个班级里有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这样问一遍,那一堂课可能都不够用啊。
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第一篇: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读《给教师的建议》1—10条后感《重视阅读、学会思考、提高能力、带上爱心》读了《给教师的建议》1—10条。
觉得这十条建议虽然谈的不是一方面的内容,但其实所包含的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阅读,强调思考,强调能力。
前十条中“阅读”一词出现了44处,“思考”一词出现53处,“能力”一词出现22处。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既指教师的阅读,也指学生的阅读。
例如: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提倡教师用一生来备课,而这种备课主要指的就是阅读。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这些都是在突出教师读书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3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这些是在讲儿童读书的重要意义。
关于阅读,这也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视的一点,新教育实验中“毛虫与蝴蝶”“教师专业发展”都是关于阅读的实验。
所以我想,新教育实验其实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学习中的理解和思考,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就已经说明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但是真正在教学中能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又有几人呢?课堂上,教师急匆匆地把观点、答案说给学生,生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或者是形式上搞一些讨论,但最终意见还是要统一到教师的观点上来,这样的讨论形同虚设。
我也犯这样的毛病,一看学生思考而得不出结论就紧张,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理解了,就告诉他们最终定论,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2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或者是作业会出错。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
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
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
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
(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
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提要: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更多资讯《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有感12在同事的介绍下,读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
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今日读书收获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10、12、13条》
今日读书收获---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第10、12、13条》
1. 经过思考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这是我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0条建议时的启发,我同时想到了在语文的学习中怎样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如在学生字理解字义时,先组词,再造句,组词时孩子可能会直接抄字典上的词语,但造句就需要动一动脑子了,一个词语每个孩子都能造出不同的句子,这样才算是真正理解这个词语了。
2. 在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要求上,要强调不能出错。
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
3. 评分要是对学生有分量的,不把差评给学生,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引用:“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会成为他认识的快乐的源泉。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感悟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读书心得感悟,以下是我在阅读中得出的十个建议: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心态,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4.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6.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7.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8. 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多元化的兴趣和爱好,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9. 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0.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得出的十个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5篇
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5篇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篇1《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
阿。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
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
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4篇
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4篇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读书心得篇1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
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
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
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
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有幸拜读闫学老师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读完大半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它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阅读的重要性到教师为什么要阅读,如何阅读,到最后如何写读书随笔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书中的鲜明深刻观点,深入浅出的解说让读者惊叹闫学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学之外,收获良多!感谢闫学老师给我们及时化愚!在书中,闫学老师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阅读的意义,作用及教师为什么要阅读,指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还指出教师是一门职业,教书之外,还应有诗和远方来滋养灵魂,远离现世,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体会生命,感悟生活!说的多么好!作为教书育人者应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对事物科学、理性的认识,而这些除了生活中经验的积累,读书便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个主要途径。
读书化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才能创造性地使用知识,赢得自身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读书。
很多时候,我们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闫学老师指出越忙越要读书,并指出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选择阅读,是否愿意过一种阅读的生活,留出时间给阅读。
一旦这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你不优秀也难。
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
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第十一和第十二条建议
晚上坐下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条
建议。
第十一条建议是说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苏氏在这篇
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恐怕是每位教师都遇到过的,就是在前一
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又忘记了,
或者是作业会出错。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归结为学生不
用功,没有到家复习,或者是粗心马虎?看看苏氏通过自己的观
察和教学实践,绝不是这么简单。
学生当时明白了并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并不等于理解了。
也就是说,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
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消化或者反刍的过程,对知识的
理解停留在表层上,所以第二天会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
所以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所学
的知识进行回味一下,会用自己的思考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脑子
里放一遍电影,这样,学生就会看出哪些地方出现了断挡,他们
就会自觉地重新看书或者请教老师,将自己薄弱的环节给补上。
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
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的,也就不会出现上面
说的情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味的过程呢,关键是教师要给
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要怕耽误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心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
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
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
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
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说到检查作业,也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因为老师上课时的时
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检查到,而在检查其
中的几位时,有些学生还不听。
(这里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
现在很多老师已经省略掉了这
一环节)如何进行检查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
草稿本是每个学生所必准备的,就是每到上课的时候,教师
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简单
的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思考,将知识点融入到一
些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学生答出来必然对知识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会实际运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
的积极动用;二教师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
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那么,这些作业教师如何进行评判呢,是每本都看,还是看一部分呢,或者是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呢?苏氏在文中没有写出来,还有待我们老师们去不断摸索。
也许在后面的建议中会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