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合集下载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

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施工工法(一)前言本工法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归纳了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顶管施工中防止管道轴线偏差的通用做法,并针对自动导向测量系统进行了侧重描述。

(二)工法特点1、在管道内每相距一定的距离设置一台自动全站仪。

2、在顶进管机头的后一节管道里安装四台激光测距仪。

3、在每台全站仪的上方或者下放设置一台棱镜,并使棱镜的中心和全站仪的旋转中心位于同一垂线上。

4、在机头上测绘出控制点,使测绘点处于设计轴线和其垂线上。

5、设置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控制将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的测量数据进行传输、收集和处理。

6、数据传输:因管道内无法进行无线通讯,故系统必须采用有线通讯进行数据传输、利用通讯电缆将整个系统连接。

7、信号控制箱: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及每台自动全站仪须设置信号控制箱,信号控制箱同时供给全站仪12V直流电源,连续供电。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软土地区大直径管道长距离顶管施工中。

(四)工艺原理1、自动导向测量系统技术主要就是应用于长距离顶管施工时的自动监测、自动导向测量等一些有特殊需要的测量项目,这种测量项目要求长时间反复跟踪测量。

2、在研发的系统软件支持下,自动测量系统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各站点上的全站仪相互配合、自动有序地测量各导线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及边长,如同人工测量一样,由导线起点逐站进行。

前后视仪器上的棱镜自动对准测站,相应的望远镜自动低头,以免干扰测站仪器的照准,其他站上的仪器自动面向侧方,以免视场上出现多个棱镜。

角度和边长测量数据自动传回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机显示系统的测量结果。

各站导线测量每循环测量一次,约为3~4min。

每次测量完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3、确保整条顶管管道无变形、沉降的前提下,计算机使用研发的系统软件根据激光测距仪传输回的数据,对盾构机头的姿态进行实时监控。

每次测量完成后,按设置的间歇时间停止运行,然后自动开始下一次测量,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顶管施工有害气体监测方案

顶管施工有害气体监测方案

东莞市望牛墩镇截污水次支管网建设工程(中心片区)顶管施工有害气体监测方案编制人:审核人:编制单位:江西省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年月日目录第一节工程概况 (1)第二节有害气体监测 (1)第三节有害气体监测管理 (3)第四节有害气体综合治理 (3)第六节气体检测员安全教育及培训 (4)第七节预防措施 (4)第一节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望牛墩镇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工程,管道主要分布在镇中心的聚龙江村、望东村、望联村和赤滘村,设计管道总长度约为10.386Km,其中螺旋波纹管为4.631 Km,钢筋混凝土管5.755 Km。

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抗震为三级。

第二节有害气体监测顶管工作井及管道内若有害气体、含量高、有突出危险,如不重视,不仅将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还可能给顶管管道工程造成毁灭性灾害。

因此有害气体的防治是顶管施工的重点,而监测则是采取防治措施的依据。

(一)监测目的及内容1、监测目的(1)防止在顶管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超限带来危险,确保人身、机具和工程安全。

(2)根据有害气体的含量高低、浓度大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检验技术措施效果,正确指导顶管施工。

(4)为顶管施工积累经验。

2、监测内容根据顶管施工有害气体的复杂性,把困扰施工的甲烷(CH4 )、硫化氢(H S)、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作为主要监测对象,而把一些含量低、浓度小的有害气体作为辅助监控对象。

3、监测依据及执行标准《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2006为主要依据,并根据上述“规程、规范”要求进行有害气体监测、控制。

按照《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方法》及常规有害气体测定方法执行。

4、人员配置应成立顶管施工安全管理机构,指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强化对施工现场的监管。

顶管施工作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该接受相应的管道气体安全施工基本安全知识培训。

制定并落实管道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新版)1.一般要求:(1)管径小于、等于800mm时,不得采用人工方法掘进。

(2)采用敞开式掘进顶管,土层中有水时,必须采取降水等控制措施。

(3)人工挖土,土质为砂、砂砾石时,应采用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4)顶管施工中,渗漏、遗洒的液压油和清洗废液等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清洁。

(5)采用密闭式掘进顶管,管口与掘进机、中继间的连接和管道间的接口必须严密,不得漏水。

(6)施工前,应根据顶进方法、管径、最大顶力等对后背结构、顶进设备、中继间等进行施工设计,确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7)利用已完成顶进的管段作后背时,顶力中心应与已完成管段中心重合;顶力必须小于已完成管段与周边土壤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背管口应衬垫可塑性材料保护。

(8)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和穿越房屋、轨道交通、铁路、道路、公路和地下管道等建(构)筑物时,宜采用密闭式机械掘进顶管。

(9)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监测点,设专人对施工影响区内的地面、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进行观察量测并记录,确认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2.设备与辅助装置(1)施工前,应根据顶进中的最大顶力选择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

(2)施工前,必须对顶进设备和辅助装置进行检查,经试运行,确认合格。

顶管施工测量方案

顶管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编制目的 (1)三、工程简介 (1)四、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2)五、测量放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六、平面控制测量 (3)七、高程控制网测量 (3)八、联系测量 (4)九、顶管施工测量 (5)十、竣工测量 (6)十一、测量误差控制 (6)十二、顶管施工测量及测量纠偏方法 (6)十三、测量精度控制措施 (7)十四、测量成果管理 (8)十五、测量工作注意事项 (8)一、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

(2)招投标文件。

(3)本工程招标答疑及澄清文件、补遗文件。

(4)广州市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二、编制目的本测量专项方案宗旨是按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规律,并按相关测量规范要求,制定相应可行的具体测量措施,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确保施工班组按照设计、规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进度。

三、工程简介3.1 工程概况工程名称: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第二批)施工总承包(标段三)工程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南堤路建设单位:广州市番禺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州市黄埔建筑工程总公司设计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监理公司本工程属番禺区市桥河水系主要河涌水更清实施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桥南街南堤路污水干管工程(国防基地~德兴桥)。

本工程属于前锋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市桥河以南,西起国防基地,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主要污染源为市桥河以南沿线的生活生产污水,并转输涌边涌,福涌,桥南路等生活污水。

本标段西起市桥三桥,东至德兴桥底的沙湾二号泵站。

工程主要沿现状道路铺设污水收集管,收集沿线污水,国防基地~栏陵涌段污水管收集沿线污水后,通过福北路与龙福路相交处设置泵井提升至龙福路己建污水管,栏陵涌以东的污水管自西往东,沿现状道路铺设,最后接入沙湾二号示站前的己建污水管,污水主管管径 ,埋深为 , ,主要采用顶管施工。

工程合同造价:2601.32万。

合同工期:180日历天。

顶管施工方案作业方案

顶管施工方案作业方案

燃气管线穿越南港铁路DK19+088.09顶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时间: 2016年8月7日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二章:施工组织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工期保证措施第四章:主要施工工艺第五章:监控量测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第七章:协调措施第八章:施工安全保证、文明施工措施第九章:施工现场环保、现场维护措施附图表: 1. 施工总平面图2.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表3.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第一章综合说明一、编制依据(一)、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二)、国家、铁道部、天津市现行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有关文件。

(三)、我公司对施工现场的实地勘察、调查资料。

(四)、我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施工工艺方法及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以及我公司可调用到本合同段工程的各类资源。

二、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大港LNG出站高压天然气工程西起大港LNG调峰应急站,沿北穿港路南侧敷设,向东至海防路,管道全长约2.8公里,天然气管道设计压力为4.0Mpa,管径DN700。

根据天然气管道的平面及铁路规划,天然气管道需要从在建南港铁路111号和112号桥墩下穿,交叉里程为DK19+088.09,交叉角度为61°。

天然气穿越南港铁路采用内径1750mm顶进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顶管顶高程-4.27m,位于相邻111号墩承台底以下0.5m,距水塘底面最低点约3.5m。

(二)、主要工程数量顶进双插口DN1750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12m,C30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直径1m桩长20m)46根,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φ600mm桩长15m)374根,φ50大口井4眼。

(三)、地质情况该段地质由上而下为:素填土:呈褐~褐灰~灰色,粉质粘土,粘土土质,软塑~可塑状态,夹○12少量石子,标高为4.32~2.6m;○6淤泥质粉质黏土:呈灰色,流塑状态为主,有层理,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

局部2夹粉质粘土透镜体,标高为0.02~1.1m;○6粉质粘土:呈灰色,流塑~软塑状态,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

顶管施工方案

顶管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市政工程施工计算手册》《××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市城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工程测量规范》《×××施工组织设计》《×××设计文件》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在建×××道路红线宽度为40m(立交桥桥区为60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

本标段为×××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第四标段,北起规划三路(不含×××与规划三路交叉口),与第三标段相接,南至×××路(包含×××与×××路交叉口),道路桩号为K4+270~K5+282.565,全长1012.565m。

本工程包含道路、桥梁、雨水、给水、中水、电力、泵站、独立式公厕、绿化、照明、交通等各个单位工程。

其中给水和中水工程需要采用顶管方式穿过××路,设计情况具体如下:(1)给水管直径为DN800螺旋焊接钢管,顶管长度为45m,采用钢承口D2150钢筋混凝土管(III)外套管顶管施工;(2)中水管直径为DN300螺旋焊接钢管,顶管长度为48m,采用钢承口D1350钢筋混凝土管(III)外套管顶管施工;(3)给水、中水管线共用顶管坑及接收坑,给水、中水管线间距为5m。

(4)顶管坑尺寸为9.0m×6.0m×11.49m;接收坑为9.0m×4.0m×10.9m。

2.2.开挖深度范围的土质情况顶管位臵土层结构分布如下:●表层为人工堆积之素填土①层,以亚砂土为主,可见植物根茎,含有少量砖渣、灰渣,厚度为0.60~0.80m;●细砂②X层,饱和,中密,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10~2.10m;●亚粘土③1层,饱和,可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压缩性很差,厚度为1.90~2.10m;●亚粘土③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0.80~3.40m;●亚砂土④1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3.70~6.40m;●细砂④X层,饱和,密实,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90m左右;●亚砂土④1层,饱和,可塑~硬塑,含有云母及氧化铁,厚度为1.10~1.40m。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设备管理手段,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在当今的井下开采中越来越受到矿业企业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即是通过对矿井顶板、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进行科学的检测与监控来确保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

一、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配备顶管监控量测方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监测设备、收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1.监测设备顶管监控设备是我国煤矿井下矿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它是用于检测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变形的专用设备。

其中包括坑口监测设备、采区监测设备、移动终端等。

(1)坑口监测设备罗盘扫描仪、测斜仪、应变计、GPS、温度监测仪等。

(2)采区监测设备应变计、位移计、钢筋应变计、水压力计、移动终端等。

2.收集系统顶管监控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分析、应用需要专门的软件系统支持。

根据不同的监测设备采用不同的收集系统,如Haoye采集系统、华硕采集系统、苹果采集系统等。

3.数据处理系统顶管监控量测方案中的数据处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可视化分析,从而更清晰地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变形情况,从而保证井下矿业生产的安全性。

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图形处理软件(如AutoCAD等)、数据处理软件(如Office、Matlab、Origin、Surpac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顶管监控量测方案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系统顶管监控技术可以通过确立监测预警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地质构造的变形并及时预警。

预警信息可以传递到煤矿生产管理中心,从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2.生产指导井下生产通常会涉及到钻孔、爆炸破碎等活动,这些活动会对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帮助矿业企业了解煤柱、岩柱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从而指导矿井生产的实施。

3.安全评估顶管监控技术可以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

当地质构造发生变形时,可以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对变形情况做出评估,制定相应措施,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顶管穿越通胡路第三方监测方案

顶管穿越通胡路第三方监测方案

一、监测内容本工程第三方安全监测主要内容:(1)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沉降及土体深层沉降监测;(2)对与拟建管线交叉的W×H=2000×1600mm雨水管线进行沉降监测;(3)对顶管接收坑(35#竖井)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及对竖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4)在顶管施工开始前及施工结束并进行回填注浆后对施工影响范围内道路下方土体密实情况各进行一次雷达检测;(5)在顶管施工结束并进行回填注浆后对管道背后土体密实情况进行一次雷达检测;(6)施工期间,每天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现场巡视。

1监测实施(1)测点布设依据《运潮减河(芙蓉路~六环西侧路)截污工程顶管穿越通胡路设计咨询报告》并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进行道路沉降测点的布置,施工监测应与第三方监测共点联测。

初始值采集完成后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接桩。

具体如下:①拟建管线由通胡路与东六环西侧路交叉口西北角向东南顶进,顶管工作坑坑边距通胡路北侧步道约10m范围内作为试验段:在拟建管线中线上方间隔5m布设1个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共布设2个,埋设深度约为3.5 m;②沿拟建管线穿越方向在拟建管线上方间隔20m布设1个主测断面,共布设4个,每个断面7个测点,测点间距由拟建管线中线向两侧各为2m、3m、5m;断面之间,在拟建管线中线上方布设1个道路沉降测点;本段共埋设2个土体深层沉降测点,均位于拟建管线中线上方,埋设深度约为3m;③在拟建管线与W×H=2000×1600mm雨水管线交叉处两侧各布设1个管线沉降测点,共布设2个;④在顶管接收坑周边布设布设4个地表沉降测点,在竖井四周圈梁布设4个水平位移测点。

测点布置平面图见下图1-1~1-3。

图1-2 主测断面测点布置图图1-3 竖井测点布置平面图二、监测控制指标及监控管理等级量测数据的控制指标值主要根据运营安全要求和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依据《运潮减河(芙蓉路~六环西侧路)截污工程顶管穿越通胡路设计咨询报告》:本工程变形管理等级按照“双控”指标(累计变形值、变化速率)来控制,“双控”指标之一超过控制值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详见表2-1。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顶管施工监测监控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并做到及时报警需进行基坑、地表变形观察。

通过监测资料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

必要时,通过及时修改设计,使之更加合理,施工也更加安全。

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监测仪器水准仪、全站仪、棱镜2工作井沉降监测2.1测点布置2.2监测与巡视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对基坑进行监测,监测报警值及监测频率如下: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根据规范要求,顶管工作井监测周期如下:(1)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时,为1次/2天;(2)顶管工作井开挖深度>5m至槽底时,为1次/1天;(3)顶管施工时间≤7d,1次/1天;(4)顶管施工时间7~14d,1次/2天;(5)顶管施工时间14~28d,1次/5天;(6)顶管施工时间>28d,1次/10天。

(7)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开挖后每天派人到现场巡视,巡视工作内容如下:1)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3)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5)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6)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7)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8)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9)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巡视检查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3地表沉降监测地面最终沉降控制值按照隆起不大于10mm,沉降不大于30mm控制,沉降速率不大于3mm/天。

3.1监测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内均为规划拆迁范围,并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一些经验,确定本次监测范围为顶管中心轴线处地面。

顶管施工监测

顶管施工监测

现代监测技术
自动化监测技术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计算机分析技术,对顶管施 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记录和数据分析。
远程监控技术
通过建立远程监控中心,实现对多个顶管施工现场的远程实时监测 和数据采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化预警技术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 析,实现施工风险的智能化预警和决策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监测技术将得到更 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将在 顶管施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施工效 率和安全性。
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成为趋势
未来顶管施工监测将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 ,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和数据,提高决策的准确 性和科学性。
环保要求推动绿色施工技 术发展
决策依据。报告中应包括数据表格、图表、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06
预警机制建立
预警级别划分标准
01
02
03
04
05
根据顶管施工的 实际情况…
一级预警
二级预警
三级预警
四级预警
一级(特别严重)、二级 (严重)、三级(较重) 和四级(一般),每个等 级对应不同的预警颜色和 相应的应对措施。
当监测数据超过安全控制 指标的50%或施工现场出 现重大险情时,发布一级 预警,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
成功应用顶管施工技术
通过本次项目,成功应用了顶管施工技术,验证了该技术在特定 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实时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建立,获取了大量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施 工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河堤段沟槽、顶管深基坑监测方案

河堤段沟槽、顶管深基坑监测方案

河堤段沟槽、顶管深基坑监测方案一、大堤段沟槽开挖监测1、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沟槽开挖及施工过程中沟槽边坡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沟槽边坡和周边的安全和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

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必要时及时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合理,施工更加安全。

2、水平位移监测(1)水平位移监测原理水平位移监测是沟槽监测中最基本的一项。

水平位移的观测可提供沟槽边坡的水平变形量、变形速率和变形分布信息,进而可分析沟槽边坡的稳定性。

水平位移采用经纬仪按照视准线法进行测量。

本工程沟槽水平位移预警值设为坑深的6‰,报警值设为8‰,水平位移变化速率警戒值均设为沟槽深度未变化时连续三天位移率超过5mm/天。

(2)监测仪器采用经纬仪、全站仪。

(3)监测点的布置在沟槽的边上每20m布置一个水平位移监测点。

在沟槽上口外50cm位置定桩,桩中间砸钉制作水平位移观测点。

(4)测定方法观测方法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时使每段观测点与两端工作基点布成一条准直线,将仪器设于一端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工作基点,确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准直线的偏移量。

工作基点应视现场情况布置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点,以保证测值准确可靠。

观测时,各观测点必须至少测一测回,以保证观测精度。

如现场基准端点布置困难,也可采用全站仪测定法,在开挖前测定监测点坐标,施工中复测监测点坐标,以求得偏差值。

(5)监测频率土方开挖期间,测量频率为1次/1日。

土方开挖完成及中大雨雪后均需测量。

当相邻两次位移量大于3mm或总变形量达30mm时,应缩短观测周期至2次/1日。

沟槽开挖完毕后,观测周期延长至1次/1周,直至沟槽回填完毕后停止观测。

3、变形信息分析处理凡在当天监测到的数据,必须当天处理完毕。

并绘制支护结构的变形曲线,实测与设计情况基本吻合的用绿色表示,当天数据超过规范要求的或有一定异常的,用黄色表示,有倾向性偏离,而且偏离值比较大的,用红色表示,并加上不安全的警示标记。

顶管施工方案

顶管施工方案

顶管施工方案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1.1 编制依据1.2 编制原则第二章工程概况2.1 地理位置及概况2.2 设计概况第三章顶管施工方案3.1、施工顺序3.2、施工测量3.3、后背、导轨安装3.4、顶进设备安装3.5、管道顶进3.6、高程、中线误差监测3.7、纠偏操作3.8、出土方案第四章监控量测4.1 监测目的4.2 监测控制指标4.3 监测实施4.4 监测频率及周期4.5 建立与路政管理、养护维修等单位的联系机制第五章雨季施工措施第六章安全管理及保证措施6.1 临时用电6.2 钢筋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措施6.3 抓斗提升安全保障措施第七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障措施第八章与建设单位、行政主管部门的配合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1.1 编制依据(1)参考本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工程施工图纸(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J46-2005)(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6)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9)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01-87-2005)(10)地铁暗挖隧道注浆施工技术规程( DBJ01-96-2004)(11)市政工程有关技术规程、规范(12)我施工单位现有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1.2 编制原则1、在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及施工现场管线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2、施工进度、劳力资源等安排均衡、高效;3、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4、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5、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6、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文明施工。

-1-第二章工程概况2.1 概况工程名称门头沟区冯村沟及龙山街污水改造工程顶管套管为DN1050mm 钢筋混凝土承插口管三级,顶进长度预计为200m 左右。

顶管监测方案

顶管监测方案

顶管监测方案顶管监测方案6.6.1 监测目的及意义监控量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顶管的运行情况,确保其安全运行。

此外,监测量测还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工程师进行顶管的设计和改进。

监测量测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顶管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并可借此优化顶管的设计和运行方式,提高其效率和安全性。

6.6.2 监测项目顶管坑/接收坑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土压力、渗流量、顶管变形等。

这些监测项目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顶管的运行情况,为后续的维护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地面监测项目和地下管线监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监测方法包括使用传感器和设备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控制网的布设和监测点的布置是监测的关键步骤。

在地面监测项目中,我们使用传感器来监测地面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地下水位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通过实时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任何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地下管线监测中,我们使用设备来检测管道的运行情况,包括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

我们还会对管道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监测目的。

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设备和其他技术手段来进行监测。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我们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

控制网的布设是监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需要在工程周围布设控制点,以便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

控制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监测点的布置也是监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我们需要在工程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点的布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对于顶管坑及接收坑监测点布设,我们需要在顶管坑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顶管坑的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在接收坑周围布置监测点,以便对接收坑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点的布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工程特点等因素。

控制值确定在进行监测之前,需要确定监测的控制值。

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110KV沙河东主变电所外部电力通道顶管沉降监测专项方案批准:审核:编制: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2014年11月12日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本工程起点位于二环路东四段外,蜀都大道与汇泉路交叉口西南侧接入进双桥电站4.5×3.0m的电力隧道。

起点桩号:00+00。

向东穿越汇泉北路、汇源北路、通桂路与古雅坡路 2.5×3.0m的电力隧道相接,桩号7+31.712。

在桩号7+31.81处塔子山公园内新建通道接原2.5×3.0m的电力隧道向北穿越迎晖路进入塔山路东侧绿化地,沿东侧绿化带经地铁4号线盾构出口井17+40后折向西侧绿化地内,在17+80顺塔山路西侧穿越成洛路,经沙河东侧进入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沙河东主变电所,桩号24+09.089。

二、顶管设计概况1、穿越汇泉北路段穿越汇泉北路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0+00至1+59.292段,管道深度在7.5m、7.40m、6.80m。

顶管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4.5m。

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穿越汇泉北路段顶管纵断面图2、穿越迎晖路顶管工程穿越迎晖路段,该段社会交通流量大,为成都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无法开挖,采用顶管施工。

1井检查井至4井检查井竖井深度在14.0m、9.22m、6.82m、3.20m。

顶管管道中心线距桥梁桩基础边缘8.2m。

穿越迎晖路段顶管平面示意图穿越迎晖路段顶管纵断面第二章顶管施工方案一、管前挖土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方向和高程、减少偏差和重要作业,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1、管前挖土本顶管工程采用人工掘进顶管法。

即管前系人工挖土。

管前挖土是控制管节顶进方向和高程、减少管道偏差的重要作业手段之一。

是保证顶质量及管上构筑物安装的关键。

人工挖土在管内进行,安排一人挖土。

为加快工程进度,每班两个人,轮流作业,用特制小车水平运土至工作坑内,土方在工作坑用电动葫芦提升至地面,再运至安全地点堆置。

顶管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顶管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一雨水、污水工程顶管工作井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编制: __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___审批: _______________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陕西华山路桥空港新城二期项目部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 (3)一、工程概况 (3)二、编制依据 (3)三、工程地质状况 (4)第二章、基坑监测 (7)一、监测目的 (7)二、监控量测 (7)三、监控量测方案及测站点布设 (8)四、监控量测内容 (8)五、监测成果信息反馈 (10)六、监测管理 (10)第三章、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1)第一章、工程基本情况一、工程概况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空港新城第一大道为西咸新区骨架路网中的一条南北主干道,第一大道对加强空港新城南北两翼开发区的交通联系,促进沿线地块的开发,带动空港新城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属新建城市主干道,设计主车道车速60km/h,辅道车速30km/h。

新城中大道至沣泾大道,起至桩号KO+OOO -K2+124.163,沣径大道至北辰大道,起止桩号K0+000-K4+116.738全长6240.901 米。

空港新城第一大道工程雨水干管敷设于道路东侧绿化带上,管道中线位于道路中线东侧19.5米,设计管径D600-D2600cm管道敷设方式为明挖沟槽和顶管施工,顶管管材选用D2600cn E级钢筋混凝土钢承口管。

工程污水干管敷设于道路西侧辅道上,管道中线位于道路中线北侧22米,设计管径D500mm-D1000mn设计污水主管道长度6240.901 米,管道埋深14.50-17.24 ,管道敷设方式为顶管施工,管材选用皿级钢筋混凝土钢承口管。

二、编制依据1、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出的污水管道工程设计图纸(D2012103-4),雨水工程调整补充图上册排水管道工程(D2012103-3Q,雨水工程调整补充图下册顶管工作坑及检查井基坑支护工程(D2012103-3C);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50204-201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 B50268-20084、《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7、《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 GJ130-2011 ;8、《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2004);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混凝土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31、06MS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2011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 —2010;14、《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7、《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18、《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19、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20、本工程现场障碍物调查情况;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所出的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市政道路勘察项目二标段(第一大道)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详勘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阶段)顶管工程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2014年8月目录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2)3. 设计基本原则 (3)4. 设计依据 (5)5. 监测项目内容 (5)6. 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 (7)7. 监测工作布置 (9)8.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11)9.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3)10.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16)1.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属于市政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减少城区污水对县城水体的污染,使流域生态与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效益明显,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程顶管项目,起点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东门对面),终点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

管道全长290m,管径DN3000,全段设置两个工作井(建议中间设置一个接收井能把顶管机机头取出来)。

顶管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维护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幕体系,逆作法施工。

工作坑平面内径尺寸为ф9.5m,深15m,顶部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工作坑内部设置内衬。

1.2沿线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顶管沿红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门口对面)、两次横穿红塔大道、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布置,沿线穿越的建构筑物:主要穿越段处于城市边缘山边,无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1.3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施工图设计阶段)》本工程范围内的土层由粉质粘土、砂砾土组成。

干管顶进主要穿越第②层含砾粉质粘土和第③层砂板岩层,顶管终点段局部遇及②-1粉质粘土。

第①层填土,灰黄色,又粉质粘土组成,较为松软第②层含砾粉质土: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含5%角砾第②-1粉质粘土:灰黄、灰红色,可塑第③层砂板岩:灰黄色,强-中等风化。

场地类别为Ⅱ类,各土层承载力等指标见下:1.4水文条件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和深部粉(砂)性土层中的承压(微承压)水组成,地下潜水位埋深为3.6~8.1m(高程1.45~4.18m),受潮汐、降水量、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化。

微承压水主要为⑤32层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位一般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

2.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

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

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

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设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2)可靠性原则●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对沿线道路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经济合理原则●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设计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本项目设计图纸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5.监测项目内容1、现场道路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支护沉降位移监测监测项目简介表如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需增加其他监测内容,另行补充编制监测方案。

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

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6.测点布设、观测方法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6.1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外业观测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标称精度:±0.4mm/km,读数精度为0.1mm。

1)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瑞士的“Leica”自动精平水准仪(WILD NA2)及配套因瓦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两次观测高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没超限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

内业计算采用EXCEL进行简易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6.2 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6.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

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采用索佳SET220K全站仪来测试。

7.监测工作布置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桩基施工的区域、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匹配;同时参照围护桩位置、附属结构位置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主要为了解变形的范围、幅度、方向,从而对顶管工程信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基坑环境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

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7.1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拟在基坑圈梁上布设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每个基坑计划分别布设4个测点,编号Ji (i为点编号)。

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顶部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7.2 顶管范围的道路垂直位移、水平位移监测对临近顶管的道路进行沉降变形监测,每隔30米布设一个沉降监测点,计划共布设9点,编号Di (i为点编号)。

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红塔大道稳定的路面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8.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8.1 监测初始值测定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

8.2 监测频率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 (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

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8.3 报警指标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

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8.4 测试主要仪器设备主要采用仪器设备有:8.5 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

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

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总包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人员分析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监测组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交正式报告。

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

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