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9桃花源记本课第1课时本学期第课时集体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录学科德育设计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理清本文脉络。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品读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而不仕的故事,你听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后因深感官场污浊、仕

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

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学

过程

(含板书设

计)

教学环节设计二次备课记录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

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

o)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便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

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3)一词多义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

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

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

作业

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翻译全文

设计

教后反思和交流

主备教师:张丹审核教师:

八年级语文备课记录

课题:9桃花源记本课第2课时本学期第课时集体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录学科德育设计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难点: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品读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相关知识衔接

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

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

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二次备课记录(含板书设

计)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

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

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

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

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

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

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

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

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

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

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

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

么?

分析总结: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

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

处,无处找寻。

作业

作业:随堂作业本课后练习

设计

教后反思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