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1.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的历史贡献: 1、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2、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4、探讨创作方法。 左联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缺失(失误): 1、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2、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
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有: 1、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焦点是人性论和天才论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论争。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方面: 1、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2、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潮流直接 强力地介入文学,新文学的队伍随即在“革 命”和“人性”的旗帜下不断分化组合。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 两种重要的文学主潮下,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其一,五四人文主义人学观
其二,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 与话语
作家独有的艺术世界 :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 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 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

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 城人,笔名孟实 )的美学、文 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 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从颇密,有一段时间我们同住一个宿 舍,朝夕生活在一起。他编《大公 报·文艺副刊》,我编商务印书馆的 《文学杂志》,把北京的一些文人纠 集在一起,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 因此博得了所谓‘京派文人’的称 呼。”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 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
沈从文(19021988)
(1)命名: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 年10月18日 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 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 们具体文学主张不同,在强调文艺 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等方面立场一致,观念相同。
除丰子恺、梁实秋、朱光潜、 宗白华、李健吾、梁宗岱等人在阐 述与论争中明确上面的观念以外, 更多地是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人” 的观念来。
1.京派 “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从文过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1)代表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以白璧德新 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与评价中国新文学,提出“健 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 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 求。 (2)依据古典主义传统来否定当时文学对人类普 遍人性与文学理性的忽略。 (3)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 新文学运动。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郭沫若(化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 。
给鲁迅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可怕得惊人的帽子。 诸如“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反革 命人物”、“资产阶级最良的代言人”、“戴着白 手套的法西斯蒂”、“中国的唐·吉诃德”,而且还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

.
成仿吾 : 李初梨 : 蒋光慈 : 钱杏邨 : 彭康 :
.



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 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 与发展;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第三类的人的观念与话语,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 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 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
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深入到文艺理论 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真实 性与倾向性,文艺的大众化与艺术质量以及作 品的现实性与其永久的艺术价值等关系问题。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不能用简单的肯定、否 定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认真细致的辩证分析, 每一个正确的命题,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会 变成谬误。有些左翼作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确出 现过错误。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有问题, 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也有某些可取之处。 对纠正偏差不无裨益。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 视,加强了对文艺工 作的领导,帮助革命 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大会于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 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 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等40 余人。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第五讲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传播与运用。 冯雪峰翻译介绍了列宁《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明镜》 《论新兴文学》。 鲁迅翻译介绍了《苏俄文艺政策》,普列汉诺夫的《艺术 论》。 瞿秋白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 《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 际文化研究会,以极大的努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高尔基的 《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萧洛 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 蒙托夫、契科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及时的介绍。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鲁迅 “拿来主义”——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形式上)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如前苏联 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作品等。 5.革命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6.“左联” 的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 阳翰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 会,地点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都列名参加了左联。
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 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 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 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 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二、文学论争的特点: 1.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 文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 艺与生活的关系、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 系,而文学艺术内部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 未能得到全面的探讨。 2.每一个提上日程的争论问题,都未能充分展开,问 题的讨论显得浮光掠影。 3.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论争 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左”倾幼稚病的 过程中,不仅成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 而且对众多追求革命的文学家产生巨大的引力, 构成30年代文学的主潮; 4.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也有不可 忽视的实绩,并在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对主流派文 学起某种补充作用。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16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08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盾:《论无产阶级艺术》
《文学者的新使命》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文艺家的觉悟》

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三:大革命失败后, 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革命暂时进 入低潮,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需 要从初期“混合型的革命文学”推 进到正面提倡“普罗列塔利亚文 学” 。
——[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文学思潮是从特定时代的特定国家的作 家集团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2)文学思潮具有巨大的创作组织性和促进 作品的完整性的功能; (3)文学思潮有共同的创作纲领;
(4)创作的艺术和思想的共性促进作家的联 合和自觉,使共同的创作原则得以确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太阳社:1928年成立于上 海,蒋光慈、钱杏邨(阿英)、 孟超、夏衍等。创办《太阳月 刊》。蒋光慈发表了《关于革 命文学》。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阿 英 (1900.2.6-1977.6.17)钱 杏 邨 , 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德富。现代著 名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参加过五 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编 辑《太阳月刊》。1930年加入“左 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 创办《救亡时报》。“文革”受迫 害。1977年患癌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源自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倡导和论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历史背景之一:早期共产党人的 倡导。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肖 楚女、瞿秋白、李求实、林育南(林 根)、沈泽民、蒋光赤等宣传初步的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蒋光赤、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推崇 “和平静穆”的美、强调 “艺术和 实际人生的距离。
以上几种思潮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自
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此外,还有左联与“民族主义文学”
的论争。还有关于“大众语文论 争” 。
3、左联的贡献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 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论争结果 1936年10月,代表文艺界各种派别的21 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 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通 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承继五四时期“人”、“人性”的 观念 2、梁实秋、朱光潜、梁宗岱、沈从文 等对人文主义的理性坚持
梁实秋:普遍的人性 朱光潜:文学独立自主、怡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静穆圆融之美




其二,是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 “自由人”是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论争的中心:文学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 关系问题。 其三,是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 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其二,“左联”自觉地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 系。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 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 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 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 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4、左联的局限
(1)政治上:受“左倾”路线影响 (2)理论上:照搬苏联革命文学理论:“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将文学政 治化。 (3)组织上: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 (4)创作上: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 倾向。如:蒋光慈《短裤党》、华汉的《地泉三 部曲》等。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
推荐阅读篇目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郭沫若:《英雄树》 鲁 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硬译 ”与 “ 文学的阶级性 ” 》 《醉眼中的朦胧》《革命咖啡店》 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3、京派小说、曹禺、老舍、戴望舒、 卞之琳等皆为杰出代表
本章小结
Biblioteka 本时期在革命文学倡导下发展起来的左翼文学 运动,发扬了五四文学的战斗传统,对追求革 命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加强了新文学 思想的深度,形成了30年代文学的主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民主主义文学思潮在发展 之中,不论有怎样的缺失,应该承认他们的文 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独特的贡献,对左翼文 学主潮起到了补充作用。


3 论争的源起: (1)世界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要求,无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要求有地位,也要 有自己的文学。 (2)苏俄文艺论战(1923 )的影响。 (3)革命文学思潮发展的结果。
4 论争的过程:



“Don鲁迅”,“为布鲁乔亚当了一条忠实 的看家狗”,“死鼠一只”。 郭沫若:封建余孽,法西斯,双重反革命。 成仿吾:称鲁迅为“梦游的人道主义者” 钱杏邨:“和绍兴师爷卑劣侦探一样”, 藏着“阴险刻毒的心”,“手腕比贪污豪 绅还要卑劣”。 潘汉年:满口黄牙 叶灵凤:漫画鲁迅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 量和年纪》 《铲共大观》《文艺与革 命》 》《革命咖啡店》等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三、“左联”



1、左联成立: 在共产党(冯雪峰:《革命与 智识阶级》)的调停下,论争 结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 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 意见》



四 、“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年初,左联”自动解散(鲁迅与左联的分歧) 一方是“国防文学”,代表是周扬、夏衍、郭沫 若。 一方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代表是鲁 迅、胡风、冯雪峰。 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 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 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但在文 学问题上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 ——鲁迅:答 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 无产阶级的“五四”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1、由思想革命逐渐演变为阶级革命。 2、作家队伍发生了变化。 3、文学题材的扩大,文学样式由短变 长。 作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1.暴日侵略下的中国 2.国民党统治的软弱 3.上海:文人的归趋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 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 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 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时间:1928-1929年上半年 2 双方: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 茅盾 太阳社(1928年1月):由蒋光慈、 钱杏邨主持。《太阳月刊》 后期创造社:冯乃超、成仿吾、郭 沫若、李初梨 。《文化批判》
2、左联的论争


其一:20年代末30年代初, 关于“普遍的人性”与 “阶级性”的论争。 双方主将:鲁迅与梁实秋 梁实秋: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指出: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 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 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 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