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 量和年纪》 《铲共大观》《文艺与革 命》 》《革命咖啡店》等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三、“左联”



1、左联成立: 在共产党(冯雪峰:《革命与 智识阶级》)的调停下,论争 结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 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 意见》


3 论争的源起: (1)世界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要求,无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要求有地位,也要 有自己的文学。 (2)苏俄文艺论战(1923 )的影响。 (3)革命文学思潮发展的结果。
4 论争的过程:



“Don鲁迅”,“为布鲁乔亚当了一条忠实 的看家狗”,“死鼠一只”。 郭沫若:封建余孽,法西斯,双重反革命。 成仿吾:称鲁迅为“梦游的人道主义者” 钱杏邨:“和绍兴师爷卑劣侦探一样”, 藏着“阴险刻毒的心”,“手腕比贪污豪 绅还要卑劣”。 潘汉年:满口黄牙 叶灵凤:漫画鲁迅
其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推崇 “和平静穆”的美、强调 “艺术和 实际人生的距离。
以上几种思潮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自
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此外,还有左联与“民族主义文学”
的论争。还有关于“大众语文论 争” 。
3、左联的源自文库献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 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推荐阅读篇目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郭沫若:《英雄树》 鲁 迅: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硬译 ”与 “ 文学的阶级性 ” 》 《醉眼中的朦胧》《革命咖啡店》 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论争结果 1936年10月,代表文艺界各种派别的21 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 论自由宣言》发表,标志着左翼文学通 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承继五四时期“人”、“人性”的 观念 2、梁实秋、朱光潜、梁宗岱、沈从文 等对人文主义的理性坚持
梁实秋:普遍的人性 朱光潜:文学独立自主、怡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静穆圆融之美



四 、“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6年初,左联”自动解散(鲁迅与左联的分歧) 一方是“国防文学”,代表是周扬、夏衍、郭沫 若。 一方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代表是鲁 迅、胡风、冯雪峰。 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 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 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但在文 学问题上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 ——鲁迅:答 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3、京派小说、曹禺、老舍、戴望舒、 卞之琳等皆为杰出代表
本章小结


本时期在革命文学倡导下发展起来的左翼文学 运动,发扬了五四文学的战斗传统,对追求革 命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加强了新文学 思想的深度,形成了30年代文学的主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民主主义文学思潮在发展 之中,不论有怎样的缺失,应该承认他们的文 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独特的贡献,对左翼文 学主潮起到了补充作用。
一、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1.暴日侵略下的中国 2.国民党统治的软弱 3.上海:文人的归趋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 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 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 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 时间:1928-1929年上半年 2 双方:太阳社、创造社与鲁迅、 茅盾 太阳社(1928年1月):由蒋光慈、 钱杏邨主持。《太阳月刊》 后期创造社:冯乃超、成仿吾、郭 沫若、李初梨 。《文化批判》
2、左联的论争


其一:20年代末30年代初, 关于“普遍的人性”与 “阶级性”的论争。 双方主将:鲁迅与梁实秋 梁实秋: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指出: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 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 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 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运动 无产阶级的“五四”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1、由思想革命逐渐演变为阶级革命。 2、作家队伍发生了变化。 3、文学题材的扩大,文学样式由短变 长。 作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其二,是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 论争。 “自由人”是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论争的中心:文学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 关系问题。 其三,是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 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其二,“左联”自觉地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 系。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 文学阵地,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 革命文学初期普遍存在的幼 稚病,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 义,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4、左联的局限
(1)政治上:受“左倾”路线影响 (2)理论上:照搬苏联革命文学理论:“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将文学政 治化。 (3)组织上: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 (4)创作上: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 倾向。如:蒋光慈《短裤党》、华汉的《地泉三 部曲》等。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