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日本学者之鲁迅关注
日本学者之鲁迅关注作者:陈健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在中日近代文学交流史中,鲁迅在日本学者中备受关注。
在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的诸多学者中,竹内好与丸山昇最被推崇。
本论将其两者进行论述比较,表现这两者在同一“视域”中,与研究客体互为观照的“视点”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竹内好;丸山昇;视点;视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01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其中最为代表性的研究者要数竹内好与丸山昇。
本论择其两者进行论述比较,以辩证的角度表现这两者在同一“视域”中,与研究客体互为观照的“视点”化过程。
一、鲁迅作品不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存在从现象学哲学的观点出发,“视点”只有在“视域”中才能发挥的它的作用,展现它的意义,获得它的内涵。
如刘少勤所讲,如果把日光岩当做“视点”,那么鼓浪屿就是“视域”。
离开了鼓浪屿的日光岩,便不再是日光岩,只会是一块平庸的石头。
同理,笔者认为鲁迅亦或是鲁迅作品也是一个“视点”,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便是“视域”。
对于这个“视域”,鲁迅自称为“方死方生”的“大时代”。
后人称之为急剧转型的时代——封建帝制转变为共和制,秘密会社转变为政党政治,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士大夫阶级转变为知识分子,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前现代观念转变为现代价值观念……[1]戒能通孝曾说道,“鲁迅写的是中国的事,那当然是与我们社会不相关的别国的事情。
但现在却完全不同了。
评论的文字虽为人所说,但现在却正变成我们想说的话。
日本完全变成了鲁迅笔下的中国。
”[2]二、日本学者对鲁迅的关注1、竹内鲁迅论《鲁迅》,是一本对鲁迅研究起决定性影响的书,时至今日被成为“竹内鲁迅”。
尽管这里不能全面论述,但是为了梳理问题,也想略举一二。
愿这点滴摘录勿给人以偏概全的印象便好。
竹内好先生在1948年批评指出“我似乎觉得在鲁迅眼里,日本文学不过是梦想做奴隶的主人的奴隶的文学。
鲁迅与日本新思潮派作家
鲁迅与日本新思潮派作家
刘柏青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1983()1
【摘要】鲁迅与日本文学的联系,不能说很密切;但总因为中日两国有着文化因缘,政治经济的纠葛也多,鲁迅本人又长年留学日本,而且是在日本发奋从事文学运动的,所以,比起别国的文学来,和日本文学的联系还是较多的。
这主要是指与日本近代文学的联系。
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比起明治文学来,与大正文学的联系显得更多一点。
固然,在一九○七年前后,鲁迅喜读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但在五四以后,他更接近大正文学,而且和他能在思想上发生一定联系的,也是大正文学。
【总页数】7页(P49-55)
【关键词】新思潮派;鲁迅;日本近代文学;日本文学;留学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明治文学;文化因缘;文学运动
【作者】刘柏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日本文学理念(18)理性与形式的并重——「新思潮派」 [J], 姚继中;林茜茜
2.《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J], 何乃英
3.日本对鲁迅作品戏剧形式的接受及传播——以日本剧作家改编作品为中心 [J], 林敏洁
4.略论鲁迅前期小说与现代派文艺思潮 [J], 朱德发
5.弥补传统缺陷的困惑——试论鲁迅与新时期“寻根派”作家 [J], 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与日本人 读书报告
鲁迅与日本人
众所周知,鲁迅在日本经历过留学。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伊藤虎丸,是一个日本的积极分子,二战之后,日本各界都在尝试着反省,而这位作家运用了独特的角度去解释或者解读鲁迅作品思想的同时也在反省这自己的国家,不难想象,伊藤虎丸的想法让人家惊叹,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日本学习救国图兴的方法,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虽然国力在战败之前空前强大,为什么最后还是输给了中国,这里有伊藤虎丸值得反省的地方,当然这只是我看完文章的第一想法,不一定是作者当时的想法。
接下来就书中的内容,并且联系一下网上各家对这本书的看法做一个浅显的感受评论。
伊藤虎丸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个”的思想让人印象深刻,什么是“个”,伊藤首次提出“个”是想摒弃“个人主义”的消极意义,进而来说明鲁迅的“个”。
琐记读后感范文
琐记读后感范文琐记读后感范文1《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感悟。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并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了自己对于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深刻认识和感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生活习惯方面,虽然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社交礼仪方面,两国的差异却是非常显著的。
在个人方面,鲁迅先生的文字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在文章中提到:“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与日本同学的交往。
因为他们有着极其繁琐的礼仪和规矩,而我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生,对这些规矩毫不知情,因此经常犯错。
”这也让我认识到,在社交交往中,了解对方的习俗和规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总之,《琐记》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交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技巧。
琐记读后感范文2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他是鲁迅先生记录的生活中的琐事吗?衍太太很疼孩子,鲁迅很喜欢她,比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却让。
后来鲁迅渐渐长大,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衍太太那样的大人聊天。
后来,鲁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欢的书和食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告诉他可以拿母亲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
可是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说可以拿首饰变卖,鲁迅又说母亲没有首饰。
衍太太说,也许是你没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屉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应该可以找到些珠子之类的.东西。
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人们的流言,说是自己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择了离开,来到了一所学校。
毕业后他去了日本留学,拿着中国白袜子,后来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好换了半元银元。
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大了吧!琐记读后感范文3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
别样的鲁迅——日本人心目中的鲁迅印象
鲁迅从 留学到 回国工作 , 与众多的 日本人有着
各种 不 同程度 的接 触 和交 流 , 并 同许 多 日本 人 结 下 了深 厚 的友情 。这 里有他 的老 师 、 同学 , 也有 不期 而 遇 的朋友 ; 有学 者 、 文人 , 也 有一 般 的学 生 和工人 ; 有
鲁迅在当时的 日 本人 的心 目中不会有好的印象 , 而
信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 科 学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第1 期
2 0 1 4年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E d i t . ) V o 1 . 3 4 N o . 1 J a n . 2 0 1 4
友特别是对青年 , 他总是无私的奉献。 日 本人的鲁迅印象与3 - " 前 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 ,
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 , 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 鲁迅 ; 日本人 ; 鲁迅印象
中图分类号 : 1 2 1 0 . 9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4 ) 0 1 - 0 1 1 2 04 -
变态狂 。
清水安 三 ( 1 8 9 1 —1 9 8 8年 ) 在2 0世纪 2 0年代 同鲁迅相 识 , 他 自称 是 向 日本 人介绍 鲁迅 的第一 人 、 到八道湾最多的日 本人 、 《 鲁迅 日 记》 里出现的 日本 人最多的人之一。他在晚年 回忆鲁迅的文章 中说 :
“ 我在 中 国的 时 期 居 住 中 , 虽 然 遇 到过 很 多 中 国
结 果 又会怎 样 呢?
鲁迅的弟 弟周作 人 曾经提 出了这 样 的观 点: “ 鲁迅 为 了摧毁反革 命势力——降魔——而战斗 , 这伟大的工作 , 和相 随而来 的愤怒相 , 我们应 该尊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
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
一个时代的两个视野湖北律师/摘要竹内好之《鲁迅》中的鲁迅形象反映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被否定的对象获得一种新生的思想架构,从中可以抽取出有关落后民族本身所隐含的道德力量及为消灭恶而存在恶的这一内在批判逻辑。
太宰治之《惜别》中的鲁迅形象发挥了作者本人的源于中日政治大背景下的文学想象力,描绘出纯朴的中国留学生的基于异国政治文化交错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对于当时中国人自卑感的深切文化体察与艺术思虑。
竹内好是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翻译家;太宰治是近代日本文坛著名作家。
他们本来没有太多的交集,只是因为一个中国人――鲁迅,而使这二人进入了许多读者、研究者的视线之中,并往往成为他们争论的焦点。
竹内好曾留学于中国,后写就了《鲁迅》,并翻译了鲁迅的很多作品,继而研究鲁迅,并成为日本第一人。
太宰治出生于大地主家庭,他的文学创作特色及人生轨迹被人们冠以“无赖派”的代表。
或许是出于个人早有的兴趣、军国主义政治背景的原因,使其完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写作任务,即以鲁迅留学日本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惜别》。
他们二人之间无论是对鲁迅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还是对其本人的了解与认识都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从而形成了近代日本鲁迅研究上的两个不同广角下的视野。
一“鲁迅”对竹内好的意义竹内好生于1910年,于193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学科,1937-1939年在北京留学,1943-1945年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末期被迫从军到中国。
战后一直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鲁迅的人与文学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不仅在战后初期的日本具有不可比肩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被广大研究者、翻译者引述和参考。
事实上,竹内好的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鲁迅,在有关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如对巴金、丁玲、茅盾、郁达夫、林语堂等人都有独到的认识与见地。
并且他的研究也不仅限于文学,以对鲁迅的研究为基础,他还介绍了孙中山、毛泽东、蔡元培等人的思想和生平,并以民族主义为中心,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和必然性进行了体系化的阐释,进而形成了具有竹内话语模式的理论架构,成为在解读近代日中关系史的一面旗帜。
中日比较视野中的鲁迅“弃医从文”研究
中日比较视野中的鲁迅“弃医从文”研究“弃医从文”是鲁迅个人重要的人生事件,是他颇具戏剧色彩的生命转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关键问题。
这一事件最早出现在《仙台书简》中,后又在《<呐喊>自序》《著者自叙传略》和《藤野先生》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通过鲁迅的再三言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弃医从文”的“神话”被建构起来。
在引发“弃医从文”的“幻灯片事件”中,鲁迅创造了经典的“看与被看”二元对立模式,有力地批判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有日本学者展开针对鲁迅“幻灯片事件”的研究。
1943年,日本学者竹内好通过深入的剖析,率先对“幻灯片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此后数十年,中日鲁学家纷纷投入对鲁迅“弃医从文”整体事件(包括“幻灯片事件”“找茬事件”等)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文在大量搜集和总结中日鲁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在研究背景的对比中,笔者将20世纪近百年的中日鲁迅研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二战前后(1943-1949)、冷战前中期(1950-1977)、中国“新时期”以来(1978-)。
笔者依次分析了二战前后政治对文学的作用,冷战前中期研究的不同走向,以及1978年至今中日鲁迅研究从相遇、碰撞到交融的过程。
在研究方法的比较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影响研究入手,重点分析了中日鲁迅“弃医从文”研究的交互性特点。
通过批评观念的对比,还可发现日本的实证主义倾向和中国尚存的观念先行问题。
借助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鲁迅“弃医从文”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各自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两国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个案研究的中日鲁迅“弃医从文”比较,是不同时空背景下中日鲁迅乃至近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缩影。
中日鲁迅研究作为“亚洲鲁迅”的一部分,还为后者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日作为亚洲地区鲁迅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两个国家,虽然在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却又共同为增强鲁迅研究的活力,促成平等多样的亚洲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日本的鲁迅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日本的鲁迅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李志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总页数】5页(P138-142)
【作者】李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O-03
【相关文献】
1.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J], 陈方竞
2.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J], 霍有明
3.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试论遣明使策彦周良《入明记》中的汉诗及其意义[J], 张晓希
4.人的启蒙意义上的鲁迅研究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与1980年代 [J], 谢晓霞
5.中日文化交流的硕果——《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评介 [J], 周启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的日本观_初中作文
鲁迅的日本观论点:鲁迅在日本人身上学到了有利于中国人的品质,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斗士,他是只考虑自己民族的好坏,而不在乎其他国家的盛与衰,兴与亡的。
近年来,在形形色色的批判、污蔑鲁迅先生的言论中,最为犀利,也最为恶毒的一种是指责鲁迅一生,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未骂过日本人,甚至还和日本友人密切来往,因此是所谓的“汉奸”云云。
更有甚者,将鲁迅的《提三义塔》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搬出来大做文章。
由此我们得到三个问题:1、鲁迅为什么很少骂日本人?2、鲁迅真的没有骂过日本人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骂?3、鲁迅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国人受辱之际,依然结交日本朋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鲁迅并没有理由不骂日本人。
先来分析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从《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不难看出:鲁迅对所谓的中医医道已经抱有很大偏见,他不愿再将人们的生命交付给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与药方,于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学习西医。
然而当时由于西洋各国大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而鲁迅正值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只有日本路途近,花费少,因而只好作此选择。
所以鲁迅去日本留学纯1 / 7属无奈之举,并非心向往之。
再来看鲁迅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是鲁迅初到仙台就学时的情景,“物以稀为贵”极含有讽刺意味,想必深明睿智的鲁迅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受到的优待背后,不是尊重,而是更加深刻民族歧视。
“‘你改悔罢!’……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日本学生公然挑衅是再明显不过的了,难道当时的鲁迅会无动于衷?一定不会,反而通过接连不断的对弱势种族的歧视,已经使鲁迅渐渐明白:救活几个垂死的病人,并不能挽救一个弱小、受人践踏的民族,使之强大,使之自由。
日本人眼中的青年鲁迅 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
日本人眼中的青年鲁迅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惜别》创作于1945年并且是以20世纪初叶留学日本的鲁迅作为模特儿,这是意味深长的。
在日本东北某村行医的老医生对“遥远的四十年前”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与同班同学鲁迅的交往、与任课教授藤野先生的交流进行回忆。
——《惜别》是这样一个回忆的故事。
在该小说的一个场景中,仙台医专同班同学的“我”作为叙述者在去风景名胜地松岛旅游的时候,偶然听到鲁迅在唱小学生的歌曲《云之歌》。
对于当时鲁迅的歌声,叙述者“我”的评价是∶“说是跑调儿吧,或者说是什么吧,实在是糟糕。
”鲁迅从少年时代起即对美术怀有浓厚兴趣,上海时代还喜爱电影,但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未曾对音乐表示过兴趣。
可以说太宰治有关“鲁迅五音不全”的描写表现出了十分敏锐的洞察力。
这位在松岛展示“五音不全”的鲁迅与同班同学“我”住到旅馆里之后,随即改变了面貌——小说叙述说“周先生(鲁迅本名周树人)一换上旅馆的棉和服,简直就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
鲁迅在东京的住处身着和服套装端坐于榻榻米上的照片,现在在各种附有图片的《鲁迅全集》等书籍中都容易看到,但是,创作《惜别》时的太宰治大概没有看到鲁迅留学时代照片的机会。
“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的身着棉和服的鲁迅,也是来自太宰治卓越想像力的逼真的描写。
关于创作《惜别》的过程,太宰本人在《〈惜别〉后记》中有如下记述∶小田先生已经创作了《鲁迅传》这一春花一样甘美的名著,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
恰在那之前,完全出乎我预料地,竹内好先生把他刚刚出版的、像秋霜一样严厉的名著《鲁迅》惠寄给了我。
……那本书的跋记载着这位支那文学的俊才似乎是从前就爱读我那不高明的小说这一让我感到意外的事实,我感到慌恐和脸红。
而且,感奋于这奇缘,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开始了这项工作。
太宰在这里将小田的《鲁迅传》评为“春花一样甘美”,大概是因为该书从头到尾都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伟人传记。
与此相对,竹内的《鲁迅》在未做任何评论与解说的情况下单刀直入地断言“鲁迅的小说索然无味”,用“《肥皂》乃拙劣之作,《药》乃失败之作”、“我认为《伤逝》是坏作品”之类的言辞痛贬鲁迅的作品。
2020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日本仙台 鲁迅是我们的骄傲
日本仙台:鲁迅是我们的骄傲
2020年10月19日,位于日本仙台市博物馆内的“鲁迅之碑”,迎来了建碑50周年的纪念日,约有90名中日友好团体人士以及鲁迅的粉丝们参加了当日举行的纪念仪式。
在其曾经留学过的仙台,鲁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每逢鲁迅逝世周年纪念,都会有日本各地的粉丝赶来仙台敬献鲜花。
如今在日本东北大学的正门附近,还完好保存着鲁迅故居。
鲁迅曾求学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还修建了鲁迅和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半身像,设立了鲁迅纪念展示室,以及保存了“鲁迅的阶梯教室”,这些景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深受鲁迅影响的日本作家为数不少。
而在当代作家中,受鲁迅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有一篇小说,名为《失败的Q氏》,被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与《阿Q正传》不失关联。
在这篇小说中,村上春树也正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一个日本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Q 氏”批判了日本的国民性。
仙台人提起鲁迅时常说,鲁迅是仙台的骄傲。
这不仅因为他是曾在仙台留过学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留学生,更因为他的精神和洞察力亦是日本社会自我剖析的力量源泉。
在日本,几乎所有学生都读过鲁迅的小说《故乡》,熟悉小说中的“闰土”形象。
鲁迅的作品,既是人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帮助人们认识当时中日两国历史的宝贵文献。
素材运用对于爱好中国文化的日本人而言,鲁迅先生略显艰涩的文风和遣词用句既是中文博大精深的奥妙所在,也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过去和现在的一面镜像。
作为中国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价值,我们又有几分认识?
话题拓展纪念、反思、重新审视。
关于鲁迅在日本学医的作文
关于鲁迅在日本学医的作文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可是如雷贯耳啊!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文笔了得,还是个有思想的人。
你知道吗?鲁迅曾经在日本学医呢!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但鲁迅就是那么厉害!那时候,鲁迅在日本留学,想要成为一名医生。
他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伟大,可以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
所以,他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日本的医学教育可是很有名气的,鲁迅在那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医学知识。
他还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去乡村给老百姓看病。
那时候,日本的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很多老百姓生病了都找不到合适的医生。
鲁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难过,决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有一次,鲁迅在乡村里遇到了一个老奶奶。
老奶奶肚子疼得厉害,走路都摇摇晃晃的。
鲁迅立刻上前询问情况,然后给老奶奶做了检查。
原来,老奶奶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肚子里长了虫子。
鲁迅赶紧给老奶奶开了药方,告诉她怎么吃。
没过多久,老奶奶的肚子就不疼了,她非常感激鲁迅。
还有一次,鲁迅在一家医院实习。
那天,医院里来了一个小男孩,他的腿受伤了,需要缝针。
可是,小男孩非常害怕打针。
鲁迅看着小男孩紧张的样子,心里也很难受。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先给小男孩讲了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让他明白了勇敢的重要性。
然后,鲁迅轻轻地拍了拍小男孩的肩膀,告诉他不要害怕。
小男孩成功地打了针,而且还笑了起来。
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日子里,不仅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医术和医德。
他知道,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所以,他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祖国,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现在回想起来,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日子可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啊!虽然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但是鲁迅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在日本学医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希望我们都能向鲁迅学习,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日本学者笔下的鲁迅
日本学者笔下的鲁迅感谢您的走过路过。
慕道无方,言默无当。
俯仰有愧,进退皆忧。
三十二,王家平《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1909~2008)》之日本篇(1)------日本学者笔下的鲁迅这是一本学术著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据该书的《后记》,著者王家平,是钱理群先生的博士生,正所谓“名师高徒”,作者本人,如今已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导师。
作为研究者,个人选择这样的题目,在我这学术门外汉来看,未免有些托大:一则时间跨度太长,二则疆域跨度太宽,三则所见资料有限,四则囿于外语能力。
如果区区一本书就能写尽鲁迅在海外的百年传播,若不是鲁迅影响太小,就是作者胆子太大。
或者失之浮浅,沦为资料汇编了。
我无力臧否作者得失,但海外的鲁迅研究,常可看到国内罕见或不可见的内容,而绝少吞吞吐吐甚至刻意取舍的文字。
试摘其“一鳞半爪”,以飨同好:1,日人辛岛骁(1903-1967),于1926年夏天认识鲁迅,应邀去鲁迅家做客,饮绍酒不少,酒后鲁迅描述“三·一八”惨案,鲁迅哭了,喊叫了,且伤心欲绝。
案:记录鲁迅的哭泣,罕见。
也由此可见,《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悲愤而刻毒的原因。
2,1909年5月1日出版的《日本及日本人》杂志第508期,是最早介绍周氏兄弟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字,说的是他们在东京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的事情。
案:的确很早,那时,大清正风雨飘摇中。
翻译,还是林纾的天下。
3,日本青木正儿(1887-1964)的论文《以胡适为漩涡中心的文学革命》,对唐俟诗歌的评价是:“如同吃茶泡饭那样爽快,并且果敢地避开了诗韵的浅薄境界。
如果说得不客气,那么,他的诗是平淡的。
”案:鲁迅对自己的新诗,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洗手不干,正是大智慧。
4,日本神学家清水安三(1891-1988)在1921年与鲁迅相识,在晚年回忆录中,说到正是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推崇,才使当时稿费不及周作人一半的鲁迅,一下子上涨了两三倍。
案:其实不必讳言,新文化运动初期,周作人的文名,远在乃兄之上。
鲁迅在中日两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读·闻·观67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在日本思想文化领域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鲁迅的生平的介绍,了解他弃医从文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可以研究与分析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对于中日两国文学界产生的具体影响。
鲁迅的作品及思想不单单只是在两国的文坛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起到了促进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关键词:鲁迅思想;文学作品;对日影响提起中日文化交流,必然想起的一位作家就是鲁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独自赴日留学,此后创作许许多多撼动人心的作品。
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能量不只是对中国有重要的意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往复于两国的鲁迅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化为能够冲破国界的力量鼓舞了两国民众。
一、鲁迅的弃医从文之路鲁迅的一生,是在布满荆棘的泥泞路上前行的。
1881年9月,鲁迅出生于原本家境优渥的名门望族,但后来因其家庭变故便开始了坎坷的一生。
1902年,21岁的鲁迅赴日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因决意学医,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而这所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日本东北大学。
他是日本东北大学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认识了恩师藤野严九郎先生,被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所折服,特别是先生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这些都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上。
后来为先生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名为《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对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学历程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也是对反动势力和守旧势力的嘲讽。
鲁迅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想法来到日本,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为了减轻人民的身体痛苦,为了中国医学的进步,为了……但事情总不能随人愿。
鲁迅认识到,阻碍中国发展的不单是医学的缺陷,更是思想的落后,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民的思想。
鲁迅在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片里,看到的是中国人性的冷漠甚至是泯灭,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害中国人,却无动于衷,这是怎样的悲哀?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里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里的一句话:“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中外学者眼中的鲁迅: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在日本,鲁迅是最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故乡》是日本中学生的必读课文。
”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山田敬三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
在绍兴举行的2011鲁迅论坛·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告诉记者,鲁迅在日本的影响是其他中国作家所无法比拟的。
鲁迅早年赴日本留学学医,并在日本弃医从文。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9名日本学者参加大会发言,介绍了日本学界对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
山田敬三教授的大会发言是《关于鲁迅的古小说观》,分析了中国古小说对于鲁迅走上文学之路的影响。
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有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学部教授朴宰雨介绍说,1927年8月,在鲁迅的允许下,韩国流亡学生柳基石将《狂人日记》翻译成韩文发表,这是外国人首次用外语翻译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在韩国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及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的知识分子和市民已经对鲁迅这个名字耳熟能详,相当一些读者喜欢阅读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世界经典作家的作品。
”朴宰雨说。
“鲁迅已经变成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代表。
”台湾元智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润华评价说,鲁迅作品对海外华人世界的最典型影响就是反抗精神,他往往以政治文化的符号登陆东南亚地区,被推崇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鲁迅著作已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到达50多个国家,无论东邻日韩、东南亚,还是欧美大陆各国,乃至西亚、非洲的阿拉伯世界,鲁迅作品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高方发现,鲁迅可谓是进入法语读者视野的第一位作家,也是作品被译成法文最多的中国作家。
到2010年,鲁迅作品的法文译本已经有约40种,占了中国现代文学法语译本的四分之一还多。
埃及汉学家哈赛宁表示,鲁迅的思想和小说创作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的不少作家与思想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受到了阿拉伯文艺界人士以及读者的广泛欢迎。
“阿拉伯人民在鲁迅的作品中找到了能够反抗旧传统和旧思想、批判本民族落后、麻木和软弱的思想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
文学联系,无疑是加强东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精神
2
国 联系,缩小乃至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的最佳
际 途径。此次会议在鲁迅的比较文学研究方面进行了
学 多向度的开拓。
术
首先,鲁迅与日本作家的横向比较备受关注。中
动 国社会科学院张中良对以往学界较少涉及的鲁迅与
态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关系进行了阐发,鲁迅受芥
1 仙台时期的鲁迅
“仙台时期”被公认为是鲁迅生命中极其重要的 阶段,是鲁迅思想的关键转折点,也历来受到学界重 视。早在 1937 年,日本学者就开始了对鲁迅在仙台 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多年来陆续发现的鲁迅的 学业履历书、入学志愿书、日俄战争的幻灯底片、成 绩表等珍贵资料,都在本次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 中集中展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来自日本 仙台市的两个鲁迅研究专门机构— ——仙台鲁迅研究 事务局、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带来了厚重丰硕 的研究成果。这两个团体以市民和学生志愿者为主
的地理空间形式:居室空间和旷野空间。鲁迅安排作 入到文化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来。厦门大
品中的人物在两类不同空间中产生不同的心理感 学王宇从鲁迅的小说中读出了启蒙叙境中性爱关系
受,是想借助这两类空间形式讲述从封闭走向开放 域的缺失,认为这是鲁迅比同时代人都更能体味启
的启蒙主题。厦门大学俞兆平对《阿 Q 正传》作了再 蒙之虚妄的体现。
评。 国内学者对“仙台时期”的观照主要是从宏观角
度切入的,注重鲁迅仙台经历对他整个生命和思想 年
第
体系的转折性影响,更倾向理论阐发。北京师范大学
期
林分份探讨了鲁迅仙台叙述的文学伦理学与诗学问
题,认为鲁迅对仙台经历的选择性叙述建构了一种 国 关于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绍兴鲁迅纪念馆顾 际 红亚从人生观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论述了仙台时期对 学 鲁迅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从细读鲁迅留日 术
失去对医学的热情,并据此推测寒假期间鲁迅在东
京的经历可能是他弃医从文的真正动机。窪俊一则 指出,将东北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保存的当年鲁迅在
校时的图书、藤野先生所有的图书,及鲁迅同在仙台 医专的同班同学的课堂笔记等资料,与鲁迅的笔记
作比较,可以弄清当时鲁迅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了解
当时鲁迅的学习状况。另一位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 的成员渡边襄对《藤野先生》的评注进行了说明,关 于“漏题事件”、“幻灯片事件”及赠送“惜别”照片事 件都有翔实的查证。日本学人一贯的严谨、求实作风 在此次研讨会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与会学者的好
3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虽然是传统议题,但本 次会议推陈出新,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会议代表们 普遍认为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 他的思想更多地存在于文学中,鲁迅更应该作为一
专题述评
个文学家被阅读、认识和理解———鲁迅思想的“文学 性”在此次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重视。厦门大
4 性别视野下的鲁迅
学朱水涌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他从厦门时期的鲁迅
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启蒙”上升为五四
与顾颉刚的关系谈起,认为二者的合作与分离反映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题,然而“女性”的发现却长期
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和学术重新分化和重新组合的 隐没于“人”的发现之后。此次在鲁迅研究的研讨会
重要转折,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和作为史学家的顾颉 上为性别研究单独开设议题可谓一次创举。发言的
性,即具有更多“为自己”的成分,是了解鲁迅后期审 己屈从包办婚姻的解释,不同的是婚姻之后与伴侣
美态度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文本,也是认识鲁迅文学 的感情以及婚姻之外与异性的关系。厦门大学苏琼
的一般属性的重要例证。厦门大学王烨对《阿 Q 正 的论题是《家庭暴力阴影下的鲁迅与朱安、苏雪林、
传》在国民革命语境中的传播及影响进行了溯源,认 萧红之关系》,她分析了鲁迅与这 3 位女性的关系:
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够充分,提倡回到“文学的 叙述的两个角度———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她指出,
鲁迅”。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的提倡者之所以对
部分学者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文本 “人”的问题的体认和思索还不够深入,是因为对性
解析。中山大学刘卫国指出鲁迅作品中有两类具体 别问题的思索不够深刻,没有将性别权力的关系纳
关于鲁迅的翻译研究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 点。从晚清到五四,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化、文学从传 统到现代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发言学者既 有宏观的立论也有微观的剖析,南开大学张铁荣认 为周氏兄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胆实践与摸索建立 中国自己的翻译体系、介绍诸多的东西方文学作品, 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蒋童以林 纾和周氏兄弟为视角,阐述了翻译与中国文学现代 性发生的关系。浙江师范大学付建舟分别从 7 个方 面论述了日本文学与文化元素对鲁迅前期翻译文学 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波及到整个 中国现代文坛。厦门大学张治以晚清“说部新学”风 气下周氏兄弟对《红星佚史》的翻译为切入点,考察 了周氏兄弟早期的文学翻译观。
动 态
2
2010
23
专题述评
时期的文本出发,认为他的“立人”主旨为现代化学 说建立了合乎现代需要的精神根基。浙江大学黄健 指出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是鲁迅思想的第 二次重大飞跃,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使鲁迅的思想 结构呈现出一种悖论式的紧张,也赋予其独创性和 张力。此外,中国学者对于日本的鲁迅研究也有精到 见解,汕头大学彭小燕和中国海洋大学徐妍都对日 本著名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进行了阐发,彭小燕 认为“竹内鲁迅”的原型性意义是揭示了“文学元素” 与“政治性”这鲁迅生命的两级,她还指出二者之间 依然存有晦暗不清、有待澄明的限度。徐妍以 2005 年 12 月召开的“竹内好和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为 切入点,考察了中日鲁迅研究者对“竹内鲁迅”差异 性的阐释以及“东亚鲁迅”形象重构的可能性。与对 鲁迅在仙台经历的关注互为对照,李城希 (厦门大 学)论述了鲁迅的祖父对鲁迅成长期的精神影响,他 认为鲁迅的祖父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高峰期、低 谷期、生命后期)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了鲁迅的文化选 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
专题述评
中日视野下的鲁迅
王初薇 唐 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厦门361005)
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共 同主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 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09 年 9 月 24~26 日在厦 门大学举行。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前身为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日本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日本山形大学、 日本福山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 的 20 余位日本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我国大陆各高 校、研究机构的近 60 名专家学者一起,在鲁迅曾经 工作过的厦门大学,围绕“中日视野下的鲁迅”、“鲁 迅与日本”、“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中国新文化 运动”、“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野下的鲁 迅”等学术议题,通过主题发言的方式展开了广泛深 入的探讨。日本驻广州总领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孙 子藤野幸弥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期间, 还举办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家族第三代人的对 话、日本东北大学的“鲁迅在仙台”图片展、日本话剧 《远火———仙台的鲁迅》选段播映赏析等活动。
为之所以广为传播,除了阿 Q 式“革命”与国民革命 鲁迅与朱安互为阴影;鲁迅于萧红则是她精神上的
呈现出来的革命腐败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之外,还因 后花园;而苏雪林对鲁迅的极端态度则是其多种心
为这篇小说是现代新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品。福建师 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厦门大学徐学则论述
范大学辜也平则从传记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他对 《朝 了鲁迅的性爱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他认为鲁迅
阐释,他认为鲁迅对阿 Q 的态度不是“怒其不争”而
鲁迅的家庭生活及情感生活同样引人注目。河
是“惧怕其争”,这体现着鲁迅对 20 世纪初中国“个 南大学刘思谦首先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这两位五四时
人”与“众数”对立矛盾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 期引领“人的发现”与“女性的发现”思潮的文学家和
张业松论述了《故事新编》与鲁迅文学的“为己”属 思想家自身对包办婚姻的态度,他们相同的是对自
家,鲁迅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作家有着诸多的联系。对
鲁迅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汕头大学王
富仁在会议首场发言所指出的那样,从文化板块与
2010
文学研究相联系的角度看,中日的鲁迅研究加强交
年 第
流合作对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有非凡的意义。文学是
具有更大超越性的文化,充分发展东亚各国之间的
影响,能更好地透视作家背后的创作动机。
年
第
2
学者们对鲁迅与当代女性文学的关系也进行了
期
深入的探讨。广东嘉应学院廖冬梅认为鲁迅作品中
南京师范大学杨洪承从鲁迅对文学社团“豆”与“豆 荚”的比喻,考辨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社团之关系, 认为鲁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范 式。厦门大学博士生王初薇则从鲁迅笔下中国“鬼” 与西方“魔”相契合的角度,论述了鲁迅早期的“立 人”文艺观。
王初薇: 博士研究生。
E-mail: wcwphd@
体、以高校为依托组成,长期以来对“仙台时期的鲁 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和研究。日本东北大学阿 部兼也代表仙台鲁迅研究事务局首先对仙台的鲁迅
研究史作了系统回顾。日本东北大学大村泉则代表 日本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介绍了课题组目前的
研究动态。课题组成员日本顺天堂大学坂井建雄和 日本东北大学窪俊一负责的是对鲁迅“解剖学笔记” 的研究, 坂井建雄从解剖学研究者的角度细致地考 察了鲁迅的“解剖学笔记”,他发现部分笔记未提交 藤野先生修改,鲁迅明显在幻灯片事件之前就已经
24
川龙之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历史小说的选题与家庭 题材的小说对人性的深层挖掘上,譬如《补天》对后 羿英雄形象的塑造与《弟兄》对多重人格的描写都明 显有着芥川龙之介作品的风格。上海师范大学杨剑 龙认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森欧 外,在文化启蒙思想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 实主义的开拓者鲁迅,使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反封建 的精神和揭露病态心理的特色。他从人生经历、叙事 视角、精神个性、历史小说的写法等方面,对鲁迅与 森欧外的小说进行了比较。一直以来,由于语言方面 交流的障碍,中波文学比较研究较为薄弱。来自波兰 的厦门大学博士生尤德良 (Andrzej Juchniewicz)着 重分析了波兰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以及 斯沃瓦茨基的《康拉德·华伦洛德》与鲁迅小说《铸 剑》这 3 篇复仇作品的相似之处,借此论证波兰浪漫 主义文学对鲁迅复仇思想的深刻影响。由于毗邻台 湾的地缘优势,厦门大学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担当 着重要的角色,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也引起了与 会代表的兴趣。厦门大学张羽以鲁迅与日据时期台 湾医师的疾病医疗书写为例,观察这些受到西方医 学熏陶的文人是如何从疾病在场中生发出医疗救治 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