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文论 2010

合集下载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

英语世界《诗大序》的译介与诠释李佳宸,贾海燕(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诗大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论,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一些汉学家在关注中国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将《诗大序》译为英文。

20世纪以来,英美汉学家进一步阐释《诗大序》内涵,对其中的“诗言志”与“诗教功能”展开了深入阐发。

本文通过梳理《诗大序》英译情况,分析海外汉学家对《诗大序》的“诗言志”及诗的“风化”“美刺”“正变”功能的诠释,探索《诗大序》在英语世界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英语世界;《诗大序》;译介;诗言志;诗教功能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3)04-0069-08《诗大序》总结了先秦至两汉的诗论思想,阐明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诗教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世纪,伴随着英美汉学的发展,《诗大序》作为儒家经典的诠释文本进入汉学家的视野,被译介传播。

早期《诗大序》的译者主要是传教士与外交官,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专业汉学学者也陆续参与了这一经典文论的翻译传播与文本阐释。

任增强曾总结西方汉学界研究《诗大序》的三种代表性类型:“第一类是吉布斯与刘若愚运用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剖析《诗大序》,第二类是范佐伦与宇文所安对《诗大序》中重要文论术语的阐释,第三类是以宇文所安、苏源熙为代表的关于《诗大序》与《乐记》承继关系的探讨[1]。

本文梳理《诗大序》英译的情况,着重分析英语世界的汉学学者对《诗大序》中“诗言志”及“诗教功能”的阐释,探究海外学者的观点。

中西文化、语言差异导致不同地域学者思维、视野的差异,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实现双方互补,借助西方的“他者”视角也能获得对中国文论新的诠释空间。

一《诗大序》英文译介概述《诗大序》的英译始于19世纪,这一时期《诗大序》主要作为中国文学知识与《诗经》序言被讨论和译介。

20世纪,随着汉学研究的发展,英美汉学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论,积极译介并阐发中国文论,产生了诸多译介、阐释《诗大序》的文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陈舒劼摘 要:空间想象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无意于继续传统文学观对地方美学的深耕营造,而是在表现空间物理形态变形与重组的诸多可能之时,聚焦于特定空间场域中各种关系的相互纠缠和彼此冲突。

网络作为科幻空间想象的变量和增量,进一步动摇了关于主体、真实、身份等概念的既有认知。

发现空间的丰富性、分析空间构成诸要素的生产与相互作用、思考面对空间的价值立场,是未来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184-09DOI:10.13644/31-1112.2021.03.017作者简介: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福建 福州 350025)小宇宙中只剩下漂流瓶和生态球。

……在一千米见方的宇宙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漂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

①看着那蓝色的星球,我像是看着母亲的瞳仁,泪水在我的眼中打转,我哽咽着说:“是的,孩子,那是地球。

”②这时,在人类无法去到的天空中,聚满了亿万双叹为观止的眼睛。

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特质,可从上述三段引文中略见一斑。

这三段引文分别来自三部小说的结尾:刘慈欣的《三体Ⅲ》和《超新星纪元》,以及韩松的《高铁》。

《三体Ⅲ》———同时也是整个“三体”系列———终结于这段人造小宇宙的全知视角描述之中,而《超新星纪元》和《高铁》则贡献了一组视线相反的空间关系:从地外的宇宙空间回观地球母星,收稿日期:2020-12-08① 刘慈欣:《三体Ⅲ》,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513页。

②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③ 韩松:《高铁》,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美版)

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美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

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chapter10[1]

chapter10[1]

第十章文革中的文学潜流由于文革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时的文学实际上分裂为不同的部分。

一部分文学的写作和发表都属于公开性质,这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另一部分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异端”性质,写作和“发表”都处于秘密或半秘密状态中。

后一部分最富于生命力,它们有的以手抄本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有的以手稿形式保存,当时没有任何机会发表。

这种文学可以称为“隐在的文学”。

它们与公开的文学世界构成了对比的关系,并为8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潮流作了准备。

一、“白洋淀诗歌”在当时的革命浪潮中,“知青”的诗歌秘密写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性质。

这种诗歌主要出现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所感知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

写作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是郭路生(食指)。

他的写作集中在1966到1969年间,主要作品有《海洋三部曲》、《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另名《我的最后的北京》)、《相信未来》等。

大多采用四行一段的“半格律体”形式,但摆脱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对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的书写,传达对信仰产生怀疑、困惑状态中的那种惊恐、抗争的情绪和心理。

这些诗在当时的青年中引起震动,也对后来的青年诗作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是“白洋淀诗歌”。

一批就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出生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的中学生,在1969年以后,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

他们大多有比较开阔的阅读范围,阅读了当时属于“禁书”的中外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由此获得了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

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也写下了生命受挫,精神处于迷惑、孤独和痛苦状态的体验。

在艺术方法上,更多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9-10.1)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9-10.1)

第 1 页 共 2 页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卷)(2009 -2010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 文学理论 考试时量 100 分钟系(部) 中文系 专业班级 06小教(1-8班)、07小教 命题教师 凌学东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的两种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版反映”,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

它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下列表格中相应的括号内。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审美关系范畴的是(C)A 、作家路遥有一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

B 、贾宝玉和林黛玉细品《西厢记》D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2、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A 、指导性和现实性B 、实践性和指导性C 、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3、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2、前工业、工业化和后工业三个时期的划分
前工业时期(国家资本主义,采掘自然资源)——现实主义
工业化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机械制造产业)——现代主义
后工业时期(晚期资本主义,开发信息资源)——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主要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大众文艺,部分地体现大众对现存社会的思虑、烦躁、反思、反抗、颠覆、批判乃至失落和玩世不恭的思想情绪。
直觉个别意象美(丑)美学
心灵活动认识
概念普遍概念真(伪)逻辑学哲学

经济个别利益利(害)经济学=美学
真实世界实践
道德普遍利益善(恶)伦理学
四、直觉即表现
1、直觉与表现是一回事,艺术的定义是直觉,也是表现。
直觉=表现=艺术,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2、直觉充满个性,洋溢情感,“直觉是抒情的表现”。
艺术的直觉=抒情的直觉=情感的表现
文论的本体论转化。
(五)从多元走向边缘
20世纪以前的文论,主要是哲学的演员,文学创作的服务员,作品的广告宣传员。20世纪的文学理论可以与哲学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相提并论,文学评论有时比作家、诗人更能脱颖而出,更能赢得知识界和学术界声望。
西方没有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体系,文论出现众说纷纭的多元化局面。据统计,西方文论至少有五十种“主义”。有的评论家,常常从此“主义”跳到彼“主义”,如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其中第二阶段最重要,所谓表现阶段,即指心灵的审美的综合作用。
五、科林伍德的总体想像论和语言论
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代表作《艺术原理》。
1.作品既是作者想像的产物,也需要读者的想像力。
2.艺术必然是语言,艺术的情感想像依赖于语言。

第2章文学性质和特征(2010年版)

第2章文学性质和特征(2010年版)

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
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 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 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 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
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
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结论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与其他的社会意识 形态相比,它具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意识 形态。
2.文学以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作家的情 感倾向和思想倾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融汇 在他所塑造的形象中。
个案分析(链接)
结 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 性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和功利、形 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这 也即意味着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
文学是以语言 为媒介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 本体性构成要素
语言艺术 的特征
(点击进入)
(一)艺术的分类
各类艺术在对象、内容、形式等 方面之所以会有差异,都与媒介有 一定的关系。于是便有了根据媒介 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西方文论 中亚里斯多德较早看到了这一点。
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 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物,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 仿,……而另一种艺术则只 用语言来模仿,或用不入乐 的散文,或用不入乐的韵 文……。
2.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三)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2.文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是间接的,有距离的, 它往往通过政治、法律制度等中间环节而间接 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文学理论十讲读书报告

文学理论十讲读书报告

文学理论十讲读书报告《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由余光中所编纂的文学理论读本,该书集结了多位文学理论大师的讲座内容,涵盖了文学的各个方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观点。

首先,本书对于文学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第一讲中,余光中提到“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艺术化地再现和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创造性活动”。

这一定义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同时,本书还涉及到了文学创作的目的、价值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为我拓宽了对文学的思考和理解的角度。

其次,本书对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本书涵盖了文学史上各个阶段和各种理论流派的发展。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并更加深入地思考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内涵。

此外,本书还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节构建、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析。

通过对第四讲至第七讲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到了这些要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文学分析案例,让我更加直观地领悟到不同文学元素如何相互交织,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最后,本书还涉及到了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在第九讲和第十讲中,余光中以及其他讲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我了解到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我也更加明白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之,《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对于文学理论进行全面系统介绍的读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使我了解到了文学的定义和内涵,还让我领略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批评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本书对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和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打开了思考的新角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理论教程:第10-12章课后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第10-12章课后答案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比車槪念1.0!住:作为文学形您的届级形态之足文学訂讲系统中慕出特征的« J «力的性恪.他JT叙爭件tt'il中丈称負里人物或與电怜搐.2.IHHt:作家摄住生淸中性的久肉.加以艺术強化、生发的过悝。

3.住境:是指抒常件ft•需中'D览的那种情棗空腔・血:丈相生的形檢系统及貝所请发W开拓的审关惣象空糾也足文学形仪的岛级形态之一,4.g 足揺以农达祈理观么为目的.以製征件戎荒呃性为其II本特徂的.你些理性观念和揄象思維的常导卜创遥的几冇求解r和纟文耳的达到人爻审艾理患境界的茨总z象思占何理1.举例说期文学二诰马汗通咅谥的不同.W:文学占语定待殊的古橋系绞・r 明显的不同. 欢了形刎仁件动性•他卅h汗乐忤邹特点外.文叭佰还只存内指件. 而普通Atftfe外指杵的・丽文学A•说址描向丈本0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谄具有心用俎含也,秤通讦讥侧・R运用谄誇的益称功能. 冊文^ifiu 更注巫衣现功能.文拒性.2.文字形念的1HI::文学形彖足1:电与客现的统一:文学形仪兄般定勺克实的俊一:足个Wh般的统:址确定flffl不瑞定性的统-c3•文学典住的审芙持征;文学典型的希征性,文学典巾必须具有貝穿其全紹活动的.统摄八整个牛金的“总特徂”・文学典忌还必须対过局端》粉勺厂・反酸和形成总tytii::文学叫型的艺术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赴力桩肖足来门性格昭爪的一科i命的魁力. 史來白它所皿不的灵頌的深度.典率人物。

典聲环境的斤系:级型竹•格堆冷欢型环境中形成的鹽羽环堆不仅是形成人拐性恪的垦础.rtHUi足過迫背人物的行动. 剖约秆人物件格的发展芟化* 典生人构也并1F*远在坏境面飛无能为力.在•定条件卜它百町以对坏境发牛反作用:申W坏境马典节人拐的天系还funsi&fr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更存在.4.文学恿境的特fih悄最交慰是懣境创造的淞观特征.情最交融包1$杲中amrt•悄中见址兀和怙秋芹茂」匕电实和生兄总境射适的结构转征,旳味尢另足您境的审兀补{£•5.审芙怠徐u般的总◎的不冋z处;•般总◎以再現生活为H的的典乜和以抒•情为冃的的.而审天总叙是以农达會理现乞为口的的c由关蕊象的孩4俗征;屮美左象m本戍待征定竹理件:去现柠徂足仗征性:彤象轻征楚荒砸性;思维待征是抄象世維的覚搖卷与:第甥待征於求解性和多文性、•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幣十…章1.研允叙*艺术的理论和批评力法•2.^fh III所叙述的人物彳•为构成.足最小的叙字肌位"3.給梅。

《外国文学史》教案(绪论、一-六章)2010年9月

《外国文学史》教案(绪论、一-六章)2010年9月

廊坊师范学院
课程教案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
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
授课班级2008级汉本、2010级专接本主讲教师尹振球
所属系别中文系
教研室外国文学与文学理论教研室
教材名称外国文学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6年5月第一版
2010年9月1日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系别:文学院中文系教研室:外国文学与文艺理论教研室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课程教案。

蒋岱《西方文论十讲》讲稿(1-7章)

蒋岱《西方文论十讲》讲稿(1-7章)

西方文论(第一章—第七章)Xfwl10@ 密码:xfwl10 蒋岱副教授文艺涉及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文学本质是审美,一部西方文论史,就是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

呈现方式有三种:一是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文论,如柏拉图《理想国》、奥古斯丁《忏悔录》、亚里士多德《诗学》、尼采《悲剧的诞生》;二是诗人作家的文学见解,如贺拉斯《诗艺》、雨果《<克仑威尔>序言》三是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的文论专著,如圣·伯夫、德·桑克梯斯、韦勒克的论著。

西方理论分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源头,柏拉图理式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都有体系。

古罗马文论,有贺拉斯、朗加纳斯、普罗提诺三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有奥古斯丁、阿伯拉、阿奎那三人。

文艺复兴文论是资产阶级文论,古典主义文论,则是资产阶级与贵族王权妥协的产物,代表是布瓦洛。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者数的和谐,认为“美是和谐统一”“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还提出“小宇宙”、“大宇宙”的概念。

2、赫拉克利克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克(前530-前470)认为“火”是宇宙万物本源。

还说“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河流”,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

3、德谟克利克的摹仿说德谟克利克(前460-前370),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他还说“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其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研究对象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二是对作家主观条件的研究,三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

文学理论第十章 PPT

文学理论第十章 PPT

鲍德里亚 杰 姆 逊
三、文学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当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
当代文学生产的两重性与作家身份的两重性
文学生产作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与作为文化 产业的商业性
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
❖生产规模庞大 ❖受众群体广大 ❖文化品位趋向通俗化 ❖依托文化市场运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生产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基本原则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平等交流和对话中 扩展民族文学的国际视野。
以我为主,合理选择,在开放与引进中坚持 应有的批判态度和主体立场。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在跨文化交流中推进 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 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学媒介, 图像化转向,网络文学, 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世界性
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发展
网络文学的意义
第一,方便而快捷,使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更广 泛持久地传播。
第二,创作低门槛,充分满足平民大众对文学 写作与消费的精神需求。
第三,文学与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改变着 文学的书面语言特性,孕藏着形成新的艺术样 式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的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
问题
滥用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空间,过于放纵,管 理无序。
“浅表审美化”
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 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 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沃尔夫冈·韦尔施
三、文学与网络文化
网络媒介的特点与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
❖ 信息传输和复制快捷 ❖ 多媒体化 ❖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互动 ❖ 网络的开放性与大众化 ❖ 匿名传播方式
网络媒介的特点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快速发展

文学理论十讲

文学理论十讲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他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人物性格来反映和批判社会历史。
在讨论大众文学时,南帆教授了大众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大众文学是社会 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他对大众文 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大众文学如何参与构建了社会历史。
《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涵盖了众多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学现象的著作,作者南帆。这本书以十个 专题的形式,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文学性、文学形式、文学类型、真实与虚构、人物性格、 大众文学、文学批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本书的目录设置非常合理,每个专题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并没有孤立地 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将它们放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中进行分析。这就使得读者 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总体而言,《文学理论十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理论 和文学史的重大问题,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积极思考和探索精神。我相信这本书 对于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们来说,将具有很高的参 考价值。
目录分析
《文学理论十讲》目录分析
每个专题的探讨都很深入。例如,在“文学与社会历史”这一专题中,作者从社会历史对文学的 影响和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就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 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学理论的任务。
这本书的目录还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文学理论框架,而是结合 当代文学现象和理论热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文学性”这一专题中,作者 从文化关系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学性是文化关系的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拓展了 我们对文学性的认识,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兼论《文选》“序”文的收录标准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兼论《文选》“序”文的收录标准

第51卷第1期2024年1月V o l 51 N o 1J a n u a r y 20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力之 阳欣摘要:萧统编‘文选“深受家族著述传统影响,其选入‘毛诗序“并在‘文选序“中直接称述其语,不但因为该序在经学上处于重要地位,也是因其在序体上的首创意义及其文学理论意义,可推‘文选“编纂应受‘毛诗序“的影响㊂且‘文选“所收三篇经籍序等均为久负盛名的独立篇章,有近于 论 体者,于当时文学深有影响㊂这表明昭明深具篇什独立 的文学意识,也体现出其在选文上 动态 地对待不同文类的独特选编思想㊂‘文选“把 序述 ㊁ 赞论之类文体 各以汇聚 , 以类相从 ,体现出缘起条贯㊁取类经典的特点,表明萧统亦具有文学发展的观念及文体溯源的意识㊂关键词:‘文选“;‘毛诗序“;萧统;序体;收录标准D O I 10 13734 jc n k i 1000-5315 2024 0602收稿日期:2023-04-1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文选“五臣李善二家注论衡 (19B Z W 061)㊁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诗经“叙事性研究 (X Y C B Z 2019002)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力之,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E -m a i l l i u h a n z h o n g @126 c o m ;阳欣,男,广西灵川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编审㊂萧统‘文选“ 序 类收录了九篇独立序文,即卜子夏‘毛诗序“①㊁孔安国‘尚书序“㊁杜预‘春秋左氏传序“㊁皇甫谧‘三都赋序“㊁石崇‘思归引序“㊁陆机‘豪士赋序“㊁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㊁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㊁任昉‘王文宪集序“㊂除了收录上述九篇序文外,尚有附于作品正文的作者自撰之序,如班固‘两都赋序“㊁左思‘三都赋序“等,又有‘文选“编者 摘史辞以为序 之类㊂对于上述序类,近来学者多有关注并有相关论著讨论②㊂然对于‘文选“所录之‘毛诗序“㊁‘尚书序“㊁‘春秋左氏传序“等三篇经籍序,学界却少有专论究之㊂目前所见之专题论文有新竹清华大学朱晓海先生‘<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一篇,朱先生以为三篇经籍序之所以入‘选“, 恐怕不是因为作品本身有何朱紫宫商之成就,或可资后进取法之处,也不是因为它们在该文类发展史上有何里程碑的地位,乃是因为在孔子删‘诗“㊁‘书“,作‘春秋“这集体记忆中,经生对那些经传取材㊁编撰方式㊁目的等方面的阐释,以及研读学术史的评述,可供这选编比附,并藉此补充了‘<文选>序“不便明言的部分 ③,即认为三篇经籍序作者子夏㊁孔安国㊁杜预等并非以文章名世,此三篇序文能入‘文选“,乃经学传统的力量使然㊂其结论似有可商之处,故本文不揣浅陋,就‘文选“与‘毛诗序“之关系及其收录序文之标准,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㊂741①②③本文不讨论‘毛诗序“的作者问题㊂学界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及相关著作讨论‘文选“序类,参见:唐普‘<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考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0-64页;力之‘关于<文选> 摘史辞以为序 之是非问题“,‘古典文献研究“2010年第13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92-107页;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乃龙‘<文选>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㊂朱晓海‘<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中国文论的方与圆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㊂一 梁代‘毛诗“之学对萧统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学选集往往与选家的学养背景有关㊂故欲考察‘文选“与‘毛诗序“之关系,不得不考论萧统家学传统及梁代‘毛诗“之学的影响㊂自孔子制六经传之后世,后代学者著述立言以期不朽,渐成为儒家传统事功之一㊂汉代以来,司马相如等辞人作赋,史迁㊁班氏著史,刘向㊁刘歆父子录书,贾㊁马注经等,莫不如是㊂儒家著述传统延至后代,亦为帝王所重视并亲身倡导㊂在中国历史上有帝王之尊而以 文学 著称的家族,当首推魏氏 三曹 ,其次当推梁代萧衍与萧统㊁萧纲㊁萧绎父子㊂赵翼‘廿二史札记“云: 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㊁梁二朝,亦不可及也㊂ 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㊂ ①曹氏父子以诗赋著称,而萧氏父子则以著述闻名㊂故我们考察‘文选“的编辑情况,不能不考论其著述传统及当时风气的影响㊂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 少而笃学,洞达儒玄㊂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㊂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㊁二‘系“㊁‘文言“㊁‘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余卷 , 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②㊂武帝诸子亦多有著述㊂太子萧统 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③㊂简文帝萧纲有‘礼大义“二十卷㊁‘老子义“二十卷㊁‘庄子义“二十卷等㊂元帝萧绎有‘周易讲疏“十卷㊁‘老子讲疏“四卷等㊂可谓一门擅文,人均有集㊂萧统编辑‘文选“虽与梁武帝无直接关系④,但‘文选“的编辑成书,其受家族著述传统及时代风气的影响,则在情理之中㊂从梁代‘诗“学来看,‘毛诗“之学对萧统应有不小的影响㊂就梁代‘诗“学著述而言,据‘隋书㊃经籍志“(以下简称 ‘隋志“ )经部‘诗“类可知,梁武帝著有‘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萧统之弟萧纲著有‘毛诗十五国风义“⑤㊂除了上述武帝父子之作外,其时朝野之中有关‘毛诗“的著作尚不少,如桂州刺史崔灵恩‘集注毛诗“二十四卷, 隐居先生 陶弘景注‘毛诗序“一卷,给事郎谢昙济‘毛诗检漏义“二卷,处士何胤撰‘毛诗总集“六卷㊁‘毛诗隐义“十卷,等等⑥㊂可见‘毛诗“为梁代君臣所共同重视,由此又可觇见帝王爱好对当时风气的影响㊂‘毛诗“在三国之后颇为流行,有关这方面的著述颇多,主要集中于三国㊁晋㊁宋与梁,而尤以梁为盛㊂‘隋志“云: ‘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㊂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㊂ ⑦‘毛诗“在梁代为‘诗经“最主要的学派㊂据‘隋志“著录,由汉流传至隋有关‘诗经“的著作多达40余种,其中有36种为‘毛诗“著作㊂而‘隋志“小注说明已亡佚的‘毛诗“著作,又多以梁代为据㊂按‘隋志“所载,明确见于梁代而至隋已亡者多达30余种,如其所录,梁代有汉贾逵‘毛诗杂议难“十卷,马融注‘毛诗“十卷,郑玄㊁王肃合著‘毛诗“二十卷,三国魏王基‘毛诗驳“五卷,晋陈统‘毛诗表隐“二卷,徐邈等撰‘毛诗音“十六卷,宋徐广‘毛诗背隐义“二卷,杨乂‘毛诗杂义“五卷,雷次宗‘毛诗义“二卷,齐刘瓛‘毛诗篇次义“一卷,佚名‘毛诗图“三卷,等等⑧㊂由梁代‘诗“学著述及前代‘诗“学著作在梁代的流传情况,可见‘毛诗“在当时的流传盛况及其崇尚‘毛诗“之学的风气㊂史载萧统博学多览,相关文献亦时有此说者,如萧纲‘昭明太子集序“云: 研经博学,手不释卷㊂ 群玉名记,洛阳素简,西周东观之遗文,刑名儒墨之要旨,莫不殚兹闻见,竭彼绨缃㊂ ⑨据此推测,萧统对以上梁代流传的‘毛诗“著述,理应有所涉猎㊂其实,‘诗经“亦为萧氏家学之一㊂据史书记载,西汉之时萧氏家族就有‘诗经“之学,其祖萧望之曾治‘齐诗“ ㊂班固‘汉书㊃萧望之传“云: 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㊂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㊁‘礼服“㊂京师诸儒称述焉㊂ 又‘汉书㊃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云: 翼奉 治‘齐诗“,84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赵翼著㊁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1㊁262-263页㊂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册,第96㊁97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71页㊂周春艳‘非因立场游离㊁武帝影响与萧统心境变化所致 <‘文选序“与‘文选“差异问题的再审视>辨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08-114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17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6-917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8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16-917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㊂‘梁书㊃武帝本纪“: 高祖武皇帝讳衍 汉相国何之后也㊂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太子太傅望之 参见: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页㊂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册,第3271页㊂与萧望之㊁匡衡同师㊂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 ①可见其祖已有‘诗“学传统,武帝及其子皆习‘毛诗“并有著述,自有其家学渊源㊂沈约‘武帝集序“称颂武帝 爰始贵游,笃志经术,究淹中之雅旨,尽曲台之奥义,莫不因流极源,披条振藻;若前疑往滞,旧学罕通,而超然直诣,妙拔终古;善发谈端,精于持论,置垒难逾,推锋莫拟 ②㊂武帝于‘诗“学可谓集大成者,如前揭‘隋志“所录,其著有‘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㊂‘梁书㊃简文帝本纪“亦云: 高祖所制‘五经讲疏“,(简文帝)尝于玄圃奉述,听者倾朝野㊂ ③武帝所制‘五经讲疏“之中,自当有‘毛诗“讲疏㊂其‘毛诗答问“㊁‘毛诗发题序义“㊁‘毛诗大义“等著作是否为‘五经讲疏“的内容之一,无据可查,但武帝深于‘诗“学,应是确定无疑的㊂武帝诸子也自幼学习‘毛诗“,萧纲于‘诗“学早有所成㊂‘梁书㊃简文帝本纪“云:(简文帝)雅好题诗,其序云: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㊂ 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 宫体 ㊂ ④按,七岁之 诗癖 ,应与宫体无关,或应是自幼诵习‘诗经“之意㊂萧纲作‘毛诗十五国风义“,应受传统家学的影响㊂‘毛诗十五国风义“注‘陈风“ 歌以讯之 有云: 诗者,思也,辞也,发虑在心谓之思,见其怀抱者也㊂在辞为诗,在乐为歌,其本一也㊂故云 作好歌以讯之 ㊂ ⑤又可见其已摆脱传统‘毛诗“之说而有新解㊂唐代学者成伯瑜‘毛诗指说“特引之以为说⑥,可视为唐宋疑诗风气之先导㊂由上可见,萧氏父子于‘诗“学皆有成就,应受家学传统及时代风气影响,同时又以帝王之尊,引领当时社会风尚㊂在梁代君臣特别是武帝尤重‘诗“学的环境下,萧统自然深受熏陶㊂萧统两岁被武帝立为太子,自幼以儒家思想加以培养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云: 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㊁‘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㊂ ⑦‘五经“之中最适合讽诵者当属‘诗经“,萧统自幼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可见其儿时对‘诗经“的熟习程度㊂及其长,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㊂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㊂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⑧,可知其于‘诗“学亦应有成㊂在萧统诗文中多有引用‘诗经“之作㊂如‘示徐州弟“诗十二首,为昭明赠时任徐州刺史的晋南王萧纲的四言组诗,其中多有‘诗“典,更像是兄弟间交流‘诗“学心得的习作㊂如组诗其三 绸缪 一语出自‘唐风㊃绸缪“ 绸缪束薪 ;其四 行迈 一语出自‘王风㊃黍离“ 行迈靡靡 ;其六 有命自天 ㊁ 滔滔不归 两句分别出自‘大雅㊃大明“和‘豳风㊃东山“;其七 我心则夷 则出于‘召南㊃草虫“;其八 四始 出于‘毛诗序“, 旨酒 出于‘小雅㊃鹿鸣“ 我有旨酒 ;其十 维城 出于‘大雅㊃大板“ 宗子维城 , 朝饥 出于‘召南㊃汝汶“ 惄如调饥 ;其十一 远于将之 出自‘邶风㊃燕燕“;其十二 玉颜虽阻,金相嗣丘 出于‘大雅㊃棫樸“之 金玉其相 ⑨,等等㊂该组诗引用‘诗经“典故丰富多彩㊁自然浑成,表明萧统对‘诗经“非常精通和熟悉㊂萧氏又有‘孝经“之学㊂据‘隋志“载: ‘孝经义疏“十八卷㊂ 注云 梁武帝撰㊂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子讲‘孝经义“一卷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 (天监)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㊂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㊂ 按儒家子弟入学受经的顺序,大概先读‘诗“㊁‘书“,以后逐渐读‘礼“㊁‘易“㊁‘春秋“等经典,昭明三岁受‘孝经“㊁‘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十岁能讲‘孝经“,以昭明太子 生而聪睿 之质及学习进度,亦可推见昭明‘诗“学程度亦当匪浅㊂综上,儒家经学及著述传统对萧统深有影响,且萧氏父子自身经学根柢深厚,于‘诗“学皆有所成,可推知萧统编‘文选“应受其家学影响㊂然传统观点多以为,‘文选“不选 姬公之籍㊁孔父之书 等传统经典,是 文学 独立于经学的标志㊂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扬鸿烈㊁家雁(李嘉言)㊁骆鸿凯等学者赞同阮元所提出的 沉思翰藻 之说,认为萧统不选经史子类,是有意区分文学与非文学㊂这种观点在60至80年代又得以发扬,郭绍虞㊁王运熙等学941力之 阳欣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班固‘汉书“,第10册,第3167页㊂欧阳询撰㊁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269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09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09页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16,‘续修四库全书“第12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㊂成伯瑜‘毛诗指说“ 解说第二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冠山堂本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5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6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22-24页㊂魏徵‘隋书“,第4册,第934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5页㊂据‘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昭明性仁至孝,其母丁贵妃去世,哀毁过度,口不进食,体围减削过半,见者 莫不下泣 ,以至于武帝下旨强进饮食㊂由此可见,萧统深受儒学及孝道影响㊂者皆有论述,对学界产生较大影响①㊂萧统‘文选“收录‘毛诗序“等三篇经籍序,是否如前揭朱晓海先生所言,不是因为 作品本身有何朱紫宫商之成就,或可资后进取法之处,也不是因为它们在该文类发展史上有何里程碑的地位 ,乃是源于经学传统的力量?以下试析之㊂二 ‘毛诗序“对萧统‘文选“编纂的影响‘梁书㊃昭明太子传“云: (萧统)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㊂ ②据此,可知昭明编纂‘文选“基于其平素深厚的学养,亦可知‘文选“为深思熟虑之作,而绝非仓促成书者③㊂‘毛诗序“对萧统编‘文选“有何影响,史无明载,但仍可从‘文选“考而论之㊂就‘文选序“看,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体上,都有源于‘毛诗序“者㊂可以说,‘文选“之所以收录‘毛诗序“,不但因其在经学上的重要地位,也因其在序体发展历史上的首创地位及其文学理论方面的意义㊂首先,从‘文选序“来看,其中有两处直接引述‘毛诗序“之语,特别标明 六义 ㊁ 诗言志 以及 四始 ㊁ 风雅之意,可见萧统深受‘毛诗序“诗学思想的影响㊂其一,以 六义 评论赋体: ‘诗序“云: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㊂④萧统在此标明 六义 ,是以其为标准衡量古今赋体并评论今之作者: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㊂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 近人刘咸炘‘<文选㊃序>说“云: ‘序“先论‘诗“,而举六义,明乎词赋一流,皆源六义㊂又曰: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㊂此言后世之赋,以附庸而成大国,兼该六义,足以当古之诗也㊂⑤此可谓得其大者矣㊂其二,以 诗言志 综论诗㊁赋等各种文体,标明 风雅 之义: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㊂‘关雎“㊁‘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㊁濮上,亡国之音表㊂故‘风“㊁‘雅“之道,粲然可观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㊂⑥继而论汉以来诗㊁赋之变及箴㊁戒㊁论㊁铭㊁诔㊁赞等各种文体的兴起,并总其辞云: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㊂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㊂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长期以来,人们多据序中 入耳之娱 ㊁ 悦目之玩 之语,而认为萧统视文学为 娱情悦目 之事,并以为其推崇文学的 娱乐 作用㊂然昭明身为储君,亦肩负体国经制之责,自然不能以普通人之 娱情悦目 视之㊂在‘文选序“中,昭明虽称 监抚余闲,居多暇日 ,似表明其编‘文选“只是业余爱好,然文章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⑦,其称 监抚 ,不正表明其在 暇日 仍不忘 监抚 之职吗因之, ‘关雎“㊁‘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㊁濮上,亡国之音表㊂故‘风“㊁‘雅“之道,粲然可观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 ,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㊂飞文染翰,则卷盈乎湘帙 云云,实寓有批评和不满,故萧统欲 略其芜秽,集其清英 ,将 文 之精华编入‘文选“㊂此亦‘文选“编纂之由也㊂类似上述的对东汉以来文学风气的批评,亦见于稍早之与萧统 同志 者㊂如刘勰‘文心雕龙㊃情采“云: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㊂ ⑧刘勰作‘文心雕龙“主要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的文风,对‘文选“虽无直接影响,但二者文学思想有一定相通之处㊂在萧统等人看来,东汉以来文章以词藻为能事,偏于 文 而疏于 志 ,如‘文心雕龙㊃明诗“评 近代 之文学云: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㊂ ⑨而 风雅 ㊁ 比兴 正是救治文风浮华弊病的良药㊂故昭明不但直5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参见: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171页㊂20世纪80年代末,王运熙先生对传统观点进行了反思,指出: 过去有的同志在评论萧统时,认为‘文选“不选经㊁史㊁子三部的篇章,是说明编者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表明了当时人们文学观念的明确和进步㊂我过去也有这种看法㊂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㊂ 参见:王运熙‘<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6期,第11-12页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7页㊂参见:力之‘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 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138-144页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册,‘文选序“第1页㊂按,以下所引‘文选序“文字皆出于本书该序(第1-3页),不复标注㊂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戊辑,第1册,第21页㊂萧统所引与‘毛诗序“略有不同,然这不是问题㊂参见:宋王楙‘野客丛书“卷12 古人引用经子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177页);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3 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6-48页)等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第6册,第2271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8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7页㊂接征引‘毛诗序“ 诗言志 表述,而且隐括‘毛诗序“ 正始 ㊁ 风雅 的观念,以之作为评论自汉代以来各体文章的准的㊂在昭明看来,所谓 入目之娱 ㊁ 悦目之玩 不过是当时文学审美的基本要求,如其所云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㊂而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必须 文质彬彬 而有 君子之致 ,如其‘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所云: 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㊂ ①可见,萧统虽推崇 典丽 等文学审美风格,亦有主张 文质彬彬 ㊁ 文质相符 的一面,这与‘文心雕龙“追求文雅典丽的文学思想亦有一定相合之处㊂在前代诗人之中,萧统特喜左思和陶渊明㊂‘梁书㊃昭明太子传“载: (昭明)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㊂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 此中宜奏女乐 ㊂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㊂ 侯惭而止㊂ ②在‘文选“中,萧统录左思‘咏史诗“八首㊁‘招隐诗“二首㊁‘杂诗“一首,又录其‘三都赋“与自序及皇甫谧‘三都赋序“,可见左思诗文尤为昭明所喜爱㊂又,萧统‘陶渊明集序“云: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㊂故加搜校,粗为区目㊂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㊂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㊂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㊂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㊂ ③‘毛诗序“云: 风,风也,教也㊂风以动之,教以化之㊂ ④可见,萧统以 风教 观评论陶集,本之于‘毛诗序“风教之说,故‘闲情赋“未能收入‘文选“,除 价值取向 之差异外⑤,其与萧统 风教 及 雅正 思想亦当不无关系㊂另外,左思‘咏史“诗所体现的诗学风格被钟嵘‘诗品“称为 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则被‘诗品“称为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㊂笃意真古,辞兴婉惬㊂每观其文,想其人德㊂世叹其质直 ⑥㊂上述 风力 ㊁ 真古 ㊁ 质直 云云,皆与古‘诗“风格相类,由此可见萧统的文学偏好㊂由是观‘文选“未收之文,多与陶渊明‘闲情赋“类似,概因其不能符合 雅正 之故㊂如最为著名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其文固然批判老庄 一生死 ㊁ 齐彭殇 的思想,然其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应随世以俯仰,极视听以娱情,仍可谓之消极,与儒家 言志 ㊁ 雅正 思想不符,故昭明不收,理所当然㊂刘勰‘文心雕龙㊃论说“评各 言不持正 之文章: 至如张衡‘讥世“,韵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㊂ ⑦其 言不持正 云云,概指上述文章不能遵循儒家正统思想,或亦因此不为昭明所收㊂‘文选“所收之曹丕‘典论㊃论文“评孔融云: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㊂ 又云: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㊂ ⑧其中所反映的文章 雅正 观念,亦与‘文选“近同㊂这表明在 近世 文风 衰弱 之时,萧统等人欲纠其偏向,故特隐括‘毛诗序“之义,重倡 诗言志 ,标明 六义 ㊁ 风雅 ,主张 文质并重 ㊂由此可推知,萧统之编‘文选“,其在价值取向上受到‘毛诗序“的影响㊂三 ‘毛诗序“等 篇章独立 与‘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萧统在‘文选序“中云: 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㊂ 历来论者多以 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作为 序述 ㊁ 赞论 之类文体的选取标准,然就‘毛诗序“㊁‘尚书序“㊁‘春秋左氏传序“三篇经籍序而言,三篇序文本为附经之作,皆祖述经伦,文风质朴,与综缉辞采,错比文华 相去甚远,似不合于 沉思翰藻 的标准,如明人孙矿(号月峰)评‘毛诗序“云: 平淡之极㊂昭明最尚组绘,却乃取此等,岂以其名故耶? ⑨即认为‘文选“选录标准不一,或以此为昭明文学理论与编辑实践之矛盾㊂如上所述,朱晓海先生‘<文选>所收三篇经学传注序探微“一文认为三篇经籍序之所以入‘选“,主要源于儒家经学传统的力量,如朱先生所言 姬公之籍㊁孔父之书 被驱出文学园地,势必另铸神龛,将奉入者经典化,以为151力之 阳欣 ‘文选“收录‘毛诗序“探论 兼论‘文选“ 序 文的收录标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155页㊂按:当然,这里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更具 自我 色彩,而‘文选序“所呈现的或有某种程度上的 共识 成分㊂不过,就主要倾向而言,二者应是相一致的㊂姚思廉‘梁书“,第1册,第168页㊂萧统著㊁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第200-201页㊂毛亨传㊁郑玄笺㊁陆德明音义㊁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页㊂参见:力之‘<闲情赋>之评价种种“,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347-360页㊂钟嵘著㊁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1页㊂刘勰著㊁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327-328页㊂萧统编㊁李善注‘文选“,第6册,第2271页㊂许逸民‘清代文选学名著集成“,广陵书社2013年版,第5册,第222页㊂。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文艺批评学教程(第二版) 第十章 文艺批评样式论

文艺批评学教程(第二版) 第十章   文艺批评样式论

(四)批评家论著
批评家论著,是以文艺批评家为批评对象 的文艺论著。例如以批评家冯牧为批评对 象的文艺批评论著。
(五)风格论著、流派论著和思潮论著
风格论著、流派论著和思潮论著则是对相 近风格或同一流派、文艺思潮的作家、文 艺家进行文艺批评的论著。
(六)现象论著
现象论著,是以文艺现象为批评对象的文 艺批评论著。
六、诗歌体
用诗歌体样式批评文艺也是一种传统的批 评样式。在西方文艺批评史上,贺拉斯的 《诗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都是用 诗歌体写的。
(二)按文艺论文的形式分类
• 1.专论 • 2.短论
二、论著体
(一)作品论著 作品论著是以作品为批评对象的文艺论著,
可以论述一部作品,也可以论述若干部作 品。
(二)作家、文艺家论著
作家、文艺家论著,是以作家、文艺家为 批评对象的,也就是以文艺创作主体为批 评对象。
(三)接受者论著
接受者论著,是以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为批 评对象撰写的文艺论著。这种类型的文艺 论著,不是孤立地谈论接受者,而是结合 接受者对作品的接受来谈。
第二节 其他类
一、随笔体
随笔体是一种灵活洒脱的文艺批评样式。 它的形式活泼轻松,往往通过谈天说地的 散漫笔法表达文艺思想,寓理论于知识和 故事之中,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书信体
书信体文艺批评也是常见的文艺批评样式。 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信》、鲁迅的 《寄〈戏〉周刊编者信》都是名篇。
三、对话体
对话体是用谈话形式表现文艺思想、进行 文艺批评的文章。对话方式常常不拘一格, 除了常见的二人对话以外,还有三人对话、 四人对话等。
四、序跋体
序和跋是为一部作品或著作所作的介绍说 明的文字。序跋体是很常见的文学批评样 式。序放在前面,跋放在后面。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考研71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十年真题(2010-2022)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考研71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十年真题(2010-2022)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考研71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十年真题(2010-2022)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考研71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真题一、填空1、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为标准,可以讲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2、文学典型具有如下特征: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 (),()3、诗歌具有如下特征:() ,(),形象创作的特殊性,语言的音乐美,独特的语言结构4、象征主义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寓意性,(),(),意象的客体呈现。

5、情景的关系有:(), ()和情景并茂。

二、名词解释1,小说2,表现说3,主观化4,文学体裁三、简答题1,形象的间接性2,简析文学鉴赏中“共鸣”的特征3,马克思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是什么?4,作为艺术的语言,文学的特点是什么5,诗人主观内在性的情感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文学消费中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不一致的现象?2,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五、文学评论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

评论角度任选,可整体论述,也可就内容或形式的某一方面立论。

要求:1.要体现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不可写成抒情散文或泛泛而谈的读后感2.扣住所给材料进行评论,不能抛开材料另起炉灶3.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4.字数控制在800-1000杨牧之《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考研71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真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文学作品的“四分法”指把文学作品分成四种类型: ()、()、 ()、() .2.关于文学起源有很多著名说法,其中弗莱泽泰勒的观点是(),席勒-斯宾塞的观点是().3.小说按篇幅和内容容量区分,可以分成()、()、().4.文学与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不同主要在于它采用()作为表现媒介和构建形象的手段.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文学的情感性2.结构3.风格4.文学批评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说说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说说灵感的特征3.说说文学欣赏的特点4.为什么受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5.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意境2.以一作家创作(可在古代、现当代、外国任选)为例说明浪漫主义的特征五、文学评论(50 分)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评论文章。

2010年4月江苏自学考试古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2010年4月江苏自学考试古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

2010年4月江苏自学考试古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18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曹丕认为“文人相轻”的原因是( C )A.文人的嫉妒心理B.文人受到政治的摆布C.文人根据自己的长处攻讦他人的短处D.文人之间不团结2.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一句是在批评( D )A.楚辞B.汉大赋C宫体诗 D玄言诗3.《诗归》的编选者是钟惺和( D )A.王骥德B.王世贞C.袁宏道D.谭元春4.李淸照《论词》中“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由往往不协音律者”一句是在批评( B )A.以学问为词B.以诗为词C.以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5.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一文探讨了( A )A.文与道的关系B.文与禅宗思想的关系C.文与作家个性的关系D.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6.“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语出( D )A.李浼《闲情偶记》B.李贽《忠义水浒传序》C.钟嗣成《录鬼簿序》D.袁于令《两游记题词》7.李渔重视戏剧的结构,提出“立主脑”,他认为《两厢记》的主脑是( B )A.闹简B.白马解围C.赖婚D.长亭送别8.在淸代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中承先启后的人物是( D )A.戴名世B.方苞C.姚鼐D.刘大櫆9.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被称为“一篇之骨”的是( C )A.因果报应B.经国济事C.功名富贵D.发迹变态10.据《红楼梦》第一回所述,为《红楼梦》起名字的人是( C )A.情僧B.石兄C.吴玉峰D.孔梅溪11.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语出( A )A、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B.袁于令《两游记题词》C.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D.魯迅《中国小说史略》12.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批判了以翁方刚为代表的“误把抄书当作诗”为诗的诗风,这种诗风的弊端是( D )A.以雕琢为诗B.以神韵为诗C.以文章为诗D.以考据为诗13.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句的意思是( B )A.词的创作不能有所寄托B.词的创作既要有寄托,又不能单凭寄托C.词的创作可深可浅D.只有词这种文体才能有所寄托14.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语出( D )A.《随园诗话》B.《中国小说史略》C.《摩罗诗力说》D.《人间词话》1 5.鲁迅《摩罗诗力说》题中所谓“摩罗”是指( C )A.现代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人文主义16.在晚淸掀起的所谓“诗界革命”中成就最高的是( B )A.龚自珍B.梁启超C.夏曾佑D.黄遵宪17.诗六义中“赋”指的是( B )A.以彼物比此物B.直书其事C.体物写志D.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辞18.冯桂芬认为桐城派的义法( C )A.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创见B.对散文发展功大于过C.严重地束缚了散文的发展D.在后代没有什么影响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9.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20.刘勰《文心雕龙》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文学理论十讲

文学理论十讲

文学理论十讲学有余力,文学理论十讲文学理论超越了文学创作的表达,更是一门学习的体系,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十讲,撷取了文学理论方面的深刻思想,在这十讲中,我们会探讨千古火花中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思想,诸如“哲学观照”、“传统文学”、“文学史学”、“文艺活动”等,让我们可以深入欣赏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体系,走近文学的本质。

首先,“哲学观照”以哲学思维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实践价值观,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心理感受等,比如,《西班牙傻瓜》利用寓言手法来传达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在研究这本小说时,需要采用哲学思维来揭示它背后潜藏的智慧。

其次,“传统文学”让我们看到文学源远流长,一代代文艺家流传的精髓,让我们的文学知识不断积淀。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古典文学,丰富的内容能够滋养我们的思想,诸如《西游记》的经典,妙笔生辉,久传于世,让我们心潮澎湃。

再次,“文学史学”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文学发展史是一个在不同文学流派、作家、文类和界限间来回穿梭的过程,对于前人文学故事中的情思和谱影,我们应当加以挖掘、采撷。

如《骆驼祥子》中,从抒情文学到影视小说,把握叙事结构和表现方式,都可以在此文中得到印证。

此外,“文艺活动”具有极大的学习价值,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文化传承的子孙也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对文学文化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可以从作品研究、文化活动以及欣赏新作都可以彰显文学活动的实施方式,唤醒广大受众文学至上的价值观。

最后,文学理论十讲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了文学的本质,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文学角度,了解过去对文学的崇敬和审视,进而将这些思想运用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文论
• 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一种反传统 思潮。解构主义文论主要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美国兴盛的一种以 “解构”为标志的阅读方法、 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法国思 想家德里达及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学批评家保罗· 德 曼、希利斯· 米勒、哈罗德· 布鲁姆、杰弗里· 哈特 曼等。 • 解构主义有时可以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互 换,但严格地说,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 重要分支,而后现代主义的范围更广。
• 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论? •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及其文 论? • 它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Modernism
• For many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theorists, the Enlightenment or the Age of Reason (18th century) is synonymous with modernism. • Modernism believes that reality can be known and investigated and that humanity possess an essential nature characterized by rational thought. • Writers and literary theoreticians believed that texts had some kind of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therefore could be studied and analyzed. Whether a text’s actual value and meaning were intrinsic or extrinsic was debatable; nevertheless an aesthetic text’s meaning could be discovered.
The Background of Deconstruction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 价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 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 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 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可悲的是,这场轰 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 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 拆解工作。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 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 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 现实沦为人的建构,没有中心,也没有一 个客观现实。 •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现实。 • 不存在文本的正确意义。 • 如同拼贴画,意义源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 • 对于文本,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阐释。
• 1、法国后结构主义主要代表: (1)雅克· 德里达(1930-2004) (2)罗兰· 巴特(1915-1980) (3)米歇尔· 福柯(1926-1984) (4)雅克· 拉康(1901- 1981)
• 后结构主义的定义 • 解构主义的定义
Poststructualism
• Poststructualism designates a broad variety of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ocedures that in the 1970s displaced structuralism from its prominence as the radically innovative way of dealing with language and other signifying systems. • A conspicuous announcement to American scholars of the poststructural point of view was Jacques Derrida’s paper on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 delivered in 1966 to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Other contemporary thinkers including Michel Foucault, Jacques Lacan, and Roland Barthes are also regarded as its representatives.
哈罗德· 布鲁姆 1930 -
希利斯· 米勒 杰弗里· 哈特曼 1928- 1929-
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的含义
• 什么是解构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德里达 也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 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在某种事物, 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 同的名称或标签。 •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 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 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这些批判理论 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 替补、互文性。
Post-structuralism
• anti-metaphysics or anti-foundationalism(反本质) • undercuts the philosophical infrastructure of Western Metaphysics by advocating decentralization and opposing Western traditional binary opposition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文论
• • • •
Lecture 10 Nov.12, 2013 Grade 2010 By Zhang Yaqiong
目录
• • • • • 一、复习(结构主义文论) 二、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三、法国后结构主义四子 四、解构主义(德里达与耶鲁四人帮) 五、评论
客观现实是不存在的,真理是主观的、相对的, 取决于各种文化、社会的影响。
Poststructuralism or Postmodernism
• Beginning in the 1960s and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 people like Derrida, Michel Foucault all declare the death of objective truth. • These leading voices of postmodernism assert that modernity failed because it searched for an external point of reference--- God, reason, and science, among others--- on which to build its philosophy. For these postmodern thinkers, there is no such point of reference, for there is no ultimate truth or inherently unifying element in the universe and thus no ultimate reality.
(去中心+拆解二元对立)
• anti-humanism in its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or what they call intersubjectivity (主体中心消解、主体间性) • regard language as the medium exclusive to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and even identifying the world that language constructs with the reality
福柯1926-1984
德里达1930-2004
巴特1915-1980
拉康 1901-1981
• 2、耶鲁“四人帮”或者耶鲁学派 (1)保罗· 德· 曼(1919-1983) (2)哈罗德· 布鲁姆(1930-) (3)希利斯· 米勒(1928-) (4)杰弗里· 983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认知。 同样,文本有意义,可以被发现。
• With the advent of deconstruction, Jacques Derrida’s poststructural view of the world in the mid-1960s, modernity’s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is challenged and turned on its head. • For Derrida and other postmodernists, no such thing as objective reality exists. For these thinkers, all definitions and depictions of truth are subjective, simply creations of the minds of humanity. Truth itself is relative, depending on the var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in one’s life.
德里达等宣传客观真理的死亡。 现代性的失败源于它孜孜以求的参考点根本不存在, 没有终极真理,没有终极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