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合集下载

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总序中列举

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总序中列举

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总序中列举《四库全书总目》的故事可真有意思,特别是它的史部总序。

想象一下,古代的书院就像现在的图书馆,满墙的书籍,书香四溢,简直让人忍不住想翻个遍。

这部庞大的典籍,像是知识的宝库,各种文献汇聚一堂,简直就像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

你知道吗,康熙皇帝可是为了搜集、整理这些书籍,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

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追剧,追得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说到史部,总序可真是个小亮点。

它的开头就像是朋友间的闲聊,带着点儿亲切感。

他开门见山,谈到了历史的重要性,真的是说得好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咱们的过去。

你看,有些人把历史当成了教科书,觉得无趣,咳咳,其实那是大错特错!历史里的那些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个个都精彩得很。

像是诸葛亮的智谋,刘备的情义,还有那些儿女情长,真的是让人百看不厌。

总序中提到的古今对比,像是调侃朋友,啊,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多有活力啊!历史里的那些老前辈,虽然人早已去,但他们的智慧却留在了字里行间。

哦,还有那些个书生们,读书读到天昏地暗,真是为了知识不辞辛苦。

其实嘛,咱们现在不也是在努力学习,追求梦想吗?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再说说书籍的分类,那可真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

总序里提到的,像是“经、史、子、集”四个大类,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简直是个大杂烩。

你看,书就像是调味料,有的清淡,有的浓烈,给人不同的滋味。

历史书就像是汤底,浓而不腻,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而那些散文集,嘿,简直就是糖,甜得让人心情大好。

把这些书放在一起,真的是文化的盛宴,令人流连忘返。

总序里还提到,书籍能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风风雨雨,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就是这么个理儿,过去的教训能让我们更加智慧,像是在玩游戏,打过的关卡才能闯得更远。

历史就像一位老爷爷,给我们讲述那些个精彩的故事,而我们正是那些好奇的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真是乐在其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邵晋涵所撰《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

邵晋涵所撰《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

的贡献之大。当时总裁倚之为左右手, 经其 编定 的
书籍 , 每上奏, 无不受到乾隆的称赞。

功。《 高十- S -E传》 引陈思之 表 , 同之论 . 曹 感怀 宗

探究 史书 的学术渊 源
国, 有史家言外之意焉 。 ”
司马迁自序称《 史记》 笔法 , 乃继承《 春秋》 而论
次其文。后来学者, 疑辨相属 , 将信将疑。邵晋涵在
史部排列第一, 地位亦最为重要 , 见邵晋涵对史部 可
引‘ 太乙九宫 占’《 ,祥瑞志》 傅会纬书 ,高逸传》 《 论
推阐禅理。盖牵于时 尚, 未能 厘正。 而且 “ 次无 ” 叙 法 , 高帝纪》 如《 载王蕴 之抚 刀 , 袁灿之郊饮 , 联缀琐 事, 殊乖纪体 , 至列传之冗 杂, 无论 矣。虽有上述 更 ” 两个缺点 , 邵晋涵肯定《 南齐 书》 具有史 家之法 , 仍 “ 其记建元创业诸事 , 载沈攸之书于《 张敬儿传》述 , 颜灵宝语 于《 王敬则 传》 直书无 隐 , , 尚不失是非之
差。如《 ” 简文纪》 载大宝二年四月丙子 , 侯景袭郢州 ,
执刺史萧方诸 , 元帝纪》 而《 却作 闰四月丙午。二为
不赞颂有加 , 盛称《 史记》 十二 本纪 、J表 、 书 、 一} 八 . 三 十世家 、 七十列传的篇章体例是司马迁所独创 , 而邵
晋涵《 史记提要》 则认为《 史记》 的篇章体例乃是参照 《 吕氏春秋》 的十 二纪 √ 览 、 沦而来 , 六 虽然二书篇 帙之离合先后不尽相同 , 其立纲分 目, 然“ 节次相成 ,
舒等诸多方面 , 明司玛迁所言不虚 ,史记》 证 《 的史学
家法的确渊源 自《 春秋》 。
二 、 析史 书 的优 劣 得 失 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do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do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摘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非完全一致,其差异表现主要有体例不同、书名卷数不同、排序不一、评价不一,本文将其差异按成因进行分类,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大型丛书,于1772年始修,阅十年而成,先后抄有七阁。

馆臣于每书之前撰有提要,称之为阁本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则将这些提要汇集编成一部目录,如《总目》凡例所云:“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

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1)由此观之,《总目》提要应与阁本提要一致才是,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竟不相同。

笔者比勘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总目》提要发现有大量的差异,现将二者差异分类简述如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对象不同造成的差异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体例上的不同。

《总目》凡例中明确规定:在提要之首,先云某朝某人撰,再详作者爵里生平,后点评文章得失。

而阁本提要之首皆云“臣等谨案,某书多少卷”,末尾皆云“乾隆多少年多少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校之《总目》皆无此语。

又《总目》凡例规定,如某人已有某书被《总目》著录,则不再详其爵里,仅云其有某书,已著录。

校之阁本提要,则与此不同。

如《敬乡录》,阁本提要云:“元吴师道辑。

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仕至礼部郎中。

”(2)而《总目》仅云:“元吴师道撰。

师道有《战国策校注》,已著录。

”(3)第二类:书名的不同。

《总目》提要与阁本提要著录书名不一致者颇多。

如阁本著录《前汉书》、《前汉纪》、《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外纪》、《纲目分?拾遗》、《九朝编年备要》、《资治通鉴前编》、《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萧氏续后汉书》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读后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读后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读后感英文回答:The "General Preface to the Historical Section" of the Siku Quanshu Zongmu Tiyao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writings included in thisvast compendium. It begins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of hist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and guiding the future, emphasizing that the rulers of ancient China recognizedthis significance and established a system for recordingand preserving historical events.The preface then discusses the various types ofhistorical works included in the Siku Quanshu, including official dynastic histories, comprehensive histories, and specialized histories focusing on particular periods, events, or aspects of society. It explains the criteriaused to select these works, ensuring that they metstandards of accuracy, comprehensiveness, and historical insight.The preface also acknowledg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 recognizing that some events and perspectives may have been obscured or distorted over time. It encourages readers to approach historical texts with a critical eye, considering biases and limitations while also seeking out diverse viewpoints to gai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Overall, the "General Preface to the Historical Section" serves as a valuable introduction to thehistorical works included in the Siku Quanshu. It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navigate this vast collection, highlighting key works and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writing.中文回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序》通览了这部浩瀚巨著中的史传著作,首先强调了历史对认识过去、指导未来的重要性,历代中国统治者对此均有认识,并建立了严密的史料记录和保存制度。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借鉴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借鉴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借鉴《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文献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为丰富、最为完备的文献之一。

该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其中史部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为主题,探讨其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

一、《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的历史背景《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明朝官员陈诚主持,历时十余年完成。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为丰富、最为完备的文献之一,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对中国史学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作为其中之一,其编纂的历史背景是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明朝末期,社会动荡,经济萎靡,文化衰退,各种思潮和学术流派纷争不断。

清朝初期,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希望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

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的内容和特点《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包括史书、编年、杂史等各类文献,共计1185种。

其中,《史记》、《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典籍,都被收录在其中。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而且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精华。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的特点是内容广泛、体例严谨、选本精良。

其中,《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典籍,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资治通鉴》、《新唐书》、《宋史》等文献,也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些文献不仅在历史的记录和研究方面,而且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借鉴作用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文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中国历史文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 冯商:
《汉书·艺文志》韦昭注:“冯商,字子 高,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在班彪别传。”
(5)传播
❖ 《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 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 桓宽、刘向:开始引用 ❖ 西汉末年,已传至边郡
残简:“人利则进不利”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 利所在,不知礼义。”
《法言》:
❖ 王充
《论衡·超奇篇》:“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 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甲, 而太史公乙。”
❖ 班氏父子
班彪:关于人的名称
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 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
《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述事理,辨而不 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意义 第一篇记述孔子事迹的专传。
《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 《春秋》”、“孔子,圣人也”。
学术宗师——诸侯王
编年纪事的特征并不明显
·孔子
《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 孔父嘉 华父督
孔防叔--伯夏--叔梁纥
(4)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 题解
选自《史记》卷65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 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 五。”
6卷 6卷 14卷
以上18家20种1049卷
(2)体例
❖ 帝后纪:十卷(帝九后一) 列传:八十卷 志:三十卷
❖ 创“党锢”“文苑”“独行”“民” “方术”“列女”六传
(3)增补
❖ 晋·司马彪: ❖ 梁·刘昭:
(4)价值
❖ 《史通·补注》

浅析《四库全书》编纂特点及历史影响

浅析《四库全书》编纂特点及历史影响

浅析《四库全书》编纂特点及历史影响作者:王玉青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编,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正式启动编修工作,历经十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成。

本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先后共计4200余名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其中任命的正、副总裁以下的官员就有360多人。

历时14年最终完成。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图书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

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为史上最具规模的丛书的呢?本文简单分析一下《四库全书》的编纂特点及历史影响。

关键词:《四库全书》;编纂特点;历史影响;文化典籍;丛书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47-02一、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四库全书》内容囊括范围甚广:分经、史、子、集4部,之下又分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个大类。

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大类。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大类。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大类。

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

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二、编纂《四库全书》条件充沛(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1735年,弘历登基,改年号为乾隆。

乾隆年间国家富庶,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

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清朝官修图书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特点 05 谬误
目录
02 分类索引 04 存目 06 评价
07 版本介绍
09 比较 011 编者简介
目录
08 研究 010 成因 012 英文简介
基本信息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 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
乾隆皇帝1.著录数量不同:《简目》不收存目提要,《总目》则包括“著录”与“存目“两大部分,而且 《简目》与《总目》二者著录的数量不尽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篇目归类不同。如《皇 清职贡图》9卷,《简目》入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总目》入地理类外记之属;《古今说海》142卷,《简目》 入杂家类杂编之属,《总目》入杂家类杂纂之属;第二,计卷方法不同。附卷与缺卷的计卷方法不同,是产生差 异的重要原因。第三,文字狱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初步完成之后,还发生过一次在复查中撤毁库书 11种 的事件,即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发现了李清所著《诸史异同录》和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语涉违碍” 的地方,遂将二人著作收入四库者九种,连同清代潘桂章的《国史考异》和吴其贞的《书画记》一并撤毁。上述十 一种书在迟出的《总目》中已完全不见痕迹,而在杭本《简目》中并未删除。第四,统计失误,如小学类训沽之 属,实为127卷,而《总目》误计为122卷。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存目存目一、四库存 Nhomakorabea的由来所谓“存目”,根据乾隆帝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谕,就是“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也即不收其书,只在 《四库全书总目》各类著录书后列“某某类存目”,给这些书留下书名、卷数并撰写提要。对照《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全面分析四库存目书的内容,可知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书,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作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作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作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广泛: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2. 提要内容简明扼要:对于每一种书籍,提要都以简练的语言概述了其主要内容、作者观点、书籍价值等信息,方便读者快速了解书籍内容。

3. 评价客观中肯:对于每一种书籍,提要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妄自菲薄,中肯地评价了书籍的价值和意义。

4. 版本源流清晰:提要对于每一种书籍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帮助读者了解书籍的流传情况和真伪辨析。

5. 序论和解题详尽:对于每一部书籍,提要都撰写了序论和解题,详细介绍了该书的作者、内容、版本等情况,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6. 注解和考据严谨: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内容,提要都进行了注解和考据,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写作特点可以概括为内容广泛、提要简明扼要、评价客观中肯、版本源流清晰、序论和解题详尽以及注解和考据严谨等几个方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部分类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清乾隆37年到47年,朝廷在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总结性的著作。

它的编成,使四部分类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公私藏书分类的主要依据。

该书类目共分三级,凡4部44类67属(子目),条理分明。

“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应为四十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

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四库全书总目·凡例》)。

它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有影响的见解,而且在实践上直到目前仍被一些图书馆类分古籍所采用,或在其基础上略加增改删定。

对此,钱大昕有简赅的阐述:“自刘子骏校理秘文,分群书为六略……是时固无四部之名,而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

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

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厥后,王亮、谢朏、任昉、殷钧撰书目,皆循四部之名。

虽王俭、阮孝绪析而为七,祖暅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率用李充部叙而已”(《补元史艺文志》)。

这里虽未论及四部名称先后的变化,但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荀勖始分四部,李充调整四部顺序,基本奠定了大部分目录的分类方法。

邵晋涵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研究

邵晋涵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研究

第5卷第1期2006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 JIANG UNIVE RSIT Y OF TE CHNOLOGY(SOCIAL SCIE NCE) V ol.5N o.1June 2006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6)0120106204邵晋涵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研究张永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要:清代浙东史学名家邵晋涵参与四库馆,撰写总目提要,在史部的二十七种提要中,正史占了二十二种,这些史部提要在探究史家学术渊源、考订书名流变、分析史书之得失、标明史书的篇章体例、辨析版本的优劣真伪、叙述篇帙的分合存佚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与成就。

关键词:邵晋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学中图分类号:G 257.35 文献标识码:A 一、邵晋涵其人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二云,浙江余姚人,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

邵晋涵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处于浙东文献自宋元数百年的渊源之中,又恰逢乾嘉盛世,得与朱筠、钱大昕、章学诚、洪亮吉等当代经史巨匠递相师友,经经纬史,成为浙东史学的杰出代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馆以编纂《四库全书》,纪昀为总裁,三十一岁的邵晋涵以大学士刘统勋荐,特旨改庶吉士,充纂修官,与戴震、周永年、余集、杨昌霖等同入馆编校,士林荣之,称“五征君”。

邵晋涵在四库馆主要负责史部编校与提要的撰写,其《南江文钞》现存三十七篇提要,除了《赵端肃奏议》未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外,其余三十六种中,经部四种,史部二十七种,子部一种,集部四种。

史部的二十七种提要,正史占了二十二种:《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记》、《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批评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批评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史学批评的特点日期:[2009-06-03] 作者:王记录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样,由于《总目》以书目形式,“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1指陈得失,比较优劣,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故而在史学批评史上也有着不能忽视的地位。

区分类聚以示史法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撰写《史通》,对唐以前史籍及史学发展进行评述,所常用的方法就是“区分类聚”,以类相从,评其流变。

刘知几的这一做法,深得《总目》赞赏,称“刘知几深通史法”,并受其影响,在评论史书时使用了这一方法。

《总目》史部的《纪事本末类小序》、《别史类小序》、《杂史类小序》、《传记类小序》中多次讲到“以类区分”、“必以类分”、“皆得类附”、“著书有体,焉可无分”、“略为区分”等,足见《总目》对这一方法的重视。

《总目》的分类还体现出一种批评的原则,也是评论史籍的一种方法。

《总目》把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将所有的史书全部纳入这十五类中进行评论。

每类中又根据具体情况再作分类,如传记类著作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五类。

《总目》这样做,决非仅仅是把历代典籍按类划分,便于编录而已,它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在里面。

一是尊正史、重编年的思想。

《总目》特重正史,在《史部总叙》中说:“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2明确指出正史是“大纲”,其它类别在地位上与正史是不平等的,编年至载记参考了正史的纪传,时令至目录参考了正史的志,史评参考了正史的论赞,皆受正史启发而分类。

《总目》还进一步指出,“正史体尊,义与经配”,3将正史提高到与经并列的地步。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官修图书《四库全书》的目录,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提要》。

共计200卷。

清代纪昀(1724年~1805年)等编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全书》大体完成,《四库全书》总目也同时完成初稿,几经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由武英殿刻版印行。

“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3500多种,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6800多种。

共计万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编篡《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对所录书籍分别编写提要,汇成一部分类目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

《四库全书总目》的特点明显:它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它是和《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一样都是书目的单行本。

由此,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限制,而是可以尽量做到完美,必要的叙述和评论均不落过,从而使之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

另外,分“著录”和“存目”也是《四库全书总目》的一个创新。

“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

总的来说,《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真是个大工程啊!说到这个,首先得说说它的结构,简直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

咱们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编纂的,想想那个场景,满朝文武,个个挤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想把所有的书都收集起来。

可不是简单的事儿,书多得数不过来,真是个“山海经”!总目提要就是个大纲,像是个地图,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提要里有个“分类”,就像大杂烩中的主料,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书呢,讲的是古人的智慧,像《论语》《道德经》,读了让人觉得自己都聪明了不少。

史书就是历史的宝藏,哎呀,那可真是一部又一部的史诗啊,讲了多少风风雨雨,真是看得人血脉喷张。

再说子书,这里面有哲学、有文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能让人陷入沉思。

最后是集,像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汇总,让人品味到不同的文风,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再聊聊提要的内容,简直让人惊叹!每本书都有介绍,像是书的名片,短短几句话里能概括出书的精华,真是个妙手,轻轻一笔,就把书的精髓捏出来了。

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翻来翻去,省时省力!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提要,估计得浪费多少时间,真是“功夫下在平时”的体现,大家为了能快速找到好书,可是煞费苦心啊!而且提要的风格也是特别亲切,像老朋友在跟你聊书,轻松幽默,时不时来句俏皮话,让人看着就心情大好。

再加上那些典故、成语,随处可见,真是让人觉得在看书的同时,脑子里也在开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文化的精华,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杯好茶,愈加醇厚。

提要的编排也很讲究,像极了拼图游戏,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

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书的内容、特点,通通都在里面了。

有的书一提到,就让人有种“啊,这个我听过”的感觉,瞬间引发共鸣。

就像街坊邻居聊家常,随时都能插上几句,互相打气。

这些提要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还是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像是牛饮水一般,恨不得一口气喝个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贺君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

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

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

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

《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

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
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详分类。

《隋书·经籍志》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明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

《总目》类目有所变动,《史部总叙》云:“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纪事本末、1)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2据此,史部类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正史——大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参考纪传者;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参考诸志者;史评——参考论赞者。

其中以纪传体史书即正史为核心,将其他14类区分为三组,层层拱卫正史,形成了“正史中心观”,有的学者认为将编年划在正史外欠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汗牛充栋的历代史书,能够构建一个如此完整严密的分类体系已实属不易了。

此外,史部目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科学的改革,比如根据史学发展的情况新创纪事本末类,诏令奏议类,在谱学普遍衰落的情况下,删掉谱牒一类,使得类目的划分更加详细、明了,这无疑是《总目》的过人之处。

其二,述源流。

中国学术发展至清朝,已经颇具规模,编撰如此一部集大成的史书目录巨著,必然要对前代史家体例和史学思想进行总结。

《总目》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还能够追根溯源,探究学术之源流,使后人得窥中国史传之全貌。

如《正史小叙》中对正史一类有详细的介绍:“《正史》之名,见於《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

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

今并从官本校录。

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

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

”3由此我们对正史一类之源流便一目了然了,此外《总目》对各小类也条分缕析的进行了总结,对每本史书都详述始末,介绍其版本流传,篇数散佚情况等等,《总目》所做的这些工作无疑对今人是非常有益的。

其三,精考证
清代学术以考据学为中心, 考据的领域, 由群经旁及子、史, 比汉代仅限于经书的考据学范围要广泛得多。

《总目》继承了清初学者考据传统,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典籍所载内容皆能旁引曲证,一一究其异同,核其虚实。

参与编修全书及《总目》的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等人, 都是考据学的赫赫有
名的人物, 所以精审的考证比比皆是。

正史之首部著作《史记》即是如此:“《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褚少孙补。

……《汉书》本传称其十篇缺, 有录无书。

张晏注以为迁殁之后, 亡:《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

今考…日者‟、…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 是为补缀残稿之明证, 当以知几为是也。

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 不云有缺, 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合为一编。

观其“日者”、“龟策”二传, 并有…臣为郎时‟云云, 是必尝经奏进, 故有是称。

其“褚先生曰”字, 殆后人追题, 以为别识欤? ……”4提要通过考证, 证明褚少孙补《史记》确有其事, 而且还说明“褚先生曰”很可能是后人所追题, 以示区别。

提要还举出:“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而讽一‟之语, 又摘《公孙宏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修宏子孙爵‟语。

”5焦宏谬称今之《史记》非司马迁原本, 走向另一极端, 提要则认为不符合事实。

这些考证, 重事实, 重证据, 严肃认真, 观点明确, 值得我们借鉴。

书名是典籍的标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典籍经常存在同书异名的情况,给读者带来不便。

遇到这种情况,《总目》往往考证书名演变脉络,确定典籍最确切名称。

如清杨捷《平闽记》,是他在康熙十七年征剿郑成功时所写成的奏疏及签启、咨文、牌檄、告示等文稿结集而成。

“冯溥、王广心序,叶映榴跋,皆称《平闽纪事》。

前有张玉书序,则又称《平闽记》。

盖初名《纪事》,复改今名也。

”6《总目》将此书书名的演变过程考证清楚:初名《平闽纪事》,后因张玉书序中称其为《平闽记》而改名并沿袭至今,两书本为一书。

又如唐李绛撰、蒋偕编《李相国论事集》,旧本题名《李身之文集》,“前有大中五年偕自序,称今中执法夏侯公授余以公平生所论谏,凡数十事,其所争皆磊磊有直臣风概,读之令人激起忠义,始自内廷,终于罢相,次成七篇,著之东观,目为《李相国论事集》云云。

其说本明,此本标题,殆后人传写所妄改欤”,7《总目》充分考证此书写作背景和成书过程,指出《李相国论事集》才是此书真正书名,《李身之文集》乃后人传写过程中妄改,与作者本意及本书主要内容不合。

其它如《礼白岳记》又题曰《蓬栊夜话》,明陈诚《使西域记》又名《西域行程记》,《闽中理学渊源考》又名《闽中师友渊源考》,此类种种,《总目》皆能一一辨证异名,考其书名演变,为读者提供实证。

当然,《总目》史部目录的特点不仅限于此,本文只是从较为突出的几点入手,浅述其特点及成就。

通过阅读《总目》,深感于史部目录之博大精深,确实有待于学人做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注释:
1原文本无,按照《总目》实际体例编排续加之
234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2003年版,397页(以下注释凡引《四库全书总目》作者、版本皆同此条。


6《四库全书总目》,490页
7《四库全书总目》,514页
参考文献:
1张子侠、张永瑾:《史部类目源流考略》,《东南文化》2000年第一期。

2杨绪敏:《论邵晋涵古籍整理研究之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9月,第五期。

3张永红:《邵晋涵四库史部提要的目录学价值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6月第5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