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leen Zhang-张爱玲与翻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 发现她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西木 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 75岁,直接死因为动脉硬化心 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 同遵照其遗愿,将她的遗体在 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 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张之 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 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 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 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 皇冠出版社收藏。
2香港, 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 (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从事翻译, 到 1967 年她在美国麻省剑桥的赖德克里夫大学 ( Radcliffe University) 的研究所从事“独立研 究”(Fellowship Grant for Independent Study) , 便是 她翻译生涯的实践期。 这个时期内,她的翻译作品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汉 译外国文学名家名作, 自己汉英创作互译, 和改编。
张爱玲翻译小探
1.生平:早年/上海女作家/美国时期
2.翻译成就: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 精益求精期
3.译论 4.影响
1. 生平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 •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 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张志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 (1893- 1957年)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较 为欧化。张爱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先任职于银行, 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 的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 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 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 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 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女子 炎樱(Fatima Mohideen)。
•
1.2上海女作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2月25 日,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她 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 辍学,这时她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 •1943年-1944年,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 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 《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2.2.3 改编 这部分作品主要包括《魂归离恨天》、《一 曲难忘》、《荻村笨伯》、《伊凡生命中的 一天》、《玛曲昂娜的家》等。其中前两部 是为香港电懋公司改编的剧本, 后三部是为 美国知音改编的连续广播剧。
2. 3 精益求精期
1967 年张爱玲在夏志清的推荐下, 赴美国麻 省剑桥赖德克里夫大学( Radcliffe University ) 的研究所从事“独立研究”( Fellowship Grant for Independent Study ) ,开始实现自己 的夙愿—— 翻译《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自己处理这类问题时较为灵活。 “爱玲来信说外国读者受不了中国姓名的‘三字 经’,可是道地的中国人又不能随便‘约翰彼得玛 丽安娜一番, 真伤脑筋。所以这次译《海上花》, 他把赵朴斋起名为Simplicity , 洪善卿起名 Benevolence, 至少容易使英语读者接受。⋯⋯如果 爱玲将赵朴斋起名为Chao- Pu- chai, 洪善卿起名 为Hung-Shan - ching 等一连串‘三字经’英语读 者恐怕只好望书兴叹了。” 译专有名问题经常困扰译家张爱玲在这方面做了积 极地探索。
综上,张爱玲的翻 译一方面尽量保持 原著的风格,另一 方面注重读者的文 化和理解,将东西 文化交融杂合。
3.3 张爱玲英译汉作品的翻译策略
3.3.1 流水句与欧化句并用 流水句表面看来虚实相间、自由松弛, 其构造本质则是按 逻辑事理进行铺排的, 以“话题评论”为格局, 不同于英 语的“主语+ 谓语”构架。并且, 流水句句读简短, 实际 上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活多变, 富有表达力。 张爱玲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打破了西方语言精确严 谨的结构, 使之疏通传神, 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 赏习惯。
张爱玲的翻译尤重实践, 没有系统完整的译论。不过她的翻译心得与 观点零星见于她的散文和书信中。 3.2.1 充分考虑目的语语境读者接受 她在《谈写作》中说道“要迎合读者心理,办法不外乎两条:(一) 说人家要说的,(二)说人家要听的。” 张爱玲在《〈海上花〉的几个问题—— 英译本序》中谈到英译《海上 花》几处删节的原因。 一是原文楔子和自序自相矛盾, 又无韵致和新意。同时, “《海上花》 这一节( 指开场白, 自序加楔子, 笔者注) 与其他部分风格迥异, 会 使外国读者感到厌烦, 还没开始就看不下去了; 唯一的功用是引导汉 学研究者误入歧途, 去寻找暗含的神话或哲学„„我不免关心它在海 外是否受欢迎, 终于斗胆删去开首几页, 跋也为了同样原因略去了(张 爱玲, 1996: 445)。”故而, 将楔子和自序删去。而跋也是出于同样 的原因被删去。 二是给出对书中诗词和一篇秽亵的文言故事几处删节的原因。
1.3美国时期
1956年3月-6月,生活窘 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 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 尔文艺营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结识了65 岁的左翼剧作家赖雅 (Ferdinand Reyher) 并怀孕, 同年8月14日,两人结婚。
•
1967年,张爱玲获邀担任美 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 《海上花列传》 翻译成为英 文。 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 受聘于柏克莱加州大学。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 晚年于寓所深居简出。
2.翻译成就
2.1 涵泳砥砺期
这一时期主要包括张爱玲整个求学期。 张爱玲孩提时受私塾教育, 加之日渐养成的随意 自学习惯( 有浓厚士大夫气的父亲对女儿读什么 书却从不横加干涉) , 从小就对中国古、近代文 学有极广泛地涉猎。 其母黄逸梵( 原名黄素琼) 曾出国留学, 决意用 欧美教育模式培养女儿, 如教她西洋绘画, 弹钢 琴和西洋淑女的优雅做派, 英语启蒙自是不可或 缺的一环。
“胡适指出书中诗词与一篇秽亵的文言故事都是刻意穿 插进去的。是为了炫示作者在别的方面的辞章之美。那 篇小说中的小说几乎全文都是双关引用古文成语, 如 ‘流血漂杵’,原文指战场伤亡人数之多。不幸别的双关 语不像这句翻译得出。那些四书酒令也同样引经据典, 而往往巧妙地别有所指。两首诗词的好处也只在用典圆 熟自然。 译文势必累赘, 效果恰正相反。这几处是我唯一的删节。 为了保持节奏, 不让文气中断,删后再给补裰起来, 希望 看不出痕迹。” 可见, 张爱玲对目的语语境读者的阅读经验和审美心理 投以较大关注, 并努力贯彻到自己翻译实践中。
3.2翻译心得与观点
《海上花》介绍
《海上花》是一部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长达40万字, 由清末鸳 鸯蝴蝶派作家韩邦庆所著, 全书由文言和吴方言写成。小说描写 19 世纪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 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 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 小说用妓女户这个空间折射19世纪末 的中国阶级、性别、家庭、宗法状况。 胡适先生称这部小说为“苏州土话文学的第一部杰作”。鲁迅在 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视之为“清之狭邪小说”的压卷之作。 张爱玲少年时期就阅读过此书, 在她的眼中, 这部小说可与《红 楼梦》﹑ 《金瓶梅》等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相媲美, 由于 《海上花》用吴方言写成, 这使得它在中国范围内的传播颇受羁 绊, 她先将其译为国语, 此后, 胡适先生的鼓励和她自己的兴趣 促成了张爱玲把《海上花》译成英语, 从而将这部作品介绍给了 世界。
港大肄业后, 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不久退学。 张爱玲在为由德国人科劳斯·梅奈特( Klans Mehnert ) 博士创办的《二十世纪》。撰稿的同时, 将其中的散文 如《中国人的生活和服装》( Chinese Life and Fashion) 、《妻子·妖精· 孩子》( Wife, Vamp, Child) 、《还活着》( Still Alive) 等改写为中文, 收入《流言》。 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改写是由深谙中英文的译者一人担 当,译者存有较大自由度, 是典型的“一文二作”。她 将中英文的优势均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故而这种英译 汉是更多程度的再创造的结晶。 《女装·女色》、《浪子与善女人》是张爱玲好友炎樱 写的散文, 张爱玲将其译为英文, 先后发表在《天地》 和《杂志》两刊。与平实通顺的中文相比, 张爱玲的英 译老到混成又有几分俏皮,其间颇多佳句。这可算是张 爱玲翻译生涯中的牛刀小试。
•
1944年,张爱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 家胡兰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 二位夫人离婚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婚礼 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 颇为成功。
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 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 获准,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 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翻译 《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部 分)。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国新闻处(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开始创作小说《秧 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 期。由于作品与当时中共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 “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 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结识毕生挚友邝文美及宋淇。 在宋淇力捧下,成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 成为张爱玲往后八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3.2 .2对专有名词译法反复斟酌
专有名词往往凝缩了一种文化的特质, 专有名词 的译法更是翻译领域探讨的焦点之一。张爱玲文 字感觉敏锐如刀, 在翻译实践中她对专有名词尤 为关注。 张爱玲在《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中谈及人 名的译法。“有些通俗刊物为求通俗, 翻译的人 名一律汉化, 都是些林曼丽·柯休, 这固然不是 个办法, 如果照实译为曼丽琳林德西·休柯菲尔 德—— 通常连名姓之间的‘·’也没有——有时 候又称林德西小姐, 柯菲尔德先生, 只有使读者 头昏脑胀。”
•
1.1早年
1924年,4岁的张爱玲进入私 塾学习。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白利 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美国 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 亚女中就读。并且开始阅读红 楼梦。 1932年,张爱玲在该校的校刊 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 《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 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 暮》。
2.2.1汉译外国文学名家名作
这部分作品是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时完 成的, 先后译有海明威《老人与海》、华盛顿· 欧文 《睡洞的故事》、劳林斯《鹿苑长春》、《美国诗 选》( 共译) 、《欧文小说选· 无头骑士》、《美国 文选》、《爱默生文选》、《睡谷的故事》( 共译) 等。
2.2.2 自己汉英创作互译 这部分作品主要是指《秧歌》、《赤地之 恋》、五四遗事》、《怨女》这四部英文创 作小说的汉译, 以及《金锁记》( 入选夏志清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选》) 等中篇小说 的英译。
3. 译论
3.1 谈及翻译
在《我对现代文中的一点小意见》中经典性的一句话: “翻译是世界之窗,我们这玻璃很脏。” 张爱玲在1955年2月20日写给胡适的信中也曾谈及翻译。 “我一直有一个志愿,希望将来能把《海上花》和 《醒世姻缘》译成英文。里面对白的语气非常难译,但 是也并不是绝对不能译的。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提起的, 因为您或者会担忧,觉得我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会 糟蹋了原著。„„如果有一天我真打算实行的话,一 定会先译半回寄了来,让您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