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pdf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177c71e68e9951e79b89279a.png)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pdf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pdf](https://img.taocdn.com/s3/m/cfe3f42ba98271fe900ef928.png)
目标篇
2.发展机遇
2.1 扩内需、保增长
扩大内需: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 出采取11项有力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要求抓好高新技 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业的产业承接,着重 承接境外企业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对产业聚集和开放型经济贡 献度大的骨干企业和加工贸易、服务外包项目。
城市群名称 中原城市群
面积
人口(万
(万平方公里) 人)
5.92
3972
成都平原城市群
5.99
3129
武汉城市群
5.8
3140
长株潭城市群
9.69
4073
关中城市群
5.55
2293
重庆城市群
8.24
3235
GDP (亿元)
8611
5766
5557
6934
3487 4123
人均GDP (万元)
21679
成都平原制造业区位商
目标篇
3.面临的挑战
服务业增长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
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比重较大,均 超过了10%,但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 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低。
产业结构不优: 商贸:社会销售品零售
60 51
50
40
30
21
20
10
7 65 5 211 1 11 1 1
0 上广成昆沈重厦呼拉南青武二大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2ae8bc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8.png)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8.09•【字号】川办函〔2016〕130号•【施行日期】2016.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五大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6〕13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成都平原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南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东北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攀西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川西北生态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8月9日成都平原经济区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集成打造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
落实《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健全合作机制,设立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力争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抓手,办好“菁蓉会”系列活动,举办第二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建设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
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推进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举办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有关市人民政府)(二)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与核技术运用、北斗导航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石墨烯等高端成长型产业。
重点推进与十大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航空动力、航天高新技术、军工电子、信息安全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https://img.taocdn.com/s3/m/c9483c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0.png)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
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
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图为林盘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2.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
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
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
据此完成3~4题。
3.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A.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B.优化资源配置C.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D.城市等级提升4.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古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主要由砖木、砖石、木、土石、土木等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下图为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
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现存古楼分布特征是()A.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商业娱乐类古楼最多B.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古楼种类齐全C.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D.华南地区战乱多发,古楼数量最少6.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大多分布在()A.平原城市B.河谷城市C.边境城市D.山区城市7.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中地区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7c3605c4bb4cf7ec4afed003.png)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中国地产网2009-10-14 9:52:50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年)纲要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
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成眉石化园区-环评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成眉石化园区-环评](https://img.taocdn.com/s3/m/3f1c912658fb770bf78a5551.png)
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成眉石化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O一O年三月1、规划背景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四川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原油入川,建设四川乙烯及炼油工程的重大决策,以此填补四川和西南地区乙烯和炼油工业的空白,使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特别是化工、轻工、纺织、建筑、电子、信息等行业得以推动和升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由中石油、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共同筹资兴建了四川石化基地,基地内规划了80万吨乙烯工程、1000万吨炼油项目及配套公辅设施。
2007年8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现环保部)“环审[2007]332号《关于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对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目前80万吨乙烯工程及1000万吨炼油项目均已取得了国家的批复及核准,其中80万吨乙烯工程已经开工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即将动工建设。
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对四川石化基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中明确:“基地规划区存在地下水环境脆弱、纳污水体沱江已无环境容量、大气环境污染扩散能力差等重要环境制约因素,环境较为敏感,基地选址存在不足。
因此,石化基地生产总规模应严格限制在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的规划目标,不在发展下游产品”。
基于此,原在石化基地规划的相关下游产业必须另择地选址建设。
为此,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有关专业单位进行了前期工作,将“四川石化基地下游园区”初步选址在成都市南部边缘的新津县金华镇境内;2009年底,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从四川省各地市州的经济均衡发展考虑,拟将“四川石化基地下游园区”移出成都,落户在眉山市境内。
眉山市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规划以及园区的建设条件,推荐了彭山县境内的三个园址{方案一(青龙镇东侧)、方案二(青龙镇西侧)、方案三(彭山县西南侧)};2009年12月23日和24日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四川省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专业人员赴彭山现场进行实地考察,2010年1月19日相关专家及有关部门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推荐在彭山县西南侧凤鸣镇境内的选址(方案三)。
都江堰侏罗纪温泉度假区概念方案设计
![都江堰侏罗纪温泉度假区概念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c0259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0.png)
侏罗纪温泉谷度假区概念设计方案The CONCEPTUAL design ofJurassic HOT SPRING VALLEY目录一,项目背景Background research二,规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Y三,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四、总体布局MASTER PLAN五、建筑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ARCHITECTURE六、温泉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WARM SPRING一,项目背景Background research二,规划策略PLANNING STRATEGY三,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四、总体布局MASTER PLAN五、温泉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 HOT SPRING六、建筑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OFARCHITECTURE四川省区划图成都市区划图区位成都,简称蓉、成,别称蓉城、锦城,享有“西部之心”美誉。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
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
都江堰城市交通便捷。
城区由成灌高速直接与中心城市联结,距成都车程约30分钟,距双流国际机场仅有40分钟车程,根据成都市政府最新城市发展构想,将构建以成都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30分钟车程为辐射半径的“大成都”气候条件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区域背景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定位为我国战略“第四极”的双核之一、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核、全国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
按照《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成都市域铁路S11线
![成都市域铁路S11线](https://img.taocdn.com/s3/m/575c6d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8.png)
站点设置
站点设置
全线共设车站15座,包括5座高架站和10座地下站,其中换乘站5座,标准站10座。高架站采用 双岛、岛式及侧式站,地下站采用双岛及岛式站。 (1)韦家碾站 韦家碾站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北三环路三段辅路与荆翠西路之间的地块内,大致呈东西向敷设。 车站与已运营成都地铁1号线,在建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站厅换乘。 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2)凤台三路站 凤台三路站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北星大道与熊猫大道交叉路口西南侧,沿北星大道呈南北向敷设。 车站大里程端设出入场线接轨凤凰山停车场。
S11线是继S3线(成资)和S5线(成眉)后成都都市圈启动建设的第三条市域铁路,是成德眉资 同城化“2环3射”骨干通勤络的重要项目。S11线将接驳轨道交通18号线抵达天府国际机场,并 可通过成都轨道交通线换乘S3、S5线通达资阳、眉山两市。
为实现成德两地快速直达,同时不影响线路高峰的系统能力,S11线在平峰时段拟采用大站快车+ 站站停列车混跑模式。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成都—德阳两地之间1小时到达的时间目标要求, 其中快车方案可实现成都(凤台三路站)—德阳(天府旌城站)之间30分钟出行目标。
建设动态
2023年2月15日,成都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四川省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批复,成都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工程将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2023年2月22日,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德阳标段招标公告正式发布。 公告披露的内容显示,S11线工程计划2023年3月30日开工建设,2026年12月31日达到初期运营 条件。 3月28日消息,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获得四川省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批复,标志着成德线继工程可行性研究获批后取得又一里程碑进展,项目开工在即。 2023年3月30日上午10时许,随着数台工程机械设备汽笛齐鸣,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 (简称“S11线”)项目建设在德阳北站正式启动。 2023年5月15日,S11市域铁路德阳段首座车站顺利完成一期绿化及市政设施迁移、管线迁改打 围,标志着S11市域铁路建设正式进入现场实质性施工阶段。 2023年7月,市域铁路S11线德阳段施工设计方案已经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审查通过。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e799b9c8d376eeafaa3113.png)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2d7c2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3.png)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陈姣姣【摘要】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然手段.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成都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分工.“1+7”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一体化发展基础良好.通过成都与其他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架构、无缝全域对接、区域联防联治将是继续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竞争力;路径【作者】陈姣姣【作者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71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城市群通过开展内部分工,促进资源要素共享,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提升各自以及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四川省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是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四川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提升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联动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强化各城市间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一)成都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逐步被打破为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川省委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带动作用,努力做大其他城市经济板块,这一战略的实施实质是要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现象,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从2010-201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GDP增速来看(表1),自2014年以来,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除2014年乐山)的GDP增速都超过了成都,这有力地说明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从成都单核集聚发展向集聚与扩散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成都一城独大的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被打破。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说明书
![成都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86b2386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6.png)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平原城市群
![成都平原城市群](https://img.taocdn.com/s3/m/7264b4d7240c844769eaee03.png)
51个区(市)县被纳入“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2009年12月11日下午,成、德、绵三市规划部门正式签署《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首次规划合作联席会。
根据《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基础,编制成德绵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而根据《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雅安和乐山的部分区(市)县共51个区(市)县被纳入了“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剑指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西部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核。
其中,成、德、绵三市在《规划》中占据了重要的笔墨。
成都平原定成绵乐三个都市圈 4小时全川互通2009-7-15《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建立高效交通4小时全川互通未来十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建设成什么模样?由四川省建设厅组织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给出了答案,届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中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并将优化成都都市圈的功能,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
成都平原:将成为一个整体根据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沿成都平原带发展。
其中,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以绵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和以乐山为中心的都市圈,将成都平原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拓展外向型功能,强化与西宁、兰州、西安、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的联系,与重庆城市群深入合作,加强与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等川内城市群的联系,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3个都市圈:1小时内通勤规划确定了三个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和乐山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成都市市域全部区县,德阳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群的首位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1小时。
绵阳都市圈以绵阳为中心,包括绵阳市域的全部区县,德阳的罗江,这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次级都市圈,都市圈内通勤时间小于半小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f47c53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1.png)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2.20•【字号】川府发〔2016〕59号•【施行日期】2016.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59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四川是农业大省,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推进城镇化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实施我省“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四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
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工作安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各项部署,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新型城镇化道路。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五个统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配套政策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为四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发展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提高质量为关键,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实施空间“多规合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城乡体系。
成都崇州羊马新城项目整体定位规划及发展建议提案148页XXX年
![成都崇州羊马新城项目整体定位规划及发展建议提案148页XXX年](https://img.taocdn.com/s3/m/6589d3b716fc700aba68fc6c.png)
目前区域内依托羊马旧镇,镇上有一定的 市政配套设施,但比较落后
本项目离羊马镇还有一定距离,周边基本 为空地,区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羊马旧镇
本案
地块南侧和西侧紧邻城市规划路,可通达性 好,外部拥有一定优势资源,但现状不佳
南至城市主干道,对面 是奥普汽车主题公园和 花卉苗木基地,目前规 划中
东至西南最大湿地公园: 羊马湿地公园,内有国 际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 ,目前规划中
➢
4、元和路(崇州元通至温江区和盛镇至成青快速
通道)(新建)
➢
5、三龙路(崇州九龙沟至都江堰安龙镇接成青快
速通道)(新建)
➢
6、龙门山旅游快线(新建)
➢ 二轨:城际地方铁路成大线(新建)
➢
城际地方铁路成灌线延伸线(新建)
➢ 二站:崇州市综合客运中心站(新建)
➢
崇州市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新建)
地块处于城市发展方向上
麓山国际、三利宅院、 芙蓉古城、维也纳森林 、易城、盛世中华
别墅市场启动
类别墅产品出现 度假产品上市 低密度市场的成熟
市场各板块根据与城市中心的通勤时间和距 离的不同,价格呈梯度递减
成都市区别墅分布状况
都江堰+青城8山000-20000元,度假属性 :
以独栋价格为参比价格来比 较区域价格
郫县板
块
8500-12000元,非成熟别墅区域
而我们呢?似乎有难度?
开车30多公里——比牧马山还要遥远; 资源似乎很好——但目前情况不佳; 待开发,进入性差——配套不成熟、区域较陌生;
那么,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项目核心问题 陌生区域大规模项目开发模式必须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区域价值:在区域较陌生,进入性差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区域价值? 项目价值:如何打造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从竞争中突围? 客 户:我们的客户来自哪里?
全力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
![全力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https://img.taocdn.com/s3/m/84b8c0a9f01dc281e43af05f.png)
全力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作者: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来源:《先锋》2020年第01期《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完善“一干多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明确指出,要“完善设施互通机制,协同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
”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构城市运营方式,充分发挥其速度快的优势,打造投入少、见效快、功能强、辐射广的铁路公交化运营系统,推进市域30分钟和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满足成都中心城区与市域远郊区县及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一体化交通联系需要,此举将大力支撑成都平原城市群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行概况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以成都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德阳、绵阳、遂宁、资阳、眉山、乐山、雅安七个城市。
截至目前,成都至城市群日发动车251对,日均客流总量19万人次,平均发车间隔30分钟。
其中,成灌(彭)铁路开行对数59对,平均发车间隔15分钟,达到国内市域铁路领先水平。
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以来,市域30分钟、平原城市群1小时的快铁交通圈加速形成,每年新增吸引约1500万人次由小汽车出行等转为高铁出行,日均客流量前三位的线路为成都至都江堰、德阳、绵阳,分别达到了1.4万人次、2万人次、4.8万人次,较公交化开行前分别增长了70%、400%和167%。
铁路公交化运营同时推动了境内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城轨交通的融合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主骨干、城际交通主通道的作用凸显。
目前,成都铁路枢纽疏解转换客流约50万人次/日,较公交化开行前增加32%。
项目进展(一)聚焦功能,提升规划推进建设。
一是按照“三铁融合”理念对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统筹规划,对廊道重合线路进行调减,对线网密度较低区域进行补强,确保区域轨道覆盖率指标较优;以人本理念优化换乘体系,按照“安检信任票制协同”原则规划实施国铁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换乘体系,在轨道交通车站附近按照“高效衔接、便捷换乘”原则规划公交和慢行交通,确保衔接高效有序。
成都总规与东进简介
![成都总规与东进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1279086af45b307e87197f2.png)
1.5 预期性
1000 预期性
10 预期性
>40
>150 >20 >300 >5
>3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6
预期性
6
规划层次
研究范围:成都平原城市群,总面积7.87万平方公里。
范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绵阳、遂宁、乐山市辖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
市域:11区4县5市,总面积14334平方公里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国际性区域物流中心,国际性区 域通信枢纽
9
资源承载能力对发展规模的约束
人口规模:以水资源为短板,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 在2200万人以内,实际服务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建设用地规模:城镇2000平方公里、城乡2600平方公里
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20 约束性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占比(%)
>30 预期性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
>60 预期性
市域资源利用、集中建设区公共设施等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总目标
专项 目标
区域
4.便捷 交通
高效
的城 城市 市 交通
城镇 化
公共 服务
5.幸福 宜居 的城
市
生命 健康
旅游
吸引
文化
产业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东进战略简介
成都市总体规划
2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定义内涵:
是指处于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顶级城市,承担国家级和国际化的政治与社 会管理、经济、文化事务职能;对所在区域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
德阳市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规划(2011-2030)
![德阳市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规划(2011-2030)](https://img.taocdn.com/s3/m/bc20a24ecf84b9d528ea7a38.png)
构建面向成都、重庆、绵阳及周边重点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强化德阳市与成 渝经济区重要城市群之间的快速连接,形成高标准、“多选择”的快速通道。
(2)覆盖全域 根据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提供的交通服务特性,形成不同层次的路网结构。重点是构 建“规模适度、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清晰、通达通畅”的公路网,覆盖德阳市域,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资源优化利用。 (3)提升枢纽 加快成都组合型主枢纽建设,提高与周边城市重大对外交通枢纽衔接效率,实现优 势资源共享;以城际铁路和公路客货站等级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市域内综合交通运 输枢纽体系,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3.服务提升战略 以关注民生、提高居民出行服务品质和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基本 着眼点,以交通科技化、信息化等为手段,加快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服 务水平。 (1)城际客运便捷化 打造以铁路城际客运专线和公路城际客运互为补充的现代化城际客运体系。加强公 路、铁路客运之间的衔接,提高城际客运出行便捷性,提升城际客运服务质量,满足多 层次、差别化的城际出行需求,拉近德阳市县、以及德阳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 区域综合客运一体化发展。 (2)城乡客运一体化 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建设三级城乡客运网 络,加强各级网络间衔接和软硬件建设,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城乡客运全覆盖,改善 农村客运出行条件,实现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3)货运服务物流化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四川省政府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 积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与成都及周边城市间物
德阳市综合交通运输总体规划
(2011-2030)
(征求意见稿)
德阳市交通运输局 2011年5月30日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29d50a1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0.png)
㊀第21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6Dec 2023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李世东1㊀王㊀成2ꎬ3㊀孙振凯2ꎬ31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㊀北京㊀1007142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3㊀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㊀广东东莞㊀523109㊀收稿日期:2023-12-08∗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20ZB008)㊀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㊁林草发展战略㊁智慧林业等ꎮ㊀㊀㊀㊀㊀㊀E-mail:eastworld@sohu com摘要: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ꎬ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基础ꎬ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ꎮ文章在分析我国城市群时空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ꎬ论述了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㊁发展演变㊁主要特点ꎬ并提出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布设原则㊁布设方法㊁布设措施㊁布设展望ꎬ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ꎮ关键词:城市群ꎻ生态系统ꎻ定位观测研究ꎻ空间布局DOI:10.12169/zgcsly.2023.12.08.0002EcosystemsinCityClusterandScience ̄basedLayoutof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inChinaLiShidong1㊀WangCheng2ꎬ3㊀SunZhenkai2ꎬ3(1 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714ꎬChinaꎻ2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ꎻ3 GuangdongPearlRiverEstuaryCityClusterUrbanEcosystemNational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ꎬDongguan523109ꎬGuangdongꎬChina)Abstract:Citiesarethecentersofhumanactivities.Cityclustersaretheadvanceddevelopmentformofurbanizationꎬandthe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foundationforcityclustertoengagecoordinateddevelopment.Thescience ̄based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basicassuranceforthevirtuousdevelopmentofcityclusterecosystem.Afteranalyzingthespatio ̄temporaldevelopmentand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sinChinaꎬthispaperdiscussesthedefinitionꎬevolutionꎬandmain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ꎬandproposestheprinciplesꎬmethodsꎬmeasuresandprospectsofthe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Thestudywouldprovideanimportantscientificbasisfordevelopingurban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Keywords:cityclusterꎻecosystemꎻ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ꎻspatiallayout㊀㊀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ꎮ2022年6月29日ꎬ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发布了«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WorldCitiesReport2022:EnvisagingtheFutureofCities)[1]ꎬ报告表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明:2021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6%ꎬ到2050年ꎬ预计将增长至68%ꎻ城市的人口随着出生率的增长仍然保持着自然增长ꎬ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ꎬ许多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减缓ꎮ报告的结论显示 城市将持久存在ꎬ人类的未来仍然是在城市 ꎮ我国城镇化率在2022年末已达到65 22%[2]ꎬ低于美国(83 08%)和欧洲(75 33%)ꎬ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的趋势仍将持续ꎮ在城市发展中ꎬ随着城市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ꎬ城市的发展形态也发生了变化ꎬ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市群ꎮ城市群是由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逐渐发展聚合而来ꎬ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ꎮ城市群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其1961年发表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中第一次明确提出[3]ꎬ1983年引入到中国ꎬ相关研究也受到重视ꎬ城市群从而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形态[3-4]ꎬ在我国形成了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等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城市群ꎬ近年来更是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ꎮ但是这其中引发的大气污染㊁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ꎬ城市群尺度上维持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ꎮ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良性发展的生态基础㊁解决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条件㊁促进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ꎮ2002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科学»将城市生态系统定义为 以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的ꎬ由居民与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㊁社会㊁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5]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则是在城市生态系统基础之上ꎬ通过城市间物流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6]ꎮ2018年ꎬ原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群任务[7]ꎬ主张在城市群尺度上构建和修复森林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ꎮ目前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注重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结构优化ꎬ增强连续性㊁整体性ꎬ有力推动了城市群生态系统建设良性发展ꎮ开展城市群尺度上的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对支撑城市群生态建设非常重要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城市群生态站)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优良生态环境需求的基础保障ꎮ目前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设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包括长株潭和珠江口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而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包括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㊁京津冀3个面向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站[8]ꎮ但是目前关于城市群生态站布局和建设的技术方法文献还较为有限ꎬ本文拟在梳理我国城市群发展特点基础上ꎬ重点提出城市群生态站的布设技术和方法ꎬ以期为我国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提供支撑ꎮ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1 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1)由城市到城市群ꎮ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ꎬ尽管是我国城市缓慢曲折发展时期ꎬ但是也发展出了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3]ꎮ1949年ꎬ新中国刚成立时ꎬ全国仅有城市132个ꎬ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 64%[9]ꎮ到1960年ꎬ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发展到19 75%ꎬ由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ꎬ一直到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均未超过1960年ꎮ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ꎬ我国也发展出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ꎬ并且戈特曼在其«全球大都市带(城市群)体系»文章中将该区作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3]ꎮ1978年ꎬ尽管上海的城市化率在全国仅排名第三ꎬ小于北京和天津[10]ꎬ但也初步具备了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内核ꎮ2)由一个城市群到多个城市群ꎮ我国城市群的正式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㊁珠三角㊁环渤海等经济区的提出和布局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ꎬ形成了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ꎮ到2006年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3]ꎬ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城镇化要走城市群发展道路ꎬ城市群得到快速发展ꎮ4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由多个城市群到全国科学布局全覆盖ꎮ在全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ꎬ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ꎬ发展相对滞后ꎮ针对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ꎬ早在2011年ꎬ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构建 两横三纵 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11]ꎬ以均衡城镇化发展ꎬ而关于城市群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推进环渤海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3个地区的优化开发ꎬ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ꎻ推进哈长㊁江淮㊁海峡西岸㊁中原㊁长江中游㊁北部湾㊁成渝㊁关中 天水等18个地区的重点开发ꎬ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也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为基础[3]ꎬ继续优化提升东部地区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ꎬ加快培育成渝㊁中原㊁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群ꎮ2021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继续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12]ꎬ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ꎬ发展壮大城市群ꎬ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ꎬ形成疏密有致㊁分工协作㊁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ꎬ在全国布局建设19个城市群ꎮ同时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成渝㊁长江中游等城市群ꎬ发展壮大山东半岛㊁粤闽浙沿海㊁中原㊁关中平原㊁北部湾等城市群ꎬ培育发展哈长㊁辽中南㊁山西中部㊁黔中㊁滇中㊁呼包鄂榆㊁兰州 西宁㊁宁夏沿黄㊁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图1)ꎮ注: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ꎻ审图号:GS(2019)1831号ꎮ图1㊀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变格局1 2㊀我国城市群的结构特点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ꎬ按照城市群中心(核心)城市和副中心(极)城市布局特点ꎬ可以将城市群划分为一核多极㊁双核多极和多核多级3种类型(图2㊁表1)ꎮ1)一核多极ꎮ是指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有主导地位和作用ꎬ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2]ꎬ主要有京津冀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㊁关中平原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㊁山西中部城市群㊁呼包鄂榆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宁夏沿黄城市群㊁天山北坡城市群11个城市群ꎮ5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2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类型表1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城市结构类型序号类型㊀名称㊀核心㊀㊀多极㊀㊀㊀参考文件1一核多极京津冀北京天津㊁石家庄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粤闽浙沿海福州泉州㊁厦门㊁温州等暂无3中原郑州洛阳㊁开封等«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4关中平原西安咸阳㊁渭南㊁宝鸡等«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5北部湾南宁北海㊁防城港等«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 实施方案»6山西中部太原晋中㊁忻州㊁吕梁㊁阳泉等«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 2035年)»7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头㊁鄂尔多斯㊁榆林等«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8黔中贵阳遵义㊁毕节㊁安顺㊁凯里等«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9滇中昆明曲靖㊁玉溪㊁楚雄㊁蒙自等«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10宁夏沿黄银川固原㊁中卫㊁石嘴山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 2035年)»11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㊁克拉玛依㊁伊犁等«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 2030)»12双核多极成渝重庆㊁成都绵阳㊁乐山㊁宜宾㊁南充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13山东半岛济南㊁青岛烟台㊁威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 2035年)»14辽中南沈阳㊁大连鞍山㊁抚顺㊁葫芦岛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规划»15哈长哈尔滨㊁长春齐齐哈尔㊁牡丹江㊁延边等«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16兰州-西宁兰州㊁西宁白银㊁定西㊁海东等«兰州 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17多核多极长三角上海㊁南京㊁杭州合肥㊁宁波㊁无锡㊁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18珠三角香港㊁广州㊁深圳东莞㊁佛山㊁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9长江中游武汉㊁长沙㊁南昌宜昌㊁岳阳㊁株洲㊁九江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十四五 实施方案»㊀㊀2)双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有2个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方面相差无几的核心城市ꎬ共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ꎬ主要有成渝城市群㊁山东半岛城市群㊁辽中南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5个城市群ꎮ3)多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中有3个及以上核心城市ꎬ各核心城市发展较为平衡ꎬ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㊁珠三角城市群㊁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城市群ꎮ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特点2 1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8]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镶嵌㊁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13]ꎮ城市群是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的聚合体ꎬ从空间上来看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范围内所有城市生态系统的集合ꎻ从生态上来看ꎬ城市群地区一般会处于同一个山系㊁同一个流域[14]ꎬ城市群生态系统也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ꎬ即包括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草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湿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沙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街区生态系统等ꎮ2 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1)由城市森林到城市群森林ꎮ城市森林的提法源于美国和加拿大ꎬ最早出现于1962年美国政府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ꎬ是指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㊁树木及其相关植被[15]ꎮ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城市森林相关概念ꎬ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ꎬ城市森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ꎮ2004年ꎬ全国绿化委员会㊁原国家林业局启动了 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活6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动ꎬ开创了科学推动和提倡以城市森林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16]ꎮ建设森林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新需求ꎬ契合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的新趋势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ꎬ搞好城市内绿化ꎬ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ꎮ搞好城市周边绿化ꎬ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ꎻ搞好城市群绿化㊁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17]ꎮ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ꎬ在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基础上ꎬ首次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设ꎬ要求依托河流㊁湖泊㊁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ꎬ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ꎮ城市森林在建成区㊁郊区㊁市域行政区及城市群等不同管理范围尺度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展开来[13]ꎮ2)由城市群森林到城市群生态ꎮ我国生态类型多样ꎬ森林㊁湿地㊁草原㊁荒漠㊁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ꎮ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ꎬ由关注城市群森林到关注城市群生态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归纳ꎬ包括天然草地㊁林地㊁湿地㊁水库水面㊁河流水面㊁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ꎬ以及荒草地㊁沙地㊁盐碱地㊁高原荒漠等其他生态空间ꎮ城市群的每个城市在政治㊁经济上相对独立ꎬ但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行政边界ꎬ传统上每个城市单打独斗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ꎬ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环境污染㊁生态系统破碎化㊁生物多样性威胁等问题ꎬ需要跨城市解决城市的污染㊁生态㊁文化等问题和需求[14ꎬ18]ꎮ而城市群作为一种跨区域的合作模式ꎬ早已开展了生态协同建设ꎬ比如为了遏制京津地区沙尘暴灾害ꎬ改善生态环境ꎬ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ꎬ在2012年又启动了工程二期ꎬ涉及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山西㊁内蒙古等省(区㊁市)[19]ꎬ从工程治理范围上已经是城市群内部和之间的生态协同建设ꎮ3)由城市群生态到城市群生态系统ꎮ随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ꎬ以及人们科学意识的提高ꎬ从中央到地方ꎬ逐步认识到城市群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上升到生态系统的高度ꎬ进行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系统治理ꎮ特别是2017年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出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ꎮ2021年全国 两会 期间ꎬ习近平强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ꎬ这里要加一个 沙 字 ꎮ2021年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ꎬ明确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的指导思想[20]ꎮ2016年以来ꎬ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 山水工程 )ꎬ2022年ꎬ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 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ꎬ向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㊁中国方案ꎮ但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 2035年)»指出[21]ꎬ尽管我们持续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㊁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㊁防沙治沙㊁水土保持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ꎬ并取得了显著成效ꎬ但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ꎬ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ꎬ落实整体保护㊁系统修复㊁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ꎮ城市群作为能源㊁资源和利益共同体ꎬ在国家战略政策背景下ꎬ更应该全面贯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理念ꎬ将城市群生态系统看作是内外衔接的一个整体ꎬ统筹保护和修复ꎮ2 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大尺度ꎮ城市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空间体量大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19个城市群ꎬ按面积排名前6的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成渝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ꎬ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 9万km2[22]ꎬ大于北美的大多数世界级城市群ꎮ同时ꎬ这些城市群往往处在同一个流域或者盆地ꎬ在生态上具有很强的整体性ꎮ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是一个大尺度的区域生态系统ꎮ2)优势互补ꎮ城市群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集合体ꎬ 群 的概念蕴含着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整合和协同ꎬ进而产生 1+1>2 的聚合效应[23]ꎮ除了经济互补ꎬ城市群大尺度地域带来7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的更加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ꎬ使得城市群地区很容易同时拥有山川㊁大江大河㊁平原丘陵㊁海洋等自然资源ꎬ城市群内部生态资源更容易互补和自足ꎮ3)复合叠加ꎮ同样由于城市群集中连片发展ꎬ有些生态问题会呈现出复合叠加的特点ꎬ比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ꎬ压缩了生态用地空间ꎬ造成区域城市热岛效应更加严重ꎻ大量的地下水使用ꎬ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ꎻ从上而下的水环境污染ꎬ下游河段水质越来越差ꎻ颗粒物㊁有毒气体等大气环境污染由于空气扩散也容易复合叠加[4]ꎮ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布设3 1㊀布设现状根据«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 2025年)»ꎬ截至2022年ꎬ已有22个城市生态站纳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体系ꎬ其中有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即珠江口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ꎮ尽管大部分城市群地区均有城市站建设ꎬ仍有呼包鄂榆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5个城市群未有城市站建设[5]ꎮ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和趋势ꎬ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区域ꎬ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的定位观测研究尤为必要ꎬ需要结合省会城市㊁典型中小城市生态站建设ꎬ完善城市群生态站点布局ꎬ强化城市群基础数据构建ꎬ以反映城市群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ꎬ并为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㊁多样性和持续性提供依据ꎮ3 2㊀布设原则1)遵循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ꎮ对于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点布局ꎬ李世东等[8]提出了3种具有普适性和互补性的观测布点方法ꎬ即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ꎬ适用于每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生态系统观测站点布局ꎬ同样也适用于城市群生态站的主站和辅站观测点布局ꎬ此时可以将城市群作为一个大号的城市ꎮ按照系统梯度布点ꎬ有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2种方式ꎬ其中 十字形 至少布设17个观测点ꎬ 米字形 至少布设33个观测点(图3)ꎮ图3㊀城市生态站观测点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㊀㊀2)统筹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的城市生态系统ꎬ其内部也是包含着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ꎬ每类生态系统都要进行科学布点ꎮ如果某一类生态系统在城市群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ꎬ比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ꎬ假设城市群生态站主站位置在平原区ꎬ其观测点并没有落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ꎬ那么从城市群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ꎬ需要在该生态系统类型中重点布设观测点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分类复合布点 理念相同ꎮ3)兼顾城市群的个性化特点ꎮ城市群既有共性ꎬ每个城市群又有其鲜明的个性ꎬ特别是城市群往往包括多个城市ꎬ除了在主要城市设置主站和辅站外ꎬ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城市ꎬ或者特殊的生态环境㊁旅游风景区等地点ꎬ也要考虑纳入观测点布局系统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 区位特殊布点 理念相同ꎮ8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 3㊀布设方法3 3 1㊀新建城市群生态站1)一主多辅多点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一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适宜选择科研机构数量多㊁科研人员充沛的核心城市ꎬ辅站应根据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布局ꎬ选择自然㊁社会㊁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ꎬ辅站应安排有长期合作的机构单位ꎬ以已经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单位优先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一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2)双主多辅多点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两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和辅站的设置要求跟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一致ꎮ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均建有城市生态站的条件下ꎬ比较适宜建设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ꎬ有利于统筹现有生态站建设资源ꎬ集合监测数据成果提供区域性生态服务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双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3 3 2㊀已建城市群生态站1)已建一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10个城市群已经建设了1个城市生态站ꎬ分别为宁夏沿黄城市群(银川站)㊁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站)㊁成渝城市群(重庆站)㊁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站)㊁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站)㊁中原城市群(郑州站)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温州站)㊁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站)㊁辽中南城市群(沈阳站)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西宁站)ꎮ在后续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中ꎬ需要依托省会城市㊁中小典型城市补充建设城市站ꎬ明确主辅站ꎬ均衡布局观测点ꎮ2)已建多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3个城市群建设了2个及以上城市站ꎬ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站㊁扬州站㊁杭州站㊁合肥站)㊁珠三角城市群(深圳站㊁珠江口城市群站㊁广州站)㊁京津冀城市群(雄安站㊁北京站)ꎬ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建设了珠江口城市群站ꎬ另外两个城市群需要在城市群生态站建设过程中明确主辅站ꎬ补充并合理布局观测点ꎮ3)已建城市群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2个城市群已建设了城市群生态站ꎬ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站)㊁珠三角城市群(珠江口城市群站)ꎮ由于两个城市群均是多核多极型城市群ꎬ涉及范围大㊁重点城市多ꎬ需要进一步科学布局补充辅站点ꎬ提升城市群生态站监测区域代表性和科学性ꎮ3 4㊀布设措施1)城市联合ꎮ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ꎬ利用各方的金融经济优势ꎬ把申请到的经费放到生态站统筹使用ꎬ与其他城市已有的生态站做好合作ꎬ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ꎬ共同参与课题研究ꎬ互相学习交流ꎬ为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提供服务ꎮ2)专业耦合ꎮ城市群生态站研究的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需要加强林业㊁草原㊁湿地㊁荒漠㊁生物㊁农业㊁城市等多个专业的合作ꎬ以及多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ꎬ逐步增加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比例ꎮ3)部门聚合ꎮ即多个部门做好协作ꎬ比如林草㊁气象㊁水利㊁国土㊁环境㊁城建㊁科技等ꎬ各个部门都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开展了一些监测和预报工作ꎬ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等共同提高观测研究水平ꎮ4)上下配合ꎮ城市群生态站涉及国家㊁地方㊁城市㊁街区等多个层次ꎬ在生态站规划建设㊁运行管理㊁经费来源等方面ꎬ需要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协调下ꎬ互相配合完成各项任务ꎮ3 5㊀布设展望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趋势ꎬ结合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规划ꎬ城市群生态站的建设进度大体上可以分3个阶段:1)到2025年ꎬ全国19个城市群中ꎬ建设50%左右的城市群生态站ꎬ长三角㊁珠三角㊁京津冀等重点城市群全覆盖(图4)ꎮ2)到2030年ꎬ争取完成100%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ꎬ即建设19个城市群生态站ꎮ3)到2035年ꎬ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ꎬ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高ꎬ使得部分城市群生态站全国领先ꎬ1~2个城市群生态站全球领先ꎮ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迈入加速期
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42.9%,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目标篇
2.1 扩内需、保增长
扩大内需:
2.发展机遇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 出采取11项有力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要求抓好高新技 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业的产业承接,着重 承接境外企业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对产业聚集和开放型经济贡 献度大的骨干企业和加工贸易、服务外包项目。 部省联动: 四川省于2008年1月10日与铁道部签署《加快铁路建设的部省纪要》,2008年12月3日 与交通运输部签署《加快四川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协议》,2008年12月9日与水利部签署《加 快四川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
成都平原城市群二元对比系数
0.3
从 2000 年的 0.169 上升到 2007 年的 0.246,城乡二元结构在逐步改善。 成都平原城市群城乡收入比为 2.77 , 低 于 四 川 省 城 乡 收 入 比 3.13和全国城乡收入比为3.27。
0.25
0.2
0.15
0.1
0.05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0.69
0.66
各地区建制镇密度比较
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云海
目标篇
1.3 地位举足轻重
中西部的经济高地:在我国中西部城 市群中经济总量和人均量位居前列。 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客运总量居全国 第三位,物流也在全国城市群中位居 前列。 我国的对外交流窗口:有德、韩、美、 泰、新、法、巴七家总领事馆、121家 世界五百强;我国10个服务业外包基 地之一。我国第六大航空枢纽。
成都平原城市群已基本达到国家小康标准。
1.发展特征
参照《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 ,成都平原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 均收入、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成人识字率等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小康标准。
由工业化中期即将迈入工业化后期
成都平原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由1980年的40.24:38.73:21.04调整到2007年13.14: 47.11:39.75,呈二三一结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5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1.发展特征
我国城市群客运、货运总量比较表
客运总量 (万人) 珠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成都市平原城市群 京津塘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 115640 185361 91810 79529 38416 32175 24747 19634 序 位 1 2 3 4 5 6 7 8 货运总量 (万吨) 78152 171962 38603 120371 36569 29965 18082 8539 序 位 3 1 4 2 5 6 7 8
已于2006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重庆中心站于2005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使 用。 成都机场运力饱和,成都机场第二跑道2008年 10月开工建设。昆明新机场(两条跑道) 已于2007年2月11日奠基,西安咸阳机场二跑道已于2007年12月1日开工,重庆江北国际 机场二跑道已于2007年12月18日开工。
60 50 40 30 20 10 0
51
关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21 7 6 5 5 2
1
1
拉
1
南
1
青
1
武
1
二
1
大
上 海
广 州
成 都
我国主要城市总领馆数量
昆 明
沈 阳
重 庆
厦 门
呼 和
萨 特
宁
岛
汉
连
连
浩
浩 特
目标篇
我国中西部主要城市群比较表
城市群名称 中原城市群 面积 (万平方公里) 5.92 人口(万 人) 3972 GDP (亿元) 8611 人均GDP (万元) 21679
1.发展特征
抗战时迁往四川的高校分布示图意图
“三线建设”迁入四川项目分布图
各朝代成都平原城镇分布图
目标篇
1.2 1.19 1.05 0.78
1.发展特征
发展基础雄厚
1 0.76 0.8 0.6 0.39 0.4 0.21 0.2 0
成都 平原 江苏 省 城市 群 山东 省 重庆 市 浙江 省 安徽 省 广东 省 四川 省 全国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教育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备管理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住宿和餐饮业 批发和零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 在全省区位商 在全国区位商
0
0.5
1
1.5
2
2.5
目标篇
2.3 城乡统筹先行先试
2.发展机遇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试验区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先行先试,并在成都平原推广示范。 创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加强耕地保 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九个重点方面。
目标篇
3.1 产业增速不快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效益不显著
3.面临的挑战
成都平原主要农作物亩产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与江苏省和山东省有较大差距,农业 生产效率较低。 成都平原每公顷耕地劳动力数量5.31人,接近江苏省2倍;而机械化耕种面积比重占 44.9%,为江苏省一半,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不足。 各类作物亩产(千克/公顷) 类别 粮食 谷物 其 中 豆类 薯类 棉花 油料 麻类 烟叶 成都平原城市群 4853 5661 1864 3066 726 2138 1600 2743 江苏省 6101 5690 2506 5927 1075 2686 3190 2191 山东省 5956 6038 2777 7411 1100 4116 3259 2567 成都平原 城市群 山东省 江苏省 规模化经营状况对比 每公顷耕地劳动 力数量(人) 5.31 3.39 2.87 82% 机耕面积比重 44.90%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09-2020)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5
前言
随着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不断加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 体正呈现由城市转向城市群的趋势。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 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具备城 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 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 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 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提出“以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川南城镇 密集区和攀西城镇发展区为战略重点”的 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一五’ 期间,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 3个城市群”。
11455
范围
郑州、洛阳、开封、新 乡、焦作、许昌、平顶 山、漯河、济源“1+8” 成都、德阳、绵阳、眉 山、资阳以及乐山和雅 安部分地区“1+6” 武汉、黄石、鄂州、黄 冈、孝感、咸宁、仙桃、 天门、潜江“1+8” 长沙、株洲、湘潭、岳 阳、常德、益阳、娄底、 衡阳“3+5” 西安、铜川、 宝鸡、杨凌示范区、渭 南、咸阳 重庆市
目标篇
2.2 灾后恢复重建
2.发展机遇
成都、德阳、绵阳和雅安市均为地震重灾区,重灾乡镇165个,倒塌及严重破坏房屋建筑面 积1331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674亿元,受灾人口318万人。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 党中央、国务院在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中,灾后恢复重建占总投资额四分之一,明后两年 四川平均每月投资力争达到1000亿元。
前言
规划范围
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 市、资阳市,以及雅安的市中区、 名山县,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市 和夹江县,共 51 区(市)县,面 积约 6 万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 3129 万,地区生产总值约 5766亿 元,城镇化率42.9%。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9—2020年,近期 为2009—2015年。
产业结构不优: 商贸:社会销售品零售 总额低于重庆、武汉。 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比重仅为4.8%,低于 深圳、杭州、宁波、西安 等城市。 科技服务业: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7%, 科技竞争力排名在武汉、 西安、重庆等城市之后; 信息服务业:实现总产 值276.4亿元,仅为深圳 和广州的23.7%和41.3%。
群
群
群
城 市 群
城 市
城 市
市 群
城 市
中 原
关 中
原 城
重 庆
长 株
成
都 平
武 汉
潭
城 市
群
目标篇
3.2 交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健全 枢纽建设滞后于线网建设 对外干线建设滞后于内部网络建设 农村、山区道路亟待改善
3.面临的挑战
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于 2008年 4月开工,预计 2009年 9月底竣工。昆明集装箱中心站
规划范围图
目标篇
趋势与目标
战略篇
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实施篇
重大行动计划
目标篇
趋势与目标
1. 发展特征 2. 发展机遇 3. 面临的挑战 4. 指导思想与原则 5. 规划定位与目标
目标篇
1.1 历史源远流长
解放前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成都平原城 镇的兴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三线建设”为成都平原城市 群初现雏形埋下产业的伏笔。 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为成都平原城 市群发育成长铺平道路。 新千年城乡统筹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 发展壮大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