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媒体形象呈现以中国青年报_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80 后”“90 后” 社会角色 形象呈现 在以往人们的眼中,“80 后”、“90 后” 的行为是另类的、叛 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 不入的。 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更是冷漠的、自私的,更多时 候他们只考虑自己。 ①然 而 经 过 08 年 ,人 们 突 然 发 现 ,正 是 这 群“冷漠自私”的孩子,在寒冬的年关时,守在异乡的车站帮助 别人顺利返乡; 也正是他们会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逆着人 流冲向灾区;在国人都欢庆奥运之际,也是他们挥汗如雨地站 在奥运场馆里维持秩序。 他们的长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但事实上,一直以来,他们就是他们,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眼光 而已。 在目光变化的背后,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与更新,与之伴随 的,当然还有媒介议程的变化以及立场的转向。 那么,“80 后”、 “90 后”群体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呢? 他们在媒体上是以怎样 的方式被呈现? 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又是秉持了怎样的立场和 态度呢? 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发现 经过对三家报纸的 300 篇文本进行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媒体对“80 后”、“90 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 会事件的频度成正比 图一是媒体报道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梳理整个 08 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我们发现,这一曲线基本是围绕“80 后”、 “90 后”参与社会事件的程度而变化的。 在 2 月中下旬,我国经 历 了 罕 见 的 冰 雪 灾 害 ,许 多 “80 后 ”、“90 后 ”自 发 来 到 各 大 车 站,或维持秩序,或发放物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可以 说,这是该群体在媒体上初露头角的时期。 在接下来的 3 月 份,曲线呈上升趋势,体现媒体对其的报道正在增多。 接下来, 在经历了 4 月至 5 月的平缓走势后,随着该群体在汶川地震救 援中的表 现 ,媒 体 对 “80 后 ”、“90 后 ”的 关 注 迅 速 上 升 ,并 且 将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 7 月,即从 5 月份的 7 篇一直涨到 7 月份 的 37 篇。 而到 了 北 京 奥 运 会 及 残 奥 会 时 期 ,媒 体 报 道 数 量 又 创新高,自 9 月 17 日残奥会闭幕后,媒体对“80 后”、“90 后”的
注释 ①参见《“90 后”大学生拒绝另类标签》(2008 年 9 月16 日)和《“80 后”“90 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2008 年 12 月 18 日),《中国青年报》 ②部分以“85 后”为关键词的文章也在本文考察之列 ③社会活动又细分为地震救援、参与奥运和其他三个类目 ④包括群体成员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及作为参赛选手这两 个角色 ⑤郝平,《致敬,我的志愿者学生》,《中国青年报》,2008 年 8 月 23 日 ⑥参见《形象大使》,《中国青年报》,2008 年 9 月 21 日 ⑦有一个例外即《人民日报》对于群体的“恋爱婚姻”方 面的报道数目为零
图一:媒体各月报道总量曲线图(单位:篇)
报道数量
从图中不难发现,该曲线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媒体报 道总量在 12 月时达到最高,有 48 篇。深入分析整个 12 月的文 本我们发现, 其中对该群体在参与地震及奥运等活动的评价 及 反 思 共 25 篇 ,占 了 当 月 总 量 的 半 数 以 上 ,可 见 ,媒 体 对 “80 后”、“90 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是成正比的。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7 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新闻世界》 53
调查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NEWSWORLD
报道曲线又开始上升, 这一时期的报道基本是围绕该群体参 与奥运活动时的表现来进行的。 以 8 月份为例,该月共有相关 文本 36 篇,其中关于“80 后”、“90 后”参与奥运的报道 就 有 33 篇,占当 月 文 本 总 量 的 92%,可 见 这 一 时 期 媒 体 对 该 群 体 的 关 注主要是围绕着奥运来进行的。
结论与讨论 我们看到,在 08 年,“80 后”、“90 后”群体的社会形象伴随 着其社会角色的翻新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 而这种呈现正 是因为媒体议程的转向。以《人民日报》为例,在整个 2007 年有 关“80 后”、“90 后”群体的报道数量仅为 14 篇,远低于 2008 年 的 77 篇,仅从数量上的变化便可看出媒体在 08 年对其关注度 的提升。 其次 从 报 道 内 容 上 看 ,在 07 年 报 道 该 群 体 参 与 社 会 活动,并因此带来角色转变的文章仅 2 篇,且为同一主题下的 系 列 报 道 , 占 当 年 相 关 报 道 总 量 的 14%, 远 低 于 08 年 的 数 据— ——68%。 不可否认,人们对该群体角色期待的转变 与 媒 体 议程的转移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说,由于媒体有选择性 地报道该群体在某一方面的行为及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促使 了人们对其关注的上升及角色期待的相应变化。 另 外 ,从 以 上 的 内 容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中 国 青 年 报 》、《南 方 周 末 》和 《人 民 日 报 》在 08 年 对 “80 后 ”、 “90 后 ” 群 体 关 注 度 最高的是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及交往”(包括参与奥运及地 震救援等社会活动),可以看到,随着群体成员社会角色的转 换,媒体对其的关注也在不断变换视角,关注的程度也在不 断加深。 在报道方式上,《人民日报》采用最多的是通讯,其次是评 论或专访,此二者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体。 然而在《中青》 及《南周》中,最多的是深度报道和消息类型,可见二者更倾向 于对群体的外显行为及内在意义的发掘和呈现。 总而言之,从这三家媒体的作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80 后”、 “90 后”群体在媒体呈现的状况。 虽然对各个媒体而言,其报道 各有偏重, 但都从不同方面呈现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群体 形象。 对于该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社会地位的提升。 ■
52 《新闻世界》
样本选择的日期 是 2008 年 1 月 1 日— ——12 月 31 日 。 因 为 2008 年是事件多发的一年,冰雪灾害、火炬传递、汶川地震、 北 京 奥 运 等 等 ,也 正 是 在 这 些 事 件 中 ,一 直 被 人 们 争 议 的 “80 后”、“90 后”群体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媒体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 文 以 《中 国 青 年 报 》、《人 民 日 报 》 和 《 南 方 周 末 》 三 家 报 纸为样本进行抽取,力图展现“80 后”、“90 后”在媒体呈现的全 貌。 之所以选择这三份报纸首先是因为它们皆为全国发行,避 免了群体呈现过程中的视野的局限性和地区差异。 其次,分别 研究这三家报纸我们会发现,《中国青年报》 本身就是以青年 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严肃的综 合性日报,其关注的焦点和立场一直是主流精神的代名词,自 然也是考察中不能跳过的对象;而以“读懂中国”为理念的《南 方周末》, 则以其新锐的视角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精英类报 纸 ,它 对 “80 后 ”、“90 后 ”的 角 色 期 待 和 实 际 的 形 象 呈 现 也 直 接关系到人们的理解和态度, 这是本文选取这三份报纸为样 本的原因所在。
(三)这一年中,媒体对“80 后”、“90 后”群体的形象呈 现基本以正面或客观为主
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当下的“80 后”、“90 后”被冠上了 叛逆、自我、现实、冷漠等标签,然而在媒体呈现出的形象中, 他 们 “成 熟 了 ”,他 们 “积 极 、健 康 、向 上 ”,他 们 不 仅 “ 充 满 了 社 会 责 任 感 ”,甚 至 可 以 “肩 负 起 民 族 的 明 天 ”⑤。 在 媒 体 的 话 语 中 ,“有 责 任 、有 爱 心 、有 自 信 、有 梦 想 、不 放 弃 、不 抛 弃 ”⑥都 是 他们的特质,可以说 在 08 年 ,媒 体 呈 现 出 了 一 个 积 极 向 上 的 、 充满爱国热情、充满血性的“80 后”、“90 后”群体形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基本是以客观的态 度来评价“80 后”、“90 后”群体的。据统计,在报道总量中,客观 描述无明显倾向的文本共 171 篇,占文本总量的 57%。 紧随其 后 的 是 赞 扬 及 肯 定 的 报 道 共 116 篇 ,占 总 量 的 39%,而 人 们 预 期会占一定份量的负面评价则只占到文本总量的 4%。
2、类目建构 本文主要通过建构两个大类目来考察媒体对“80 后 ”、“90 后”的形象呈现,首 先 是 报 道 内 容 ,即 该 篇 报 道 主 要 反 映 了 “80 后”或“90 后”哪一方面的形象,下设 7 个子类目,即工作就业、 恋 爱 婚 姻 、教 育 学 习 、社 会 活 动 及 交 往③、观 念 及 态 度 、文 化 娱 乐以及其他。 其次本文考察媒体在报道这些内容时的倾向性, 按照满意度逐渐下降排列为赞扬或肯定、 客观描述无明显倾 向,以及否定或揭露三种。
(二)媒体更多关注“80 后”、“90 后”群体参与社会事 件及活动的状况
在形象 呈 现 方 面 ,这 三 家 媒 体 不 约 而 同 地 选 择 了 关 注 “80 后”、“90 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相关活动的状况。 从总量上 看,有关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如冰雪灾害救助、地震救援、参 加奥运会④等,这类内容共 131 篇,占文本总量的 44%。 其中又 以 《人 民 日 报 》的 偏 重 最 为 明 显 ,一 共 56 篇 ,占 该 报 文 本 总 量 的 73%,可 见 ,随 着 人 们 对 群 体 成 员 的 称 呼 由 “青 年 ”转 为 “80 后”或者“90 后”,再继而转为“四月青年”或者“鸟巢一代”的时 候,媒体的议程也相应地转变了,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那 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上。 也就是说,“80 后”、“90 后”群体成 员在媒体上的出现, 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其社会角色转变以及 社会行为转向的。
NEWSWORLD
调查研究
“80 后”、“90 后”的 媒体形象呈现
— ——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
■李 景 方 蓝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 08 年 对“80 后”、“90 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 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 话语中,“80 后”、“90 后” 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 在倾向性上的基本分布与另
外两份报纸呈现明显区别,在《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中, 客观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占文本总量的相当大部分, 分别占 67%和 84%,而 《人 民 日 报 》则 是 赞 扬 或 肯 定 的 报 道 居 多 ,共 58 篇,占其报道总量的 75%。可以说,《中青》和《南周》更倾向于从 旁观者的立场来观望这一群体, 并试图给出中性的呈现,而 《人民日报》在报道呈现中扮演的角色则更加积极,并且更倾 向于呈现给人们一个正面向上的“80 后”、“90 后”群体形象。
就 具 体 样 本 而 言 ,本 文 以 “80 后 ”或 “90 后 ”为 关 键 词 进 行 检索②,鉴于本文考察的对象只是“80 后”和“90 后”这个特殊的 群 体 ,只 有 那 些 在 文 中 明 确 将 个 体 或 群 体 定 义 为 “80 后 ”、“90 后”的文章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而那些以诸如大学生、现代 青年、年轻一代等为内容的文章则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 以 此 为 标 准 ,共 得 到 样 本 300 篇 ,其 中 《中 国 青 年 报 》197 篇 ,《人 民日报》77 篇,《南方周末》26 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