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 3. “双重能力模式” ❖ 这种研究范式是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
产生变异的原因。
❖ 采用这种研究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 响了学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 知识的掌握能力。
❖ 例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 统性差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15/60
❖ 由此产生了两个研究模式:
❖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2/60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 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 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 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 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7/60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 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 异”。
❖ (1)“系统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 而变化。
❖ (1a)He plays basketball. (formal, careful style)
16/60
思考和讨论
❖ 1.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 3.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的范式有哪
些?
17/60
第二节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的两个领域: ❖ 系统变异研究 ❖ 主要介绍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心理
27/60
“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28/60
❖ Torane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习者 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
中介语可变性在文体方面的研究

及影响因素, 并提 出它对 日常交 际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 33 H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8- 6 8 2 1 )4— 14— 2 10 23 ( 0 2 0 0 6 0 介意他的社会地位 的表现。 直 以来 , 波 夫模 式 作 为 社 会语 言 学 研 究 的 模 板 , 拉 长
期被 国内外语 言研 究者使 用 , 特别 在 中介 语 的可 变性 研究 中, 拉波夫模式广泛被运用。这 当然证 明它在 中介语 的研 究
中时是有许 多优势 存在 的 , 它能 够解 释许 多 中介 语 的可 变
性。例如 , 拉波夫把对语言 的注意程度 分为 下面这 几类 : 非 正式 言语 、 正式言语 、 朗读 、 朗读词汇表、 朗读最小对立体 、 这 五项是按照从低到高 的程度排列 。这就 给语 言研 究 提供 了 很多便利 。由于文体体现了人们对语 言的关注程度 , 以拉 所 波夫提 出的这个框架就 能很好地解 释人们在 日常 生活语 言 运动 的时候为什么会 出现各种变化 , 比如从语言 的正式性 逐
一
一
、
中介语可变性在文体 方面的研究现状
中介语是由 SH kr 17 ) 出 , 来解 释第二语 言 习 e ne( 92 提 用 得过程 的。可变性是中介语 的一个重要 属性 , 它在二语 习得 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 , 如可变性对性别 的研究 。在第二语 言 习得 中 , 中介语扮 演 的角色 越来 越 重要 。围绕 中介语 的可 变、 不可变 以及对可变性 的认 识 , 内外 学者展 开 了各种 各 国
中介语本质特征相关研究述评

中介语本质特征相关研究述评徐开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学者Selinker (1972)提出“In terlanguage ”这个概念起,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国内自鲁健骥(1984)引进中介语理论至今也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但国内中介语理论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语言学界的观点、理论的引介,即介绍性、评价性和解释性的文章占据很大比例,基本没有超出国外学者探讨的范围。
因此,我们将国内外对于中介语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整合在一起进行评述,限于篇幅在此仅围绕中介语的本质以及中介语的特征展开。
1.中介语的本质Se linker (1972)对中介语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即可以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得以表现。
第二,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这指的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最后,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
实际上,Corder (1971)和Nemser (1971)对中介语的研究与Selinker 几乎是同期进行的,他们对中介语的认识也大体一致。
Corder 将其称为“过渡方言”或“过渡能力”,也称“特异方言”,他认为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Nemser 使用的术语是“近似系统”,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而且这种变化是朝着接近目的语系统的方向发展的。
可见,尽管称法不同,但三位先驱对中介语本质的看法是相似的。
其他一些学者对中介语本质的认识往往只是表述略有不同,但其根本观点仍是与上述理论一致的。
如Jack C.Richa rds (1990)认为中介语是用来指称学习者通过先天学习策略以及某些启发的作用在目标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变化的、逐渐趋于成熟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能力连续统范式
• 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在社会情景下研究语言 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 ,同一说话人由于情景变化引起的变异; • 语言学家既想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想了解其社会语言能力; • 研究者既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系统规则 的了解,同时也关注其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这些规 则; • 三个研究模式:拉波夫学派的研究模式、动态研 究模式、社会心理研究模式。 •
• “非语言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 情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例1: A:你打算在这学习五个月? B:可能在这住一个年。在澳大利我还没 毕业,我还有一年半……一个半年 …… 例2: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 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 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 年…… 例3:No look my card. Don’t look my card.
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研究结论
• 心理语言语境对学习者的语言产生影响。 在学习者有计划的话语中,可能更频繁地 使用目的语形式,较多地使用复杂的目的 语形式。但“计划时间”并不能确保言语 产出提高正确率,因为言语产出还涉及到 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这些反应都将影 响学习者的注意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 按照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具 有系统性的,但也常出现一些变异现象。 • 变异现象: • 研究问题: 1、如何收集看起来毫无系统性的语言材料, 用什么方法对变异现象进行描写; 2、 如何从理论上阐释学习者语言的变异性 和系统性。
中介语可变性来源的表征-映射之争

中介语可变性来源的“表征-映射”之争】・・《二语习得中的表征缺陷》评介The source of interlanguage variability: representation or mapping?—Review of Representational Deficits in SLA摘要:二语习得中的变异现毀一直是研尤者们最关注的话題之一。
目前.生成语法二语习得研尤对变界的來源解释存在“表征一映射”之争。
前者认为变界源于L2中介语语法中抽象句法知识的表征缺陷.后者则把变界归于表层形态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木文通过介绍新出版的《二语习得中的表征缺陷》一书(Snape. Leung & Smith 2009),展示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及辰新研处现状。
关键词:二语习得:变异:表征缺陷Abstract: Variability of L2 learners' systems has been one of the focuses in the field of SLA research. Within the generative framework, researchers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source of variability・ Proponents for the representational approach attribute variability to a deficit in L2 grammar whereas advocates for the mapping one think that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mapping between abstract syntactic form and overt morphological realiz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tale of the art by introducing a newly-published scholarly collection entitled Representational Deficits in SLA. which is compiled by Snape ・ Leung & Smith (2009).Key words: SLA: variability; representational deficit1・引言二语习得中的“表征缺陷”一直是生成语法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话题。
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

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本文将探讨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
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在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了解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过程、特点及难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第三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及其对应的中介语水平中介语发展规律对教学的启示中介语理论最早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是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可变性,其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发展具有阶段性。
根据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零阶段、初始阶段、上升阶段、高原阶段和下降阶段。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中介语水平和学习者表现。
中介语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包括目标语的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策略等。
非语言因素则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实证研究对于理解中介语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纵向研究、横向研究等。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介语发展的模式和特点,同时也发现了中介语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等。
中介语发展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针对不同阶段和水平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
例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对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揭示了中介语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中介语发展的模式和特点。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过程、难点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中国式英语的论文

浅谈中国式英语的论文【摘要】该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式英语的定义以及我们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形成的中介语,其次主要是浅谈中国式英语,以及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它到底是不是一种错误的语言,以及是否该去纠正它。
在这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中介语;第二外语1 概述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 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
在这个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中,高校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现在的大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高中毕业, 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有五、六年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他们的英文译文或作文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汉语化的英文短语或结构, 外国专家称之为“中式英语”。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就中式英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专家认为中国式英语不是一种错误的语言,有的专家认为他是一种错误的语言。
首先我们来看中式英语的定义与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
1.1 中式英语:中式英语的全称是中国式英语,它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造出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表示式,这些表达式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
1.2 中介语:在谈论中国英语时,我们有必要先谈谈中介语。
所谓的中介语指的是:即中介语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创造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独立的、合法的语言体系。
该语言体系是处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上的,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永远不能是目的语。
现在人们普遍都用“interlanguage”来特指外语学习者的外语。
由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中介语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 即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有其自己的一套规律,而且这套规律是由习得者自己创造的。
二是可变性,即变异性。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由于研究者依据的理论模式不同,变异研究又可 以细分为以下几个侧重方面:
(1)拉波夫范式, (2)动态范式, (3)社会心理学模式, (4)心理语言学模式等。
Page
9
相关研究介绍
拉波夫范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
中介语变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 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会随着不同的 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 例如:He live in China. × He lives in China. √
Page 3
中介语可变性及其分类
系统可变性 systematic variability
a × × × × × ×
相关研究介绍
社会心理模式:它试图把说话者的语言态度和实际语言
运用联系起来,其中Giles 的言语适应理论被用作考察中 介语变异的基础。 这个理论根据说话者互动中语言调节的性质确定三种变异 类型: 言语趋同:当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之与对话者话语更 近似时,发生言语趋同。 言语趋异:当说话者试图使其话语与对话者话语不同时, 发生言语趋异。 言语保持:当说话者不改变话语时,发生言语保持。 趋同和趋异既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
语言因素 1)语境 2)语言功能 3)语言迁移
Page
16
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语境:某些语境具有“促进”作用,能使学习者 的语言接近目标语的几率增大,而另一些语境则 具有“阻碍”作用,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背离目标 语的形式。Dickerson是最早指出这种因素会引起 中介语变异的学者。
个体差异可变性 (individual variability) 语境可变性 (contextual variability) 自由可变性 (free variability) 语言运用可变性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混沌理论视角下的中介语可变性研究

Ma .0 9 r2 0
第3 4卷第 2期
V 13 l 2 o.4 J
混沌理论 视 角下 的 中介 语可 变 性研 究
宋 宏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 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00 ) 50 1
摘
要 : 中介语可变性理论在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中影响甚 大但 又颇具争议 。其争议的焦点 问题是语言能 力
中介语可变性 的学术 之争
语习得 的心理过 程 , 因此 语 言能 力可 变 的观 点是 不 合乎 逻辑 的_。针对 Geg的质 疑 ,ls 为 , 语 2 J r g E i认 二 学习者 的语 言能 力不 仅 是可 变 的 , 且一 定 是处 于 而 变化之 中 , 到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 |。可 变 论 和生 成 受 3 』
种 介 于母 语 ( av gae 和 目的语 ( r t a, nt el ug ) i a n t g n a el
ga ) ug 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体系。中介语理论 自2 世 e 0 纪 6 年代末至 7 年代初提出以来 , 0 0 逐渐成为二语 习得研究 的 核心 问题 , 到应 用 语 言 学 、 会 语 言 受 社
学 、 能语言学 、 换生成语 言学等不 同学科 流派的 功 转
广泛 关注 。
一
角度解释中介语的可变性 , 中介语输出视为一个 把 连续体 , 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 可变性 ” 。但
是, 这一 观点招 致 了生成 派 研究 者 的猛 烈攻 击 。例
如 , r g 为 , ls Trn Ge 认 g El 和 a e所说 的语 言 能力 实 际 i o 上是语 言运用 , 语 言运 用变 化 的研 究不 能 解释 二 对
文献标识码 : A
中介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介语研究发展历程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中介语,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国外研究发展历程正文:一、中介语研究的相关概念1、王永德和盛永生(2005)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结余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科德称它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特异方言”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奈姆塞尔称它为“接近系统”。
2、张磊(2012)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势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因此也被称为“中间语”。
二、中介语研究的发展历程1).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历程4杨连瑞(2005)认为SharwoodSmith(1994)在阐述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时,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以前,研究的重点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到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研究重点转到以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对学习者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performanceanalysis)。
这以后,研究重点又转到80年代各种理论模式发展的阶段。
二语习得研究呈现出了扩大、深入、再扩大的发展趋势,6汪玲玲和盛楠(2007)认为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盛行于20 世纪中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的过程, 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
这种理论强调, 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不是一种思维现象, 语言的发展被描述成一系列习惯的养成。
中介语理论

•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3种理论和3个理论模式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和系统性 • 二、中介语的描写 • 三、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三种理论模式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中介语习得过程 (两个研究角度) 两个研究角度)
功能的角度( 功能的角度(功能 分析) 分析) 研究结论: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交际 时对语言形式的 选择基于他们所 要表达的功能
对话分析角度( 对话分析角度(话 语理论) 语理论) 始于美国描写语言 学,海里斯主张 对话语语料进行 分析 后期话语理论的进 步:关注语境条 件下的第二语言 习得过程
• 前期研究:中介语性质探讨&中介语的描写 • 后期研究: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
性 • 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是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自然语言 塔容 艾杰敏
否 塞林克 塔容 塞林克
中介语是否受学习 艾杰敏 塞林克 者第一语言影响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过渡语言 艾杰敏 塔容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性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
• 可渗透性 可渗透性permeable:随着语言间的相互接触, 某种自然语言会吸收 吸收其他一些语言的特点。中介 吸收 语也有这个特点 • 可变性 可变性dynamic:中介语在不断变化 不断变化(与可渗透 不断变化 性一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会随着正确的表达方法 不断输入改变中介语中原有的表达方法 • 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c: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根据他 (她)所认定的目的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来使用中 介语规则。偏误 偏误是用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中介语 偏误 的结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本身自己并不认为这是 偏误,当我们这样看中介语的时候,中介语本身 依旧是具有系统性的
第八章 中介语

17
• 需要注意的是, Corder的中介语假设 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事 实上,如果我们按照Selinker(1969, 1972)的看法而真正地把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看做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就 没有所谓“偏误”的说法。因为学习 者不可能对自己的系统产生“偏误”。 “偏误”这样的提法还是没有能够真 正地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 系统。
18
• 二、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中还有一位不应忽视的 学者William Nemser。他提出的理论假设与 Selinker的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主要观点如 下: • (一)近似系统 • 1971年, 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根据Nemser的说法,“近似系统”是 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指的是学习者在试 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他的“近似系统”有如下几层含义: • 首先,“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 的语系统的。换句话说,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 一个独立的系统。
• 例如,当留学生接触到“一个月”、“一个 星期”这样的语言材料时,系统生成器便会 建立一个关于数量结构的规则。在此基础上, 学习者不但会产生上述的正确形式,还可能 会产生出类似“一个年”这样的用法。而当 学习者不断地接触到正确的目的语形式“一 年”后,系统生成器便会将“一年”和“一 个年”进行比较,从而生成一个新的规则, 而“一个年”这样的过渡形式将会消失。 •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 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 有时候对外汉语教师会发现甚至一些中级水 平的留学生还经常说类似于“吃饭在饭馆” 这样的偏离目的语形式的结构。问题是,留 学生接触到的材料不可能有“吃饭在饭馆” 这样的形式,而且一旦出现,教师通常会在 课堂上给予纠正。那么留学生为什么还会有 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下面要讲的“内 在大纲”的问的观点相呼应,Corder 提出需要区分“输入” (input)与“吸 纳” /“内化”(intake)。所谓的“输入” 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 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 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 中真正“吸收的东西”。按照Corder的 观点,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 “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 纳”。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作者:姜佳昊来源:《锋绘》2018年第05期摘要:中介语一词是Selinker于1969年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论文“Inter language”中作为术语最早使用。
中介语作为介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中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收获到的系统的知识。
本文将针对中介语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简要陈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体系性;化石性1 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作为只有学习者所特有的语言,随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的水平的变化其体系也会随之改变。
1971年,Nenmser根据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提出并采用了“近似语言系统”这个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的目标性的发展。
Corder(1971)将学习者个人使用的独特的语言定义为“特质语言(idiosyncatic dialects)”。
与此同时,根据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之前所支配的过渡语言能力,Richards提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这一概念。
像这样,对于Selinker的中介语的定义,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并加以说明,但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具备的语言体系这一说法都持有共同观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 中介语的特征对于中介语的特征的解释,Ellis(1985)认为中介语具有体系性、动态性和渗透性。
这里的动态性是指中介语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下的,并不是停滞固定的。
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規则或形式的渗透。
动态性和渗透性可集中表现为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即每一个阶段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修正、不断增加的,并且这种动态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渗透性。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本文从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等方面分析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介语产生原因【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77-02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研究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系统的描述曾使用过诸如:“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习得者独有的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术语。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是塞林克(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一词最早是由塞林克首先使用,1972年他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中介语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此后该词确立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为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所接受。
中介语理论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以母语为出发点,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的看法,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渗透性、可创造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即产生中介语的根源。
本文试对中介语的成因进行阐述。
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或表达方式来处理目的语中的一些信息,会依赖其原有的母语知识辅助其意思的表达。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2.中介语的可变性及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 2.1中介语的可变性 ? 2.2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2.1中介语的可变性
? 是指语言处于可变的状态时的内在属性或某 一语言要素被确认为可变时的一种现象。
? Eg.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 the suitcase. ? Yesterday the thief stealing the suitcase. ? Yesterday the thief stole the suitcase.
1.2中介语的特点
? Selinker
1.系统性 (systematic) 2.可渗透性 (permeable) 3.动态性 (dynamic)
? 国内语言研究者
1.可变性 2.系统性 3.稳定性
1.可渗透性 2.石化现象 3.反复性
1.系统性 2.渗透性 3.僵化性
1.2中介语的特点
? 首先,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 ? 其次,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 第三,中介语有反复性。 ? 第四,中介语具有僵化性。 ? 第五,中介语具有可变性。 ? 最后,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situational context ) 中介语的变化是否有规
和心理语言环境 (psy- 律可循。
cholinguistic context )。
3.概念区分
? 3.1中介语可变性VS中介语变异 ? 3.2中介语系统可变性VS中介语系统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中介语可变性 VS中介语变异
? Tarone 与 Ellis 认为 variability (可变性)与 variation(变异性)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两者指 代的是同一事物。 (eg:Tarone,1988;Ellis,1985b,1994) ,他们指 出variability(可变性)与 variation(变异性)是指 语言处于可变的状态时的内在属性或某一语 言要素被确认为可变时的一种现象。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作者:田莉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中介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交叉研究,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二语发展的动态机制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对中介语变异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上相关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中介语变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中介语变异;二语习得;变项规则分析法;动态系统理论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被译作过渡语,是Selinker[1]提出的概念,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系统性、渗透性、可变性以及动态发展性等。
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这一术语产生于社会语言学,指语言随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等)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等)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
语言变异可能发生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既发生在自然语言中,也可在学习者的语言中观察到。
其中学习者语言中的变异被称为“中介语变异(interlanguage variation)”。
中介语变异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早期的中介语变异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语言学界,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中介语变异的产生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主要在拉波夫范式(Labovian paradigm)和动态范式(the dynamic 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型下,运用社会语言学访谈(sociolinguistic interview)和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等社会语言学方法,探讨中介语变异如何受到语言内部因素、情景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心理语言学主要关注中介语变异产生的心理因素,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是Levelt的计划模型和Krashen的监控模型。
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在句法和词法方面,Schmidt(1980)调查了不同 情景语境下,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第二次 使用相同动词时是否省略。
研究发现,在自由说话时省略的几率是零,在模仿 母语者话语时省略的几率是11%,在书面表达中, 以相同动词连接两个句子时,省略的几率是25%, 在做语法判断时,50%的学习者认为省略第二个相 同动词是合乎语法的。Schmidt认为,四种不同的
当 /z/ 出现在元音前面时,日本学习者可以正 确发出这个音;
当 /z/ 出现在 /m/、/b/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 使用 出现在 /θ/、/t/ 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使 用 [z]、[s]、[dz]、发音较短的 [z] 和不发音这 五个变体;
context context
istic context
Systematic variation/variability(系统 可变性)
(Larsen-Freeman 2000:82)
Systematic variation/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variability that can be predicted and accounted for, as due to the effect of situation, linguistic context, degree of planning, or some other identifiable cause.
第3章中介语研究

近似系统有几层含义:
1.近似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2.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处于不同发展阶 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 统。
3.近似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 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 律性和系统性,即近似系统是一 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言 语是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 型产物”。
方法也有不同。
2.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 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 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 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 系统,偏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 也没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 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
典型表现:“回退”。即在早期出现的 错误又重复出现。
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 阶段,僵化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 个层面。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学英语的僵化的一个 表现。
*I am sorry to have disturbed you so long.
*Oh, I know.
四种定型产物的表现:
1.移民语言 2.个体方言 3.学习者的洋泾浜 4.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
五道口
(三)稳定的中介系统
稳定的中介系统就是Selinker说 的“僵化” (fossilization)现 象,即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 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 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Sharwood Smith评价早期中介语理论 的基本特征时指出,指出三位学者的
观点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6、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版)

VARBRUL是一个强大的统计软件,是自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 代初问世起就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广泛采用的逻辑模型,用来 解释各种情景和语境因素对说话者选择语言形式的影响。该软 件采用最大概率估测的方法。VARBRUL软件使研究者能够估测任 何言语活动中自然并现的多种独立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 对强度。
语言变异,在这里被忽视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White 1989,Greeg 1989。 研究方法: 排除变异,研究非变异语言现象,描述和解释学习者的语言
能力。
2009對外漢語:二語習得·第六章二語學習者語言系統變異研究
18
(二)能力连续统范式
JC.133
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
➢②大多数很难描述的规则是学习者通过无意识的语言活动 习得的。
(2)原因:
➢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运用那些有意识 学习到的语言规则。
2009對外漢語:二語習得·第六章二語學習者語言系統變異研究
9
结论
• 依据该模式,变异学派:
SLA中, ①监控是指SLA者对于言语的注意度,而不是有意识地运用已经 形成的规则。 ②缺陷: ➢ A、监控理论并不能明确地解释受这些语言规则制约的变异, ➢ B、也没有说明学习到的规则和习得的规则是如何相互渗透的。
历史回眸_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王建勤1.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历史回顾1.1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历史界定如果从时间上来界定,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Selinker 等人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
但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显然不是Selinker一个人建立的,这一理论的代表还应包括Corder,Nemser等几位应用语言学的先驱。
尽管这几位学者用于描写和阐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术语不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到了80年代,中介语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
有些理论模式是在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Ellis(1994:351)本人就声称,他和Torane关于中介语的“可变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就是在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有些理论模式,如Shumann(1985)的“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 of L2),Micheal Long (1983)的“言语输入与交互作用模式”(the model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在理论方法上与最初的中介语理论已有相当大的分别。
因此,Ellis(1985:47,1994:351)将以Selinker为代表的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称作“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Meara(1984)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称作“传统的中介语研究”,与“当今的(中介语)研究”相对。
国外学者这种划分实际上反映了中介语研究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早期的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
我们之所以将后者称作“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是因为后期的理论发展,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发展。
后期的理论发展有很多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都是以中介语系统为研究的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概念是生物与外界的关系除 肉体界限外的另一个“有机体的 领域”(organisms territory ) , 其 具有的“领地性”是要求自己有 一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 护的行为。人的空间观念也是后 天习得的。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 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状况使得人们 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差异很大。
1.2 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 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 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语言变异会自然表现在语 言的各个层面: 它可以是某个音位, 也可以是某些语音 的组合或聚合规则; 它可以是某个语义, 也可以是某些 语义的组合或聚合规则; 它还可以是音+义结合而成 的语素或词; 也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或某 项语法规则。如同母语使用者的语言变异一样, 学习 者的语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语言的变异。 但是,学习者的语言变异远比母语使用者的语言变异 更加急剧, 更加频繁。这也是造成学习者语言的不稳 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者经常在一种情况下运用 一种结构,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使用另一种结构。这就 是variability变异。
4.1文化思维模式 4.1.3 交际风格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Hall 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 化”(high-context cultures) 和“低语 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 , 并用 这一理论解释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行 为。 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 在交际中语 境传递了很大的信息量, 因而显得含 蓄变通, 如: 汉语中谦词、敬词、通假 字的应用, 词性的多变性等; 西方文化 属低语境文化, 信息传递溢于言表, 直 截了当, 这在他们的谈判风格、合同 文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4.2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 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Keefe( 1979) 将学习风格描述成学习 者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以及对 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 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 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2学习风格 4.2.2 学习风格形成的原因
学习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在 的, 包括性格、观念、认知特点、 语言水平等等。 但学习风格也受到诸多外部的因 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环境、社区 背景、家庭背景, 还有很重要一 点就是社会文化因素。
4.2.3 学习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风格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不同的学习感知模式和不同的认知方式方面。 Nelso n( 1992) 曾对日、中、美三国学生的 学习风格作过一个分析调查。 结果证明: 中国学生倾向于记忆的学习方式, 视课本和教师为权威, 在学习时希望遵循模 式, 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不喜欢突显自己, 有 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周 围的环境。日本学生擅长于细致观察和思考, 完成作业相对较慢, 但却错误很少, 与中国学 生一样, 日本学生也依赖固定模式, 对外在环 境敏感; 美国学生则重视“竞争”,喜欢实践 练习,善与人交际, 偏好小组讨论
3.2 语境可变性
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和环 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 这种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和情景语 境( situational con text)。Ellis后来又改进了 这一划分法, 又将系统可变性分为情景可变 性( Situational variability)和语境可变性 ( con textual variability)。情景可变性是指学 习者根据语言外部因素有选择地使用若干种 并存于其中介语中的语言形式, 来完成某种 特定的语言功能。语境可变性是指语言使用 者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语言形 式,它主要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Labov 在其著名的美语中/ R/音过度使用的调查中, 指出说话者因社会背景, 受教育程度及说话 场合的不同, 在/ R/音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变化。
2.3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的 关系
一些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 习者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变异过渡到系统变异 的渐进过程。对于系统性变异和自由变异的 定义,语言学家争议很多。两者最基本的区 别就在于系统性变异受某些可观察到的因素 的制约,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和社会语境因素。 而自由变异或是非系统性变异是不受任何可 观察到的因素制约的,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 段,许多变异很有可能是偶尔产生的,学习 者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 的意思。
第四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和文 化因素
4.1文化思维模式 4.1.1语言结构 4.1.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 4.1.3交际风格 4.2学习风格
4.1文化思维模式 4.1.1语言结构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 以一种隐 藏的、内在的句法、逻辑关系相 互衔接, 以神统形, 其语义和语用 因素大于语法因素,具有极强的表 现力。 eg. “(如果) 天下雨, 我就不 去” 翻译:“If it r ains, I w ill stay at home” 其中“if”是不可缺省的。
对于那些人口密集度远远低于中国的 国家而言, 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 求就相对较高, 加之多半有崇尚个人 主义( individualism) 的传统, 在交际中 非常重视对私人空间的维护, 这从公 共场所中的“一米线”就可见一斑。 西方文化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 个人收入视为隐私就是空间距离的心 理反映。人们在交际时也注意相互维 护和尊重, 而汉语在这方面的限制就 要宽泛得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变化和 发展虽然是相互有别, 却是系统的, 有规律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从一定程度 上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过程以及 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说“一定程度”是因为 文化, 较之年龄、动机、天赋、学习策略等 其他个体因素而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相对较 小; 另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它的 稳定性是相对的, 文化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 期相联系, 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 他所处的文 化或是他本人的文化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此, 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相对的, 并非 “文化决定论”。
1.3中介语的可变性
可变性是中介语的一个本质属性, 对它的研 究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中介 语可变性的因素有学习任务因素、语言环境、 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及语用因素等。中 介语可变性理论观点认为, 学习者的语言能 力具有中介语可变性, 学习者拥有一套异质 ( heterogeneous)的语言规则系统。在每一 个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包含不同的语言 规则, 这些不同的规则导致了语言的中介语 可变性。Tarone认为可变性准确反映第二语 言学习者“知道”目的语的什么东西以及 “知道”多少。
2.2 非系统可变性
非系统可变性则是随机的, 不可预测的那种可变性。 非系统变异(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它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语用变异(performance variability), 这并不是 使用者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 只有当语言使用者不能 运用其语言能力时才产生 ; 另一种类型是自由变异 (free variability), 非系统变异是针对学习者语言的自 由变异现象而言的。SLA对自由变异的研究探索比较 少, 自由变异是指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习得新规则时, 用 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这些语言形 式 互 为 变 体 。 例如, 有的学习者在进行否定的要求时交替使用两种 方式。No look my card 和Don t' look my card。
第三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的分类
3.1 个体差异可变性 个体差异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个人 因素差异,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 产生不同的习得顺序、习得规则和中 介语变体。年龄、社会阶层、学习动 机、学习方法不同的人在使用语言时 会有差异, 而这种差异是有规律的。 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变异同样受 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规律性。
第一章 中介语的可变性
1.1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其有限的 目的语知识基础上, 在第二语言习得 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 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第二语 言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内 在的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在结构 上处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中间状 态, 是一种自然语言, 有系统性(中介语 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内部系统性, 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也是 规则有序的)和可变性
4.1文化思维模式 4.1.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
空间知觉( space perception) 是 动物( 包括人) 意识到自身与周围 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主要涉 及空间定向知觉以及对事物特性 的感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空 间知觉的一部分,如对物体形状、 大小的感知, 是人生来就有的, 而 它的选择性、恒常性则显然受到 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所以是 后天性的。
4.2学习风格 4.2.1学习风格的分类
学习风格根据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 类 : 一类是“学习的感知模式” (perceptual learning modalities) , 一般认为, 学习者有四种基本的学习感 知模式: 视觉学习模式( visual learning ) , 听觉学习模 式( auditory learning) , 体验学习模式( kinesthetic learning ) 和动手操作学习模式( tactile learning) 。 另一类学习风格的分类以认知方式为基础, 将学习者 分为“场独立型” (field-independent) 和“场依赖 型”(field dependent); 分析型( analytic) 和综合型 ( global) ; 审慎型( reflective)和冲动型( impulsive) 等 等 。 还有一种分类是以情感和性格因素为基础, 将学习风 格分为内向型( introverted) 和外向型( extrave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