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精选】55页
2019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观测点目次1 适用范围 (1)2 编写依据 (1)3 作业流程 (1)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2)5 作业准备 (2)6 作业方法 (3)7 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4)8 成品工艺要求 (6)9 成品展示 (6)1适用范围适用于 110~500kV 电网工程变电站主体建筑、主要设备基础、高边坡、高挡墙、深回填区域。
2编写依据表 2-1 编写依据3开始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安装按规范布置沉降观测点及编号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数据处理、平差绘制沉降观测曲线沉降资料移交完成图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14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4.1沉降观测点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5.1 作业准备5.1.1组织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学习图纸、规范,对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5.1.2单位工程具备安装沉降观测点后,严格按图纸规定的沉降观测点的形式、位置及数量,将沉降观测点安装上,并安装沉降观测点保护盒,表面刷防锈漆。
安装完毕,要组织验收,保证安装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沉降观测。
5.2 作业人员的配置及资格要求5.3 作业工机具表 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6.1 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基础顶面材质选用 0Cr18Ni9,18 不锈钢,顶端磨成圆球形。
建(构)筑物侧面沉降观测点采用螺栓式沉降观测标志,由沉降标(标志母体)和与之匹配的标志头(测量栓)组成,钢筋混凝土柱或墙浇筑前,母体埋入柱或墙体内,平时沿卡槽插入铝合金金属保护盒,避免观测点受碰撞变形 或破坏。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教学科研楼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批准:审核:编写: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年月日一、工程概况、施工目的、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详见C001工程概况表2、施工目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给教学科研楼正常施工提供依据,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在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对楼体进行沉降观测。
3、本作业指导书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2006年版二、观测前仪器设备、人员准备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2、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使用经过鉴定的仪器,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3、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4、配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工1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根据设计图纸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主楼B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E轴线与5轴线、10轴线、18轴线交汇处外侧的框架柱上,观测点离±0高出300mm,即布置在+300mm左右见附图。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桥涵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降观测则是确保桥涵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确进行沉降观测工作,确保桥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1. 设计观测方案: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的选取、观测时间的确定等。
观测方案应充分考虑桥涵的结构特点和周边环境条件,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
2. 配置观测设备:观测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仪表,并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三、沉降观测的操作步骤1. 安装观测点:根据观测方案确定的观测点位置,在桥涵结构上进行标记,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理观测点周围的杂物等。
然后,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和调整。
2. 进行观测:在观测点安装完成后,按照预定的观测时间表进行观测。
观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注意观测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
3.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数据时,应根据观测仪器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同时,还需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沉降观测结果的评价与应用1. 结果评价:在得出观测结果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应考虑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与设计要求的符合程度等因素。
若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2. 结果应用:沉降观测结果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桥涵的安全评估,也可以用于工程的设计和改进。
在应用结果时,需要充分考虑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调整。
桥涵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桥涵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沉降变形。
为了及时掌握桥涵工程的变形情况,准确评估其安全性能,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作业。
本指导书旨在规范桥涵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步骤及注意事项,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作业前准备1.器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观测仪器和设备,如水准仪、水平仪、经纬仪、三脚架等,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度。
2.观测点确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重要位置和区域,合理分布观测点,确保能全面反映工程的变形情况。
3.基准点设置:选择稳定的地质环境,设置基准点,确保稳定可靠,并使用足够数量的基准点。
三、作业步骤1.建立基线:根据工作任务和观测区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基线长度进行测量,使用经纬仪测量出基线的方位角,并记录下来。
2.基准点观测:选取几个基准点进行观测,使用水准仪采用高程差法进行基准点的高程测量。
观测时要采取多次观测,计算平均值,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观测点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观测点应包括主要的支承点和工程受力点。
4.观测点观测:使用水准仪和水平仪,对观测点的沉降进行观测。
观测时应尽量选择平稳的天气环境,避免风大、震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5.数据处理:将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采用科学的数学方法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准确的结果。
四、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要保持干净、整洁,并保证其准确度。
使用前进行校准,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复。
2.观测时应选择平稳的天气环境,避免风大、震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3.观测点的选择要合理,要覆盖工程的主要部位和关键位置,能够全面反映工程的沉降情况。
4.观测点的设置要符合基准点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设置在稳定的地质环境中,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5.观测数据的处理要科学、严谨,使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和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准确的结果。
8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边坡变形监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第八总队路基工程沉降、位移监测管理,及时监控路基的沉降量及位移变形,保障路堤安全填筑,检验地基处理效果,并根据监测提供的可靠数据确定铺轨支撑层及其以上结构的施工时间,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监测室和沉降监测组。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程序如下:三、监测测试项目和内容1、路基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另外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复合地基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
当路基基底或下卧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断面为线路中心;当地表横坡或下卧层横坡大于20%时,应于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增加监测点;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堤本体沉降监测在一般路基(非试验段)地段监测点应尽量布臵于同一路基基地和基床底层顶面;同时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在距坡脚2m处设臵位移边桩,以控制填土速率。
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小于1.0cm/d,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
2、路堑高边坡的位移变形监测变形检测范围包括: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的路堑边坡高度≥20m时;3)、第“2)”条的地层条件,当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4)、土质及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阜蒙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
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设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观测周期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桥涵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桥涵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沉降现象,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以确保桥涵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本次作业指导书旨在对桥涵沉降观测作业进行详细说明,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作业准备1. 工具准备: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测量尺、测量标杆等)、记录表格、笔记本电脑或手持设备、备用电池等;2. 人员准备:至少两名熟悉测量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的工作人员;3. 安全措施:确保作业现场安全,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三、作业步骤1. 确定观测点:根据桥涵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在桥涵上选择适当的观测点,并进行编号标记;2. 建立基准点:在桥涵附近选择一个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后续观测的参考基准;3. 建立控制网:根据桥涵的尺寸和形状,合理设置控制网点,并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确保控制网的准确性;4. 进行初次观测:使用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在各观测点进行初次观测,记录下沉降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5. 定期观测:根据桥涵的使用情况和设计要求,制定观测周期,定期对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处理;6. 数据处理:将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图;7. 数据评估:根据沉降曲线图和设计要求,对桥涵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维修措施;8. 数据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评估结果,编写桥涵沉降观测报告,详细描述观测过程、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
四、注意事项1. 观测环境:在观测过程中,要注意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如风、震动等;2. 仪器校准:在进行观测之前,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如有需要,进行仪器校准;3. 数据记录:观测过程中要认真记录各观测点的数据,包括观测时间、测量数值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 数据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使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方法,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报告编写:在编写观测报告时,要清晰、详细地描述观测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确保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一、编制目的 (1)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 (1)四、组织管理 (2)五、技术要求与实施办法 (2)1、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与埋设要求 (2)2、沉降变形观测实施办法 (6)六、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 (7)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按照《郑徐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结合虞城制梁场的实际情况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明确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的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本梁场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虞城制梁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三、编制依据本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郑徐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10、《郑徐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11、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12、铁道部有关规定。
四、组织管理1、虞城制梁场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名单如下:组长:李玉副组长:逄邓军组员:曹小盈牛海涛张亮王鹏朱建国丁鼎2、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指挥部要求进行,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满堂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造成支架变形的因素分析地质钻探不够充分;验算及设计推算有误,对地基土或冻胀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对土的承载力与荷载估算不当,结构计算差错等;施工质量差,在基础处理时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含泥量过大,配合比失调,养护不当,降低了混凝土强度等;施工方法失误,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时尚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软基处理不当引起地面沉降与位移,钢结构施工时未顾及日照与气温变化的影响等等。
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了解变形情况最有效的方法。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最主要的内容,其作业简便、精度高,既能提供沉降量,又可推算出支架的倾斜与水平构件的挠度等。
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及工作点通常沉降观测需要测定绝对沉降量,这是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因此,需要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处埋设稳固的基准点。
假若基准点离沉降观测点过远,那么施测不便,精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通常又在靠近沉降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稳定处设置工作点。
日常观测时从工作点出发,测定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水准点及工作点的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一般基准点不少于三个,构成基准网,经常检测三点间的高差,以判断基准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基准点应尽可能埋设在基岩上b、一般是在框架的外围布设成一条闭合的水准环形路线。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力求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观测环路。
c、水准点应布设在较为明显,便于施测,通视条件良好,在全部观测期间内均可使用的地方。
d、水准点应布设在受震区域以外,易于保存点位的地方。
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处、松软填土地带以及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埋设。
e、水准点距公路与滑坡等至少5m。
f、当埋设水准点处有基岩露出时,可用水泥砂浆直接将水准标志浇灌于岩层中。
2、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现场及现浇梁支架的观测要求将观测点布置于现浇梁底板的1/2跨与1/4跨左右侧,位于底模的牢固点上。
一跨需6个观测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10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掌握桥涵工程沉降变形作业相关内容及要求。
2.2外业技术准备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反复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 技术要求3.1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范和文件规定:⑴《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⑵《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⑶《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⑸《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⑹《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 技术指标⑴测量精度不低于±1 mm,读数取位至0.1 mm。
⑵沉降观测周期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2~3个月5d一次,3个月后7~15d一次,6个月后30d观测一次,工程移交同时移交观测记录。
⑶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施工程序为:制作观测元件→墩台(梁体、涵洞)浇注→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5施工要求5.1桥涵变形观测标志的设置5.1.1梁桥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⑴墩身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墩身两侧上,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每墩设4处,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⑵当墩高小于等于4m或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墩身观测标埋设⑶桥台观测标埋设:观测点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每个台设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观测目的桥涵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桥涵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保障桥涵的安全运行。
本次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桥涵沉降的变化情况,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后续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内容和方法1.观测内容(1)桥涵上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等;(2)桥涵下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倾斜等。
观测时还需要记录下雨情况、施工情况、桥涵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2.观测方法(1)上部结构观测:a.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桥墩、梁体等部位的横向和纵向位移;b.定期观测,至少每季度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2)下部结构观测:a.使用沉降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沉降情况;b.定期观测,至少每月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三、观测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观测结束后,将测得的数据整理并保存,包括观测日期、观测位置、观测数值等。
2.数据处理:(1)将观测数据进行质检,删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2)根据观测数据分析,得出桥涵沉降情况的趋势变化;(3)将数据进行图表展示,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沉降情况,并编制相应的沉降报告。
四、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其在观测过程中发生位移或松动;2.观测时应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尽量保持稳定;3.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应定期进行,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4.观测期间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观测结果的应用1.通过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为桥涵的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2.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涵沉降带来的问题,保障桥涵的安全使用;3.研究和掌握桥涵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沉降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
六、观测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工作经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观测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周边交通管制措施;3.观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说明进行;4.观测时不得将观测设备放置在不稳定的地面,避免发生意外。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
一.任务接收
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室接受任务,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任务的技术要求和作业工期,对其进行评审,能接受时,综合办公室主任下达测量任务。
二.仪器准备
1.项目组长在作业前指定专人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32 3-3-1要求对水准仪、水准标尺进行校验和校正。
2.不定期检查、校正仪器,特别是i角。
3.测量人员检查水准仪整平、读数及不同标尺的刻划情况。
三.观测标志、工作基准点的设计
1.了解自然条件及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会引起建筑的不均匀沉陷,使其发生倾斜。
2. 了解与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动荷载的作用。
3. 根据基础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标志、工作基准点布设在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同时考虑便于观测,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连结牢靠,使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沉陷情况。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向莆铁路FJ-3A标段路基工程编号:CZZDS-016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向莆铁路FJ-3A标项目部编制:审核:批准:2009年4月19日发布 2009年4月19日实施沉降观测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2.作业准备2.1按要求准备好观测桩2.2把观测桩断面处的场地清理干净。
3.技术要求3.1熟悉施工图纸及相关文件要求:3.1.1 新建向莆线尤溪站设计图;3.1.2 新建向莆线路基区间段设计图;3.1.3 新建向莆线《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3.1.4 业主和监理的有关文件和要求;3.1.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J285-2004;3.1.6《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2根据图纸设计说明,在需要设置观测桩的断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桩。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在填筑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筑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4.2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
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预压期末,根据观测结果及时整理绘制“填筑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施工要求成立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沉降观测小组,专项负责沉降观测,作好原始观测记录。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桩不被破坏,对施工负责人、工程机械司机及运输车司机进行沉降观测重要性的专项教育,设专人指挥倒车,运输车辆在沉降观测桩周围卸土时,确保沉降观测杆不被破坏。
在所有观测桩的位置插上标志旗,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砌成砖垛将沉降观测杆围护。
施工时,沉降观测杆周围改用TY60打夯机夯实,并重点抽查该处压实质量。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1. 引言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路的正常运行和通行安全。
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将就路基沉降观测和自动采集作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2.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1)设站点。
按照设计规定,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以保证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2)安装支架。
在观测现场设置基准点,安装支架,并对支架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
(3)安装观测仪器。
将水平仪、垂直仪等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水平校准和校零操作。
(4)进行初次观测。
在观测前,需要进行点位测量和基准点高程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观测时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并进行独立观测和对中观测,以保证观测精度。
(5)控制质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比对、计算和分析,判断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观测结果的质量。
(6)定期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定期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措施,确保路基沉降观测的顺利进行。
3. 自动采集作业流程(1)设站点并选取观测仪器。
在进行自动采集作业前,需要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
观测仪器可以是数字摄像机、倾角仪等。
(2)安装观测仪器。
将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校正和校零操作。
(3)设置观测参数。
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参数,包括观测间隔、观测时间、数据存储方式等。
(4)启动自动观测。
启动自动观测程序,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系统中。
(5)数据处理。
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系统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提取,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6)数据输出。
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出到报告中,进行分析和说明。
4. 注意事项(1)设站点时要选择平整、稳定的地面,避免地基松软或坑洞等现象。
(2)观测仪器的安装、校正和校零等操作必须认真执行,确保观测精度。
(3)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避免外力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⑸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个月。
⑹使用Trimble DiNi12电子及拓普康AT-G2光学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已经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⑺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5.施工要求5.1路基及涵洞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路基沉降观测元件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在填筑施工中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
同时设备的埋设不能影响路基的填筑质量。
作业队组织专门小组进行元件的埋设和保护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对观测元件进行编号。
5.1.1沉降观测桩的布置⑴Ⅰ型横断面于路基基底中心设置沉降板,Ⅱ型横断面于路基基底中心设置单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Ⅲ型横断面于基底设置沉降剖面管,以观测路堤填土过程中地基的沉降。
⑵Ⅲ型横断面在基床底层顶面的线路中心临时设置1个沉降板,监测预压期间路基顶部的沉降。
⑶Ⅰ、Ⅱ、Ⅲ型观测断面在路基中心、距左、右线中心3.3m处于基床表层顶面各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桩。
Ⅰ、Ⅱ型观测断面在距左、右线中心4.7m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各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桩。
⑷Ⅱ型横断面仅在桥头布置,区间地段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横断面设置一处Ⅲ型横断面。
桥头观测断面布置型式详见《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平面布置示意图》⑸沿线路基段落需设置水位井,观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⑹水位井一般每公里设置一处(每工点至少设一处),布设在距路基坡脚20m外,具体设计里程与路基沉降监测断面布设里程表一并给出。
⑺水位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
⑻PVC管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打孔制成花管。
⑼水位井需设置保护盒保护。
5.1.2路基地段路涵过渡段沉降监测断面说明:⑴涵洞每侧外边缘2m设置一个Ⅰ型路基观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该沉降断面设计中是按照涵洞与线路正交考虑的,施工过程中应按图示要求调整。
⑵Ⅳ型观测断面在涵洞顶部沿路涵过渡段对角线方向设置剖面沉降管,以观测过渡段及涵洞本身的总沉降及差异沉降。
5.1.3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⑴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①采用堆载预压地段。
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②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③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Ⅰ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④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过渡段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I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Ⅳ型。
⑶路堑堆载预压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5.1.4监测元件的埋设⑴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⑵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管)组成。
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
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⑶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
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 m×0.5 m×0.95m ) ,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⑷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Ⅳ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 m×0.5 m×0.95m C20素混凝土保护墩。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5.2监测方法与要求5.2.1监测方法(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2)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4)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
5.2.2元件保护要求①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试验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②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监测箱内。
③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④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