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最新第12讲 经历年龄差异与犯罪心理课件ppt
![最新第12讲 经历年龄差异与犯罪心理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3f5dc352d380eb63946d23.png)
羊城晚报:你难道没有良知吗? 不知道马上救人? 怕
疑似肇事者:我真的很怕,我只是个开车的。
羊城晚报:你开了多少年车? 难道不知道肇事逃逸罪很大
吗?
疑似肇事者: 我开车两年多了。谁没有犯过错。你都看到
啦,那小孩走路东张西望,如果她走路走得好一点,我怎么会
撞倒她。
心虚、自我安慰 归因于他人过错
羊城晚报: 趁现在警察没有抓到你,赶紧找个最近的派出所
根本就没有张龙这个人,这时她才知道上当了,马上报案。
几天后,二人被抓捕归案。
经调查,发现二人三年内已连续成功诈骗多次,非法所得收入
已达数万元,并曾因此被判过四年有期徒刑。
此时的李江一脸焦急,说家中有事急需用钱,问张龙有没有钱,张
龙说没有。见李江着急,张龙便跟王某商量,让她先把收废铜的钱
付给李江,他马上领王某到医院仓库去取废铜,王某听后便将4100
元付给了李江。李江走后,张龙让王某在医院门口等他,他到办公
室去拿仓库钥匙。
王某在医院门口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到医院询问,发现医院里
经过侦查,13 日晚上9 时, 第二辆肇事车司机蒋某 被锁定,经民警口头传唤,蒋某来到大沥交警中队, 对其肇事逃逸事实供认不讳。
接着,警方加紧展开进一步调查,16 日下午,第一 辆肇事车司机胡某在强大压力下,向警方投案自首。
八种认知:自我安慰、切除斩断、 自恃特权、权力取向、虚情假意、 过度乐观、认知怠惰、半途而废
初犯往往与偶犯很相似 但偶犯更强调情境性、瞬时性,不重复性
而初犯往往有不良的心理因素,潜伏第二次犯 罪的意识较强,比偶犯更难以改造
2、初犯的特点
A 初犯年龄集中在青少年时期
(即14-25岁),但近年来不断地低龄化。
2020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题【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ec0f12be1e650e53ea9945.png)
2020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题【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 )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B: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C:已满14周岁D:未满25周岁答案: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B: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C: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D: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答案: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 )A: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B:青少年好奇心强C: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D: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答案: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青少年好奇心强,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B: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C:青少年的年龄D:不良社会环境答案: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B: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C: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D: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答案: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第二章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亚里士多德B:克劳塞维茨C:《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D:柏拉图答案: 《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埃宾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龙勃罗梭B:柏拉图C:弗洛伊德D:马斯洛答案:龙勃罗梭3、生物学原因论将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素异于常人。
第八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八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fbdd6610b1c59eef8c7b497.png)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智力变化特点 智力逐渐下降,认识能力也降低。 2、情绪情感的变化 A、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B、情绪体验强 烈;C、情感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3、意志特征的变化 首先,控制能力降低;其次,有不良行为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4、性心理的变化、再婚心理 5、人格的发展变化 A、自我中心,顽固,人性 B、猜疑性、胡乱猜测,嫉妒, C、保守性,讨厌新事物,偏好旧习惯 D、疑病: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 E、牢骚 F、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模仿性和容易受暗示性 情景性(缺乏预谋) 情绪性(冲动性) 体能性 团伙性 游戏性 反复性
暴力性和团伙性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2、青少年体能强壮和精力充沛 3、欲求最多最强烈 4、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5、青少年犯罪还和生理早熟有很大关系
老年人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的手段的非暴力性 二、犯罪形式的单独性 三、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非体能性 单独性 情景性(邻里)
老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1、追求享乐、欲壑难添 2、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3、精神空虚、无所事实 4、不堪虐待,以身试法 5、维护尊严,铤而走险 6、恶习较深,重操旧业 7、倚老卖老,藐视法律 8、革命吃亏,侍机补偿 9、老无所养,生活无着
老年人犯罪改造心理分析
1、不认罪 2、自悲心理 3、心神丧失 4、希望政府宽大处理
老年人犯罪预防措施
1、老年人自我预防 A、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B、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参见有益的社会活动 C、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认识水品 2、家庭预防 家庭要尊老爱幼,树立良好的家风 坚决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对丧偶的老年人再婚问题应予以考虑 3、社会预防: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离退休工作 人员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宣传。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c543c05fbfc77da269b136.png)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修订者:梅传强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制编写及使用说明一、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目的:本课程是我校法学专业、刑事侦查专业、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的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犯罪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各类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预测、预防犯罪的心理学规律,以促进学生对我国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了解与学习。
《犯罪心理学》教材共分十七章,为配合教材的使用,编写本大纲。
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了解,为学习其他法律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法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刑法学中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格特征等),拓展其法学知识面,促进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法学本科、刑事侦查本科、刑事科学技术本科、治安学本科、法学二学位、辅修法学二学位。
学时:30学时(说明: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现有30学时讲授不完本课程,每章中的学时数只能作参考)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运用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结合了法学中的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门课程。
因而需要学生在已经具备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本门课程。
五、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心理测验。
六、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课程负责人:梅传强,王敏七、推荐教材: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最新修订版,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八、推荐参考书:附后。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以及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0de27b8e9951e79b892789.png)
(1)犯罪前,侥幸心理突出 (2)犯罪过程中,紧张、恐惧心理占优势 (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A惊恐B心虚C悔罪心理D自暴自弃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 由于初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尚未形成动力定型,所 以良性转化的可能性很大。 (2)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初犯在获得成功体验后,如不能及时被公安机关 抓获,由犯罪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就会冲淡犯罪时 的恐惧而使犯罪心理强化。
构成累犯应具备的条件: 1、前后两次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2、前后两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两次犯罪的时间间隔在5年以内。 累犯具备的经验: 1、作案的经验 2、参加诉讼的经验 3、被监禁的经验 4、重返社会的经验 (二)惯犯的概念 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经形成犯罪恶习 的犯罪人(多见于财产犯罪)。
第七章: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初犯和偶犯的心理
一、初犯和偶犯的概念 (一)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 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 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二)偶犯: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 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二、初犯和偶犯的区别 (一)年龄差异 初犯集中在青少年时期(14—25岁) 偶犯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较为均匀 (二)心理结构差异 初犯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有预谋地进行, 犯罪结果实现后会强化犯罪心理结构 偶犯同样受犯罪心理的支配,但受情境刺 激明显,达成目的后会弱化犯罪心理结构
二、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惯犯的心理特征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作案动机特征:动机斗争弱化。 4、情绪特点:情绪活动稳定 5、典型的犯罪性格:内倾性明显 6、意志特征:意志活动的两极性 7、能力特征:一般智力水平较低,犯罪技能熟练 8、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并形成 了顽固的犯罪定型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2ec9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f.png)
学校环境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防止校园欺凌 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建立积极的师 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 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少社会犯罪 和不良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社 会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 式。
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观念培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法制教育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 律意识和素养。
跟踪与辅导
对接受心理干预的潜在犯罪者进 行跟踪和辅导,确保其能够持续 改变并回归正轨。同时,建立相 应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必
要的帮助和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针对不同性别犯罪预防措施
男性犯罪预防
加强男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培养积极 、健康的生活方式。
女性犯罪预防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加强家庭和社会对女性 的关爱和支持,减少她们的犯罪风险。同时,加强女性权益保护,打击针对女 性的犯罪行为。
03
青少年犯罪心理深入分析
04
理性犯罪
成年人犯罪往往经过深思熟虑 ,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利益驱动
成年人犯罪多与经济利益、权 力争夺等利益相关。
情感纠葛
部分成年人因情感纠葛而实施 犯罪,如情杀、报复等。
心理扭曲
部分成年人存在心理扭曲,通 过犯罪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和愤怒。
老年人犯罪心理特点
孤独感
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部分老年人因此而产生犯罪动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不同年龄段犯罪心理概述 • 性别差异在犯罪心理中体现 • 青少年犯罪心理深入分析 • 成年人犯罪心理类型及案例分析 • 老年人犯罪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 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犯罪心理干预策略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2532fd01f69e31433294aa.png)
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理论方面的任务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㈡推动临近学科的发展首先,研究犯罪心理学必将推动心理学科的发展。
其次,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将推动犯罪学和刑罚学的发展实践方面的任务首先,通过研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可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挥综合治理的最大效应。
07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
![07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6021c3efb14e852459fb572a.png)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1.未成年人生理加速发育的表现. 2.未成年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 (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 (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 (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 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5.自我意识的矛盾.
60
其他 2※
1
6 9
1.1050名中有51名女犯. 备 2.性欲冲动项下均为男犯,无女犯. 注 3.表中注※2名中,一名为纵火犯,一名为盗开汽车犯
合计 13 36 141 598 29 50 159 18 6 1050
百分比 1、2 3、4 13、4 57、0 2、8 4、8 15、1 1、7 0、6 100
1.青少年期生理发育特点
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生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
峰期,出现生理发育三大巨变: 身体外形的改变 生理机能的成熟 性成熟
Company Logo
2)心理发展特点.
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初犯年龄的超前化 3.初犯的行为特征: 预谋性
幼稚性 手段简单 共犯较多
Company Logo
(四)初犯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1.犯罪前,侥幸心理突出. 2.犯罪过程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3.初犯犯罪后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惊恐. (2)心虚. (3)悔罪心理. (4)自暴自弃 (五)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 2.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四、初犯的行为特征
第十章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课件
![第十章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6326cb19e8b8f67d1cb903.png)
(四)意志特征
犯罪意志相对坚定,难以改变。
三、成年男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预谋性: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过 程相对周密。 (二)独立性 (二)功利性
第三节
老年犯罪心理
老年指60岁以上。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 上升,此阶段的犯罪率也随之上升。
一、老年年龄特征与犯罪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有其明显的变化与特 点。
(二)社会适应
进入成年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社会适 应过程及其问题。适应不良有可能诱发犯罪。
(三)工作成就与社会地位追求
追求成就、社会地位,是成年男性的主要 社会目标,追求本身与追求失败,都是导致成 年男性犯罪的引发因素。
(四)社会参与程度
男性的社会地位、权利,与其犯罪种类、 方式相关。 成年男性犯罪高于成年女性,与男性主导 社会,是社会中心有关。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一)个性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 (1)智力特征:少年犯罪者智商偏低,且导 致其辨别能力低下,易犯罪。 (2)性格特征:缺乏追求,社会化程度低, 分辨能力差,缺乏羞耻心,暴躁、挫折耐受力 差,缺乏独立控制力。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二)认识特征 1.在时空方面,认知显得不成熟。 2.由于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 和适应性,处理复杂的事物有困难。 3.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易感情用 事。
第十章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引子
犯罪人的年龄影响与决定其心理与行为 方式,性别也如是。
第一节 少年犯罪心理
介绍少年犯罪心理。
一、少年年龄特征与犯罪
指年龄低于18周岁之犯罪人。 刑法的相关规定(1)行为人不满14岁,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2)行为人已满14岁不 满16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即只对严重罪行负 刑事责任。(3)行为人已满16岁不满18岁, 减轻刑事责任。(4)行为人已满18岁,负完 全刑事责任。另不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c96ab389eb172dec63b75d.png)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2018犯罪心理学考纲
![2018犯罪心理学考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88e1670740be1e650e9aea.png)
高纲号175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658 犯罪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犯罪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专业(独立本科段)不考英语者的换考课程。
该课程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预防犯罪,惩治犯罪,改造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十六章,在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规定学生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把握犯罪心理的静动态方向、犯罪心理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心理侦察能力。
具体而言,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理解并掌握犯罪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3.形成运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制定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犯罪学、刑法学、法医学、侦查学、刑事诉讼法学、社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犯罪年龄及犯罪趋势探究.doc
![犯罪年龄及犯罪趋势探究.doc](https://img.taocdn.com/s3/m/89d640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1.png)
犯罪年龄及犯罪趋势探究年龄的大小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身心发育状况和社会阅历等的不同,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他们各自的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的行为模式等。
本文以犯罪年龄为犯罪的分类标准,分析各个犯罪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犯罪的原因,以便以犯罪年龄为依据研究犯罪的年齡趋势,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犯罪治理对策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犯罪年龄;犯罪趋势;少年期犯罪;青年期犯罪;老年期犯罪一、犯罪年龄与犯罪趋势概要1.1犯罪年龄的概念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犯罪年龄有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年龄和犯罪学上的犯罪年龄之分。
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年龄,是各国刑法中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及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而犯罪学中的年龄是指生理年龄。
比如,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犯罪学中的犯罪年龄的概念是指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康树华先生认为是指,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
这里的犯罪不仅包括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还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甚至包括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人的年齡阶段可以分为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
青少年时期一般指14一25岁的年龄段,中青年期一般指25—60岁,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上。
也有学者提出易犯罪年龄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易犯罪年龄是指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也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
也有学者认为16到35岁为易犯罪年龄段。
1.2犯罪趋势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用“趋势”这个词表示一种向尚不明确的或只是模糊地制定的遥远的目标持续发展的总的运动。
因此,趋势是一项通过现状和历史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活动。
如陈兴良教授述,“由于预测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已知,而过去和现在毕竟还不是未来。
因此,预测未来难免会出现某些误差。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aa02224eb307e87101f6962a.png)
六、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
• 1、盲目性和易受暗示性。 • 2、情境性,易受感染。 • 3、戏谑性,玩世不恭。 • 4、反复性和多样性。 • 5、结伙作案。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 当前中国女性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文 化大革命”以前,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 数的2%左右,而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犯罪 增长很快。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约 占整个社会犯罪的6%~7%,进入21世纪 以来则高达10%~20%。
受暗示性、模仿性强
英雄就是“胆 子大,敢 拼”92%
易寻求刺激
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情绪 情感 特征 缺少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情感简单幼稚
自尊与自卑共存
情绪不稳定,突发性强
谁对我好,我 就对谁好
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要想当小偷, 就得不怕揍
顽固性 冒险 侥幸心理突出
意 志 特 征
动摇和脆弱性 在改恶从善时意志薄弱 经不起诱惑
• 一份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调查 报告显示:2001年到2005年,该院受理的 女性经济犯罪案件(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罪、贪污、贿赂犯罪、侵犯财产 罪)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女性犯罪嫌疑人 有520人,占总人数的71.04%。
一、女性犯罪心理
当前女性犯罪的特点
女性性别特征与犯罪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 • • • • • •
有劣迹史的多 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 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 突发性案件居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重机关报犯罪率高
个案:为好玩 造枪触犯刑法
• 少年张某为好玩而自制火药枪,日前被判有期徒 刑一年。 • 居住在我县的河南籍少年张某虽然只有小学文化, 动手能力却很强。今年11月份,张某伙同他人用 购得的钢管做成枪管,用自行车的钢珠和鞭炮中 的火药做成子弹,造了一支火药枪。该火药枪制 成后存放张某家中,因群众举报,被公安机关搜 到。经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确定 为枪支。 • 日前,县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鉴于
第七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七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270a208581b6bd97f19ea99.png)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生理发育不完全成熟 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需要繁多、欲求强烈 矛盾复杂、挫折感重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冲突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
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 矛盾 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 盾 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 的矛盾
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 冲突 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 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七讲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 犯罪类型方面的年龄差异犯罪的特点
模仿性 情景性(缺乏预谋) 情绪性(冲动性) 体能性 团伙性 游戏性 反复性
中壮年人犯罪的特点 独立性 预谋性 智力性 功利性
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非体能性 单独性 情景性(邻里)
第七讲第七讲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年龄与犯罪的关系年龄与犯罪的关系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犯罪率方面的年龄差异犯罪类型方面的年龄差异犯罪类型方面的年龄差异犯罪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年龄犯罪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年龄差异差异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模仿性模仿性情景性缺乏预谋情景性缺乏预谋情绪性冲动性情绪性冲动性体能性体能性团伙性团伙性游戏性游戏性反复性反复性中壮年人犯罪的特点中壮年人犯罪的特点独立性独立性预谋性预谋性智力性智力性功利性功利性老年人犯罪的特点老年人犯罪的特点非体能性非体能性单独性单独性情景性邻里情景性邻里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冲突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冲突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矛盾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矛盾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旺盛的精力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矛盾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兴奋性高与控制能力低的矛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性发育成熟与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的矛盾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冲突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生理发育不完全成熟生理发育不完全成熟体能强壮精力充沛体能强壮精力充沛需要繁多欲求强烈需要繁多欲求强烈矛盾复杂挫折感重矛盾复杂挫折感重
7未成年人和妇女犯罪、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
![7未成年人和妇女犯罪、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a80ff9f8c75fbfc77db2c9.png)
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数据统计显示 ——全国刑事犯罪
其他犯罪 30%
青少年犯罪 7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0、60年代 60年代中期 文革期间 80年代 目前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由过去轻微违法犯罪
逐渐演变成重大犯罪,恶性程度、危害 程度都大幅提升。
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
团伙暴力突出
① 团伙暴力已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形式 ② 团伙犯罪的胆大妄为、穷凶极恶 ③ 团伙内犯罪意识和行为的腐蚀性蔓延——犯
罪行为的扩散和放大效应
④ 青少年团伙往往合并多种犯罪
团体暴力
青少年犯罪成员: – 加入黑帮犯罪的未成年人, 一般指18岁以 下的在校学生; – 因各种原因,无法就读于学校,在社会上 流浪的青少年; – 刚从学校毕业, 走上社会不久的学生。 据有关人士统计,约80%的少年犯罪案
2、冲动性、情境偶发性 3、凶残性和结伙性 4、互感性 5、戏谑性 6、易变性:反复性,重复性
案例1:
读初中二年级的潘金龙辍学以后,经常出入南
通市区游戏机房、歌舞厅及“网吧”等场所。 8月1日晚,他在南通市区玩了一整天游戏机 后,乘出租车到刘桥镇同村的姑妈家,因无力 支付75元车费,只好向7旬祖母要钱。潘扣 姑没有办法,凑了60元给他。 次日午饭之后,潘金龙又伸手向祖母要钱去上 网,被潘扣姑狠狠数落了一通。潘金龙恼羞成 怒,操起厨房里的菜刀,丧心病狂地对祖母一 顿狂砍,致使其当场惨死血泊之中。其后,潘 金龙在姑妈家中翻到500多元现金后,竟反 锁房门,骑着姑妈家的摩托车若无其事地再度 到南通市区泡“网吧”。
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9件15人,约
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交坏朋友, 逃学,经常打 架斗殴;
抽烟、喝酒, 追求物质享受。
喜欢撒谎,口吐秽 言,人前人后表现 不一;
暴力的影响
北京市对100个在押青少年犯进行的调 查表明: 71%在押犯为抢劫罪;
75%经常观看暴力影视片。
(《从武打迷到少年犯 》 2004年5月12日央视新闻台 新闻会客厅 数据)
中国台湾地区各地方法院审理少年犯罪案件
评析
三少年与丁无怨无仇, 只是为了检验他们的 胆量而将丁杀害,且手段残忍、情节恶劣、 影响极坏。这说明少年犯罪动机浅显,戏谑 性强。少年团伙犯罪危害更大。
2005年 初在浙江 苍南猖獗 一时的少 年犯罪集 团五街帮 成员
2004年8 月落网的 专门在重 庆市抢劫 大中学生 的少年团 伙头目
青少年人犯罪类型比较
情 感 结 构
自尊与自卑的并存
情绪不稳定
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
意志的两极 性明显
意志结构
冒险侥幸性 突出
五种家庭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家庭结构和 功能都不完 整
残缺型家庭 溺爱型家庭
溺爱放纵,缺乏 规范教育
暴力型家庭 恶习型家庭
父母有赌博、 酗酒、盗窃、 卖淫嫖娼等恶 习
贪欲型家庭
以金钱为最 高利益
对事物的兴趣发 生变化,特别关 注暴力、凶杀、 色情和网络游戏;
经常迟到、早退、旷 课,开始和社会不良 人员交往,不愿意回 家;
犯罪前的十大征兆
生活习惯和规律 发生明显变化, 突然不修边幅, 肮脏不堪或者一 反常态地梳 妆打 扮; 打击遵守纪律,要 求进步的同学,将 反社会人格作为勇 敢的表现
犯罪前的 十大征兆
江苏省青少年人犯罪状况
2000
14-18岁青少年人犯 罪率(判决人数)较前 33.12 一年上升% 青少年人占全部刑事 18.45 犯罪人员数的% 判决人数
2001 34.2
2004
2005
35.58 43.82 上半年
17.86
35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数据来源2006.2江苏省预防青少年犯罪暨保护流浪青 少年人会议资料 (晨报2006.2.26 A2 )
依少 年事 件个 案调 查报 告调 查人 数 调查人数年度 未经个案调查人数(Z) 盗窃 1992 222 13419 1993 127 14559 1994 104 16126 1995 207 4240
杀人
伤害 强盗、抢夺及盗匪
386
618 258
497
790 380
657
1275 480
141
几个值得关注的数据
抽烟的占11.4%, 经常抽烟的2%,常 去网吧的5.5%,聊 天和打游戏的占 19.4%和13.7%。
2005年10月南 京市对20所中学 的1千名学生 的调查结果
12.4%的中学生家 庭结构不完整,单 亲或父母都不在身 边;
课后最热门的话题是娱乐新闻, 其次是男女交往,只有不到 10%的同学关注国内外时事;
年 份
在押青少年犯的 暴力型犯罪率 % 57.8
58.0 66.0 62.0
其中财产型犯 罪率% 33.1
37.9 31.0 15.0
1996
1997 1998 1999
南京市1999年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统计
35% 30% 25% 20% 15% 10% 5% 0% 杀人 强奸 伤害 盗窃 抢劫 诈骗 毒品 其它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90 后”)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重新犯罪率20世纪80年代为7%,90年代上升 到17%,现在还在继续上升。而登记在册的吸 毒人员中青少年占72%。
•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
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
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
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矛盾
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 与客观现实之间矛盾
辨别是非能力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海淀区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五 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盗窃(65件85人)、 抢劫(36件76人)、寻衅滋事(12件23人)、 故意伤害(11件16人)、强奸(7件10人)。 其中又以“两抢一盗”这两大类侵财案件 居多,所占比例为63.3%。
4名辍学少年天桥上“蹲点” 专抢过 路单身女性
智力较低的少年必然适应困难 因而形成挫折感;另外,智力 过低的少年不能辨别是非善恶, 不能认清情况之轻重。
性格特征: 外倾型性格较 为明显
不成熟,精神空虚,社会性低, 社会责任感和规范约束力差;缺乏 羞耻心、同情心、挫折耐受性低等
(二)认识结构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和托尔曼的认识结构理论 认为,多数违法犯罪少年均有如下特征:
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洪×能、王×旭、符×康、王×森 对其伙同王×(别名王亚三,系未成年人,在逃)对15日凌晨 持刀在道客天桥上对3名女子实施抢劫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都是临高县 兰罗村人,不是辍学就是无业。 而对于为何走上犯罪道路,年仅14岁的洪×能说,都是 因为对父母不满。他说,他初二就辍学,经常遭父母打骂, 而他性格叛逆,父母也不给钱花。洪×能说,他也曾自谋职 业在海口当服务员,但没做几个月就因表现不好被老板骂而 辞职。最后为了搞钱,他答应了嫌犯王×森的抢劫弄钱提议。 而抢劫得来的钱也都被挥霍一空。目前,该案已移交琼山分 局刑警大队处理。同时,警方提醒市民,女性尽量不要深夜 到偏僻的地方出行,如无法避免,应尽量结伴而行
某少管所1050名犯罪少年之犯罪动机
斗殴 偷窃
4
1 6 413 1 7 17
抢劫
2
33 13 114
流氓
4
2 1 66 2 3 159
凶杀 其他
2※
合计
13
36
百分比
1、2
3、4 13、4 57、0 2、8 4、8 15、1 1、7 0、6 100
虚荣好奇 1
模仿效尤 争胜逞强 74 贪图享受 2 出气报复 18 江湖义气 20 性欲冲动 害怕困难 动机不名 合计
备 注 115
47 2 8 3 1
141 598 29 50 159 18 6 6 1050
14
3
1
446
182Leabharlann 238609
1.1050名中有51名女犯。 2.性欲冲动项下均为男犯,无女犯。 3.表中注※2名中,一名为纵火犯,一名为盗开汽车犯。
二、少年犯罪心理结构分析
(一)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特征
1.低龄化、低文化趋势 2.犯罪团伙临时纠合 3.网络诱导性明显 4.犯罪动机荒诞 5.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 6.财产犯罪所占的比例较大 7.有较明显的随意性
随意性
高中生为争手机充电插座斗殴致同学死亡 据了解,2013年11月8日下午,课外活动时,宿州市时 村中学高一(3)班秦某某和同班同学李某某,因手机充电争插 座发生争执。晚上11时许,秦某某在值班领导、生活教师查 房熄灯后,纠集五名同学到李某某宿舍殴打李某某,这时与 李某某同宿舍的高一(1)班学生李某(17周岁),上前劝架,结 果也被秦某某几名同学用握力器、鞋底殴打,李某情绪激动, 随手拿起一把水果刀捅伤了秦某某,随后,又接连刺伤王某 某等五名学生。学校值班领导、老师及校医听到叫喊声,立 即前往现场,实施抢救并报120急救,同时报警110,时村镇 委、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会同派出所干警及时赶到现场,在校 医帮助下全部送往时村镇卫生院实施抢救,秦某某因抢救无 效死亡,其他伤者经镇卫生院初步救治后迅即转入市立医院 进一步救治。目前,嫌疑人李某已被警方控制。
14—17 18—25 26—50 51岁以 年龄段 岁 岁 岁 上
在社会 总人口 中的比 重 在犯罪 总人口 中的比 重 10.77% 23.95% 44.38% 20.90%
19.07%
54.98%
24.75%
1.20%
资料来自: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节 少年犯罪 心理
约70%的子女很 少或不和父母交流;
晨报2006.1.20南京社科院南京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抽样调查报告
一、少年年龄特征和犯罪
少年期 11.12—14.15
少年
青少年的 年龄界定
青年初期 14.15—17.18
青年中期 17.18—21、22
青年晚期 21、22—25左右
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342 170
恐吓
肃清烟毒条例 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957
208 10437
539
439 9147
619
421 4399
115
54 967
其他
小计 合计
2315
28598 28820
2267
28618 28745
2333
16310 26414
679
6708 6915
案例: 三少年杀人练胆
1998年8月,四川省某县三个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 的少年 甲(16岁)、乙(16岁)、丙(15岁)相约到广州 “闯社会”。丙说:“我们的社会经验不足,胆量 也不够大,不知道在社会上会不会吃亏?” 甲说: “我们可以先做件事情试一下,如果胆量够大就到 广州去闯,如果胆子不够大就在家算了。”做什么 事情检验胆量呢?三个人商量了很久,决定杀人练胆。 如果敢于杀人,说明就有胆量闯社会;如果不敢杀 人,就不去闯社会。这天,三个人在街上闲逛,遇 到甲的姐姐的同学丁 ( 女, 19 岁 ) ,谎称甲姐邀请丁 到家玩,将丁骗至甲家杀害,并碎尸食肉,情节十 分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