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_翁映虹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_翁映虹

强 调采 用临 床 痴呆
评定表确定痴呆程度 ( 可疑 、 轻、 中、 重 ); 采用 抑郁症 评定量 表、 H achinsk i缺血量表 评分 与阿。 2005 年中 华医学 会制定 的 VD 诊断标准
[ 17]
由 1995 年建议 使用 的 DSM -
1882
广东医学
2010 年 7 月 第 31 卷第 14期
G uangdong M edical Journa l
Ju . l 2010, V o. l 31 , N o. 14
局灶性认知损 害特征 ; ADDTC 标准 完善 了将 影像 学证 据作 为诊断依据 。 V aD 标准 ( 研究 版 )
1 VD 的定义
疾病的定义通常 包括疾 病的病 因或 病理特 点 、 性质 、 主 要的临床症状 等方面 。 通 过查阅 2005 2009 年 与 VD 诊治 进展相关的文献资料 , 发现其对 VD 定义的描述 各不相同 。 1. 1 VD 的 病因描 述不一 致 大 部分文 章在 V D 的定 义中 均表明 与 脑 血 管 因 素 相 关 , 但 均 未 详 细 说 明 相 关 危 险 因 素 [ 3- 7] 。 部分文章在 VD 定义 中详 细说 明了 脑血 管病 的种 类 , 如吴启伟 [ 8] 认 为 VD 是由 于缺 血 或出 血 性脑 血 管 病所 致 ; 赵云云等 [ 9] 认为 VD 是指由各种脑 血管病 , 包括梗死 、 出 血和 缺血 相关性 改变 所致 ; 王春 菊等 [ 10] 认为 VD 是由 脑卒 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 引起的 广泛的 或局灶 的脑 循环障 碍导 致 ; 李瑾等
[ 18]
认为 VD 是由一系列脑血管 因素 ( 缺血 或出血
[ 13] [ 14]

血管痴呆-精品文档

血管痴呆-精品文档

与卒中病史相关


记忆力减退
思维判断能力下降


情感障碍,人格改变
生活、工作能力下降
血管性痴呆常见临床表现(2)

强哭、强笑、呛咳


吸吮反射、掌颌反射
瘫痪、病理征 大、小便失禁
特点
明确脑血管病根据: --病史 --影像 病情阶梯样恶化,神经系体征

认知功能“斑块”缺失
VD
AD
鉴别诊断
k+
Ca++
k+
Landfiedld, P.W.,Di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tia.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9.
尼膜同改善血管性痴呆
谢德老年临床评价
评 分 改 善 的 患 者 比 例
89%
100% 尼膜同 80%
48%
• 普通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6‰~8 ‰ ;
• 60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为4% ~ 8%;
• 65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为10%;
• 80岁以上患病率则达20~30%以上;
WHO 1992年对世界范围痴呆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中国的痴呆流行病学资料

全国55岁以上痴呆患病率:2.9%
Others 11% VD 27% AD 62%
老年痴呆(AD,阿尔茨海默病) 继发性痴呆: 肿瘤; 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 炎症(CJD、脑炎); 代谢(甲低); 抑郁症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1)

年龄、 性别、 职业


家族史
高血压 血压低 心脏病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2)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s),又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或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

本病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多灶性脑梗死为多见。

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灌流量降低、结构受损、脑细胞兴奋性下降、脑代谢率降低是发生痴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发病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脑小血管病变、吸烟等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卒中、缺血性白质病变、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第19对染色体位点基因等密切相关。

【诊断提示】1.诊断基本要素①肯定为痴呆;②客观上有脑血管疾病存在;③以上两者具有相关性;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

2.临床类型①多梗死性痴呆;②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③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④混合性痴呆。

3.临床表现(1)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呈阶梯性加重,部分患者可突然发病。

记忆障碍至少伴有下列一项一一失语、失用、失忆、定向力、注意力及视觉空间功能障碍,或者动作执行功能障碍,此区别于卒中引起的身体反应。

记忆障碍多较轻,而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嘴眼歪斜、肢体失灵、偏瘫等,或者有脑血管病变的客观证据。

(3)有证据表明痴呆之认知、功能衰退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意识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全身疾病及精神疾病引起的痴呆(排除法)。

4.辅助检查(1)头颅CT或MRl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病变。

(2)神经心理学检查(MMSE量表等):可了解认知功能损害情况。

【治疗措施】1.病因、病原治疗包括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

2.脑血管病(缺血性和出血性)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神经功能恢复药的应用。

3.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药:多奈哌齐(donepezil,安理申),5mg∕d,睡前口服,4~6周后加至IOmg∕d,12周后疗效达到高峰,一般需3个月。

也可选用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

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 详细描述:患者王先生,68岁,因突发头痛、呕吐和右侧肢体无力被诊 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紧急的手术治疗,患者恢复了部分神经功能 。然而,随后出现了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 状,最终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
• 诊断依据:出血性卒中导致的血管性痴呆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神经系 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进行诊断。
关注长期随访
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长期随访,以便更 好地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同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治疗新靶点
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研究较 少,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未来的一 个研究方向。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和展望
提高诊断准确性
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准确性,这需要加 强对该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开展早期干预
对于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高危人群,临床医生应该积 极开展早期干预,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等。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大多缺乏长期随访数据,这使得预后评 估和治疗方案的效果评估受到限制。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早期诊断和预防
目前关于早期诊断和预防血管性 痴呆的研究较少,这是未来的一
个研究热点。
寻找生物标志物
寻找血管性痴呆的生物标志物是当 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评估病情进展。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VD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5%,在85岁以上人群中 的患病率约为20%。
危险因素
VD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 脏病等,这些因素可通过加速血管硬化、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等病理过程,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最终引起VD。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

因此,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划能力下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

患者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变的病因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脑血管病变。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结合脑血管病变的证据。

脑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超声、脑电图等检查手段来进行评估,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五、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时,需要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以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六、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脑血管病变的证据;2)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做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七、治疗和护理。

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疾病详解

血管性痴呆疾病详解

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 dementi 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

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

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

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

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

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常在50~60 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近年来,随着 CT 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

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

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 Binswanger 病。

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什么是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如缺血、脑出血等)导致的智力和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头晕、头痛等,还可能出现行为和情感方面的改变。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涉及脑血管的供血和神经元的损伤。

由于缺氧、缺血等原因,脑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区域萎缩,最终影响了智力和认知功能。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现状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管疾病为主。

首先,需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发生。

其次,需要针对脑血管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利用药物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建议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仍存在许多局限,因为目前尚未出现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口干、头晕、恶心等,同时药物治疗也无法阻止脑血管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新进展最近,针对血管性痴呆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具有深度睡眠的个体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小。

深度睡眠是指一种高质量的睡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处于休息的状态,神经元得以充分休息和修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220名老年人进行了3年的随访,发现深度睡眠时间短的人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高。

同时,这些参与者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来防止血管性痴呆,如控制高血压等。

这项研究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如利用干细胞治疗、利用特定物质来增强神经元的生存等新方法。

这些新进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或许这也是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

结语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均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尽管目前治疗手段仍然有很多局限,但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前景。

《血管性痴呆》课件

《血管性痴呆》课件
定期评估与调整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训练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谢谢聆听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和 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避免长时间静坐
减少长时间静坐的行为,适当 起身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
环。
定期筛查与早发现
01
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简单的认知测试和评估工具,及早发现认知障碍的 迹象。
02
及时就医
如有疑虑或发现认知障碍的迹象,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 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04
03
01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
如针灸、按摩等,改善 患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疗法
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 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 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生活技能训练
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 能力,如穿衣、进食、 洗漱等。
03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A
高血压
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 脑血管病变。
提供社会福利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相 关的社会福利支持,如医 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专业护理与康复训练
寻求专业护理服务
患者应寻求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 接受全面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认知训练、生 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
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用 于缓解轻中度血管性痴 呆患者的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认知训练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
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首先,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患者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则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心
理状态。

这包括使用认知功能量表、抑郁症状量表等工具,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的评估,以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另外,临床医生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或MRI检查,以评
估患者的脑部结构和血管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并且能够排除其他病因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最后,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
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该疾病。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北京天坛医院龙洁一、概念痴呆(Dementia):是多种原因导致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认知功能(计算、理解、判断、抽象思维、学习能力等)障碍,同时可以伴有人格、行为、情感等异常,如: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易激惹等。

当上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严重损害时称之为痴呆。

血管性痴呆(血管病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由于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全面认知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称之为血管性痴呆。

二、人脑的正常老化人类在出生时脑内有80亿~200亿个神经元及不计其数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后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外界信息,每个神经元又形成了10万个树突、轴突间的联系。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年轻时候最强,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脑神经元在不断的死亡、减少。

到65岁以前神经元减少30%,70—89岁的人脑容积从1350g减少到930g。

30岁—40岁全脑血流量开始减少,每十年减少3.2ml/100ml。

以上变化发生在正常老人,视为大脑的正常老化。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老化所带来的脑老化,会导致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

但一般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甚至很多老人可以很好地完成一定的工作。

但是老年人中2-7%存在有痴呆,其中50~60%为(Alzheime Dementia AD);25~33%为(Vascular Dementia VD);15%为混合型痴呆,而这些早期痴呆患者与年龄老化所表现的脑功能减退现象是很不容易区分的。

(一)、脑血流量减少: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着脑血流量减少,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脑血管本身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损伤、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2、血液成分异常:高脂血症、血糖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等造成高粘、高凝血症,使脑部血流不畅通。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血管性痴呆概述•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学研究•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与预防•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血管性痴呆病例分享与讨论01血管性痴呆概述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以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定义根据病因和病理学特点,血管性痴呆可分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出血性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血管性痴呆。

分类定义与分类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出血,引起神经元损伤和神经递质紊乱,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出血性血管性痴呆由于多种血管病变同时存在,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出血,引起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混合性血管性痴呆记忆力减退患者常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难以回忆之前的经历。

患者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患者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容易烦躁不安或抑郁焦虑。

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社交能力下降等行为问题。

患者难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如穿衣、进食、如厕等。

临床表现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异常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情绪不稳02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动脉管壁增厚、变硬,血液流通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痴呆。

血管炎血管炎是另一种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和血管性痴呆。

血管病变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引发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病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脑缺血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引发痴呆。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血管性痴呆。

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部血流减少,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引发痴呆。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的表现是记忆力减退与认知能力下降。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目前已有了一定的进展。

基于病因分析,血管性痴呆主要分为动脉性和小脑型两种类型。

动脉性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于大脑动脉或者小动脉病变引起的;而小脑型血管性痴呆则是由于小脑病变引起的。

目前,对于两种类型的血管性痴呆,临床上的诊断主要基于脑影像学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和神经心理测验。

而对于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为基础。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减少脑缺血和缺氧,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同时,开发针对性药物,如α受体激动剂等,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康复训练、音乐疗法、神经反馈疗法等。

康复训练是以康复医学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记忆锻炼、注意力锻炼等,通过训练,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音乐疗法则是利用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性,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使患者更加放松,从而减少认知障碍的出现。

神经反馈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通过电脑、仪器等媒介,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临床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服务。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因其症状与老年痴呆症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血管性痴呆的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一、临床症状。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空间定向能力下降等。

患者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不能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项,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续关注某一活动或任务,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常常说错话或者词不达意,空间定向能力下降,容易迷路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迷失方向等。

二、影像学检查。

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脑部MRI检查可显示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等病变,CT检查可显示脑部出血、梗死等病变,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确定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于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以及判断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胞计数增多、葡萄糖含量降低等异常情况,有助于诊断血管性痴呆。

四、神经心理学评估。

神经心理学评估是诊断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情绪行为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项目的测评,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符合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血管病变;脑脊液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神经心理学评估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等。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结合相应的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

血管性痴呆的名词解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又称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症,其特点是患者的智力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判断力减弱等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痴呆症相比,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多次梗塞,导致脑组织受损。

这种痴呆通常以步伐不稳、局部肢体无力和轻度运动失调为首发症状。

另外,还有一种亚型是脑动脉硬化性痴呆(cerebral arteriosclerotic dementia),其主要特点是脑血管硬化及炎症,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

这种类型的痴呆常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行为异常。

虽然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多样,但脑血管病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长期抽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此外,年龄、遗传因素、性别和家族史等因素也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管性痴呆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患者常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他们可能会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执行简单的日常任务。

此外,他们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易怒、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个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目前,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原发病因进行治疗,例如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水平等,以改善脑血流供应。

此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血管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无法通过治疗完全恢复。

因此,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患病的风险。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管小亭一、 定义(一)血管性痴呆的定义血管性痴呆是一个 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由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导致脑功能障碍慢性、进行性颅内、外血管的直接、间接病变,是脑动脉硬化性痴呆。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 血管性痴呆是 一个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不是先天所产生的;第二,是由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导致脑功能障碍,并不是单纯的脑血管病;第三,慢性、进行性发展,颅内、外血管的直接、间接病变所导致。

(二)痴呆的定义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主要包括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六方面的改变。

痴呆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多种病因导致的,目前所发现的病因有 100 多种,发病时间约为 3 ~ 6 个月,而且要持续发展在 6 个月以上,同时要除外意识错乱、意识障碍、谵妄。

(三)脑血管痴呆的流行病学在中国发病率 >65 岁的人群中女性大于男性,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而在脑血管病发生痴呆是男性多于女性,中国的发病率是 5% 左右,上海 AD 老年性痴呆大概占 74.80%, VAD 血管性痴呆20.1% ,其他占 5% ,北京是 AD 64%, VAD 是 25% ,其他占 10-15% 。

北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高于南方。

欧美流行病调查显示,血管病性痴呆发病率 AD 为 50%, VAD 为 20% ,其他为 20-30% ,而日本 AD 为 30%, VAD 为 60% ,其他为 10% ,可以看出,日本血管性痴呆发病率远远高于 AD 和老年性痴呆。

(四)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型1. 分型一( 1 )多发性脑梗死痴呆 MID( 2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痴呆( 3 )大面积脑梗死痴呆( 4 )关键部位脑梗死痴呆( 5 )分水岭区(低灌注)梗死痴呆( 6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gswanger's Disease )( 7 ) TIA( 短暂脑缺血发作 )现在说的 TIA 不完全是短暂脑缺血发作,在缺血的同侧和对侧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形成,这样的病人反复多次发作仍然可以引起临床认知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讲座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翁映虹,黄坚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130)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科技的进步和蓬勃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全球人口老龄化到来了。

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随之而来。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致精神和躯体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1]。

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左右,AD合并VD占10%~20%[2]。

VD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VD是目前老年期痴呆中可预防和有希望治疗的痴呆之一,深入研究VD的诊断标准尤为重要和迫切。

因此本文尝试对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性痴呆打下基础,防止误诊、漏诊,为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1 VD的定义疾病的定义通常包括疾病的病因或病理特点、性质、主要的临床症状等方面。

通过查阅2005—2009年与VD诊治进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其对VD定义的描述各不相同。

1.1 VD的病因描述不一致 大部分文章在VD的定义中均表明与脑血管因素相关,但均未详细说明相关危险因素[3-7]。

部分文章在VD定义中详细说明了脑血管病的种类,如吴启伟[8]认为VD是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赵云云等[9]认为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关性改变所致;王春菊等[10]认为VD是由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广泛的或局灶的脑循环障碍导致;李瑾等[11]认为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

欧世宁[12]、季永侠等[13]、陈慧芳等[14]、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

1.2 VD的性质表述不一致 一些文章直接把VD定性为痴呆,而未对痴呆进行进一步分类或解释,如唐素霞等[16]认为V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

有的文章未明确区分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4,8,11]。

部分文章仅概括VD的性质为一种临床综合征[3,5-7]。

一部分文章认为VD 是一种痴呆综合征[9-10,12-13]。

陈慧芳等[14]认为VD是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获得性认知损害综合征。

1.3 VD的症状描述不一致 汪皖君等[4]、欧世宁[12]认为VD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

所查阅的其余文章在VD定义中未提及具有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体征,部分文章中未在定义中详细描述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种类,如王春菊等[10]认为VD表现为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进行性衰退;唐素霞等[16]认为VD症状是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贾建平等[7]认为VD症状是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陈春雷等[6]认为其症状除了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还有情感障碍;吴启伟[8]认为VD的症状是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及人格障碍等;季永侠等[13]认为VD症状为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

有部分文章未描述其症状[3,5,9,11,14]。

1.4 VD定义的归纳总结 现VD的定义是以AD的定义为模板,较难体现VD的特征。

且文献报道中VD的定义不一致,可导致相关研究的入选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故统一和完善VD的定义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VD定义为一种由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还有执行能力、定向力、近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较为恰当。

其危险因素[16]有与脑卒中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卒中后脑血管损害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饮酒、吸烟、文化程度、心理与社会因素、感染、遗传因素)。

2 VD的诊断标准在国内外,VD的诊断现尚无统一标准[9]。

现有的国际诊断标准主要有DSM-Ⅳ(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ADDTC(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1992年)、NINDS-AIREN(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所国际协会,1993年)、ICD-10(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1992年)等,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前3个标准。

我国VD常用的诊断标准有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提出的VD诊断[15]、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VD诊断标准[17]、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痴呆工作小组2002年制订的《VaD标准(研究版)》[18]等。

2.1 各类VD诊断标准的特点 现诊断VD必须具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证据,且两者之间有明确相关性。

但由于“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诊断仍存在一些不一致[19],且两者之间相关性较难明确,故给VD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现有VD诊断标准各具特色,如DSM-Ⅳ标准具备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症状及脑血管病证据;NINDS-AIREN标准则引入了病程呈阶梯性恶化的要素;ICD-10标准强调了局灶性认知损害特征;ADDTC标准完善了将影像学证据作为诊断依据。

《VaD标准(研究版)》[18]强调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确定痴呆程度(可疑、轻、中、重);采用抑郁症评定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鉴别;中医辨证采用SDSVD量表。

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VD诊断标准[17]由1995年建议使用的DSM-Ⅳ痴呆诊断标准改为采用NINDS-AIREN标准,同时注明如果痴呆为多种因素引起,建议不用混合性痴呆这一诊断名词,最好用并列诊断。

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15]推荐DSM -Ⅳ痴呆诊断标准及NINDS-AIREN的“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的VD诊断标准,并将混合性痴呆作为痴呆的一个类型。

2.2 VD诊断标准的局限性 现有VD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专家的观点构成的,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

各种诊断痴呆的量表均以AD为研究对象[20],VD临床诊断始终缺乏理想的生化指标,病理检查仍是唯一的诊断金标准。

确诊需要病理检查或脑组织活检证实无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18],而在临床上较难进行。

需要更新和补充新的资料。

2.2.1 各类诊断的一致性不同 VD所用诊断标准特异性和敏感性的不同。

例如,NINDS-AIREN标准对VD的定义较严格,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差,临床实践应用较难;而DSM-Ⅳ对VD的定义较宽泛,特异性较低,敏感性较高。

DSM-Ⅳ不包括非认知特征,ICD-10包括了情绪控制的衰退。

在VD病程的界定方面也不相同,ICD-10要求认知衰退出现至少6个月(不管发生形式如何),中华精神病学会建议为3个月,DSM-Ⅳ要求逐渐发生和非特异性的持续进展。

另一方面,VD临床诊断始终缺乏理想的生化指标,故其诊断标准存在较强的主观判断,医生之间的诊断符合率也很低。

Elisabeth等进行影像学研究发现NINDS-AIREN标准与影像学操作诊断的一致性仅为41.3%。

各诊断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会导致人群的差异,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判断[21]。

2.2.2 现有VD诊断标准的缺点 NINDS-AIREN的VD 诊断标准虽较严谨,但漏了反复缺血发作造成认知障碍逐步恶化而无卒中临床表现的患者。

ADDTC诊断标准中没有梗死的慢性缺血,同样也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而且缺血性改变可与其他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神经病理检查有脑小动脉(直径<200mL)的血管病,有中到重度的动脉硬化,这些病例貌似AD,实际上却是VD。

ICD-10的VD诊断标准对VD亚型的划分没有考虑发病机制,难以分辨VD的不同类型,难以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DSM-Ⅳ的VD诊断标准主观性因素太强,不便操作,没有发挥神经影像学的作用,仅根据临床表现来区分VD与AD相当困难[21]。

2.2.3 VD诊断标准中难与AD鉴别2.2.3.1 VD与AD可同时存在 VD与AD两者临床表现类似且病理学改变同时存在,两者共有血管性危险因素,表明AD与VD之间是可以并存的。

Esiri等进行病理学检测约半数VD的患者在尸检时发现伴随AD。

2.2.3.2 VD的诊断标准基于AD模式 目前VD的诊断标准均基于AD模式,功能评价仍沿用AD的评价工具,如被用于VD筛查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主要反映定向、记忆和语言能力,对AD等皮质后部损害者较为敏感;但只有1个项目检查视觉空间能力,而且没有评价执行功能的内容,对VD敏感性较差。

INDS-AIREN的VD诊断标准其记忆评估却采用AD的标准。

这影响到VD诊断的敏感性及研究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VD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的研究应尽快统一、不断完善、脱离AD的模式。

对VD的生化指标有待不断加深研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诊断金标准。

参考文献[1] ROMDN G C.Facts,myths,and controversies in vascular demen⁃tia[J].Neurol Sci,2004,226(2):49-52.[2]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192.[3] 杨长成,杨巧莲.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4):415-417.[4] 汪皖君,王新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130-132.[5] 王敏,曹秉振.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6,8(增刊):429-431[6] 陈春雷,邱智辉,苏世鑫,等.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7(7):59-62.[7] 贾建平,左秀美.血管性痴呆诊断与治疗[J].北京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1):1-3.[8] 吴启伟.血管性痴呆的基础性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0):1009-1011.[9] 赵云云,付华斌,张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2):101-103.[10]王春菊,许沛然.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142-143.[11]李瑾,张如富,何迎春.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827-829.[12]欧世宁.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43-44.[13]季永侠,袁荣峰.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5):298-300.[14]陈慧芳,哈志远.血管性痴呆与细胞因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6):470-472.[15]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71-173.[16]唐素霞,顾玲.血管性痴呆诊断和治疗进展[J].淮海医药,2007,25(1):92-93.[17]张献杰,韩巨.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5,45(19):83-84.[18]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329-310.[19]陶沂,郑惠民.几种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的比较[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6):344-346.[20]孟晓梅,张茁.血管性认知障碍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14(4):201-204.[21]徐群,李焰生.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9):681-684.(收稿日期:2010-02-26 编辑:张素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