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f82a58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9.png)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摘要:I.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心理应激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II.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 心理应激对生理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心理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行为的影响III.心身疾病的类型及症状-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IV.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 生活方式调整-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正文: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密不可分。
心理应激是指人体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而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病变,但却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疼痛。
心理应激对心身疾病的影响是复杂的。
一方面,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帮助人体应对各种挑战。
另一方面,过度的心理应激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失衡,进而引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病变,但却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疼痛。
心身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例如导致荷尔蒙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二是心理应激对心理的影响,例如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三是心理应激对行为的影响,例如导致人们过度进食、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
药物治疗则是在必要时采用的辅助手段,例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fdf529d71fe910ef12df8d2.png)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4cf811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6.png)
4.1.3 根轨迹方程与条件
1. 开、闭环的零、极点关系
闭环控制系统如图,假设G(s)和H(s)可用零极点形式表
示为
R(s)
f
KG (s zi )
-
G(s)
i 1 g
(s pi )
i 1
C(s) G(s)
H(s)
l
KH (s z j )
H (s)
j 1 h
(s pj)
j 1
f
l
Kr (s zi ) (s z j )
m
幅值条件
Kr s zi
G(s)H (s)
i 1 n
1
s pj
相角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i 1
j 1
m
n
∑φi,∑θj 分别 i表1 示i 所j1有 j 开 (环2k零1点)π 、(k极=0点, 到1, 根 2轨, 迹) 上
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是
问题:如何理解灾区以外普通大众出现的许多特定的反应?如何引导他 们尽快摆脱心理上的困境?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发展
1925年沃尔特.坎农首先提出应激一词 1936年汉斯.塞里(Hans Selye)提出“一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
“一般适应综合征”反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期
抵抗期
衰竭期
理查德·拉扎勒斯认为只有人们感觉到他们无法应对环境的要求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主要包含三个重点: (1)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状态构成了应激反应。 (2)个人心理情境的评估是交流的关键。 (3)威胁的、挑战的或有害的情境必将引起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5690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7.png)
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同时注 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 和放松训练。
案例三:高血压的心身护理实践
总结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持续的血压升高。心身护理实践是控制高血压的重 要手段。
心理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控制和调 节源自力。和焦虑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可以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身 心状态,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改
善睡眠质量。
放松训练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 失眠等心身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心理疏导与支持
它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促进心理康复。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倾听、理解、支持等方式来帮助患 者宣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心理治疗方法。
物摄入。
运动锻炼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 式,如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体质 。
睡眠管理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 适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疲劳。
康复训练与护理
01
02
03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 患者调整不良思维模式, 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放松训练
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放松等技巧,缓解紧张情 绪和身体不适。
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护理课件
目录
• 心理应激概述 • 心身疾病概述 •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 身体护理干预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心理应激概述
心理应激的定义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 应。
心理应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刺激可以 是躯体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当个体认为这种刺激对自身构 成威胁时,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c28f0a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9.png)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Nursing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57适用专业:护理学总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后续课程:行为科学、神经心理、异常心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讲解,理解哪些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或异常的发生、如何诊断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问题后怎样干预、学习了不同病人年龄、性别、病种的不同具有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最后还分析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怎么维护护士本人健康。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杨艳杰主编《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新华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沈郁秋主编选读书目:《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6版姚树桥孙学礼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2年6月第3版杨艳杰主编二、课程总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解决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
2、熟悉各类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3、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病因分析、心理诊断、心理护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68e2b75502768e9950e73813.png)
第三节 应激反应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3.3 应激的行为反应 3.4 应激的综合反应 3.5 应激反应的评定 3.6 心理应激与健康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2、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及人群特征
国外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门诊 与住院调查的结果约为1/3。
人群特征 ①性别特征 ②年龄特征
③社会环境特征
④人格特征
4.2 心身疾病的范围
1、内科心身疾病 2、外科心身疾病 3、妇科心身疾病 4、儿科心身疾病 5、眼科心身疾病 6、口腔科心身疾病 7、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8、皮肤科心身疾病 9、其他
2、社会支持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机制的假说
1)独立作用假说 也称为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 理论认为,无论生活事件存在与否,个体是否处 在压力状态下,社会支持始终具有一种潜在的维 护身心健康的作用。由于此结论源自研究的统计 结果,即统计结果仅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反 应症状的主效应,而未出现社会支持与不良生活 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故称作主效应模型。
1.3 应激源
1、应激源的概念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 种刺激。
2、应激源的分类
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内部和外 部 2)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 性分: 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 文化性 3)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控制 性和不可控制性
第二节
3)Lazarus和Folkman根据应对的指向性 将应对分为两类 A、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是通过获取如何 行动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 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努力。 B、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是调节自己由外 界的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d193086edb6f1aff001ff8.png)
营养缺额、感觉剥夺、内分泌紊乱、
血液改变。
C:心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 Holmes 生活事件量表提示: LCU
LCU>300:2年内重大疾病
LCU 150-300:来年50%患病
LCU<150:健康平安
(2)中介:认知评价 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由于各自经历、 与之利益关系、理解能力及态度等不同, 因此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3)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反应 A:积极——警觉性提高 注意集中 调整动机 攻击、愤怒
五、应激的意义
应激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 需的;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和适应 性功能的防卫反应。正是由于应激反应, 机体提高了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运动、 战斗或逃跑。一定程度的应激对于正常的 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是必需的。如果引起应 激反应的因素持续存在,或过于强烈,引 起应激反应过剧或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疾 病。(心身疾病)
4、防治中的心理问题
针对以上四个时期作相应心理治疗。
同时可进行松驰疗法、音乐治疗、生物
反馈、太极、气功。A型行为模式的修正。
溃疡病的心理问题
1、实验表明:
受惊——胃液分泌抑制
愉快——胃液分泌增多
胃运动↑,血管充盈↑
悲伤、自责、沮丧——分泌↓ 胃粘膜苍白
焦虑——分泌↑、运动↑、血管充盈↑
情绪通过植物神经影响胃的分泌及运
心绞痛
血管神经性水肿
哮喘性喘息
支气管哮喘 冠心病 糖尿病 十二指肠溃疡
原发性高血压
胃溃疡
甲亢
过敏性结肠
神经性皮炎
肥胖症
风湿性关节炎
紧张性头痛
溃疡性结肠炎
荨麻疹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冠心病
是一常见疾病。通常在病因上理解为: 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但它是典型心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b3be5b5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9.png)
16.合理化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 给自己找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加以解释。 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A同学下决心要在考试中考第一 名,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于 是他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了 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 可不想做书呆子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和不安全感。
1.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2、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难以集中
记忆减退 思维混乱
3、行为反应
三、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压抑
把那些不能被社会道德规范或 自己意识所接受的冲动、 观念或回忆、情感 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 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 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 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 去, “遗忘”了。但她每年十月份均会 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药物治疗也无效。
两种类型:
❖ 不适应性反应
❖ 适应性反应
1.逃避 2.退化、依赖 3.敌对、攻击 4.无助、自怜 5.物质滥用
1. 改变自我
2.改变应激源
(二)生理反应
1.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系统 3.免疫系统
四、应激反应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91631935fc4ffe473368ab36.png)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1.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密切相关。 2.人格特征:糖尿病病人的性格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 不易冲动。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四)消化道溃疡 1.生活事件
(1)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 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
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 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分类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一、应激的概念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应激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
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一、应激的概念
综合各种观点,本章将应激界定如下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 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五)肿瘤 1.生活事件 2.应对方式和情绪 3.人格特征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六)支气管哮喘 1.心理应激: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诱
发或加重哮喘。 2.职业环境:从事油漆工、汽修工等特殊职业。 3.人格特征:支气管哮喘多有依赖、希望别人的同情、较被
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希望被人照顾和自我中心等的 性格。
一、认知评价
(一)概念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3044afaba0d4a7302763afd.png)
2.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 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 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 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 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 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致于引发病理性改 变。
(2)日常生活困扰:重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后 续的日常烦恼以及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 激源既指日常生活困扰。 日常生活困扰因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而有所差 异,Lazarus的调查发现在每个人的困扰表中 居于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 * 轻信或损失; * 试图改变躯体形象(胖瘦、高矮及容貌); * 干不完的活。
(2) 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 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3)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 为“战”或“逃”两种类型。此外,还有 一种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 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 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 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4)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 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 和内心痛苦。
3.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 信念。 (2)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 (3)社会支持 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 (4)应对能力 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 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 和应对应激源。
(三)应激的反应
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 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 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活化 机体的各种功能,有利于机体应对应激源。 但较强或较为持久的应激对人体则是有害 的。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29c41a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6.png)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遭受生活事件或环境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当人们面临各种压力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会使身体和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机体处于受到威胁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因素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心理应激是如何导致心身疾病的,并介绍几种能够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遭受生活事件或环境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学,行为上以及情感上的变化。
生理学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
行为上的变化包括情绪波动、暴躁、易怒等。
情感上的变化表现为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等。
长时间的心理应激会导致机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影响脏器的正常功能。
长期的应激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使机体易受疾病侵袭。
心脏病、白血病、糖尿病等疾病与应激及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此外,长期的应激还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分类应激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急性应激,如突然听到枪声,身体会立刻做出应激反应以适应外界环境,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
第二种是慢性应激,是指由生活环境中的一系列小压力事件所组合造成的一种压力状态,比如家庭矛盾、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和等等,这种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缓解应激缓解应激是维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方法:情绪管理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应对应激的重要因素。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可采取的方法包括:•接受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要保持客观的看待问题,不要让情绪主导思考。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聊天、寻找精神上的支持,可以缓解情绪。
•调整心态:更换思考方式,关注积极、正面、有希望的方面。
运动运动是一种有益的缓解应激的方式。
各种类型的运动都能够帮助减轻应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素。 3.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 :冠心病发病率与社会结构、社
会分工、经济条件、社会稳定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 1.情绪因素:经常处于压抑或敌意的人血液中的去甲肾
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2.环境与文化因素:来源于相同遗传背景,但生活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不相同。 3.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表
第二节 应激源
目录
一、应激源的概念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应激源的概念
1.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在动物实验中,常见的应激源包括电击、水浸、捆绑、拥
挤、恐吓等。 3.在人类,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生物的、心
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事件。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二)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三)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zarus和Folkman:问题为中心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绪为中心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4.应对对健康的影响角度: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三、社会支持
(一)概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
一、应激的概念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应激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
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一、应激的概念
综合各种观点,本章将应激界定如下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 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一)认知反应
1.偏执 2.灾难化 3.反复沉思 4.“闪回”与“闯入性思维” 5.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
(二)情绪反应
1.焦虑 2.恐惧 3.抑郁 4.愤怒 5.敌意 6.无助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
(一)逃避与回避 (二)退化与依赖 (三)敌对与攻击 (四)无助与自怜 (五)物质滥用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概念 2.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需要注意
(6)同一病人可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发生。 (7)病人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家族史。 (8)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一、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及人群特征 1.患病率:国外调查人群患病率为10%~76%;国内心身 疾病的患病率约为16%~80%。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1.躯体方面: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会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易 感性增加。
2.心理方面: 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高强度的、持续时间过长 的应激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成人来说,应激会打 破原有的心理平衡,出现心理功能失调 。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
(二)影响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因素
此定义把应激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它既非简单刺激,也 非简单反应,而是受多种中介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该过程既包括作为应激源的刺激物,也包括应激反应,更重 要的是还包括有机体与刺激物或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二、应激理论模型
(一)应激过程模型
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或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 2.应激的原因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心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四)儿科心身疾病 心因性发烧、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
等。 (五)眼科心身疾病
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 等。 (六)口腔科心身疾病
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颌下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 痛症、口吃、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七)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梅尼埃综合征(Ménière syndrome,MS)、咽喉部异物
身反应。 3.从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过程受个体的认知、应对方式、社
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应激理论模型
(二)应激系统模型 1.应激是多因素作用的系统。 2.各因素相互影响,可能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现为求全责备、刻板主观、容易激动、具冲动性、过分谨 慎、不善表达情绪、压抑情绪但又难以控制情绪。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1.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密切相关。 2.人格特征:糖尿病病人的性格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 不易冲动。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四)消化道溃疡 1.生活事件
(1)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 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
1.应激源的性质 2.应激源的强度 3.应激源波及的范围 4.应激源持续时间的长短 5.合并应激源的数量
(三)个体差异
第五节 心身疾病
目录
一、心身疾病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概念
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或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 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 功能性障碍。
2.心理性应激源: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 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
(二)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3.社会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范围极广,日常生活中大大 小小的事,诸如家庭冲突、子女生病、亲人去世、天灾人 祸、动乱、战争等都属于此类。
4.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环境中,由 于生活方式、语言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变化所引 起的冲突和挑战。
觉到应激情况的威胁后,引起的个体生理、心理、行为和社 会的变化,又被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 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调节系统
1.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2.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途径 3.应激反应的心理-神经-免疫中介途径
感、耳鸣、晕车、口吃等。 (八)皮肤科心身疾病
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斑秃、多汗症、荨麻疹、银 屑病、湿疹、白癜风等。 (九)其他
癌症、肥胖症等。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心理应激: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因素如亲人死亡、环境
变化等常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人格特征:A型行为类型、D型人格是冠心病的危险因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山东大学 曹枫林
重点难点
重点:应激、应激源、应对、社会支持、心身疾病的概念, 应激源分类、应激的中介因素。
难点:一般适应综合征、应激理论模型,应激的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目录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理论模型
一、应激的概念
(一)坎农的稳态与应激
1.人体每一部分(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都是在一定 范围内波动,并通过各种自我调节机制,在变化着的内、外 环境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当个体遇到严重的内外环境干扰时,自稳态被打破,个体的 生理机制会出现多种变化。
3.坎农将这种面对严重刺激时机体出现的整体反应,称之为应 激,即战或逃反应。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五)肿瘤 1.生活事件 2.应对方式和情绪 3.人格特征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六)支气管哮喘 1.心理应激: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诱
发或加重哮喘。 2.职业环境:从事油漆工、汽修工等特殊职业。 3.人格特征:支气管哮喘多有依赖、希望别人的同情、较被
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希望被人照顾和自我中心等的 性格。
(一)概念 应对(coping)又称应对策略或应付,是个体对应激源
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 措施。 (二)分类 1.Zimbardo(1985) 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应激源或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应
激的关系;通过麻痹自我感觉的活动改变自我。
(二)分类
2.Bililings和Moss(1980):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 对;回避应对。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概念 2.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需要注意
(1)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2)个性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
用。 (4)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
(一)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1.内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 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
2.外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外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 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二)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指由于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的 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疾病因素等。
2.反应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reactivity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
第四节 应激反应
目录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 四、心理应激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