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x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板块 专题一 第2讲 正确使用成语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核心突破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掌握方法,排好句序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

语言的组合首先要有合理的顺序,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一句之中,哪个词语在前,哪个词语在后。

仅有这些还不够,章、段、句、词的组合还需要一些“黏合剂”,方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段与段之间需要过渡,句与句之间需要衔接,词与词之间需要连接,首尾之间需要照应,等等,都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话题一致,前后贯通,结构合理,条理井然,语意畅达,一气呵成。

要实现语言连贯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陈述对象前后的一致性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知识运用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富春江是水袖长卷,是袅袅幽香,是万种风情,她把激荡的浪花涌向了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子民,像美妙的音符叮当作响,相伴左右。

富春江的款款江水像一条蓝幽幽的飘带,缠绕山间林舍之间,流淌、闪烁、移转、歌舞;________________,隐隐绰绰,如梦如幻,宛如西子,婀娜中有矜持,蕴藉间现动人。

A.而淡淡的雾霭把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笼罩起来,映入于宽阔的江水中B.而淡淡的雾霭笼罩了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C.而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为淡淡雾霭所笼罩,遂映入宽阔的江水之中D.而被淡淡的雾霭笼罩的两岸青山、房舍、田畴、绿树,映入宽阔的江水中答案 D解析A、B两项的主语与下文的主语不一致。

C项略显文言句式,语体不合,且选项内部分句的关系不合逻辑。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_________。

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实战演练苏教版(2021年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实战演练苏教版(2021年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 实战演练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 实战演练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 实战演练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2018·南京高三模拟)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C.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选D。

A项,“朱门"指红色的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这里代指富贵人家。

B项,“雕阑玉砌”指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

C项,“牙璋”是古代发兵用的符信,这里代指将帅,“凤阙”代指长安.D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解析:选D。

A项,以“征蓬”“归雁”自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B项,以“浮云”喻“游子意",以“落日”喻“故人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C 项,以“城”喻“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D项,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B.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三+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三+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解析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该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选对答案绝对没问题,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使用了拟人手法。

D 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试题评点该题是对2014年修辞手法题的继承。

解答的关键是对比拟手法的理解。

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是古典诗歌中使用较广的一种修辞手法。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辨析能力——内析成分定类型,外察标志快诊断一、识别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

常见的语序不当的现象有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状语或定语位置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递进或递减关系语序不当、并列词语(动词、名词)或分句排列顺序不当、句子内部的对应错位等几种类型。

(一)识别四种语序不当类型1.多项定语语序不当下面句子都存在多项定语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作具体说明。

(1)(2016·全国Ⅲ)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应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2)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为宝贵的”应放在“精神财富”的前面。

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是语序不当的类型之一。

正常的多项定语排列次序(按照距中心词由远及近):属(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数(称代或数量短语),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记一个典型例句:她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2.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下面句子都存在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作具体说明。

(1)(2017·全国Ⅰ)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状语“三个月内”不应修饰动词“要求”,而应修饰动词“完成”。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五语言连贯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4·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答案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这是一段写游踪的文字,语段的中心是“箕山”,那么紧跟着的应该是登山,所以首选④;④的结尾已经登到“箕顶”,那么下面应该紧连②;②写出了“空旷”之势,所以应该紧连⑤;再看③,③中的词语“遗址”,与横线后面的句子连接紧密,所以③应该在最后。

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几乎是江苏卷首次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连贯。

所给语段是描写性语段,采用的是有语境排序题型。

因为是首考,故难度并不大。

2.(2015·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 A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

后面六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和①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和⑤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和③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

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必修1部分课件(江苏专版)

高考语文第1轮总复习 必修1部分课件(江苏专版)


动词,接近,靠近
参,检查;省,省察
一、一词多义
6.假舟楫者 借助,利用
7.而致千里
8.而绝江河
达到
横渡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 功在不舍
没有用来……的(办法)
停止
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用心躁也
指雕刻
浮躁,不专心
一、一词多义
1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岂,难道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倒装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五、文言句式
16.师不必贤于弟子
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1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 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省略句,省略主语 “ 其声 ” , ( 其声 ) 舞幽 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缓慢行走的样子 随从 沿着
一、一词多义
34.攒蹙累积
35.外与天际
聚集收缩
交会
二、通假字
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 曲 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有,通“又”,再;
知,通“智”,智慧 生,通“性”,资质,
三、古今异义
1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三、古今异义
1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浩荡渺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4.颓然就醉

(江苏专)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板块 专题一 第1讲实词、虚词题配套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板块 专题一 第1讲实词、虚词题配套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第1讲实词、虚词题配套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实词、虚词题〞配套检测1.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________时代精神的作品还不多,描写普通群众的作品偏少。

②正是由于水源的________,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________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最近,MSN效劳将要收费的消息在媒体和用户中流传。

微软在华的MSN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由中美商业模式差异造成的________,基于个人计算机的MSN将________免费下去。

A.引领稀缺/短缺误解/始终B.引导短缺/稀缺曲解/始终C.引领短缺/稀缺误解/一直D.引导短缺/稀缺曲解/一直解析:选C “引领〞,引导,带着;“引导〞,带着,指引。

①句陈述的对象是“时代精神〞,应用“引领〞。

“短缺〞,缺乏、缺乏;“稀缺〞,稀少,短缺。

②句第一空只有用“短缺〞才能与“相对〞“最大限度地……〞照应;对“水资源〞而言第二空当用“稀缺〞说明它的现有状况。

“误解〞,不正确的理解;“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成心地)。

③句第一空应为“误解〞。

“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始终〞表示从头到尾。

③句第二空用“一直〞更适宜。

2.以下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写书人应做到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这无疑需要作者有更高的水平,花更大的力气。

而眼下难寻________而有分量的作品。

②读书如“隐身串门〞。

要拜谒有名的作者,不必事前打招呼,也不怕扰了主人________,翻过几页就可登堂入室。

③朝鲜说,有关定期举行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的问题是涉及人道主义的重大事宜,________目前的韩朝关系,这并不是可以通过韩朝红十字会之间的协商来解决的问题。

A.简朴清净鉴于B.简朴清静基于C.俭朴清净基于D.俭朴清静鉴于解析:选A 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使用范围较广泛;俭朴:俭省朴素,仅用于个人生活方面。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四+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四+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四语言得体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4·江苏)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答案 B解析B项“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

“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中得体的能力。

“得体”考点曾在江苏2009、2010年卷中考查过,不过,以单独形式且用选择题型考查,还是头一次。

该题主要考查根据语言环境正确、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选项所用的礼貌用语很多,容量很大,因此难度稍大。

如不细心辨析语境中的场合、对象,极有可能选错。

2.(2016·江苏)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 D解析D项中的“阑珊”的意思是将尽、将衰。

“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指暮春时节,而后面却写了“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表明语境义的季节是初春,显然与所引诗句表达的暮春季节相矛盾,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义。

同时D项中所引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婉转凄苦故土情思,表达的是凄苦之情,而不是如选项中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情感方面也不符合。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1-2-1 字形基础梳理(复习课)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课件:1-2-1 字形基础梳理(复习课)
陈询最后说: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 不三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最后一句是《论语·微子》中柳下惠被贬黜时说的一句话, 在此情景中的意思是:像我这样耿直不阿的人,怎能不一次又 一次地遭受贬黜的厄运呢?
三人在行酒令时巧用析字,拆拼离合,表达了各自的心绪 ,各具韵味,相映成趣,耐人寻味!
2012·四川卷
⑤bèi关关怀怀倍备..至至×√倍— 备20132·0四13川·湖卷南 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⑥xiá白席璧不微暇.瑕暖.
√ √
2013·北京卷 2011·湖北卷
震.聋发聩×震— 振 2014·山东卷 ⑦zhèn振 坐.耳 镇.欲√聋×振2—01震1·天 津2卷011·天津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单元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第1课时 字形基础梳理(复习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巧写析字诗 据《归田琐记》中记载,明朝的陈询, 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而被贬出京城。在同僚好 友为他饯行的酒席上,行了一个别具一格的 酒令:要求说出一个字,并将它拆开,再说 两个字并将它们合成一个字,最后还要说一 句诗,而且必须前后语句通顺,全文连贯。 一个朋友先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 口口口,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2014·天津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焕发 剽悍 鼎立相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璘选 更迭 流光异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C.砥砺 斡旋 别出心裁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甄别 笼络 休养生息 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解析 A项“立”应为“力”。B项“璘”应为“遴”,“ 异”应为“溢”。D项“灰灰”应为“恢恢”。 答案 C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08·江苏)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答案 D解析A项“碰撞、融合、交流”语序不当,应为“碰撞、交流、融合”。

B项成分残缺,“培养”缺少宾语,应在“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后加“的习惯”。

C项搭配不当,应把“克服”和“充分考虑”二者位置对调。

试题评点该题分别考查了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试题难度不大,只是A项的语序不当是江苏卷首次考查,且是短语之间的语序不当,粗心的考生可能误判。

2.(2009·江苏)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答案 C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极端气象事件的发生频率正在提高,破坏强度正在增加”。

B 项搭配不当,应去掉“要克服”。

D项缺少主语,应将“由于”移至“青少年”后。

江苏专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第2讲正确使用成语学案含解析

江苏专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一第2讲正确使用成语学案含解析

第2讲正确运用成语一、追根溯源——成语误用的10个缘由忽视关键字词而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须要我们溯本求源,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这就增加了某些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假如不细致辨析,一瞥而过,只是依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运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1.(2024·全国卷Ⅰ)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终硕果累累。

推断:(×)分析:“守正不阿”形容处理事情公允正直,不讲情面。

正,公正。

阿,偏袒。

此处错解词义,运用时仅从字面上牵强附会,来表达赵老师的坚守,属于望文生义。

2.(2024·全国卷Ⅱ)近年来农夫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推断:(×)分析:“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逐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多用于表示对人敬佩的自谦语。

此处望文生义。

3.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行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需厝火积薪....,有备无患,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平安体系。

推断:(×)分析:“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方潜藏着很大的危急。

此处望文生义,误会为“提前积蓄”。

4.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最终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气勃勃。

推断:(×)分析:“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

比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退。

此处属望文生义。

5.(2014·浙江高考)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推断:(×)分析:“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通用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二第2讲图文转换讲义含解析

通用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专题二第2讲图文转换讲义含解析

图文转换社会进入“读图”时代,高考迈进“图文转换”时代。

图文转换题作为高考的热考题型,生活气息深厚,题型敏捷多样。

不过,无论图文转换题怎么改变,均是考查对图表材料的理解分析实力以及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实力。

因此,最简捷高效的备考,还是着眼于提高考生的信息获得、精确转化表达的实力。

下面供应图文转换的3步解题流程,通解此类试题的全部题型。

(说明:“表文转换”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特地讲解。

)一、通法点拨——3步解题流程步骤一:信息输入——多维识图保点全(不漏点)本步骤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读图识图:1.从题干提示上看:题干中往往有对“图”的创作主题(内容)、创作背景(意图)等的介绍,这些有利于我们初步知道“图”意。

比如2015全国卷Ⅰ徽标类题干提示创作缘由“中国邮政为爱护地球水环境”,2024年全国卷Ⅰ流程图类题干提示内容“老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从整体上看:肯定要关注第一印象,比如整体上像什么、是什么。

因为创作者往往遵循“图有内涵,但要让人看懂”(用图显意)的创作原则,所以,第一印象往往是很精确地反映创作的意图。

比如看徽标时,徽标的整体形态像什么,如图1(2015年全国卷Ⅱ),整体上是一只展翅翱翔的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其寓意自然含有维护和平之义;又比如看图片时,图片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如图2,明显蕴含坚毅不屈、奋勇拼搏的精神。

图1 图23.从局部构成内容上看:依据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等依次,看有几个层级、几个构成要素。

比如图3(2024年全国卷Ⅲ),依据由下到上、由左到右的依次读图,全图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为主题,即迎新生晚会;其次层分为通知动员、演出、评奖三个环节;第三层有参演人员(高二、高三)、演出内容(学习生活)、表演形式(不限)。

图3步骤二:信息加工——连点成线找关系(挖内涵)通过步骤一,我们把握了图的信息要点,但是这些要点是彼此孤立的,未形成联系,未明确共同的意图。

这就须要本步骤“信息加工”,其手段和目的均是建立各信息要点之间的联系(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转折等),然后连点成线挖掘由这些信息要点组合而成的含义。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限时综合训练一含解析

限时综合训练一(时间:25分钟分值:21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张爱玲以洞察秋毫的眼睛去谛视《红楼梦》,总能在________的状况下走进红楼梦的情境当中,因此她的小说创作深得《红楼梦》的真传:无论是人物、情节、语言,还是风格、意境、韵味等,都与《红楼梦》有着________的联系。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很细腻的生活空间,张爱玲同样________于琐碎、繁复、华丽的生活细微环节描写中。

A.不知不觉千头万绪沉湎B.不知不觉千丝万缕沉醉C.不知不识千头万绪沉醉D.不知不识千丝万缕沉湎答案 B解析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不知不识:指没有多少学问,旧喻民风淳朴。

依据语境,应选“不知不觉”。

千头万绪:形容事物纷繁,头绪许多。

千丝万缕:形容关系特别亲密。

依据后面的“联系”一词,应选“千丝万缕”。

沉醉:浸入水中,多比方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沉湎: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

依据语境,应选“沉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歌手来说,每年暑期的音乐综艺,对自身形象、作品的助推作用是特别大的,歌手们当然要趁这个机会塑造、加深自身的标签烙印。

B.非现金支付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现金运用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洗钱和腐败等现象,但与此同时,肯定不能排斥、卑视人民币现金运用这种支付方式。

C.手汗症多发于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其发病缘由目前仍不明确,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局部汗腺分泌过于旺盛引起的。

D.作为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组成活动之一,由晚报牵头“全国报纸总编辑贵州采风”活动也在大会期间开展。

答案 B解析A项搭配不当,“塑造”与“烙印”不搭配。

C项句式杂糅,“是由于……引起的”杂糅。

D项结构混乱,应在“牵头”后加“的”。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一+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一+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核心突破一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精做真题,研判方向1.(2012·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答案 C解析本题从不合语境、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成语。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2013·江苏)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正确使用成语一、追根溯源——成语误用的10个原因忽视关键字词而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源于典故,需要我们溯本求源,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这就增加了某些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1.(2017·全国卷Ⅰ)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判断:(×)分析:“守正不阿”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正,公正。

阿,偏袒。

此处错解词义,使用时仅从字面上牵强附会,来表达赵老师的坚守,属于望文生义。

2.(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判断:(×)分析:“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此处望文生义。

3.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判断:(×)分析:“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此处望文生义,误解为“提前积蓄”。

4.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判断:(×)分析:“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

比喻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此处属望文生义。

5.(2014·浙江高考)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判断:(×)分析:“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属望文生义。

[失误防范]不明适用对象易张冠李戴或只能用于某种情境、某种行为等。

如果适用对象不明确,把握不准,就会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6.(2017·全国卷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判断:(×)分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只适用于人。

而语境是说“对未来”,所以对象误用。

7.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判断:(√)分析:“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

8.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判断:(×)分析:“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适用对象为人为事物,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景物,使用对象错误。

9.(2017·全国卷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判断:(×)分析:“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一般指人。

用错对象。

10.(2014·广东高考)与连篇累牍....的电视剧本身相比,剧中翻书的动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细节。

判断:(×)分析:“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

多为贬义。

此处并没有体现出贬义,并且它的使用对象是文学作品,用于“电视剧”也不恰当。

因此该成语运用错误,属对象误用。

[失误防范]不辨感情色彩易褒贬失当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

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要注意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11.(2017·全国卷Ⅱ)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判断:(√)分析:“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贬义词,此处用于贬义语境,使用正确。

12.(2015·安徽高考)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判断:(×)分析:“倾巢而出”,出动全部的力量(多含贬义)。

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感情色彩错误,褒贬失当。

13.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判断:(×)分析:“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贬义词,用于大学生改变就业方向,贬义褒用。

14.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判断:(×)分析:“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多用作贬义。

语境中意在表达选手令人惊奇的口才,没有贬低的意思,属褒贬误用。

15.(2015·山东高考)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判断:(×)分析:“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含贬义,此处语境并没有体现出贬义,属褒贬失当。

且用“擢发难数”修饰“小说”也不恰当。

[失误防范]不解谦敬词语易谦敬错位错位。

本考点涉及语言交际得体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谦敬错位的成语主要有两种:一是敬辞谦用,如“鼎力相助”本为敬辞,用在了自己身上;二是谦辞敬用,如“班门弄斧”,本是谦辞,用到了别人身上。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16.(2014·大纲全国卷)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判断:(×)分析:“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视。

用于指自己的东西,是谦辞。

此处是说把别人的东西“珍藏保存”之意,应用敬辞。

17.(2010·新课标全国卷Ⅱ)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判断:(×)分析:“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谦辞,该词多用于自谦。

此处用于来参会的“大家”,故谦敬错位。

18.(2005·广东高考)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判断:(×)分析:“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抛砖引玉”是谦辞,这里错误地用于“陈教授”,属谦敬错位。

19.冯局长说:“下面我谈一谈自己一年来的工作体会,希望大家洗耳恭听....,并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判断:(×)分析:“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表示谦卑客气,只能用于自己,不能让对方“洗耳恭听”。

故谦敬错位。

20.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判断:(×)分析:“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该词只能出自自己之口,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否则就会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之嫌,属谦敬错位。

[失误防范]不能瞻前顾后易重复赘余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的错误。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21.(2012·浙江高考)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判断:(×)分析:“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前面的“从根本上”有重复。

22.(2010·湖南高考)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判断:(×)分析:“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

因“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谈论”这一动作,所以“津津乐道”在这里与后面的“谈论着”连用是重复的,属重复赘余。

23.在李老师的耐心教导下,班里许多经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判断:(×)分析:“莘莘学子”是“众多学子”之意,表示群体,与前面的“许多”重复赘余。

24.名人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序列需要综合考虑建筑本身和名人影响等因素,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名人故居保护办法。

判断:(×)分析:“当务之急”指“当前急需去做的事”,与前面的“眼下”有重复。

25.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即将开始,如实申报每个调查项目,这是每个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

判断:(×)分析:“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与后面的“责任”语义重复。

[失误防范]不注重契合性易不合逻辑违背事理逻辑,产生逻辑上的相悖,语境和语义上的矛盾。

[应用体验]下面句中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分析错因。

26.(2016·全国卷Ⅱ)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判断:(×)分析:“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与语境“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不合,且与句中“跑”的意思相矛盾。

27.(2015·重庆高考)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判断:(√)分析:“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极其常见。

句中说的是“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很常见,逻辑严密,使用正确。

28.(2014·北京高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分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