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

合集下载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草原课件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草原课件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草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草原》一课。

该课内容位于教材的第三章《美丽的大自然》中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草原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草原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草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草原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草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草原课件、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点?”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讲解草原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知识。

b.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草原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

c.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草原上的动植物,让学生认识草原生态系统。

3. 例题讲解:讲解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草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内容:a. 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b. 生态环境c. 保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如何保护草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草原的基本知识和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思考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草原分布、保护现状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部编版1《草原》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草原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认识到草原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教学重点: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教材:详细讲解教材第一、二章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草原退化、沙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保护的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草原保护的相关例题,让学生掌握草原保护的基本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的地理分布2. 草原的生态环境3. 草原的重要性4. 草原保护与恢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草原保护的认识。

答案:草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流失、减缓沙漠化、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要加强草原保护,禁止过度放牧、滥垦滥采,恢复草原生态功能。

2.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三种草原保护的方法。

答案:(1)合理规划草原资源,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2)加强草原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3)推广草原科学养殖,提高草原利用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了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草原保护的相关资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草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重点:草原的地理分布、特点,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2. 讲解:介绍草原的地理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草原生态系统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4. 例题讲解:分析草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草原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草原的地理分布与特点2.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3. 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草原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2)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3)列举三种草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2. 答案:(1)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面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2)草原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草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有:科学放牧、退耕还草、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草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草原文化,如蒙古族的草原生活、草原上的传统节日等,增强对草原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最新统编版《草原》课件

最新统编版《草原》课件

最新统编版《草原》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新统编版《草原》一课,该课内容属于教材第四章《自然景观》第三节《草原景观》。

详细内容包括草原的形成、草原的类型及特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草原的形成过程,掌握草原的类型及特点。

2. 学习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

重点:草原的类型及特点,草原生态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草原景观图片、挂图、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草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 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草原的形成、类型及特点,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草原生态保护的方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保护草原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提出保护草原的建议。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内容:草原形成:地质时期、气候条件、植被演化草原类型:温带草原、热带草原、高寒草原、沿海草原草原特点:植被、土壤、气候、动物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民间参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描述你熟悉的草原类型及特点。

论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描述熟悉的草原类型及特点。

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论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草原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环境。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邀请草原生态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草原保护知识。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详细内容为《草原》一文。

该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和民族风情,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用优美的词语描绘自然风光,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自然风光,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草原的美景?用笔画出喜欢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检查自读情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景色,用优美的词语进行描绘。

5. 课堂交流各小组展示描绘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6. 随堂练习根据课堂所学,让学生现场写一段描绘草原的短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谈谈对草原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草原》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碧绿、一望无际、翠色欲流、骏马、雄鹰、牧羊姑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草原”为题,写一篇描绘草原的短文。

答案提示:可以从草原的景色、动物、人物等方面进行描绘,运用学到的优美词语。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表达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学会用词语描绘自然风光。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一、基本情况课件《草原》共有幻灯片27张。

其中,第1张出示科目、课题、作者及制作日期;第27张结束教学任务;第2张展示教学过程;第3-26张为教学内容。

该课件的27张幻灯片之间具有速度和声音的切换效果,其中,尤以第18-26张的声音效果明显,采用了与图片内容相关的声音,如动物叫声(马、牛、羊、鸟的叫声)和水流声。

为了能够自如地从一张幻灯片切换到另外一张幻灯片,课件《草原》中采用了较多的超级链接,并且都有屏幕提示文字。

凡是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均为链接对象,另外还有图标,单击即可打开所链接的幻灯片。

二、图标说明:图标1:(声音图标) 单击之后播放音乐或声音。

图标2:(超级链接对象) 链接到下一张幻灯片。

图标3:(超级链接对象) 链接到第2或第4张幻灯片。

三、其他:幻灯片若干名同学组成一个参观团,以朗读的形式游览草原。

游览须知、你觉得草原上的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选一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介绍你的感受。

游览任务一、二、、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默读,思考:?、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的观点:、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作者主要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请划出有关词句读一读)?讨论,交流:?和作者看到了草原奇丽的景色。

他是抓住天空、小丘、平地和羊群来写的,因为这些事物能够显示出草原的特色。

我的观点:中的文字内容之间具有“计时”效果(延迟0.5秒)。

如在使用时还有什么问题,可参照“演讲者备注”。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

!
我 的 观 点:
作者看到了草原奇丽的 景色。他是抓住天空、小丘、 平地和羊群来写的,因为这些 事物能够显示出草原的特色。
xuàn
渲 染 jùn

勾 勒 yū
骏 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迂 回
biān 鞭 子 tí
马 蹄
chí 疾 驰 jīn 衣 襟
mào 礼 貌 jiāo 摔 跤
sè 羞 涩 yá
天 涯
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自然段,背诵 或摘抄自己喜欢的 词句。
游览须知
若干名同学组成 一个参观团,以朗读 的形式游览草原。
游览任务
你觉得草原上的哪 一、 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二、选一种能给大家留下 深刻印象的方式,介绍你 的感受。
默读,思考:
这一段主
要写了什么?
? !
我 的 观 点:
写作者初到草原
看到的美丽景色。
讨论,交流:
作者初到草原,看 到了怎样的景色?作者 主要是抓住哪些景色来 写的(请划出有关词句 读一读)?
名 词 解 析
蒙 古 包: 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 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 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 茶: 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 最重要的饮料。 奶 豆 腐: 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 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 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8),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 族人。 “人民艺术家” 。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 称于世,在散文,诗歌、 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一生写下多部长篇 小说,70多部(篇)中短 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 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等,剧本 《茶馆》和《龙须沟》。

最新统编版《草原》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版《草原》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版《草原》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草原》,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运用、作者情感体验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草原美景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生字词学习:学生通过查字典、互相讨论等方式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与巩固。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学习。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主要内容:生字词:、、、文章结构:总分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作者情感:热爱、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述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3)仿写一段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天空湛蓝如洗,白云飘荡如丝”、“草原犹如一幅画卷,让人陶醉”等。

(3)例文: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

远处的山峦披上了金色的外衣,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护着这片宁静的湖泊。

水中的倒影犹如一幅水墨画,鸟儿在枝头欢唱,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人教部编版1《草原》精品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精品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精品课件幻灯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1《草原》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三章“草原的生态与保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草原类型及保护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动植物资源,认识到草原在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草原的类型及其特点,学会分析不同类型草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草原的类型及其特点、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教学重点: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草原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 讲解草原的地理分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草原的分布图,讲解草原的地理分布特点。

3. 分析草原的生态环境通过展示草原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4. 学习草原类型及其特点介绍草原的类型,如温带草原、热带草原、高寒草原等,分析各自的特点。

5. 讲解草原保护措施介绍我国在草原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讲解草原保护的具体措施。

6. 实践情景引入以草原生态旅游为例,让学生分析如何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设计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梳理草原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及保护措施等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草原的地理分布2. 草原的生态环境3. 草原类型及其特点4. 草原保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 答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给出合理建议。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4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3通过课堂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3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2将课文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1.导入新课1.1教师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1.2学生分享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2.课文朗读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文讲解3.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4.课堂活动4.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4.2课堂表演: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提高表达能力。

5.写作训练5.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我的草原之旅。

5.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3.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仍需加强指导,以提高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学生分享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课文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五年级草原教案(3篇)

五年级草原教案(3篇)

第1篇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生字词卡片3. 绘画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草原的美丽风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吗?草原上有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草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草原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草原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草原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丽的草原》,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主要描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师点评。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三、绘画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草原的画面。

2. 学生自由发挥,绘画自己的草原作品。

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草原的特点和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草原课件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草原课件

自由、无拘无束……
“洒脱”这个词 结合上下文来看 可换成什么词?
从哪些语句看出“草 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深读感悟
热情 迎接、 激情 相见、 盛情 款待、 尽情 联欢、 深情 话别
重点解读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 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再见
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省。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欣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第二课时
重点讲解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 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 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 忽飞忽落的小鸟。
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 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 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词语讲解
洒脱: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迂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词语讲解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草原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走进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
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 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 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 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 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 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 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1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1


7.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 但有一 段时间 ,给商 汤王做 的饭总 是太淡 或太咸 。问及 此事, 他在解 释时借 机阐述 了自己 的治国 主张: “做菜 既不能 太咸, 也不能 太淡, 要调好 作料才 行。

8.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 所,人 们在用 餐之余 互相交 换诗作 、文章 和乐谱 。

2.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 理开发 的具有 虚拟质 地感的 触屏, 它的虚 拟质地 感让人 感觉还 不太自 然,有 待进一 步完善 。

3.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 尾鳍高 高举出 水面, 正对着 大风, 以便像 船帆似 的,让 大风推 着它们 ,得意 洋洋地 “驶” 向海岸 。

4.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 俗的约 束而无 所畏惧 ,而这 种约束 对于大 多数成 年人而 言通常 似乎又 很难超 越。

5.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 世界, 这时同 母亲的 关系就 失去了 一部分 休戚相 关的重 要性, 而同父 亲的关 系开始 重要起 来。

6.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 在宴会 中表现 得体代 表一个 人的修 养。胡 司德认 为在这 些方面 剑桥大 学的正 式高桌 晚宴和 中国的 宴会很 相像。
(热情好客)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 1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 1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 明天继续加油!!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 1
《草原》ppt完美课件人教部编版语文 1

1.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 手机将 极大地 丰富人 们的触 觉体验 ,使人 们对虚 拟事物 的操作 跟操作 真实物 体毫无 差别。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一、教学内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包括草原、牛羊、小河、远山等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2.句子的学习与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理解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3.课文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难点:通过阅读理解,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理解生字词。

3.句子理解: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4.课文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进行背诵练习。

5.阅读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草原牛羊小河远山美七、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草原的美学欣赏,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1《草原》课件幻灯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1年级上册《草原》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朗读与感悟。

具体章节为《草原》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长句子理解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感悟、文章大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解析生字词,讲解长句子,指导朗读技巧。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为例,进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6. 课文感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生字词:采用田字格书写,规范美观。

2. 重点句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突出重点。

3. 课文结构:用箭头表示课文脉络,清晰易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2. 答案:课后练习答案将在下一节课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草原相关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草原题材的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书写2. 课文朗读与感悟3. 长句子的理解与语法讲解4. 课文结构的把握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书写生字词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草原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说明一、基本情况课件《草原》共有幻灯片27张。

其中,第1张出示科目、课题、作者及制作日期;第27张结束教学任务;第2张展示教学过程;第3-26张为教学内容。

该课件的27张幻灯片之间具有速度和声音的切换效果,其中,尤以第18-26张的声音效果明显,采用了与图片内容相关的声音,如动物叫声(马、牛、羊、鸟的叫声)和水流声。

为了能够自如地从一张幻灯片切换到另外一张幻灯片,课件《草原》中采用了较多的超级链接,并且都有屏幕提示文字。

凡是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均为链接对象,另外还有图标,单击即可打开所链接的幻灯片。

二、图标说明:图标1:图标2:图标3:三、其他:游览须知若干名同学组成一个参观团,以朗读的形式游览草原。

(声音图标)单击之后播放音乐或声音。

(超级链接对象)链接到下一张幻灯片。

(超级链接对象)链接到第2或第4张幻灯片。

游览任务你觉得草原上的哪一、些景物最美,为什么?二、选一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介绍你的感受。

默读,思考:我的观点:讨论,交流: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作者主要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请划出有关词句读一读)??我的观点:作者看到了草原奇丽的景色。

他是抓住天空、小丘、平地和羊群来写的,因为这些事物能够显示出草原的特色。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初到草原?幻灯片、、、看到的美丽景色。

、中的文字内容之间具有“计时”效果(延迟0.5秒)。

如在使用时还有什么问题,可参照“演讲者备注”。

第二篇:多媒体课件使用说明多媒体课件使用说明设计人钱欣课件名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制作过程:1、选择教学课题,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3、脚本创作,课题选定后,写出文字稿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4、素材准备(文字素材、图像素材、声音素材、动画素材)5、课件制作教具特点:(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诱发并保持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如:利用图片让学生感到诗中的离别之情。

(二)、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黑板上采用粉笔进行教学,费时耗力。

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这些信息扫描进电脑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音、像、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

这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加大了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

上课时,只需轻点鼠标,教学内容便逐个展示出来,教学节奏大大加快。

虽然教学内容比平时多了将近一半,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利用网络的综合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多媒体教学能将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教学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综合处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或教材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信息量少、知识面窄,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知识就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

而网络资源丰富、综合性强,并且它还能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教材抽象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依托具体的表象展开,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

多媒体教学能将文本、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教学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综合处理。

此外,网络资源的综合性还有利于教师采取“多点”教学,即通过“问题”辐射多学科知识;而学生则可依靠网络搜集资料多角度地求解,它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资源的综合运用,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放射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既可以把枯燥无味的课文知识变为主动有趣的获取新知,让学生寓学于乐,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运用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西洋中心小学甘岱昌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

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草原》PPT课件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

可能唱什么歌?(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

(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

“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欲”,是“将要”的意思。

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

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

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4、指名读第四段1)思考、讨论: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