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P14)

1、名词解释:

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

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抗原(P33)

1、名词解释

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

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

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

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

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应具备两种特性:

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

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第三章抗体(P61)

1、名词解释

①Fab:木瓜蛋白酶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

结合片段建成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Fc段。

②Fc:同上

③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

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2、思考题

①Ig(immunoglobulin,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什么特性来分类的?各自的功

能有何差异?

②体液免疫应答与抗体产生规律有什么联系?

第四章补体系统(P88)——此章为重点

1、名词解释

①溶膜复合物: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的产物,补体的溶膜途径形成溶膜复合物。

②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

的吞噬作用。

③补体受体Ⅰ型:CR1,CD35,又称C3b受体

④补体: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解答题

①补体通过多条途径活化的生物学意义如何?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

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MBL途径被活化后,可在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由于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而,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

(二)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调理作用又称促吞噬作用,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2,CR3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清除免疫复合物

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I)的RBC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

(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四)炎症反应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器官痉挛等的作用;

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

C2a具有激肽样作用: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作用。

(五)免疫调节作用

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例如,C3d,Ba,Bb等片段对B细胞的功能可产生调节作用;C5a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的产生等。

第五章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P119)

1、名词解释

①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②T细胞抗原受体(TCR):它是T细胞对抗原特异识别和结合的受体蛋白。每个T细胞表面

大约带有30000个受体。它是由两条不同的肽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即二聚体αβTCR 或者二聚体γδTCR。

③整合素(integrin):整合素是细胞粘附分子,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它能促进细胞与细胞

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整合素是细胞表面分子的一大家族,大约有30多个成员。

④协同刺激和协同刺激因子: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关的分子,协同参与B细胞活化剂免疫

应答的一类分子。

2、思考题

①哪些免疫细胞有呈递抗原的功能?抗原呈递与哪些分子的功能有关?

答:可分为专职APC和非专职APC。专职APC是指一类特化的细胞,他们具有摄入、加工、处理、提呈胞外抗原,激活CD4+T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这类细胞必须表达

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专职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细胞。通常情况下则表达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的细胞称为非专职APC。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138)

1、名词解释

①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具

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②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移植中能引起迅速而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抗原,是MHC基因编

码的产物。

2、思考题

①你认为MHC限制性有哪些内容?并说明其生理意义。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

MHC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细胞免疫相互识别,对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遗传限制等。(参与对抗原的处理;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

②以MHC、抗原及TCR为例解释它的多态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MHC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MHC多态性意义:

(1)赋予种群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2)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使MHC成为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4)增加了寻找合适同种器官移植供者的难度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P172)

1、名词解释

①Antiserum:抗血清,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

抗血清。

②Hybridoma technique :杂交瘤技术,即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泌抗体

但不能长期培养的B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肿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可长期传代培养。

③scFv:单链可变区片段,是为了提高抗体小片段与抗原的结合能力,在V H和V L之间插

入15~20个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链,使之成为单链可变区片段。

④Mancini沉淀:单向扩散法沉淀,将适当浓度的抗体混于琼脂(0.8%~1%)中,琼脂凝固

后,打成小孔,加入抗原,抗原由小孔开始向周围扩散,并在小孔周围合适的位置形成沉淀环。

⑤Ouchterlony沉淀:免疫双扩散沉淀法,在琼脂板中抗原和抗体分别从相邻的孔中向四周

扩散,在抗原孔和抗体孔之间二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沉淀线的沉淀方法。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P189)

1、名词解释

①抗原呈递细胞(APC):是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肽通过MHC分子复合表位形式

呈递抗原信息的所有细胞。

②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g):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主要由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及自身分子突变的抗原等。

③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二信号即

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2、思考题

①试比较内源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加工、呈递及效应过程的差异。

a、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递给CD4+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经吞噬或吞饮作用,被APC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酸性环境中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称为抗原肽。内质网中合成的MHC-Ⅱ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后,由分泌小炮携带,通过与吞噬溶酶体融合,使抗原肽与小泡内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表达与APC表面,可被相应CD4+T细胞识别结合。)

b、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递给CD8+T细胞识别。

(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自身合成的抗原,如肿瘤抗原和病毒蛋白抗原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生成后,可被存在于胞质中的蛋白酶体,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LMP)降解成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与热休克蛋白70/90在胞质内结合后,静抗原肽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通过加工修饰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抗原肽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入高尔基体再通过分泌小泡将其运送到APC表面,供相应CD8+T细胞识别结合)

②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与抗体介导的免疫杀伤各有哪些途径?

答: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B细胞产生抗体,由于抗原或半抗原入侵刺激机体而在细胞中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可逆、非共价、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使抗原失去活性。

第九章免疫调节(P226)

思考题(自己再酌情整理补充)

①刺激T细胞分裂增殖的白细胞介素有哪些?如何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白细胞介素—1(IL—1)、IL—2、IL—4、IL—6、IL—7、IL—8、

IL—9、IL—10、IL—15、

②刺激B细胞分裂增殖的白细胞介素有哪些?试试说明他们的免疫应答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1(IL-1)、IL—4、IL—5、IL—6、IL—10、IL—11IL—13、IL—14、

第十章感染免疫与疫苗(P287)

1、名词解释

①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的抗原

②超敏反应: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的

特异性免疫应答。

2、思考题

①详细叙述超敏反应的四种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异源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其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亦快,通常不遗留组织损伤,其发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由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与不提途径中的一些成分及各种效应细胞相互作用,造成这些细胞核组织的损伤。实际上,这类超敏反应是依赖于抗体的细胞毒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因此又称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又称为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刺激以后12h以上才发生的超敏反应。

②四种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有何不同?

看书去总结吧。。。

③你曾经在生活中遇到哪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8.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antigeni 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9.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4.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iotype, Id)。27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mediated-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3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K?hler和Milstein将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系即杂交瘤(hybridoma),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 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44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功能。53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54.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位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55.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5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64.MHC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HLA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6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6.HLA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67.锚定残基: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73.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链基因的表达。λ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κ轻链基因之间的排斥,λ轻链和κ5.同种型排斥:种型排斥是指74.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增殖过程中,每次细胞分裂,BCR可变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导致BCR的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78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层,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 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细胞,而不能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79.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识别,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而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能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强的应答,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80.T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TCR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3组成。87.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90.抗原处理: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 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处理。91.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104.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等)的效应。106.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 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之间受MH CI类分子限制。107体液免疫: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111 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 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10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13同种型转换: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 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177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78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血液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sPRR),主要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白。12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126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127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133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育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反馈性上调和下调免疫系统功能,将免疫应答控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 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4)、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5)、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书:指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体(或抗原)与不同抗原(或抗体)发生的反应。Ppt: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一般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种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自身因素: (1)异物性(foreignness):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P14) 1、名词解释: 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 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抗原(P33) 1、名词解释 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 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 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 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 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应具备两种特性: 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 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组成成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来评估健康状况 的方法。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免疫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的 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等。本文将介绍一些常 见的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一、抗体检测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通过检测抗体的存在和量来评估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应答情况。常见的 抗体检测包括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 印迹)等。这些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抗体,例如HIV、肝 炎病毒等,并可用于确认诊断和评估治疗的效果。 二、免疫球蛋白检测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帮助中和细菌毒素、 清除细菌和病毒等。免疫球蛋白检测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常见 的免疫球蛋白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 疫球蛋白M(IgM)等。这些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应答情况、诊断免疫缺陷病、监测免疫治疗的效果等。 三、细胞免疫学检测 细胞免疫学检测是一种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方法。常见的细胞免 疫学检测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细胞毒性检测、细胞增殖试验等。这些 检测可以评估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和应答情况,用于诊断免疫相关疾病、评估治疗效果等。

四、炎症指标检测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和损伤的一种典型反应。炎症指标检测可以评 估免疫系统对炎症的应答情况。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感染和炎 症性疾病的程度、监测治疗效果等。 五、过敏原检测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过度应答一些外界物质的情况,例如花粉、 食物、宠物等。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引发过敏反应的具体物质,以便 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常见的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划痕试验、血清IgE测定等。 六、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检测 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应答的一种疾病。自身 抗体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类型和进展情况。常见的自身抗体 检测包括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抗甲状腺抗体等。 综上所述,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免疫系统功能状态来评估健康 状况的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检测、细胞免疫学检测、炎症指 标检测、过敏原检测和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检测等。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医生 诊断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掌握: 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 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 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 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 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掌握: 1、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 2、免疫器官的分类和功能。 一.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P14页 骨髓的功能—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器官。 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1.TCR功能性成熟; 1.血细胞生成场所 2.T细胞识别自身MHC分子; 2.B细胞成熟的场所 3.大部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性;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再次应答)。 4.T细胞发育成熟:CD4+,CD8+T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及其胸腺造血微环境:胸腺基质细胞(TSC)成决 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定T细胞分化、增值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 (二)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系统)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4章补体系统 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 2、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P因子 MBL途径:MBL、MASP 共同成分:C3、C5-9 ②调节分子 ③受体成分CR 3、补体的理化性质 ①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②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③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④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补体需要-20℃保存。 4、补体活化的途径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1) ⏹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 IgG的CH2、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 ⏹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 ⏹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 经典激活途径(2) Ag-Ab 复合物→C1q 活化→C1r 活化→C1s 活化 *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 •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 •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 经典激活途径(3) C2b 旁路激活途径(1)

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 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旁路激活途径(2) 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 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 ⏹膜攻击复合体 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C5b6789n,C5b-9n ⏹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 细胞导致细胞崩解。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疾病的科学。它探究了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免疫学基础。以下是对免疫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由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淋巴组织器官等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2.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B细胞和T细胞则负责产生抗体和杀死感染的细胞。 3.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抗体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结合病原体并标记其进行消灭。细胞因子是一类信号分子,能够调节和协调免疫细胞的功能。补体是一组蛋白质,能够直接杀死病原体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4.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即一旦免疫细胞接触到特定的病原体,它们就能够记住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这种记忆使得人体在再次感染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抵抗。

5.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防御反应。免疫应答包括先天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先天免疫应答是非特异性的,由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介导。获得性免疫应答则是特异性的,由B细胞和T细胞介导。 6.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容忍,避免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的失调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7.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自身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的过程。它能够平衡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避免过度炎症反应或免疫抑制。 8. 免疫疫苗 免疫疫苗是通过引入弱化或死亡的病原体或其抗原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疫苗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传染病的作用。 9.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所导致的疾病。免疫缺陷病可以是先天性的,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也可以是后天获得性的,如艾滋病。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1.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是指机体通过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过程。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中枢免疫器官是T、B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6.淋巴细胞妇巢:成熟的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归巢。 7.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抗原是指能够与T、B细胞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8.半抗原:半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9.表位(AD):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10.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存在着的共同抗原,最初由ForSSn1.an发现,又称为Forssman抗原。 11.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2.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APC和Th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绝大多数的天然抗原属于TD-Ag。其特点是均为蛋白质抗原,分子量大,结构复杂,表位种类多,含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但每种表位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13.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1-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的辅助的抗原。其特点为分子量大,分子结构呈长链,含有B细胞表位,单一且重复排列,能够与多个BCR交联,单独激活B细胞。 14.抗体的概念: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5.可变区:H链和1.链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较大,称为可变区(V区),H链和1.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1.O 16.超变区:VH和V1.中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更大,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VR)oVU和V1.的6个HVR组成了1g的抗原结合部位。 17.互补决定区:HVR与抗原表位在空间结构上互补,故又称之为互补决定区(CDR)o 18.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免疫球蛋白V区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V区主要发挥中和作用,可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其HVR(CDR)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免疫球蛋白通过其V区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结合后,可产生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等作用。 (2)免疫球蛋白C区的生物学活性:激活补体,结合细胞一一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1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粘膜、免疫调节作用。 19.ADCC:当1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等杀伤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 效应。 20.调理作用:1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Fe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21.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1)1gG:占血清1g总量的75%-80%,以单体形式存在;1gG主要由脾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为再次免疫应答时的主要抗体;半衰期约23天,在所有免疫球蛋白中半衰期最长;在人类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 (2)1gM:是初次免疫应答时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可在胚胎晚期合成,脐带血1gM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 抗原 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 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 2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E。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λ和Κ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 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免疫学常见知识点

免疫学常见知识点 1.免疫是免疫识别“自我”和“非己”抗原,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或病理性反应。 2.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3.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自稳功能: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3)免疫监视功能: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细胞。 5.免疫细胞:NK细胞+B细胞+T细胞+其他(嗜酸性粒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等)。 6.固有免疫:固有性(或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模式识别受体等,无免疫记忆。 7.适应性免疫:活动性免疫,需要抗原激发,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产生记忆细胞。 8.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9.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10.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11.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称之为表位。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特异性。 12.T细胞抗原表位:T细胞受体TCR,必需MHC分子参与。 13.B细胞抗原表位:B细胞受体BCR,无需MHC分子参与。 14.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CD40、CD80和CD86、CD20、CD22、CD32。 15.B淋巴细胞的功能:(1)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2)B细胞的次要功能是向T细胞提呈可溶性抗原。 16.BCR是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膜型免疫球蛋白(mIg)。 17.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淋巴细胞及其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18.黏附分子功能:提供T、B细胞活化时的协同刺激信号。介导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 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 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 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 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 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

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 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途径 ( 1)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 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CD8+T(杀伤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 CD4+T作用:有CD4抗原,Th能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辅助B细胞体液免疫和T细胞细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摘要: 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 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 5.免疫学的应用 正文: 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从而维护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是指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如输血时血型不同的血液。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 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适应性免疫则是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功能包括: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和衰老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 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和肿瘤免疫病等。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组织相容性差异,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移植物。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肿瘤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能力不足导致的,如肺癌、乳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和兽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免疫学研究用于诊断和治疗免疫性疾病,如利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病,利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在生物学领域,免疫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体的免疫机制和进化过程。

初中生物免疫知识点精华归纳

初中生物免疫知识点精华归纳 免疫是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御机制。对初中生物来说,免疫知识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初中生物免疫知识点的精华归纳。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是我们出生时就具备的,它包括皮肤、黏膜、胃酸、淋巴细胞等。获得性免疫系统是通过接触到外来病原体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它包括淋巴细胞、抗体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当外来病原体侵入我们的体内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如产生抗体、释放化学物质等,以消灭病原体并防止其再次侵入。 3. 抗体的作用 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通过特异性地结合病原体来中和其毒力或标记其以便其他免疫细胞消灭。抗体是免疫系统特异性的标记,有助于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病原体。 4. 白细胞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负责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主要的白细胞有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细菌和病毒;T细胞能够识别和破坏感染了细胞的病原体;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 5. 免疫记忆

获得性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的功能。当我们初次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后,免疫 系统会将其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某种疾病后会对其具有长期免疫力。 6. 疫苗的作用 疫苗通过引入微量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来激活免疫系统,让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 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这样,当我们真正面对该病原体时,免疫系统已经准备好了,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7. 免疫相关的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包括过敏、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过敏是免疫系统对一些普 通物质产生异常过度反应,如花粉、尘螨等。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如艾滋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8. 免疫系统的保健 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包括均衡饮食, 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避免疲劳和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等。 初中生物免疫知识点的精华归纳如上所述。通过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 及免疫记忆、疫苗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同时,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免疫知识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初中生物学习和生活中的健康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