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关系

土壤生物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关系

土壤生物与土壤团粒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团粒结构是指由土壤颗粒、有机质、胶结物等聚合而成的较大的团粒状结构。土壤生物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维持和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壤生物通过其活动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等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出黏土胶粒与有机质结合产生的胶质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起到胶结土壤颗粒的作用,促进团粒的形成。

其次,土壤生物能够帮助维持土壤团粒的稳定性。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分解有机质,产生胶质物质和胞外多糖等黏合剂,能够将土壤颗粒黏合在一起,增加团粒的稳定性,防止团粒的破碎和破坏。

此外,土壤生物还可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某些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等)的活动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改变土壤的密实程度,有利于土壤团粒的形成和维持,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

总的来说,土壤生物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壤生物通过其活动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维持团粒的稳定性,并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来进一步发展和生存。同时,土壤团粒结构提供了土壤生物活动的基础和环境,为土壤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因此,保护和提升土壤生物的生活环境也是维护土壤团粒结构的重要手段。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 (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 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 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 料。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 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 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 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 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 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 于1913 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 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

土壤学基础

土壤学基础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10-13 13:23:35 阅读:801次【字体:大中小】 土壤学基础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简单地说,土壤就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一概念重点阐述了土壤的主要功能是能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所处的位置在地球陆地的表层;土壤的物理状态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具有孔隙结构的疏松表层,尽管土壤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以下性质;1、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具有独立的发生、发育的过程和规律,有特特殊的形态、组成、结构和层次构造。2、土壤是多空多相系统。土壤中有空气、水、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等,空气和水主要存在于复杂的土壤孔隙中。3、土壤具有垂直分层性。土壤形成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层次,使土壤具有垂直分层性。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称为土壤圈,土壤圈覆盖于地球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接面上,成为其它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纽带,又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它对各圈层的能量、物质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在土壤圈内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都是现在和过去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反映。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各圈层的演化和发展,乃至对全球变化产生冲击作用。所以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

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土壤圈具有5个特点:1 土壤圈是地球上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场所。2 土壤全是最活跃的具有生命物质的圈层。土壤圈与生物圈密不可分,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王国和基因资源库。土壤圈具有记忆功能。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气候、生物、岩石矿物组成、土壤发生过程与性质都会在土体中留下‘‘烙印”,如各种生物化石、沉积层、此生矿物以及新生体等。4 土壤圈具有时空特征。土壤圈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时间的演变特征。5 土壤圈具有再生特征。 利用土壤圈的概念,可以从整个地球的尺度和圈层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土壤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使我们可以了解土壤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变化对全球变化地影响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未来的影响,解决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对于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活动,土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力。土壤资源和水资源、大气资源一样,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土壤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1 土壤资源是再生资源 土壤资源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只要科学的用养土壤,不断补偿和投入,完全有可能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利用。所以,土壤资源与煤炭、石油、矿石等非再生自然资源有显著区别的自然资源,可以永续利用。 1.2.1.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是陆地的表层物质,而陆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我国的土壤资源十分短缺,

土壤基础知识图文版

土壤基础知识图文版 01 — 土壤的基本结构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结构,具有给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和水肥的能力,该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 土壤物质组成状态 土壤各物质组成比例 02 —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颗粒除了砂土外,一般不是单独颗粒存在,而是多个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聚合体,根据大小、外形不同分为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其中团粒结构多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 土壤团粒结构是指土壤微小矿物质颗粒与大分子有机质(腐殖质、多糖类化合物)通过多价阳离子(钙、镁、锌等)连接团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疏松多孔的土壤结构。 表现为团粒间为大孔隙,具有疏松透气的特点,团粒内为小孔隙,具有保肥保水的特点,是是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一种土壤结构。 如果把土壤矿物质被称为“土壤骨骼”, 土壤有机质就被称为“土壤的肌肉”, 多价阳离子被称为“土壤的筋”, 土壤中的水分就相当于人的“血液' 土壤中的空气就相当于人的“呼吸' 土壤中的生物菌就相当于人的“肠道菌群',是生命的驱动力。 就像人一样,只有肌肉发达,人的力量才强大,同理只有“土壤的肌肉”——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才肥沃,例如东北的黑土地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土壤肥沃。 03

— 土壤分类 土壤分为: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04 —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水、肥、气、热)等因素的能力,只有这些因素最大程度满足植物要求,才能保证植物获得丰产。 05 — 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1、保水性好——是作物生长的“小水库” 团粒结构内的毛细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进入并保存在毛细孔隙中,形成一个个“小水库”。 雨后天晴或干旱季节,表层团粒因失水而收缩,隔断了上下相连的毛管联系,形成了隔离层,减弱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消耗,具有“保水抗旱”的特点。 2、疏松透气 团粒之间孔隙较大,多余的水分沿团粒间的孔隙渗入到下部土层,所以大缝隙内依然储存和流通者空气,使得土质疏松透气,便于耕作,根系易于生长,种子易于发芽出土,出苗整齐。 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所以团粒结构既能保水抗旱又能疏松透气,有效的协调了水分和

资料: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成分

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组成的体系。土壤的基本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这些组成成分在土壤中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 矿物质颗粒构成土壤的基本骨架,腐解的有机质包在矿物质颗粒表面,形成不可分割的复合体。空气中的水汽占据着孔隙,并经常处于相互消长之中。固体物质中含有颗粒状的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和活动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矿物质一般占土壤总重量的 95~98%,有机质占土壤总重量量的1~5%。 在土壤固相物质的颗粒之间存在着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其中充满了液体和气体。液体就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其中溶有离子、分子及胶体状态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气体就是土壤中的空气,它与大气成分基本相似,但二氧化碳比大气多,而氧气却较少,水汽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动态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壤团聚体的总称。各种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除质地为纯砂者外,各级土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常由于种种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片或土块。 不同土壤或同一土壤的不同层次,其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性质都是很不一致的。这些结构体表现出的特征,是土壤的内外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 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松紧和孔限状况,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幼苗出土、扎根的难易程度。因此,土壤结构体是调节土壤肥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土壤结构体按其形态和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不良结构体,有块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和柱状或棱柱状结构体;2.良好结构体,又称团粒结构体或粒状结构体。土壤胶结成团块,形状似立方体或球形,其结构单元沿长、宽、高三轴呈均衡发展,直径范围一般为0.25~10毫米,其中以1~3毫米最为理想。团粒结构体是调节土壤肥力的基础,每一个小团粒就像一个水库和一个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较高。 土壤的成分 一般来说,土壤是地球的最上层,我们在其上挖、犁,植物在其上能生长。土壤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一个地区土壤的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和降雨、地形、水在本地区的运动、矿产成分和形成土壤的岩石碎片、栖息在土壤里的动物、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附近的人类活动等等。这些变化的因素使得每一种土壤具有特殊的混合成分。大部分土壤是如下物质的混合物:

华师大 科学 七下 第四章 土壤 知识点

第四章土壤 4.1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1、土壤是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固体土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左右。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成,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可提供氮以外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主要养分。 3、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死亡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残体,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质在土壤中呈黑色的小颗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 4、土壤矿物质中,各种粗细不同的土粒混合在一起,表现出土壤的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的不同,可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5、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各种结构。其中以团粒结构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最有价值。 6、由于团粒结构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具有良好的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对养分的保蓄和供应。 7、肥沃的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农业土壤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4.2土壤与植物 1、土壤是陆地植物生存的场所,绝大部分植物固着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质,植物扎根在土壤中,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养料和空气。 2、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和进行呼吸,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 3、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溶于土壤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 4、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植物关系密切。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分、空气和肥力等都能得到协调,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5、土壤原本含有植物所需的磷、钾等可溶性无机盐,由于雨水的溶解而流失,

土壤团粒结构的秘密

土壤团粒结构的秘密 在农业生产中,一块地的庄稼长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高低。至今在农村地区,很多村庄的农田还根据土壤的肥沃情况,划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其中一等地是最好的农田。 人们为农田划分等级的依据主要看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用农民朋友的话来说,那就是一等地比较肥沃,庄稼长的好产量高。如果让他们解释这块地为何比较肥沃,他们只知道这块地比较有“劲”,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讲的清楚其中的原因。 我们知道,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里面富含众多的营养成分供给作物吸收。肥沃的土壤中供给作物的养分比较多,作物产量和品质自然有所提高。 黑土地 通常肥沃的农田,土壤会呈现黑褐色,脚踩上去松软透气。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黑土地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全世界一共只有四块黑土地,分别位于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乌拉圭的潘帕大草原以及我国的东北平原。 黑土地十分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里面含有的有机物是一般土地的十倍以上,这些有机质为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有“劲”还是没“劲”。 土壤团粒结构的组成 土壤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岩石经过风吹雨淋日晒慢慢风化而成。含有各种矿物质、动植物残体形成的有机质、各种微生物、水、空气等。根据组成物质形态的不同,分为固体物质、液体物质、气体物质。这三种物质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为作物生长提供必备的生存条件。 土壤存在多种结构体,譬如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构等。块状结构外形不规则多存在于黏重、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而片状结构呈水平薄片状,多存在于农田耕作层、压实的土壤等。无论是块状结构、柱状结构还是片状结构,这类结构的土壤均不利于透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五章土壤总结

七年级下册科学《土壤》总结 1、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由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组成; 2、土壤的主体是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约占土壤体积的50%;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的95%左右,它可为植物提供氮等生长所需的各种主要养分; 3、腐殖质的要来源是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死亡后遗留在土壤的残体,还有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小颗粒,使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4、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黏土和壤土三类;其中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是壤土;土壤的结构中团粒结构是最理想的、最明价值的结构; 5、肥沃的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6、土壤可为植物提供水分、养料和空气;同时植物的根又能起到保持土壤等重要作用; 7、植物生长的温度一般在0-35 ℃,在这个范围内,温度升高时植物的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缓慢,因此不同的温度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 8、土壤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溶于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

9、土壤水的有效利用和调节,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改良土壤的重要环节;农业上常采用施肥的方法来补充土壤中损失的无机盐; 10、土壤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我国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壤,加剧了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荒漠化;造成土壤污染等需要防治的环境问题; 12、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目的是提高全球公民对荒漠化的危机感和防范意识; 13、水土流失是土壤在水的侵润和冲击下,发生和松散,并随水流散失的现象;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为严重; 14、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包括: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等生物措施以及其他工程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 15、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大量使用农药、大量使用化肥或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牲畜的排泄物和生物残体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都可污染土壤;防治土质的恶化一定要从源头上禁止未经处理的汗水灌溉农田,同时采用排水、深翻土地等方法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16、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7、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完整word版)土壤学论述题

土壤学论述题 江西农大 1、试题内容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2、试题内容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可以经过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成土母质的形成大致经过4个阶段:(1)碎屑阶段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物理风化占优势,化学风化不明显,只有氯和硫元素发生移动,母质中主要是碎屑物质,其成分基本上与母岩一致。(2)钙积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氯和硫已淋失,Ca、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有些钙游离出来,形成碳酸钙,往往沉积在碎屑孔隙内,母质呈中至碱性反应.黑钙土、栗钙土等土类的发育就停留在这一阶段。(3)酸性铝硅阶段(硅铝化类型)这一阶段的母质中Ca、Mg、K、Na都受到淋失,同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中的硅酸也部分淋失,母质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或红棕色为主,黄棕壤及部分棕色成土母质的发育至此阶段。(4)铝阶段(富铝化类型)这一阶段母质中的盐基和硅酸全部淋失,残留的只是硅和铝的氧化物,形成鲜明的红色,母质呈酸性至强酸性。我国华南的红壤、砖红壤的成土母质发育至此阶段。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生物地理学部分 名词解释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P1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P5 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P6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P54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P60 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P60 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P64 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P76 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P76 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P80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P142 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P142 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P199 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P20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P239 简答 第一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P10 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为 趋同进化、趋异进化P11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P16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P17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 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P23 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哪三类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P34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第二章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含答案详解

植物及土壤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志;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化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答案:土壤肥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岩石风化后植物营养(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即砾石、砂和粘土,占土壤成分的95%。 有机质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受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而成腐殖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很多,1克土壤中可达几千万到几十亿个。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补给源,也是植物碳素的来源,并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灌溉水和水气凝结。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生长,土壤水分少时,植物就生长不好或枯萎。 土壤空气的成分基本上及大气相同,含有二氧化碳较多。在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的作用下,能把空气中的氮不断固定和释放,供植物吸收。土壤空气对种子发芽和根系发育有影响。土壤通气好时有机质分解快,作物抗病能力增强。)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 物数量很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适宜多种微生物生长。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3)土壤湿度可用干旱、比较干旱、比较湿润、湿润加以描述。土壤干旱或湿度大都对植物和土壤生物不利。 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5大类群。是土壤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空气 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为10%-12%(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1%左右,大量使用有机肥的土壤,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2%。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水分 适量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能改变植物的 ,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的。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等编著),课后思考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 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 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 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 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 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

土壤学知识重点

1. 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减,土壤比重也在发生变 化(对) 2. 表层土壤比重一般小于底层土壤(对) 3. 粘质土孔隙度大但通透性差,而砂质土孔隙小但通透性强(对) 4. 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反映在土壤孔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 5. 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错) 6. 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错) 7.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 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错) 8. 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d pHKCl v pHNaAC对) 9. 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 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对) 10. 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对) 11. 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 在酸性环境(错) 12. 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对) 13. 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错) 1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 列生化反应(对) 15. 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错) 16. 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 程是矛盾对立的(错) 17.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对)18. 土壤 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错 ) 19. 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错) 20. 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 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对) 21. 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 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 22. 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 区(对)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属、土种、亚种 土壤发生学观点的创始人是:道库恰耶夫,提出了 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分的来源,植物靠吸 收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来滋养,植物长期吸收土壤中 的养分,会使土壤中的矿质养分越来越少,为了弥 补土库养分储量的减少,可以通过施用化肥或轮作 的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 变。 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 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 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 物。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特点: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在五大成土因素 作用下构成,可再生,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是一 个多分散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和空间位置,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转化。土壤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1. 土壤是植物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是 农林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突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断的 供给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 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四大肥力要素:水、肥、气、热土粒:土壤中的固 体成分,指岩石、矿物在分化的过程中及成土过程 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常指矿物质土粒 土粒的存在形式:单粒:土壤固相中单独存在的土 粒 复粒:由多个单粒聚集形成的土粒 粒级:根据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划分土粒级别 (卡清斯基制) 粒级性质:石粒:主要成分是各种岩石碎屑,与原 来岩石中的矿物种类相同,速效养分少,通透性 强,保水能力极差,一般不作为土粒研究范畴。 沙粒(1 —0、01mm:主演成分为原生矿物,养 分范围少,比表面积小,无粘滞性,粘着性,可塑 性,吸水性弱,透水性强,无膨胀性粉粒:介于沙 粒和粘粒之间 粘粒(<0、01mm:主要成分为次生粘土矿物,颗 粒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中,有较强的粘着 性、可塑性,常成土块土团,土粒间孔隙很小,通 透性大,养分含量多,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土壤粒 级中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土壤重量的 百分比。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的划分:以粘粒含量为主要保准,沙土及 壤土类<15% 粘壤土类15%—25% 粘土类> 25%当粉粒含量>45%加粉质,当沙含量55% — 85%加沙质,>85%^为壤沙土,>90淋为沙土。 如何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1、增施有机肥2、客土 调剂(掺沙掺粘)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4、引弘 放淤,引洪漫沙。5、根据不同质地采取不同的管 理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指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近似球状疏 松多孔的小土团。是土壤的良好结构体为什么说粒 状一一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 团粒结构体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极大量的 大小孔隙,团里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有 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团粒稳定性:机械稳定性(抵抗机械压力)、水稳 定性(浸水后不易分散)、生物稳定性(抵抗微生 物分解) 土壤结构体改造:1、合理耕作,灌溉,增施有机 肥2、种植绿肥牧草3、改善土壤酸碱性4、应用 土壤改良剂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土壤孔隙度与植物利用水分的关系:非活性孔隙< 0、002mn植物不能利用,毛管孔隙0、002 —0、 02mm植物能够利用,通气孔隙>0、02mm 水受重 力流动,植物利用低 土壤孔隙度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有机质土壤容 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质量。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固 体土粒的质量。 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固态水、气态水、液态水液态 水:重力水、束缚水(吸湿水、膜状水)、 毛管水、地下水 束缚水:只由土壤表面分子吸附的水。 吸湿水: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被紧密吸附的水分 (最大值为最大吸湿量) 膜状水:当土粒吸足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 力,可吸收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吸附在土粒表面。 (最大值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膜状水后,土壤水分不 再受吸附力的束缚,可以自由移动。 分为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最大值分别为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