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发展历程

植物源农药发展历程

一、起始阶段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某些植物具有天然的杀虫或杀菌作用。例如,烟草、苦艾、大蒜等植物被用于驱虫或杀菌。这一阶段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是基于经验,缺乏科学依据。

二、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植物源农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成分。同时,也开始了人工合成农药的研究,为植物源农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科学研究阶段

进入20世纪后,科学研究在植物源农药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现许多植物中含有对害虫具有毒杀、拒食、引诱、干扰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成为了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的候选物质。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四、工业化生产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植物源农药逐渐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植物源农药,并将其投放市场。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五、法规完善阶段

随着植物源农药的普及和应用,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植物源农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政府机构对植物源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六、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植物源农药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植物资源,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并开发出新型的植物源农药。同时,也开始探索将传统中草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植物源农药的药效和稳定性。

七、全球合作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方面开始进行广泛的合作。在这一阶段,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成为了推动植物源农药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组织制定了许多关于植物源农药的标准和规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跨国公司则通过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等方式,推动了植物源农药的全球推广和应用。

八、未来展望阶段

随着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植物源农药作为一种环保、安全的农药类型,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效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需求。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植物源农药的研发和应用也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植物源农药进行精准施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植物品种,提高其抗虫性和产量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植物源农药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植物源农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将综述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应用价值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应用价值、未来展望 一、植物源农药概述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或合成的一类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等。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环保、安全、易降解等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植物源农药也存在药效较慢、防治范围有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主要包括提取工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等方面。目前,研究者已从数百种植物中发现了数千种具有农药活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醌类等。这些化合物的药效及作用机制各不相同,部分化合物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此外,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工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而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了酶解、微生物发酵等新方法,以提高提取效率和降低成本。 三、植物源农药应用价值 植物源农药在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植物源农药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植物源农药对环境友好,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此外,植物源农药也可以用于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四、未来展望 尽管植物源农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活性成分的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新药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深入探究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制。明确植物源农药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靶标生物的生理机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药效和作用机理。

植物性农药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植物化学保护 题目:浅谈中国植物性农药的现状和进展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姓名:张艳荣 学号:13044010 完成日期:2012 年06 月29 日

浅谈我国植物性农药的现状和进展 摘要:植物性农药是指利用植物所含的稳定的有效成分,按一定的方法对受体植物进行使用后,使其免遭或减轻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为害的植物源制剂。各种植物性农药通常不是单一的一种化合物,而是植物有机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有机物质,成分复杂多变,但一般都包含在生物碱、糖苷、有毒蛋白质、挥发性香精油、单宁、树脂、有机酸、酯、酮、萜等各类物质中。由于植物性农药物质性质的特殊性,有害生物难以对其产生抗药性。另外,植物性农药对受体植物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更不容易造成药害,而且也容易与环境中其他生物相协调。植物性农药是非人工化学结构的天然化学物质,一般在自然界有天然的微生物类群对其进行自然分解,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大大优于化学农药,特别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我国植物性农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同时介绍几种应用前景比较好的植物性农药 关键字:植物性农药;合成化合物;杀虫植物 1植物性农药研究发展概况 1.1植物性农药的发展历史 植物性农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早就用菊科艾属的艾蒿茎、叶熏蚊蝇,一直流传至今。公元前7-5世纪的古籍中已有用嘉草、莽草、枚菊杀虫的记述。在《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中都不乏用植物性农药杀虫、防病的记载。17世纪后,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杀虫力较强的药用农药,其中最著名的是烟草、鱼藤、除虫菊。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早已发现楝科植物中的印楝、苦楝、川楝等具有抑制昆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活性,人们还先后发现卫茅科雷公藤,豆科槐属的苦参、大戟科的乌柏、茄科茄属的龙葵等植物均具有杀虫活性。 1.2植物性农药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植物性农药的研究面窄、深度不够,缺少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在研究内容方面,作为杀虫剂研究的较多,杀菌剂则较少,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研究的更少。基本研究模式是发现有某种生理活性的植物后,先分离出活性有效成分,确定化学结构,再以活性化合物结构作为靶标,合成该化合物,开发农药品种。如以除虫菊和毒扁豆碱为先导,开发出的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系列农药,但通过仿生合成的这些农药,实际则属于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性农药的应用现状则是发现有生物活性的植物不少,但以植物为原料开发应用的却不多。现在农药的主导仍然是化学合成农药,生物农药只占整个农药的2%~3%,而植物性农药所占的比重更小。植物性农药的发展现状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与自然界丰富的植物资源的存在显然是不相称的。

农药学发展历史

公元前(年) 1000 ·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在其著作中提到用硫磺熏蒸驱除害虫 7~5世纪 ·中国古籍中已有用嘉草、莽草、牡鞠、蜃炭灰杀虫的记载 470 ·德莫克里图(Democritus)介绍用齐墩果的阿穆克(amurca of olives)洒于植物上防治疫病(blight) 3~4世纪 ·《山海经》中有用礜石(含砷矿物)毒鼠的记载 100 ·罗马人用藜芦(hellebore)防鼠和杀虫 32~7 ·《氾胜之书》有用附子、干艾等植物防虫、贮藏种子的记载 公元(年) 25~200 ·东汉炼丹术可制造小批量白砒 659 ·苏恭的《唐本草》有硫磺杀虫、治疥的记载 900 ·唐代用砷化物防治庭园害虫 1596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砒石、雄黄、百部、藜芦的杀虫性能 1637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了砒石的开采、炼制方法及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田鼠和水稻害虫的情况 1690 ·烟草水在法国用作杀虫剂、防治梨网蝽 1800 ·高加索人已知用除虫菊花的粉末防治虱子和跳蚤 1821 ·罗伯逊(John Robertson)在英国用硫磺作杀菌剂防治植物霉病(mildew) 1828 ·波塞尔特(W.Posselt)和赖曼(L.Reimann)确定烟草的杀虫成分为烟碱 1848 ·东南亚一带居民早已用鱼藤毒鱼或作箭毒。 ·沃克斯利(T.Oxley)提出用鱼藤根粉(derris)作杀虫剂 1865 ·巴黎绿(Paris green)用作杀虫剂,1870年埃弗里(S.Avery)发表巴黎绿化学组分的论文 1878 ·伦敦紫(London Purple)用作杀虫剂 1882 ·法国波耳多大学教授米亚尔代(https://www.360docs.net/doc/8519192526.html,lardet)发现波耳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 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毒杀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等。 三萜类化合物有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印度印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它对 2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作用。三萜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拒食作用。 1. 3 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 4 番荔枝内酯 番荔枝内酯是番荔枝科植物特征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它与以往发现的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相比有较大区别 ,由 35~39 个碳原子构成化合物骨架,分子中的四氢呋喃环和末端γ- 内酯环通过碳链相连接 ,碳链上常带有羟基、酮基和乙酰氧基等。番荔枝内酯通过强烈的胃毒和拒食作用来体现其杀虫活性.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与传统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无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自然环境比较安全,对人畜安全性也高;易与其它农药混配等优点;同时,也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 2. 1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2. 1。 1 低残留或无残留,对环境影响小 植物源农药的主要成分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这些活性物质主要由C、H、O 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其固定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代谢途径。因为它们可以自动的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所以在施用后较易分解, 不会过多的残留在作物或人体内,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不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农药发展史

关于农药调查的实践报告 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发展了使用化学药品与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我们现在称这些化学药品为农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国家,远在3000年以前人们就知道用草本灰杀虫,用草熏杀蠡虫。在国外,公元前15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就使用含砷矿物粉杀虫;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诗人Homer曾提到燃烧的硫磺可作为熏蒸剂;1744年法国开始用硫酸铜消毒种子;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杀虫剂;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杀灭虱、蚤,并于1828年商品化;1802年就有了石硫合剂的记载;1807年法国的prevest偶然在一种混合物中发现了波尔多液及其类似物的毒性;1848年T?oxley生产了鱼藤根粉农药;1851年用石灰硫磺合剂杀菌;1882年发现了波尔多液的防病活性。 19世纪60年代前后,农药开始进入工厂生产,正式在市场上作为商品销售。1867年,“巴黎绿”——一种不纯的亚砷酸铜作为杀菌剂,标志着作为农药剂保护植物系统科学研究的开始。在美国,该药剂主要用于控制科罗拉多甲虫,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早在1990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的农药。 天然植物农药及无机农药时期(1860——1945年前后) 这一时期生产的农药主要是以天然植物或矿物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而制造出来的。特别是以矿物为原料来加工农药,这些农药大多数是无机化合物,也叫第一代农药。在这一时期作为商品生产和使用杀虫剂有除虫菊粉、鱼藤精、硫酸铜、硫磺、砷酸铅、氟铝酸钠等;杀菌剂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除草剂有天然植物及无机农药(第一代农药)的特点是: (1)大多数是天然产物或者是经过简单的加工而制得的农药。 (2)杀虫、防病或除草的作用对象都很单一例如,砷制剂和氟制剂都只有胃毒作用,仅对咀嚼式害虫有效;铜制剂和硫磺制剂是在病菌还没有接触到寄生植物,或在病菌侵入寄生之前作为保护剂使用的;而化钠等除草剂的作用完全是灭生性的,对农作物没有选择性。 (3)药效低、使用量大如砷酸铅、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等用量高达7.5—15 kg/hm2 [每公顷(15亩)用的农药公斤数,按有效成分计,下同]。无机除草剂的用量更大,早期用除草时,竟高达40-60 kg/hm2。故这一时期又被称为低效农药时期。 (4)多数农药多动物的急性口服毒性大,对禽鸟和鱼类亦有毒害但是,这类农药的诞生在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农药品种,如硫酸铜、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由于使用安全、防治效果好,基本上没有残留污染,而且不易诱发病虫产生抗性,至今仍作为重要的农药商品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 二、有机合成农药时期(1945——1975年前后) 以DDT、六六六为代表,农药的应用开始进入以有机合成农药为主的时期。人们把有机农药称为第二代农药。在这期间无论是杀虫剂、杀菌剂,还是除草剂、世界农药市场上都出现了大批活性很高的有机化合物品种,逐步取代过去使用的一些有机化合物,使化学农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们是以有机、有机磷和

植物源农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源农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生物制剂,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等且可降解于自然界,一般不会残留在农产品中,也不会污染环境,高效、低毒害、低残留是其突出特点,已成为农户的首要选择。现阶段已成熟应用于市场的药物种类主要有黄酮类、菊酯类、蒽醌类、萜烯类、生物碱类等,可靶向于目标物质,且对非靶向物质具有安全无残留、不产生抗体等特异性特点,且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广泛受到农业领域的认可。 1植物源农药的发现及现状 20世纪初期,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化学农药迅速崛起,逐步占据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随着有机杀虫剂(如菊酯类药物)的產生和使用,有机磷以及有机氯农药的推出,化学农药逐渐显示出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到20世纪后期,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量的问题,并开始研究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人们已经在植物资源中发现并提取了很多可以杀虫、除草甚至杀菌抗病毒的天然活性物质,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合成植物源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杀菌剂抗

病毒剂等植物源农药。这些农药由于其生物副作用小、残留少、危害少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已成为无公害农产品优先选用的农药品种。 2植物源农药的种类及数量 植物源农药现在主要分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除草剂、植物源杀菌剂和植物源抗病毒剂四种。据报道,全世界已有6300余种植物被发现具有控制甚至杀害生物的功效,其中具有杀虫活性有2400种,杀线虫活性的有108种,引起昆虫不育的有4种,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有31种,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的有384种,忌避活性的有279种,引诱活性的有28种,具有杀螨活性的有39种,杀软体动物活性的有8种,杀鼠活性的有109种;抗真菌的94种,抗细菌的11种,抗病毒的17种。 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示例 植物源农药对茶树害虫——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防治:当小绿叶蝉发生时,选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当茶尺蠖发生时,选用7.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均可取得良好药效;当这两种害虫同时发生时,选用7.5%鱼藤酮乳油800倍、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0.2%苦皮藤乳油1500倍液等均能起到控制作用。 植物源农药对巨峰葡萄的病害的防治:植物源农药新型A水剂500倍液、0.5%果圣水剂500倍液,和20%银果可湿性粉剂500

植物源农药发展历程

植物源农药发展历程 一、起始阶段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某些植物具有天然的杀虫或杀菌作用。例如,烟草、苦艾、大蒜等植物被用于驱虫或杀菌。这一阶段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是基于经验,缺乏科学依据。 二、初步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对植物源农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成分。同时,也开始了人工合成农药的研究,为植物源农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科学研究阶段 进入20世纪后,科学研究在植物源农药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现许多植物中含有对害虫具有毒杀、拒食、引诱、干扰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成为了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的候选物质。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提高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四、工业化生产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植物源农药逐渐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植物源农药,并将其投放市场。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五、法规完善阶段 随着植物源农药的普及和应用,各国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植物源农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政府机构对植物源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六、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植物源农药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植物资源,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并开发出新型的植物源农药。同时,也开始探索将传统中草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植物源农药的药效和稳定性。

农药概论

农药概论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育过程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产物及其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空及其制剂。天敌昆虫可工厂化生产或质量标准可以控制。当今世界四大难题:人口、粮食、能源、环境,我们要尽量有限度的加大投资以产生更多的效益。(一)农药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天然药物时代也成无机农药时代。 三大杀虫植物:除虫菊、鱼藤、烟草。硫酸铜可除十字花科杂草且不伤害禾谷类作物。 第二阶段:20世纪40-70年代的合成有机化学农药时代。 杀虫剂:DDT、六氯环已烷(666)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和生物农药阶段 3R问题有:Resistance(抗药性)、Resucence(再猖獗) Residuce(残留残毒)。第四阶段:基因农药阶段。 出现胃毒、触杀、熏蒸、内吸、特异杀虫剂;昆虫调节剂:杀菌剂在发病前有保护性,发病时有治疗性,在播前土壤处理有产出性;除草剂有输导型、触杀型。(二)农药是提高单位产量、确保农业丰收必不可少的物资 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黑斑病 苹果—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 梨—小食心虫,高温情况下蛀孔周围变黑称“黑膏药” 玉米—玉米螟,心叶期出现 防治方法: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⑵措施: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检疫、化学防治(三)农药的毒力和药效。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作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程度。一般,毒力是药效的基础 药效是指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对生物体综合作用结果。 死亡率(%)=死亡个数/供试总虫数*100% 校正死亡率(%)=(X-Y)/X*100% (X-对照组存活率,Y-处理组存活率) 致死中量(致死中浓度):指杀死供试生物50%个体所需要的剂量(浓度) 有效中量(有效中浓度):指抑制50%病菌的孢子萌发、菌丝或杂草生长所需要剂量 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⑴药剂包括要记得生物活性、剂量、稳定性、挥发性、湿展性、粘着性 ⑵生物体主要防治对象 ⑶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 ⑷人 (四)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农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 波尔多液:使多种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 烟草制剂:促进水稻生长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植物源农药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已成为农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定义、种类、作用机理、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将重点关注植物源农药的生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制剂加工、作用机制以及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植物源农药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农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植物源农药的种类和来源,探讨其生物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植物源农药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植物源农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这些农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通过提取、分离和纯化

等技术手段获得,具有安全、有效、低残留等优点。植物源农药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机理如下。 植物精油类农药:植物精油是植物源农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主要来源于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如薄荷、薰衣草等。这些精油通常具有驱虫、杀菌和除草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精油中的活性成分干扰昆虫的感觉器官,影响其寻找食物和繁殖的能力,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效果。 生物碱类农药: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许多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例如,烟碱就是从烟草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广谱的杀虫作用。生物碱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传导,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酚类农药:酚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例如,丁香酚就是从丁香中提取的一种酚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酚类农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导致其死亡,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萜类农药:萜类化合物是植物中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许多萜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杀菌和除草等作用。例如,菊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一、农药的发展简史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它们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农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 1. 古代农药的使用 古代农民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和病害。例如,他们使用燃烧杂草和秸秆来杀死害虫和病菌,或者使用植物提取物来制作杀虫剂。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并不具有持久性和高效性。 2. 化学农药的诞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农业的工业化和化学知识的进步,第一批化学农药开始问世。最早的化学农药是有机磷农药,如砷酸铜和砷酸铅。它们能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 3. 农药的快速发展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农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新的农药类别不断涌现,如有机氯农药(如DDT)、有机氟农药(如杀虫脒)和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这些农药具有高效、广谱和持久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4. 农药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药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发出更安全、更环保的农药成为了发展的方向。例如,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制剂)和天然农药(如植物提取物)的应用逐渐增加。

二、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我国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加。这一阶 段主要依赖进口农药,并在国内进行农药研究和生产的初步探索。 2. 自力更生阶段(1978年-2000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农药生产企业不断涌现, 农药的质量和品种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我国开始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督,制定了一系列农药标准和法规。 3. 环境友好型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农药发展进入了环境友好型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药的监 管力度,推动农药的绿色化发展。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和天然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对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农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我国农药 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断提升,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并逐渐向国际市场输出。 总结起来,农药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传统方法到化学农药的诞生,再到现代 化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阶段。我国农药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保障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加强农药的研发和管理,推动农药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简述农药的发展历史

简述农药的发展历史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中的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它们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人类农耕活动开始时期。以下将详细介绍农药的发展历史,总字数约为3000字。 1.古代农药使用(公元前4000年-公元19世纪初)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天然资源进行农作物保护。例如,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人们通过燃烧硫磺来杀死庄稼上的昆虫。此外,还有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如尼罗河流域的金合欢树提取物,被用于控制害虫。另外,人们还使用一些动物产品,如鸟粪和鱼油,以及一些有毒矿石,如砷和铜,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2.化学农药的诞生(19世纪) 随着化学知识的进步,19世纪见证了农药的重大突破。最早的化学农药之一是法国化学家帕拉西奥开发的苦杏仁酸酯,用于控制蚜虫。此后,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巴耶尔斯(Adolf Baeyer)合成了杀虫剂吡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同时,磷化物和氰化物等无机化合物也开始被用作杀虫剂。 3.有机磷农药的出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上半叶,有机磷农药成为主流。1930年代,德国化学家戈特弗里德·舒尔茨发现了第一个有机磷农药——二硫磷,它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随后,其他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马拉硫磷等相继问世,它们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机磷农药具有剧毒性,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氯氟烃类农药的兴起(20世纪中期)

20世纪中叶,氯氟烃类农药开始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是杀虫剂DDT(二恶英)。DDT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对蚊子、苍蝇等昆虫尤其有效,被广泛应用于疟疾和媒介虫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DDT的环境和生态危害,例如导致鸟类和鱼类种群锐减。1962年,美国《沉默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对DDT的广泛关注,促使各国限制或禁止该物质的使用。 5.有机氯农药的替代品(20世纪后半叶) 在DDT受到限制后,有机氯农药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对安全和高效的杀虫剂,如有机氟农药(如敌百虫)和有机磺农药(如乙草胺)。此外,还有一些低毒性的化学农药如拟除虫菊酯(如菊硷)开始广泛使用。 6.生物农药的兴起(20世纪末至今) 随着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农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物农药开始兴起。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病毒)或天然植物提取物进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这些农药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并且不易产生抗药性。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及提取自菊花的杀虫成分拟除虫菊酯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7.新型农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农药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工程技术被应用于农作物的转基因,使其具备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纳米技术也开始在农药领域得到应用,通过纳米粒子载体实现农药的控释和定向释放,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总结起来,农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农药的使用到化学农药的诞生,再到有机磷、氯氟烃和有机氯等农药的盛行,以及对生物农药的重视和新型农药技术的发展。这些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

农药发展历史

农药发展历史 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发展了使用化学药品——农药与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虽然远在3000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草木灰杀虫;1851年用硫酸铜消毒种子;1882年发现波尔多液的防病活性。 但是农药的真正大量生产和使用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在这100多年间世界农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天然植物农药和无机农药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这一时期的农药主要以天然植物或矿物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制造出来。大多数是无机化合物,也叫第一代农药。它的特点是:①杀虫、防病或除草的作用都很单一;②药效低,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大;③多数农药对哺乳动物的急性口服毒性大,对禽鸟和鱼类也有毒害。 但是这类农药的诞生,对当时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防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品种,如硫酸铜、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由于使用安全,防治效果好,基本上没有残毒污染,至今仍作为重要的农药在大量应用。 第二阶段,有机合成农药初级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这时期无论是杀虫剂、杀菌剂、还是除草剂,皆出现了一大批活性很高的有机化合物品种,逐步取代了过去使用的无机化合物,使化学农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农药称为第二代农药,又叫“高效”农药。其特点是:①作用多样化;②药效高,单位面积用量约是无机农药的十分之一;③化学性质稳定,容易产生残毒毒性,长期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有些杀虫剂高毒,在生产和使用上不安全;有些化合物具有杀虫广谱性,严重地伤害了病虫草、鼠害的天敌,导致了害虫的再猖撅。在这期间《寂静的春天》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关注,迫使不少国家停止或限制使用了六六六、滴滴涕。 同时人们提出要寻找和开发高效、低毒、低残毒的农药新品种。第三阶段,有机合成农药高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1975年前后,人们从植物体中提取出杀虫活性成分,经过化学结构测定,然后人工合成出药效很高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同时,在杀菌剂和除草剂中,也出现了一些超高效的有机合成化合物。这些农药单位面积的用量约是第二代农药的六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药效却高出五至几十倍。故有人称它们为“超高效”农药,又叫第三代农药。 目前,农药的发展已经进人到“超高效”时代。由于这类农药在农田中的用量很小,其毒性、残留、污染等问题大大地减轻了。但是它们既然对病菌、害虫、杂草等有更高的杀伤作用,故对哺乳动物仍然或多或少地会造成伤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它们对人畜的毒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由此看来,以上农药的三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农药对有害生物杀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农药发展情况

1、农药的发展史 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 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1848 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

些地区的经济..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自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0.75~3㎏/h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在当代;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六六六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如世界用量和产量最大的美国;与1970年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农业部划归为环保局管理;并把慢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列于考察的首位..鉴此;不少农药公司将农药开发的目标指向高效、低毒的方向;并十分重视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努力;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毒、选择性好的农药新品种.. 在杀虫剂方面;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类的农药被开发和应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农药的一个新的突破..另外;在这段时间内还开发了不少包括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有人把此类杀虫剂的开发称之为“第三代杀虫剂”..其包

生物农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生物农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者开始关注生物农药的发展 与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生物农药已经成为了农业增产减排、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方向。 一、生物农药的定义 生物农药是指以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农药。其主要杀虫、杀菌、杀藻等的活性成分是来自于微生物、植物、动物等自然界的生物体或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农药相比于传统化学农药来说,具有生态友好、长效、低毒性等优点,是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先进技术。 二、生物农药的发展历史 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利用一些天然的农药来保护农作物。例如在埃及,人们 利用苍蝇的寄生虫来控制苍蝇的数量;在中国,人们则是利用菊花和辣椒来制作农药。 随着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生物农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20世纪60 年代,在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第一种生物农药——杀虫菌剂。“五大发明”之一的新疆昆虫浮游细菌在80年代被发现,并开发出相应的杀虫剂。 现在,生物农药已经越来越普及,被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和疾病防治。在我国,生物农药已成为了政府重点支持的技术之一。 三、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 生物农药有以下几个发展的前景: 1. 生物农药有着广泛的植物保护应用场景。

生物农药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种植、加工、贮存等多个环节。例如现在在苹果 种植中,就广泛使用生物农药进行合理防治,有效保护苹果免受害虫和病害的侵害。 2. 生物农药具有生态友好、安全可靠等特点。 生物农药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具有生态平衡、无害性、环保节能等多个优点。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逐渐重视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 3. 生物农药市场空间较大。 目前,生物农药的市场规模比较小,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却非常广阔。随着 消费者对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增长,生物农药的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四、生物农药面临的挑战 生物农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难题。例如: 1. 生物农药的制作成本较高,生产的过程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 2. 生物农药的稳定性、储存期等技术问题,也需要不断加强研究。 3. 目前,有些生物农药仍无法完全替代化学农药,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应根据 实际情况决定使用哪种农药。 五、生物农药的发展趋势 1. 生物农药会与其他农药相结合应用。 在生物农药与其他农药和再生资源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上,会出现组合、丰富化、综合评估等趋势,化学合理性、绿色环保性、食品安全性和高经济效益可以实现有机统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场地和作物的应用需求。 2. 生物农药会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