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效果评价[摘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蛛
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随机分成二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应用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对照组只2用传统冰帽进行降温。结果从表1可观察到亚低温治疗仪有良好的降温效果,表2提示了并发症的下降。结论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能有效地降温,保护保脑细胞的作用,降低了并发症的复发率,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亚低温;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评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位于颅内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脑表浅部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再出血,死亡率较高。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多个威胁: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导致脑梗阻、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脑积水等。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根据整体化观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不失为一种值得关注和推广的方法,现将本院用HCT200G 亚低温治疗仪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6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排除脑外伤、脑肿瘤、脑室出血等情况。男43例,女17例,年龄26~75岁。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亚低温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生命体征、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采用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机温设置在9℃~5℃,帽子摆放病床时,帽口应略低于帽顶部,以便排水,空气湿度大时,易形成冷凝水,应注重及时更换枕头布套。一般治疗5 d~10 d,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将体温控制于3335℃为宜。
2 临床护理
2.1 一般护理①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②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
镇静剂和亚低温治疗;④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⑤患者入院后尽量安排于ICU病房,室内保持安静、整洁、光线柔和、空气清新,保持室内相对湿度60%~70%,相对温度20℃~22℃,定期消毒,减少探视,并注重动员家庭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参与护理,以提高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也要告之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
2.2 病情观察①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②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③生命体征监测每隔2h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低温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故应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处理。一般将体温控制于33℃~35℃,连续观察3 d及时通知医生停用亚低温治疗。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 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亚低温治疗降温和氧气吸入或来比林0.9 g肌内注射,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亚低温治疗期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可并发呼吸系统感染,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对昏迷患者采取翻、拍、吸的方法,即翻身侧卧每2 h一次,拍背使深部痰液松动,当患者咳嗽或在床边听到气管处有呼噜声时及时吸痰。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④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⑤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发症,继发于出血后5~14 d,这是出血后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2]。临床上出现脑血管痉挛时意识水平下降,并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因此,在病程的前2周要加强巡视,早发现早处理,血管痉挛1周以后,血管壁即出现不可逆性水肿坏死,此时任何处理都将无效,患者入院后应早期进行预防。血管痉挛还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3 结果
通过对临床应用的观察,显示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将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HCT200G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对照组只用传统冰帽进行降温。然后对比1.0、1.5、2.0 h后的温度,祥见表1。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并发症明显下降(P<0.05)。
4 讨论
一般而言,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普遍存在体温升高,亚低温可降低体温、
还直接降低头部降温。头部降温能使颈静脉温度迅速下降,而颈静脉温度下降比腋窝、口腔温度下降更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头部低温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抑制具有毒性作用NO、白三稀、去甲肾上腺素的生成、释放;调节损伤后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C的活性,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改善缺血后低灌注及防止过度灌注损伤[3];脑部的温度每降低1℃,脑组织代谢降低6.7%,颅内压下降5.5%[4]。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能使头部温度在0℃±2℃恒定降温温度之间,脑细胞处于“冬眠”状态,提高降温效果,使脑细胞代谢降低,耗氧量降低,减少脑细胞自溶坏死,达到保护了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抢救率,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0.
[2] 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人民卫生出版社,257.
[3] 刘冶,梅元武.电子冰帽颅脑降温仪仅对脑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60.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