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的判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曲线的判读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曲线的判读是一个热点考点,纵观这几年我市的中考试题,每年均有5%-10%的分数。

而我校学生在这种题目的失分率较大,通过我们组的共同探究,现将其归纳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望专家批评指正。

一、溶解度曲线的定义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一)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是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曲线上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溶解度曲线上面的意义
对于曲线下部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四)溶解度曲线上交点的意义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溶液质量不一定相同),如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三个量中有一个量相等,另两个量必相等。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结晶);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用蒸发溶剂并趁热过滤。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面上的点移动时溶液中相关量的分析,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饱和溶液,点向上移:加入一定量的溶质或蒸发一定量的溶剂;点向左移:降低温度。

如果要使过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中多余的溶质溶解,点向下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点向右移:升高温度。

点向左右移动时,溶剂质量不变;点向上下移动时,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

5、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饱和溶液升温(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升温(降温)点向右(左)平移,移动后,点在曲线下方以实际交点计;点在曲线上方,以温度与曲线的交点计。

四、中考题解析
1、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 D )。

[注:A从溶液
中析出时不含结晶水]
A、从N→M:先将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解析: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数,用S表示,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
里的溶解度;
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点在曲线上方表示在该温度下M溶液达到饱和,N点在曲线下方表示在该温度下N溶液未达到饱和(可过M点或N点向温度这条轴作垂线或者说溶解度轴的平行线,这样很容易理解溶液是否饱和的问题),所给选项的分析:从所给曲线知,在M点到N点的温度范围内,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且N点的温度高于M点的温度
A、先将N中加入适量固体A,可使N溶液在N点温度达到饱和,再降温,会有部分A物质析出,降到M点温度时N溶液呈饱和状态,即从N→M可以实现
B、先将N降温,从N点温度降到M点温度,N溶液将趋于饱和,再加入适量固体A可使N溶液在M点温度达到饱和,即从N→M可以实现
C、先将M降温,M溶液为饱和溶液,会有部分A物质析出,过滤,再升温,M
溶液将趋于不饱和,升到N点温度时M溶液呈不饱和状态,即从M→N可以实现D、先将M升温,M溶液将趋于不饱和,可溶解更多的A物质(溶解度增大的缘故),其蒸发掉部分水将使M溶液重新趋于饱和,而N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从M→N不可实现
2、下图为某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该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
温度时的浓度。

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
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随之变化,其中判断不正确的
是( B )
A.都升温10℃后,M、N点均向右平移
B.加水稀释(假设温度都不变)时,M、N点均不动
C.都降温10℃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

D.蒸发溶剂(假设温度都不变)时,先是M点不动,
N点上移至曲线;继续蒸发溶剂,M、N点都不动
解析:注意图中那条曲线其实是溶解度(即浓度极限),而y轴是浓度
A 升温,温度变高,故右移,但溶质质量不变,故上下不动
B 加水稀释,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度肯定降低,故下移
C 降温后M饱和,析出部分溶质,于是沿着曲线变化,N未饱和,故左平移
D 温度不变溶解度(最高浓度)也不变.蒸发溶剂减少,M本就饱和溶剂减少,溶质析出,故保持不变。

而N本未饱和,溶剂减少则变饱和, N点上移至曲线;后与M 同
3、下图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CaO)粉末,充分反应。

下列对反应后溶液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溶液温度未恢复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未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
液的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比甲溶液的质
量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与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热,由于原来溶液就已经饱和,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所以不可能再溶解,不管是未恢复20℃还是到了20℃仍然饱和。

但在这个过程中,水由于参与反应减少了,即溶剂减少了,溶质肯定相应减少。

但20℃时,则由于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