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治理创新.ppt
善治政府
有限政府 民治政府 法治政府 公正政府 透明政府 效能政府 责任政府
企业的责任体系
慈善责任:社会奉献
给社会捐献资源 改善社会整体质量
伦理责任:自律精神
行事合乎伦理 有责任做正确、正义、公平的事
避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法律责任:经营底线
守法:纳税、员工、安全、环境 企业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 伦理的粘合性:统治伦理,统帅行动
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经验
•温岭:民主恳谈 •温州:民间商会 •上海:政府购买服务 •工资协商制度 •邻里关系模式
杭州上城区: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 务标准化体系
摊开杭州上城区的地图 ,市井热闹的清河坊、 时尚浪漫的南山路、古 韵风雅的南宋御街…… 万种风情一一呈现
1个大体系、4个分体系 、31个子体系、300余个 职能标准化项目和800余 项法律法规及政策组成
① 所有人都受益(合作双赢); ② 有人受益但无人受害(帕累托最优); ③ 虽有人受害,但受益者所得大于受害者所失,即社会总收益在
增加,通过合理补偿可以转变为第二种状态(帕累托改进); ④ 有人受益但其所得小于受害者所失,使社会总收益下降,使合
理补偿没有可能; ⑤ 没有人受益。 前三种境界都是值得肯定的;第四种是不成功的;而第五种可以 算是害人又害己的。
特征:
• 主体的多元性:不同性质的组织和个人, 共同事务
乡村振兴 课件ppt
3
提升农村生态服务功能
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 力。
03 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案例
成功案例一:某乡村的产业振兴之路
总结词
通过发展特点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详细描写
该乡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点农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 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点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 来观光、休闲、度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目标
包括提高农民收入、改进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 村教育和卫生水平等。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实现城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谐发展
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缩乡发展 差距,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
平。
保证国家食粮安全
农村是国家的食粮主产区,乡 村振兴有利于保护耕地、提高 食粮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的食 粮安全。
成功案例二:某乡村的人才振兴经验
总结词
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当地人才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详细描写
该乡村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前来创 业、工作。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了一批懂技 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文化振兴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
发掘和保护乡村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遗产。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提高乡村文明素养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生态振兴
1 2
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课件PPT
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
1 2
推进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挖掘农村生态产品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和农民增收。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
绿色出行
鼓励农村居民采用公共交通、非机动 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排放。
节能降耗
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建筑材料,提高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
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资 源循环利用率。
生态保护意识提升
01
特色农产品培育
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培育壮 大特色优势产业。
农业品牌建设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知 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03
02
农产品加工升级
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 条,提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发展
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
0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农业科研投入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支持农业 科技创新。
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 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 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PART 04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 服务提升
REPORTING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交通设施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提档升级,提高农村道路通达性 和安全性。
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农村 供水保障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速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 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
数字农业建设
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提高农业 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创新课件(PPT 39页)
社会治理创新
§2.复生的 脆弱社会
社会消失 社会复生 社会脆弱 社会管理
中国历史上社会传统
社:社神崇拜的祭奠组织 后成为民间结社
会:聚合,邑会、义会
民间组织、习俗活动 乡绅控制的宗族
但儒家宣扬修齐治平 封建统治坚守“家-国”结构
制约社会成长
社
会
社会
1875年,日本福源地一郎 首次把英文society译成汉语的社会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机制
权益保障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
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 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行政复议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
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矛盾调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
52、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必然是 一个从 未尝试 过什么 的人。
•
53、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 然活得 很快乐 。
•
54、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 ,而是 一个人 如何看 待发生 在他身 上的事 。
•
55、加倍努力,证明你想要的不是空中 楼阁。 胜利是 在多次 失败之 后才姗 姗而来 。
•
37、相互了解是朋友,相互理解是知己 。
•
38、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
39、有时可能别人不在乎你,但你不能 不在乎 自己。
•
40、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
41、羡慕别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拥 有的。
•
42、喜欢一个人,就该让他(她)快乐 。
•
43、别把生活当作游戏,谁游戏人生, 生活就 惩罚谁 ,这不 是劝诫 ,而是- -规则 !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PPT31张)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2)资金投向 ①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 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②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③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 加强农村饮水、能源、乡村道路交 通和农业信息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 居环境治理。
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开发传统治理资源概述(PPT 38张)
• 农村基层自治可以进行内部自我管理,但缺乏与国家治理的 紧密联系,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土围子”,从国 家整体上看处于“一盘散沙”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现代国 家建设。自孙中山先生以来,出于救国救民的需要,都十分 强调改变乡村孤立分散状态,将国家政权一直延伸到乡村社 会内部。特别是经过1949年革命和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国 家第一次大规模成功地将现代政党和政权延伸至古老乡村社 会。
• 当下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特点 :形成以政党和政府组织为主 体的自上而下的完备的治理体 系。尽管乡镇政府之下设立的 村民委员会是法定的群众自治 组织,但村委会具有公共管理 的特性,是政府基于行政管理 需要设立的,因此具有准行政 性色彩。村委会又称之为“行 政村”。
• 我国乡村治理机制表现为:纵向治理 强,横向治理弱;外部性治理强,内 源性治理弱。
乡村社会延续性
• 造成乡村治理机制不足是对乡村社会延续性的认识不够。 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延续性。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延续性更 强。城市社会是人为的规划的建构的。乡村社会则是自然 的历史的形成的,并形成长期20世纪的不断革 命中形成的。革命有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 系。 • 一是“与传统的决裂”,对传统持批判否定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 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 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 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这里,“传统 ”就是指“旧”的私有制及其私有观念。而革命 就是要建立“新”的,即“破旧立新”。革命中 将“破旧立新”极端化,凡是过去的都属于要破 除的对象,缺乏分析和剥离。 • 二是对农村的改造。从1950年代就开始对农村的 社会改造。这种改造将农村等同于落后,忽视了 农村内部的积极因素,导致农村内部的治理资源 开发不够。
乡村治理 ppt课件
15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PPT课件
16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PPT课件
17
基层党组织领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PPT课件
12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PPT课件
13
01
02
03
科学路径
04 05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PPT课件
14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PPT课件
C
软弱涣散
PPT课件
18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PPT课件
19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不完善
PPT课件
20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PPT课件
6
02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时代背景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基层社会治理ppt课件
(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 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 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就是指以中心村或城镇、 集镇为中心与周围的村(即自然村) 共同组成,直接或间接与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聚集在一定 地域,并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13
(三)治理路径
1.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的股份制管理; 2.农村社区物业的自助服务式管理; 3.农村社区文化的“乡土化”重构; 4.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的创新; 5.农村社会保障的社区化构建; 6.村民自治团体的软性管理。
14
(四)系统化治理:
1.经济建设: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 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 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2.特征:(1)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
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 (2)地域性的社
会实体,有一定地理边界;
(3)利益相关共同体,辖区内居民间拥有 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 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 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 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 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
4
3.社区的功能: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 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 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 体。
6
(三)农村社区治理
1.治理的涵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 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 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 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 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 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就是指以中心村或城镇、 集镇为中心与周围的村(即自然村) 共同组成,直接或间接与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聚集在一定 地域,并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13
(三)治理路径
1.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的股份制管理; 2.农村社区物业的自助服务式管理; 3.农村社区文化的“乡土化”重构; 4.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的创新; 5.农村社会保障的社区化构建; 6.村民自治团体的软性管理。
14
(四)系统化治理:
1.经济建设: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 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 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2.特征:(1)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
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 (2)地域性的社
会实体,有一定地理边界;
(3)利益相关共同体,辖区内居民间拥有 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 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 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 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 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
4
3.社区的功能: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 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 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 体。
6
(三)农村社区治理
1.治理的涵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 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 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 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 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 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最新专题二:社会自治制度与方法创新 课件ppt
2、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方法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依法开展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活动, 从而达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 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的,所以掌握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法 十分重要。
(1)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民主决策方法
“协商式民主” 方法是对传统选举民主的一种修 正、一种发展。其主要精神在于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公 共决策,在政策实施之前须由公民进行讨论和争辩, 通过不同意见的对话和协商,最后达成妥协和共识。
(1)内属模式
街道 办事处
指导 协助
社区居委会
XX XX XX
工
工
社
作
作
区
委
委
工
员
员
作
会
会
站
(2)分设模式
街道办事处
协指 助导
社区 居委会
领被 导领
导
社区 工作站
案例: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的主要做法
●将经济管理职能上移,给街办减负,让街办工作重 心真正实现两个转移;
●设立街办的工作窗口—社区公共服务站,方便社区 居民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它是公众自治的活动场所
居民自治通常是指城乡社区居民“自己管 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 区内的公共事务。随着单位不再“办社会”, 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已不仅是在精神层面上营造 温馨邻里关系的需要,也是处理现实事务、解 决民生需求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自治搞好了, 政府公共服务的难度就会降低,效率就能大大 提高。
●它是公众利益的协调场所
市场经济造成的“陌生人世界”,极易导 致人们在利益认知和追求上的分歧。城乡社区 作为居民生活共同体,人们在对共同利益的追 求和相互帮助的活动中,可形成具有利益共同 性与意义共识性的“熟人社会”,城乡社区自 治组织借助于这种天然联系,可帮助政府在公 共服务中协调好民众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 风险。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二、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演变
中国村级治理经历了政权组织治理、精英治理、民主治理 三种村级治理模式。其演变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 区实行不同制度。 土改后至改革前,实施“支部建在村上”制度,使行政村 实行政权组织治理模式。因为该制度使政党下乡,村党 支部取得执掌治村权力,农村形成政权组织治理格局。 1978-1994年,实施土地承包制,为敢想敢干、有胆识、 有能力的经济能人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和众人羡慕的对象, 这些万元户或经济能人带领大家做生意,成为村里的精 英人物。农村形成精英治理格局。 1996-至今,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村民推上自 主创业、自由发展的社会运行轨道,为村民创造了经济 民主环境,农村进入民主治理格局。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这三种治理模式在农村治理过程都在 发挥作用,甚至发生矛盾。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续2
2.发展创新和完备阶段(1987-1997年)。 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法律形式确定村民自治。1988 年民政部在全国组织乡村选举,村民自治进入制度运作阶段。 1992年底各省实行农村基层选举。到1997年底全国60%以上村建 立自治制度并有制度创新:1)用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 村党支部主持村民代表会议。在运作中,弱村民会议、强村民代 表会议,弱权力机构、强工作机构。2)1997年山东日照市涛雒 镇农民创造村民公决模式。3)吉林梨树县农民创造海选确定正 式候选人选举模式。4)山西河曲县创造“两票制”选举模式。 第一阶段由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提名 和村民提名具有同等权利。然后由有选举权的村民进行预选,投 票确定正式候选人。第二阶段开选举大会,无记名投票,直接选 举村委会成员。该办法被河曲县委移植于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上。 5)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农民创造“三上三下三公布”确定正式候 选人的方式。即选民自下而上地提名候选人(一上);村选举领导 小组公布所有提名人选(一下);然后,各村民小组再就候选人名 单进行讨论,重新提出一份名单(二上);接着,村选举领导小组 邀请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协商会议,而后再自上而下地 公布协商后的名单(二下);同样的协商程序再重复一次(三上三 下)。这样三榜定案,确定候选人。此方式为选民提供了更多的 发表意见和参与机会,具有民主性。
乡村治理PPT课件
第22页/共106页
孩简 子陋 专的 注教 的室 神, 情残
破 的 座 椅 ,
习惯明亮教室的我们 是否可以想象 贫困地区孩子们在这样的学堂……
第23页/共106页
一块大石头成了唯一的课桌 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多么触人心弦
第24页/共106页
第25页/共106页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距
• 3.城乡医疗差距惊人 •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
图1:2002年和2006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变化
第37页/共106页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人均基金收入几乎 是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人均基金收入的 26倍,人均支出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金人均支出的23 倍 (见图)。
图2:城镇职工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基金收支比较(元)
第38页/共106页
表4 2002~2006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户数、标准和支出水平
第4页/共106页
一、何谓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义 • 背景: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发展差距 • 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目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5页/共106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别 • (二)三农问题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第6页/共106页
2005年,医保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还有5000万 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80%以上的 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农村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 疗的比例高达25%。
第27页/共106页
城乡差距
• 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人口住院2000元/人 •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200元(河北承德:全市人均400多元,农村216元) • 1/3的农村妇女在家生孩子,80%的农村人病死在家里
创新社会治理PPT课件
第32页/共42页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963年,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 “枫桥经验”: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江苏省南通市 “ 社 会 矛 盾 纠 纷 ‘第大33页调/共解42页’ 体 系 ”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 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 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 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 法终结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分配差距过大 流动性强 分化明显 彻底转型 焦虑愤怒
第39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5、体制机制变革落后带来的挑战
第40页/共42页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
• 2014年10月20日 至23日召开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第五 部分“增强全民法治 观念,推进法治社会 建设”中,提出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 法治理。"等社会治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依法治理 坚持综合治理
坚持源头治理
第22页/共42页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是对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总的要求。
•第一,社会治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党委政府社会建设委 员会(北京、上海)、党委的群众工作部(沈阳、 鄂尔多斯)、党委社会管理工作部(宁夏、珠 海)。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963年,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 “枫桥经验”: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江苏省南通市 “ 社 会 矛 盾 纠 纷 ‘第大33页调/共解42页’ 体 系 ”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 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 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 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 法终结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分配差距过大 流动性强 分化明显 彻底转型 焦虑愤怒
第39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5、体制机制变革落后带来的挑战
第40页/共42页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
• 2014年10月20日 至23日召开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第五 部分“增强全民法治 观念,推进法治社会 建设”中,提出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 法治理。"等社会治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依法治理 坚持综合治理
坚持源头治理
第22页/共42页
四、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是对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总的要求。
•第一,社会治理体制的顶层设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党委政府社会建设委 员会(北京、上海)、党委的群众工作部(沈阳、 鄂尔多斯)、党委社会管理工作部(宁夏、珠 海)。
乡村治理 PPT
建立选派第一书记的长效工作机制 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晋升机制
书记与主任一肩挑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新乡贤的作用
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 增强基层法治观念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制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C
软弱涣散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时代背景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03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 能力弱化大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现实困境
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大 乡村自治实施难度大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01
科学路径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书记与主任一肩挑 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新乡贤的作用
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强化法律的权威地位 增强基层法治观念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制 加大农村普法力度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C
软弱涣散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时代背景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03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 能力弱化大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现实困境
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大 乡村自治实施难度大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01
科学路径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基层社会治理ppt课件
1.涵义:“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 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 地域范围。
社区就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滕尼斯 德国,1887)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 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 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2.特征:(1)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
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 (2)地域性的社
划由有关部门专项拨款,通过社区的配合予以 实施,而社区的工作则是自主自治,经费的筹 措通过各类团体、基金会捐赠。
9
2.日本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很少,主要负责规划、
指导和经费支持,官方管理和自治特征交叉 在一起。 3.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以国家为主体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力量贯彻于社区管理全过程,通过整 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5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就是指以中心村或城镇、 集镇为中心与周围的村(即自然村) 共同组成,直接或间接与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聚集在一定 地域,并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6
(三)农村社区治理
1.治理的涵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 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 总和。
会实体,有一定地理边界;
(3)利益相关共同体,辖区内居民间拥有 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 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 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 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 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412三、当前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一)治理理念 1.公共理性; 2.以人为本; 3.善治; 4.强政府,强社会。 (二)治理内容 1.体制转换:(1)党政关系; (2)乡镇区治; (3)管理与服务性机构互动; (4)权力重配;(5)监督制度;
社区就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滕尼斯 德国,1887)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 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 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2.特征:(1)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辖
区内居民是社区主体; (2)地域性的社
划由有关部门专项拨款,通过社区的配合予以 实施,而社区的工作则是自主自治,经费的筹 措通过各类团体、基金会捐赠。
9
2.日本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很少,主要负责规划、
指导和经费支持,官方管理和自治特征交叉 在一起。 3.新加坡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 以国家为主体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力量贯彻于社区管理全过程,通过整 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5
(二)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就是指以中心村或城镇、 集镇为中心与周围的村(即自然村) 共同组成,直接或间接与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聚集在一定 地域,并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6
(三)农村社区治理
1.治理的涵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 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 总和。
会实体,有一定地理边界;
(3)利益相关共同体,辖区内居民间拥有 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 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 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 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 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的互动关系。412三、当前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一)治理理念 1.公共理性; 2.以人为本; 3.善治; 4.强政府,强社会。 (二)治理内容 1.体制转换:(1)党政关系; (2)乡镇区治; (3)管理与服务性机构互动; (4)权力重配;(5)监督制度;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 从合作机制看
——社区呈现原子化、碎片化格局 ——缺乏自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和纽带 ——现有合作过度依赖行政整合,进而转化为基层行政负担
• 从资源配置看
——居民权利意识觉醒,但重回应缺引导,公民教育缺位 ——呼吁居民家园意识,但社区公共性建构缺乏利益连接 ——期待共担社会责任,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7
12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13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社会人口等“硬约束”越来 越多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增强城市软 实力
必须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体 制改革
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内在构成组 成部分
34
上海:必须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 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 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 “城市化陷阱”。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49.6%,但如果 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而是“被城市化”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 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 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20
“湖滨晴雨工作室 ”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引 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 务
——社区呈现原子化、碎片化格局 ——缺乏自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和纽带 ——现有合作过度依赖行政整合,进而转化为基层行政负担
• 从资源配置看
——居民权利意识觉醒,但重回应缺引导,公民教育缺位 ——呼吁居民家园意识,但社区公共性建构缺乏利益连接 ——期待共担社会责任,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7
12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13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社会人口等“硬约束”越来 越多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增强城市软 实力
必须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体 制改革
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内在构成组 成部分
34
上海:必须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 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 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 “城市化陷阱”。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49.6%,但如果 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而是“被城市化”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 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 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20
“湖滨晴雨工作室 ”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引 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 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培训也是企业责任。
⑥支持农民依靠经营致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一,农民转移就业同时是资本转移过程 ,也就是更多农民的积累投向农业内部的 更深、更广领域,投向传统农业以外的加 工、流通领域,依赖农民自身财富积累的 普遍化与持续化; 第二,在农民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约束条 件下,政府应当创造更为宽松的农民务工 经商政策环境,让农民的小资本在为自身 带来剩余价值的同事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增长。
3.从宏观政策层面谋求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治 本之策 (1)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对非农就业与农业结构升级要求的不适应。 (2)非农就业—培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人 力资本是政策的立足点:
①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农村劳 动力非农就业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市 场竞争力;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①农村集体保障功能迅速下降
; ②农村家庭保障的作用逐渐降
低; ③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新型农
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①坚持现代社会保障与传统家庭
保障相结合,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构建;
②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 合,突出政府扶持引导;
(三)以改善民生状态为目标的乡村 治理制度创新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
改善民生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
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 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联系我们国家的现实,新时期出现的跟民 生有关的社会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市场化、 工业化、 现代化、 国际化。 30年深刻变革,30年飞跃发展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 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1.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经济上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跨越。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 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 扩大;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 益不断受损;三是传统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 元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 现象。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 扩大化等等。
农民生存状态问题更为突出。教育、就业
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共同特点城 乡不平等。是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 发展,正在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
(四)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的政策创新 1.加强农民财产权利与经营权保护,
尤其是农民土地权利以保护; 2.征地补偿的资本替代; 3.生态环境治理商品化经营,构建农
民经营,政府买单,社会受益的持续增 长机பைடு நூலகம்;
4.增加财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创新
孙中山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官治之者,政治之权,付之官 僚,与人民无关,官僚而贤且能,人民一时亦受其赐,然人 亡政息;曾不旋踵,官僚而愚且不肖,则人民身被其祸而不 能自拔,前者为婴儿之仰浮,后者则为鱼肉之于刀俎而已。”
3.改革开放以来的 “草根民主”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政权空前强大,“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的末梢,延伸到 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直至每个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它一方面促进了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形成了新 的利益主体和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权 力分化,使乡村社会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这些都 为乡村自治及其民主化提供了制度空间。1982年,《宪 法》中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8年6月开始, 村民自治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推行。 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以及随后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推行, 标志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出和乡村社会民主化的开 始。中国农民自己创造的“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 形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发芽、生根、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
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③坚持社会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 相结合,突出社会保险功能发挥。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主要
是建立政府支持的农村合作医疗体 系。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 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3.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 展。 4.支持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 (市场、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要点
坚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坚持和
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鼓励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等。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政治上农民由社会的最底层翻身做主人,并在改
革开放进程中被赋予村民自治的权利。
社会发展上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
2.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 涛
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讲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
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农民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包括支持农民
创办家庭农场,实现企业化经营;
支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科研
单位和其他组织,通过与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订立合同或者建立各类企业等形式,形成收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成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
(二)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目标与措施√
政策目标:
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发展职业技术 教育和成人教育,着眼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为面向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 支持和人才支撑。
政策措施:
1.逐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农业教 育的多元投资体制。 2.调整教育结构,加速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尤其是加强对农民的非农职业技术教育。
②马克思反复强调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 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 泉”;
③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既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条件, 也是扩大社会再生产增殖社会财富的条件;
④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资本投入。
一方面要求改变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策略,提高农民工 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当尽快改变对农民工的低工资和 社会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将农民工 尽快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立起农村劳动 力自我扩大再生产持续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长 期坚持裕民富民政策。 ⑤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要求尽快建立企业培 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按照亚当.斯密关于 人力资本开发同时也是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观点,国 家在农民教育与培训方面担负重要责任,因此各国法 律几乎毫无例外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定位为国家 义务,在农民培训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劳动力
的实践,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理 念是:
民生、民力、民智、民主
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两个转变:
由以官为本向
以
民为本转变; 由管理为主向
服
务为主转变。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关注民生的内涵
关注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
与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确定的我们国家的 既定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发展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发展内容和目标而言,过去我 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目标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 增长和效率。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是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 协调、和谐,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
经习知公民应尽之义务,与应负之责任”。
2.中国古代的“乡村绅治”。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 以后,直到清代,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权仅止于州县。 乡村公共事务主要由绅士出面组织,从而在客观上造就 了乡村社会一定的自治空间。但是,与其说那时是乡村 “自治”,还不如说是“乡村绅治”。那种乡村“自治” 社会,不过是“弱受强欺、愚受智诈、寡受众暴”的社 会。这种由乡绅把持的“自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它 不是现代民主意义上的自治。
⑥支持农民依靠经营致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一,农民转移就业同时是资本转移过程 ,也就是更多农民的积累投向农业内部的 更深、更广领域,投向传统农业以外的加 工、流通领域,依赖农民自身财富积累的 普遍化与持续化; 第二,在农民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约束条 件下,政府应当创造更为宽松的农民务工 经商政策环境,让农民的小资本在为自身 带来剩余价值的同事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增长。
3.从宏观政策层面谋求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治 本之策 (1)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对非农就业与农业结构升级要求的不适应。 (2)非农就业—培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人 力资本是政策的立足点:
①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农村劳 动力非农就业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市 场竞争力;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①农村集体保障功能迅速下降
; ②农村家庭保障的作用逐渐降
低; ③市场经济体制对建立新型农
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 。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①坚持现代社会保障与传统家庭
保障相结合,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构建;
②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 合,突出政府扶持引导;
(三)以改善民生状态为目标的乡村 治理制度创新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
改善民生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
际上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 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联系我们国家的现实,新时期出现的跟民 生有关的社会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市场化、 工业化、 现代化、 国际化。 30年深刻变革,30年飞跃发展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 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1.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经济上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跨越。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 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 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持续 扩大;二是劳动关系失衡带来的劳动者的权 益不断受损;三是传统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 元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带来的对农民工的歧视 现象。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 扩大化等等。
农民生存状态问题更为突出。教育、就业
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共同特点城 乡不平等。是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且持续 发展,正在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生态的和谐。
(四)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的政策创新 1.加强农民财产权利与经营权保护,
尤其是农民土地权利以保护; 2.征地补偿的资本替代; 3.生态环境治理商品化经营,构建农
民经营,政府买单,社会受益的持续增 长机பைடு நூலகம்;
4.增加财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金融政策措施支持农民资本化经营。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创新
孙中山先生早年就曾指出:“官治之者,政治之权,付之官 僚,与人民无关,官僚而贤且能,人民一时亦受其赐,然人 亡政息;曾不旋踵,官僚而愚且不肖,则人民身被其祸而不 能自拔,前者为婴儿之仰浮,后者则为鱼肉之于刀俎而已。”
3.改革开放以来的 “草根民主”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政权空前强大,“政社合一”的 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控制的末梢,延伸到 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直至每个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它一方面促进了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分化,形成了新 的利益主体和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权 力分化,使乡村社会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这些都 为乡村自治及其民主化提供了制度空间。1982年,《宪 法》中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8年6月开始, 村民自治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推行。 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以及随后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推行, 标志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退出和乡村社会民主化的开 始。中国农民自己创造的“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 形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发芽、生根、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
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③坚持社会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 相结合,突出社会保险功能发挥。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主要
是建立政府支持的农村合作医疗体 系。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 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2.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3.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 展。 4.支持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 (市场、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要点
坚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坚持和
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鼓励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等。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政治上农民由社会的最底层翻身做主人,并在改
革开放进程中被赋予村民自治的权利。
社会发展上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
2.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
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 涛
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讲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
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农民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包括支持农民
创办家庭农场,实现企业化经营;
支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企业、科研
单位和其他组织,通过与农民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订立合同或者建立各类企业等形式,形成收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成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
(二)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目标与措施√
政策目标:
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发展职业技术 教育和成人教育,着眼于农村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为面向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 支持和人才支撑。
政策措施:
1.逐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农业教 育的多元投资体制。 2.调整教育结构,加速农民职业教育发展, 尤其是加强对农民的非农职业技术教育。
②马克思反复强调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 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 泉”;
③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既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条件, 也是扩大社会再生产增殖社会财富的条件;
④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资本投入。
一方面要求改变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策略,提高农民工 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当尽快改变对农民工的低工资和 社会福利待遇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将农民工 尽快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立起农村劳动 力自我扩大再生产持续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长 期坚持裕民富民政策。 ⑤劳动力商品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要求尽快建立企业培 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按照亚当.斯密关于 人力资本开发同时也是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观点,国 家在农民教育与培训方面担负重要责任,因此各国法 律几乎毫无例外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定位为国家 义务,在农民培训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劳动力
的实践,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理 念是:
民生、民力、民智、民主
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两个转变:
由以官为本向
以
民为本转变; 由管理为主向
服
务为主转变。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一)关注民生的内涵
关注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
与以人为本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确定的我们国家的 既定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发展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发展内容和目标而言,过去我 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目标的关键词最重要的是 增长和效率。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是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共享、文明进步、 协调、和谐,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关键词。
经习知公民应尽之义务,与应负之责任”。
2.中国古代的“乡村绅治”。
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地方“自治”之实。自隋朝中叶 以后,直到清代,国家实行郡县制,政权仅止于州县。 乡村公共事务主要由绅士出面组织,从而在客观上造就 了乡村社会一定的自治空间。但是,与其说那时是乡村 “自治”,还不如说是“乡村绅治”。那种乡村“自治” 社会,不过是“弱受强欺、愚受智诈、寡受众暴”的社 会。这种由乡绅把持的“自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它 不是现代民主意义上的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