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磁性物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A是交换积分。根据能量最小值原理的要求, 当交换积分A为正时,相邻原子自旋磁矩要同向 平行排列,从而实现磁矩自发平行排列,这就 是磁畴中原子磁矩要平行排列的起因
综上所述,原子磁矩不为零,同时交换积分常 数A>0是物质具有铁磁性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斯莱持(Slater)总结出交换积分常数A和a-2r的 关系。这里a是相邻原子间距, r是未填满电子 的电子层轨道半径。 当a-2r>1时,A>0,为铁磁性。但a也不能过大。 若a太大,3d电子云不重叠,交换作用很弱,为 顺磁性。若a过小,就会使得从而使得A<0,导 致反铁磁性。
2.次电子层未填满一半时,原子总角量子数 J=L-S;次电子层满一半或满一半以上时, 原子的总角量子数J=L+S。 例如Fe的未满层电子是3d6,该层电子对原子磁矩 有贡献: n=3, l=2, ml=0,±1,±2 S=5*1/2-1*1/2=2 L=∑ml=2+1+0+9+(-1)+(-2)+2=2 g=1.5, μJ=6.7μB
一个通有电流的无限长螺旋管线圈,在螺旋 管中心处的磁场强度为:H=nI/L
这里n是线圈匝数,在SI制中,L是线圈长度 (m),I是电流强度(A),磁场的单位是A/m
图8.1表示电流通过螺旋管产生的磁场H和磁感 应强度B的关系
将磁性材料放入磁场空间时,B的大小取决于 材料M和H的相互作用:B=μ0(H+M)=μH,这 里μ为磁导率(Permeability)
总之,从量子角度来看,在中心场中总轨道角 动量的平方L2和角动量的一个分量Lz是恒量。 而在非中心场中,轨道平面会变动,角动量分 量Lz再不是恒量,其平均值可能为零。当Lz平 均为零时,就称为轨道冻结
因此在铁氧体等磁性材料中,计算原子磁矩 只要考虑它的自旋磁矩的贡献,轨道磁矩因 为冻结可以近似看作为0。这样计算出来的 原子磁矩和实验值很吻合
2.外斯分子场理论
1)铁磁物质内部存在很强的“分子场”它使原子 磁矩同向平行排列,即自发磁化到饱和;
2)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分成若干磁畴(自发磁化到 饱和的区域称为磁畴),由于磁体中各磁畴的磁 化方向不一致,所以大块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设分子场Hm使铁磁体自发磁化,铁磁体的磁 化强度Ms与分子场成正比
第八章 磁性物理
本章提要
在其他章节中,对物质的导电性能等进行了介 绍。本章将介绍物质的磁性。着重介绍物质的 磁性来源,原子磁矩的计算,各种材料中原子 磁矩的计算原则。进一步介绍物质磁性的分类,
性的分子场理论,物质铁磁性的来源,亚铁磁 性的超交换理论。也介绍了铁磁性物质内部的 能量和磁畴的形成。
8.1概述
μB是玻尔磁子;kB是玻尔兹曼常数。
3.直接交换作用
分子场来源于相邻原子间电子自旋的交换 作用的理论 这种交换作用是一种量子力学效应,是属 于静电性质的。
在原子组成物质时,当各电子的电子云重 叠时,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可以导出各电子 之间存在静电的相互交换作用,引起的交 换作用能为: Eex=-2ASa·Sb
顺磁性的磁 化率随温度 的变化
8.4 论
铁磁性的“分子场”理
1.铁磁性(ferromagnetism) 有些物质在放入外磁场中时,也感生出和H相 同方向的磁化强度,磁化率x>0,但其数值很 大,约101~106 这些物质的磁化曲线是非线性的复杂函数,反复 磁化时出现磁滞现象,这种物质称铁磁性物质
在外磁场作用下,轨道磁矩在外场方向的可 取值为: μl,H=mlμB 式中m1为磁量子数,可以取m1=0,±1,±2, ±3,……±l,共(2l+1)个值 合成的总轨道角动量等于零,总轨道磁矩也等 于零 计算原子的总轨道磁矩时,只需要考虑未填满 的那些次壳层中电子的贡献
2. 电子自旋磁矩
实验和量子力学已证明电子在做轨道运动的 同时还绕自身的轴做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 生的磁矩为: μl=2
三个主要结论
(1)T<Tc,自发磁化总是存在,材料表现出铁 磁性。温度升高,自发磁化强度逐渐降低。 T≥Tc,自发磁化强度为零,材料表现出顺磁 性。这个临界温度就是居里温度Tc。 (2) 当T≥Tc后,材料的磁化率服从居里-外斯 定律 (3) 交换积分常数A与居里温度成正比
Tc=2ZAJ(J+1) /3kB
s(s 1)
μB
s为自旋量子数,它仅能取两个值±1/2 计算原子的总自旋磁矩时,只需要考虑未填 满的那些次壳层中电子的贡献。
3. 原子的总磁矩
原子的总磁矩是电子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的 总和。 原子内各电子轨道磁矩先组合成原子总的轨道磁 矩μL,各电子的自旋磁矩先组合成原子总的自 旋磁矩μL,各电子的自旋磁矩先组合成原子总 的自旋磁矩μs,然后两者再耦合成原子的总磁 矩。这种耦合称为LS耦合
也可以定义相对磁导率μr=μ/μ0,大的μr 表示材料有大的磁场增强作用 一般物质磁性强弱可由磁化率 (Susceptibility)χ=M/H来表示。χ和μr都 反应了材料增强磁场的程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μr=χ+1
8.2原子和离子的固有磁矩
8.2.1自由原子的磁矩
1.电子轨道磁矩 波尔的原子结构 模型:原子核外 电子以角速度为 ω绕原子核作半 径为r的圆周轨道 运动
交换作用能使铁磁物质中晌相邻原子磁矩同 向平行(铁磁性耦合)或反向平行(反铁磁性耦 合)排列,在磁畴范围内使原子磁矩自发磁化 到饱和,但不可能使整个大块的铁磁体自发 磁化到饱和。
大块铁磁体磁化到饱和后,退磁能要大大地提 高,它迫使铁磁体分成畴。磁畴的大小、形状、 取向与铁磁体的磁晶各向异性能、退磁场能、 磁弹性能、交换能等有关。
图8-5 斯莱特—泡利曲线
8.3
物质的抗磁性和顺磁性
1.抗磁性(diamagnetism) 将物质放入外磁场中时,穿过电子轨道运动回 路的磁通会发生变化,为了抵抗该变化,在电 子轨道回路要产生一个附加的感应电流。这一 附加感应电流的磁矩方向和外磁场方向相反, 因此产生负的磁化率x,称为抗磁性 一般抗磁性的磁化率绝对值很小,约10-4到 10-6,并且和磁场,温度无关。超导体也是 抗磁性的
一般用下列经验公式来计算Fe,Ni金属及其合金 的磁矩μH: μH=[10.6-n]μB n是4s+3d电子数。 由此计算出:
Fe(n=8),Ni(n=10),Co(n=9)的μH分别为2.6μB, 0.6μB, 1.6μB。和实验值比较接近
Fe,Ni金属及其合金的磁矩实验值随外层电子数 变化的曲线如图8-5,也称斯莱特—泡利曲线
物质的磁性来源于材料的电子结构。电子磁矩 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磁性材料的类型和磁性能 一个宏观磁体由许多有固有原子磁矩μ的原子 组成。宏观磁体单位体积内原子磁矩矢量总和 称为磁化强度(Magnetization) 当原子磁矩同向平行排列时,宏观磁体对外显 示的磁性最强。当原子磁矩紊乱排列时,宏观 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它是以传导电子为媒介产生间接交换作用
对于原子序数小于Gd的轻稀土金属来说,J = L-S,3d金属原子与4f稀土金属原子自旋 的平行排列,导致两种原子磁矩的铁磁性 耦合; 而原子序数大于Gd的重稀土金属J = L十S, 3d金属原子与4稀土金属原子自旋的反平行 排列,导致了两种原子磁矩的亚铁磁性耦 合
设电子的电荷为e,质量为m,从电荷流动产 生电流的角度考虑,i=-eω/2π,又根据电磁 理论的定义,电流为I,面积为A的闭合回路 中产生的磁矩为μl=iA,得电子轨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矩μ1 为μl= eωr2/2。另外,该电子运动的角动 量Pl为:Pl=r2mω,由此可得: μl=γlPl 这里γl =e/2m称为轨道旋磁比
8.2.2物质中的原子磁矩
实验证明,由于物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和影 响,物质中的原子磁矩有时会发生变化。
在主要由Fe等3d族离子组成的铁氧体晶体的 情况,其特点是对磁性有贡献的3d电子基本 固定在原子周围,它受到了邻近离子原子核 的库仑场以及电子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平均 效果等效为一个电场,称为晶体场
Hm=λMs(T)
λ为分子场系数
在分子场和外磁场作用下铁磁体的宏观磁化强度随 温度和磁场的变化用玻尔兹曼统计可得
M = NgμBJBJ(y) = M(0) BJ(y) BJ(y)={(2J+1)coth[(1+1/2J)y]}/2J-[coth(y/2J)]/2J y = [gμBJμ0(H+λMs)]/kT
LS偶合的自由原子的磁矩为: μJ=μL+μs=-μB(PL+2Ps)/ h
|μJ|=g√J(J+1)μB g=1+[J(J+1)+S(S+1)-L(L+1)]/[2J(J+1)]
式中g称为朗德(Lande)因子;J为原子总 角量数;L为原子总轨道角量子数;S为原子 总自旋量子数
当L=0时,J=S,g=2,原子总磁矩由自旋磁矩贡 献。当S=0时,J=L,g=1,原子总磁矩由轨道磁 矩贡献。 洪德法则:在LS耦合的情况下,对那些次电 子层未填满电子的原子或离子,在基态下, 其总角量子数J与总轨道量子数L和总自旋量 子数S的取值为: 1.在未填满电子的那些次电子层内,在泡利 (Pauli)原理允许的条件下,总自旋量子 数S取最大值,总轨道量子数L也取最大值。
在同样是由Fe,Ni等3d元素组成的金属及其合金 中,根据上述理论计算出的磁矩和实验值相差 甚远
例如根据上述计算,Fe,Ni金属及其合金的磁矩 应该是μB的整数倍(μH=2SμB),Fe3+的磁矩 为5μB,Fe2+为4μB。但是实验表明,金属Fe磁 矩为2.2μB.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金属 Fe,Ni及其合金是金属
2.顺磁性(paramagnetism)
物质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转朝外磁场方向 排列,感生出和外磁场方向相同的磁化强度M, 磁化率x>0。但是原子磁矩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磁化率数值很小,约10-2到10-5,这种物质称 顺磁性物质
一般顺磁性物质的磁化曲线M-H是直线,磁化 率和温度的关系遵守居里-外斯定律: χ=C/(T-θp)
稀土化合物中原子磁矩的耦合方式: (a)轻稀土化合物 (b)重稀土化合物
8.6 铁磁体中的磁晶各向异性、磁致伸缩
交换作用能使铁磁物质中晌相邻原子磁矩 同向平行(铁磁性耦合)或反向平行(反铁磁 性耦合)排列,在磁畴范围内使原子磁矩自 发磁化到饱和,但不可能使整个大块的铁 磁体自发磁化到饱和。
8.6 铁磁体中的磁晶各向异性、磁致伸缩
金属的交换积分常数A和a-2r的关系
直接交换作用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分子场的本质 来源于电子间的静电的相互作用,
但是它不能完全解释各种具体的铁磁性物质中的 强磁性。在直接交换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 果,对具体结构的铁磁性物质的电子交换作用有 不同的说明。
3.稀土金属化合物中的间接交换作用
稀土金属中对磁性有贡献的4f电子是局域化 的。4f电子层半径约0.05~0.06nm,外 , 层的5P65d16s2电子对4f电子起屏蔽作用。相 邻原子的4电子云不重叠,不可能存在直接 交换作用 茹德曼(Ruderlnan)基特尔(Kittel)、胜谷 (Kasuya)和良田(Yosida)等人提出了导电电子 与内层电子的交换作用理论,称为RKKY理论
RKKY理论中心思想是:
在稀土金属中4f电子是局域的,6s电子是游 动的。f电子与s电子发生交换作用,使s电子 极化,这个极化了的s电子的自旋对电子自 旋取向有影响;结果形成了以游动的s电子 为媒介,使磁性离子的4f电子自旋与相邻的 离子的4f电子自旋存在间接交换作用,从而 产生自发磁化。
稀土金属与3d过渡族金属形成一系列金属间 化合物。其中富3d过渡族金属简化合物如 REM5、RE2M17等已成为重要的永磁材料。在这 类化合物中R-R和R-M原子间距都较远,无论 是4f还是3d-4f电子云都不可能重叠,
根据现代的铁磁性理论,铁磁性物质的原子 不仅有固有原子磁矩,而且原子磁矩之间因 为强烈的相互作用,分区间(该区间称磁畴) 地自发地平行排列
只要在很小的磁场下就可以感生出很大的磁 化强度M。但是当温度高于某个临界值Tc (称居里温度)时,铁磁性将转变成顺磁性, 磁化率x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1907年法国物理学家外斯(P.Weiss)在朗之万顺 磁理论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提出了铁磁性假说 (简称分子场理论),其主要内容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